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电力系统是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关键
——访三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江冰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余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未来新型能源体系中,电力系统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新型电力系统应如何应对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挑战?对此,中能传媒记者对三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专委会主任委员江冰进行了专访。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发展
中能传媒:电力系统将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江冰: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党中央统筹考虑能源安全和生态保护,对我国能源事业发展作出的最新部署。其主要路径是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电力系统是一、二次能源转换的枢纽,在能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在能源安全方面,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高位,2021年达到72%,大力提升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自身能源资源禀赋,降低对石油、天然气进口的依赖。在生态保护方面,电力行业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同时建筑、交通、冶金、制造等多个行业的减碳、深度脱碳也有赖于电能替代和电力行业的清洁替代,电力系统是能源系统清洁低碳转型的主力军。
中能传媒:新型电力系统“新”在哪里?
江冰: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根本特征,新型电力系统的“新”首先体现在这一点,其他典型特征和有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大多是基于这一点衍生和演变的。一开始发展风电、光伏,只是一种对新技术的探索,从规模上来讲是对传统能源的一种补充,电力系统只需要在局部做一些适应性调整。随着技术升级和成本下降,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增加,发用两侧的渗透率都在持续提升,适应性调整的广度、深度都在增加,维持传统电力系统模式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最终量变必将引起质变,在传统电力系统上所做的修修补补将难以应对这种挑战,需要从理念、组织、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度变革,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从而构建起与大范围、高比例新能源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电力系统。
数字化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另一特征,也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础。可再生能源的大比例接入、非传统电力负荷的快速发展等,使得电力系统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数字化是认知、应对、驾驭这种不确定性的必要条件。在更宏观的层面,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字文明的新时代,只有数字化的能源系统,才能够以最低成本、最佳方式为人类社会供应最优质的能源,满足数字文明和数字经济对能源的需求。
中能传媒:新型电力系统应如何应对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挑战?
江冰:新能源间歇性、波动性的特点,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挑战。要应对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挑战,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电源更友好。在电源侧就设法降低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带来的挑战,例如在新能源场站配置一定比例的储能,平滑新能源发电出力等。在开发大规模新能源基地的同时,高度重视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现电源分散化,做到“电从身边来”。
二是电网更坚强。加快新能源基地外送通道的建设,特别是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增强电网远距离配置资源的能力和骨干网的支撑能力。推动配网改造升级,发展适应分布式电源等接入的有源配电网,参与电网平衡与调度,改变传统输、配电网的关系。
三是系统更灵活。加快抽水蓄能建设和电化学储能推广,实施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多措并举增强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充分利用居民、商业和一般工业负荷的需求弹性,探索电动汽车、数据中心等终端用能的新模式新业态,提升需求侧响应能力。
四是运行更智能。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等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加快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有关技术的研发创新、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特别是电力系统调度运行技术,逐步实现调度算法化,增强对分散化、间歇性、波动性资源的调度能力。
提升灵活调节能力
“源网荷储”协同发展
中能传媒:目前,新型电力系统在灵活性调节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有何建议?
江冰:与全国新能源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目标相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存在灵活性资源不足、调节能力建设滞后的问题。这其中有能源资源禀赋的因素,更多是因为政策支持不够、机制不完善带来的激励和动力不足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
一是大力推进储能电站建设。完善抽水蓄能“两部制”电价,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加快重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建设。给予新型储能电站独立市场地位,允许其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对部分技术路线给予价格支持,提升储能投资运营的经济效益,加快新型储能的规模化发展。
二是加快推进火电灵活性改造。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原则,合理分摊新能源接入后所增加的系统成本,建立调峰补偿等机制,引导存量煤电加快灵活性改造。对新建机组明确调峰能力要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建设天然气发电厂,增强系统调峰能力。
三是聚合引导用户侧资源参与调节。加强需求侧响应等机制研究,明确政府、电网、用户责任和义务,规范参与程序,提升聚合引导能力,积极推动用户侧资源深度参与电力系统平衡。
四是有效提升“源网荷储”协同运行能力。推动电力系统全面数字化转型,加强“源网荷储”各环节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实现整个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的精准调度、智能调度和高效利用。
中能传媒:“源网荷储”四个方面技术上还需要进行哪些调整和突破?
江冰:“源网荷储”四个方面将呈现以下趋势和特征,也需要实现与之相适应的技术调整和突破。
一是电源友好化。电源需要更好地适应并网及安全运行需求,打造电网友好型电源。为实现这一点,需要在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虚拟同步机技术等方面开展更多研究,降低新能源出力的不确定性,提升新能源场站主动支撑能力,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二是电网平台化。在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过程中,电网在能源体系的枢纽作用将强化,能源配置的平台作用将逐步发挥。基于电力枢纽转换的多能互补技术、综合能源业态需要继续探索推进,电力P2P交易技术以及绿电交易、隔墙售电等新市场新业态也将得到发展。
三是负荷双向化。传统的电力负荷难以控制和互动,“源随荷走”是电力系统平衡的关键。随着电动汽车、数据中心等新型负荷的出现,负荷侧逐渐变得可中断、可控制,有巨大的需