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报道正文

涉及电力能源!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

2022-11-18 17:38来源:国资委关键词:电力央企五大发电国家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拓展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广阔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存在的问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国有资本整体功能和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国有经济在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加快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有26组47家中央企业实施重组整合,新组建、接收企业9家,在船舶、钢铁、能源、建筑、水运、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稀土、物流、通信铁塔、油气管网、电气装备等领域资源整合取得重要成果,中央企业数量从十年前117家调整至98家,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营业收入占总体比重超过70%。

1.有力发挥国有经济功能作用

整合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资源,组建中国稀土集团,有效提升稀土资源国际影响力。组建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推动我国输配电装备制造产业系统集成,综合方案解决能力大幅增强。设立中国物流集团,加快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步伐,更好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2.有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宝钢、武钢重组组建中国宝武,促进行业产能利用率和企业经营效益快速提升,并带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542万吨。整合油气管网资产组建国家管网集团,切实减少重复投资建设,提升运行效率。南车、北车重组组建中车集团,加大集中研发投入力度,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大大增强。

3.有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两化”重组新设中国中化,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双双突破万亿,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两船”重组组建中国船舶,2021年企业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等造船行业三大指标占全球总量均超过20%,均居全球第一。中国远洋海运成立后,集装箱运力跃居世界第三,实现综合船队、散货运输、油气运输、杂货特种运输、码头运营及船员管理六个世界第一。

(二)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央企业深入开展瘦身健体,加快处置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全面完成“僵尸”特困企业处置,持续推进“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有力促进企业轻装上阵,更加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进一步筑牢企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1.有力有序剥离清退“两非”“两资”

中央企业加强主责主业管理,扎实开展“两非”剥离专项治理工作和低效、无效资产“两资”清理处置,截至2022年上半年,“两非”剥离完成率达99.7%。2012年以来通过产权市场公开处置企业股权、资产共计9090亿元。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业从事主业的子企业户数占比达93%,主业投资占比达97%。

2.完成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和“处僵治困”任务

国有企业承担了全国约80%的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任务,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十三五”时期,中央企业关闭退出钢铁产能1644万吨,煤炭产能1.19亿吨,整合煤炭资源2.8亿吨,妥善分流安置职工10.5万人。全面完成“僵尸企业”处置和特困企业治理,实现整体扭亏盈利。全面完成重点亏损子企业专项治理任务,中央企业重点亏损子企业三年减亏83.8%,1400余户亏损子企业整体实现大幅减亏。

3.持续深化压减工作

建立中央企业压减工作长效机制,截至2021年底,累计减少存量法人19965户,占比38.3%,管理层级全部压缩在5级以内,基本扭转了法人户数无序增长的局面,实现了户数增长与经营发展速度基本匹配、管理链条与资产收入规模基本匹配。为推动中央企业再瘦身、再优化,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专项工作方案,启动新一轮央企“压减”工作,下决心清理退出一批企业、优化整合一批企业、重点监控一批企业,进一步精简法人户数,力争将集团公司管理层级控制在4级以内、大多数企业法人层级控制在5级以内。同时,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加强参股管理,截至2022年6月底,清理退出长期不分红的低效无效参股股权1236项,累计收回资金258亿元。

(三)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央企业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5G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电网电力、航空航天、先进轨道交通等装备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条,集成电路、高端机床等细分领域实力明显增强。

1.持续深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技术改造优供给。中央企业扩大设备更新投资,加大技改力度,全面提升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和本质安全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向技术先进、产品高端升级。

数智赋能优效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开展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推动柔性生产、实时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加快落地。

绿色转型优生态。大力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行业企业的节能降碳改造,电网企业开展绿电交易试点,电力企业积极参与碳减排市场机制建设,建材企业打造玻璃生产零排放示范线,引领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2.持续加大新兴产业布局

新兴产业投资增长快。中央企业发挥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等作用,持续加大新兴产业投入,投资额由2017年的690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3万亿元,年均增长超20%,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投资完成额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80%。

协同发展平台建设快。推动建设新能源汽车、北斗、电子商务、区块链等一批数字创新平台,创建物流大数据、海工装备等协同创新平台,打造自主可控天翼云,发挥产业引领带动作用。

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快。近70家中央企业超过700户子企业在新基建领域加大布局,2021年投资超过4000亿元。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凝聚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强知识、人才积累,不断突破难题、攀登高峰,国有企业要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做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于担当、敢打头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创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为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强劲动能。

(一)“一个机制”夯实制度基石

国务院国资委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专门成立中央企业科技工作领导小组,集结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力量,构建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在中央企业和科研人员普遍关注的业绩考核、激励分配、资本金投入、改革试点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将中央企业的科研投入视同利润加回,对重大项目、创新项目、创新团队的工资总额单列,进一步激发了中央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推动落实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鼓励科技创新型上市公司积极实施股权激励,加大对科研人员的中长期激励力度;选取439户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改示范行动”,打造一批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自主创新尖兵;加强政策精准供给,进一步强化科技工作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29家“重点支持类”策源地企业开展30个技术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支持中央企业牵头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业累计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870项。

(二)“两个提高”体现示范引领

1.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高

中央企业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的“头号工程”,2012—2021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2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其中:2021年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9045.9亿元,同比增长16.1%。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34%提升到2021年的2.5%,中央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央企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力进一步增强。

2.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

中央企业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建成了以航天云网、中电互联为代表的60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2/3左右中央企业设立专业数字产业公司,5G通信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核心电子元器件、核心工业软件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成绩突出。如,南方电网以“电力+算力”支撑绿色能源供给体系;国家能源集团瞄准“智慧+能源”生产,建成世界首套8.8米超大采高智能工作面、世界首座智能煤矿地面集中控制中心,9家煤矿入选国家示范智能化煤矿。

(三)“三个一批”彰显创新实力

1.取得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

中央企业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21年,44家中央企业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06项。从北斗组网、“天问”探火等大国重器,到疫苗研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民生福祉,都取得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和新的历史性成就。

中央企业坚持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集成电路、5G通信、高速铁路、大飞机、发动机、工业母机、能源电力等领域“卡脖子”问题不同程度缓解。中央企业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攻关,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高端装备、能源化工、移动通信、北斗导航、5G应用、国产航母、核电、航空发动机、东风系列导弹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创新成果,建成了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深海一号油气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有效填补多领域空白。

2.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

中央企业深化创新载体建设,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业拥有国内研发机构5327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9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7个,分布在各个重点行业,在实验试验、检测实验等方面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支撑。

中央企业创新合作模式,牵头建立攻关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合作组织,累计建成70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7个创新联合体,加速科技资源高效流通,有力促进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优化。如,神华集团、航天科技、煤科总院等牵头建立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构建了煤炭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实现了煤炭采掘关键装备本土化;中国钢研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开辟“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契约型合作机制,有力推动冶金、机械电子设备等相关行业的科技进步。

3.集聚一批高层次科研人才

中央企业落实人才强企战略,持续推进科研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培养和凝聚了一支科研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2021年底,中央企业拥有研发人员107万人,较2012年底增长53%,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41名,约占全国院士总数的1/7。

(四)“四个面向”支撑“国之大者”

1.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中央企业坚决当好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先行军、国家队,着力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切实解决一批产业技术短板弱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企业。如在航天领域,仅用4次无人飞行试验就实现了载人首飞,仅用3次载人飞行完成了一人一天、多人多天到出舱活动的跨越,仅用2次飞行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相对导航与交会对接精度等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面向经济主战场

中央企业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中央企业加速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聚焦先进核能、绿色低碳电力装备、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推动建设一批原创技术策源地,强化原创技术供给,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如,中国建材集团通过加强研发和集成创新,实现了0.12毫米全球超薄触控玻璃、0.03毫米柔性可折叠玻璃、8.5代TFT-LCD玻璃基板等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工业化量产,大大推进了相关制造领域的国产化进程。

3.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中央企业“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在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等方面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提供科技支撑,有效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如,中央石油石化企业加大国内石油勘探开发力度,保持了原油产量在年2亿吨的基础上稳定增长,有效缓解了市场供需矛盾,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

4.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中央企业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民追求高品质生活面临的现实问题,加强民生科技供给质量和水平,为人民生命健康、人口老龄化、重大灾害事故风险防控、绿色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重大需求提供系统化科技解决方案。疫情发生以来,中央企业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传染病应急反应机制,在核酸检测、疫苗研发、药物器械研制生产等方面开展应急科研攻关,短时间内取得多项突破。如,国药集团中国生物针对新冠病毒贝塔株和德尔塔株灭活疫苗研发已迭代升级,同时,mRNA疫苗的研发突破了关键节点;航天科工研发出高性能ICU级别的重症呼吸机,并在移动医院基础上打造“负压型模块化方舱医院”;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电科、国家电网等央企,分别发挥各自优势,提供“一网畅行”“一码防控”等大数据分析服务,为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做好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四、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发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澎湃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纵深推进国企改革,全面建设并贯彻落实国企改革“1+N”文件体系,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历史性突破,有力破解了一批体制机制障碍,有效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大幅提升活力效率,在许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涌现出一批活力竞相迸发、动力更加充沛的现代新国企。

(一)实现三个历史性突破

1.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

推动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客观需要,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是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资产证券化等一系列改革的前置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集中力量破解划拨土地处置、工商变更登记、资质资格承继等一系列制度性、程序性难题,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从法律上厘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职责边界,责权更加明确,使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得以确立,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经营机制等全面升级。

2.首次实现国有企业的功能分类

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是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因企施策推进改革的基本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立足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按照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和公益类三个类别,全面完成功能界定与分类。有效解决了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一刀切”问题,实现了分类改革、分类监管、分类发展、分类定责考核,有力提高了改革的针对性、监管的有效性、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促进和推动了中央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入融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3.总体解决企业办社会和历史遗留问题

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加强组织实施,持续攻坚克难,基本完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力解决了长期以来政企不分、社企合一等问题,有力促进了企业轻装上阵,使企业更加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2万多个各类公共服务机构、1500万户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基本完成分离移交,170多万名厂办大集体企业在职职工妥善安置,超过2000万退休人员基本实现社会化管理。

(二)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1.推动加强党的领导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

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推动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法定地位更加巩固。中央企业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坚持把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牵引性、根本性、全局性的任务抓手,加快形成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全面完成“党建入章”,全面落实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一肩挑”,全部中央企业集团及重要子企业制定了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确保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在制度上有规定、程序上有保证、实践中有落实。

2.推动董事会、经理层充分发挥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深化中央企业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外部董事队伍,专门成立专职外部董事党委,体系化加强外部董事履职支撑,推动更好发挥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的经营决策主体作用,支持经理层发挥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经营管理作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央企业抓住应建尽建、配齐配强、规范运作、落实职权等四大关键环节,推进董事会建设向子企业延伸拓展。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央企业和重要子企业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配齐建强;1.26万户中央企业子企业已设立董事会,1597户中央企业重要子企业落实董事会职权,其中99.75%的企业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中央企业子企业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的比例达到99.92%。同时,中央企业以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为目标,进一步落实经营管理责任,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全部建立了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管理制度。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更加稳慎深化

1.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央企业牢牢把握混合所有制改革正确方向,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总体要求,根据不同子企业的功能定位,在充分论证混合所有制改革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一企一策”制定方案,成熟一个推进一个。截至目前,中央企业所属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超过70%,非公资本占央企所有者权益比重逾38%。

2.市场化引资渠道不断拓宽

中央企业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市场化方式,积极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充分发挥战略投资者的积极作用,切实维护各方股东权利,以混促改,务求改革实效。2020-2021年,中央企业通过转让股权、增资扩股、合资新设、投资并购等方式与民营企业展开合资合作,引入社会资本超过7000亿元;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业上市公司贡献了央企系统约66.5%的营业收入和77.9%的利润总额。

3.系统性“改机制”工作得到深化

中央企业坚持系统思维、协同推进,避免一混了之,充分释放混改企业资本融合的优势,在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方面当先锋、做表率。加强党的领导方面,具备条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绝大多数建立了党组织;公司治理方面,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持续引入持股比例5%以上的战略投资者,70%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有外部投资者派出的董事,股权结构、公司治理进一步优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方面,混改企业基本实现了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全覆盖,200个科技型企业实施了股权和分红激励。

(四)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灵活高效

1.三项制度改革见成果

中央企业持续推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走实走深,以“牛鼻子”之力牵引企业活力效率持续提升。围绕“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截至2021年底,97.3%的中央企业子企业经理层成员签订契约,覆盖经理层成员11万人,管理人员竞聘上岗比例达42.9%。围绕“员工能进能出”,加快建立和实施市场化用工制度。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业新进员工99.5%采用公开招聘方式,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比例达到4.5%。围绕“工资能增能减”,完善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分配机制,突出薪酬兑现的强激励、硬约束。2021年实行全员绩效考核的中央企业占比99.3%。

2.中长期激励见实效

中央企业将中长期激励作为各类要素参与分配的重要实现形式,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激励力度不断加大,中央企业依据不同子企业类型、发展阶段、功能定位打造中长期激励“政策包”和“工具箱”并广泛应用,截至2021年底,共有497户中央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150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覆盖关键岗位骨干人才17.3万人次;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中央企业将业绩考核与激励水平双对标作为激励规范实施的重要抓手,主动向质量更高、效率更优的国内国际一流企业对标,不断完善中长期激励管理机制,2021年实施激励的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增幅分别达到38.09%、37.80%,高出中央企业整体水平18.59和8.00个百分点。

(五)专项工程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1.“双百行动”推动国企改革重点任务取得更大成效

“双百企业”聚焦集成运用各项改革举措,围绕“五突破一加强”目标任务,持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着力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力度,在改革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400多户“双百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04.8万元/人,远高于中央企业和全国国有企业的平均水平。

2.“科改示范行动”在引领带动、强化科技创新激励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科改示范企业”聚焦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行动实施以来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2021年“科改示范企业”科技人员占比平均达到50.7%,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截至2021年底,“科改示范企业”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855项,累计拥有授权发明专利41374件;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丰硕,“科改示范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较2019年增长34.5%和45.9%,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利润率分别较2019年提高30.5%和20.8%。

3.“区域性综改试验”在支撑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区域性综改试验”聚焦国资改革引领国企改革,继上海、深圳开展第一批综改试验,辽宁沈阳、浙江杭州、湖北武汉、陕西西安、山东青岛等地第二批综改试验区正式启动,为探索形成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区域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模式提供经验、闯出新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央企查看更多>五大发电查看更多>国家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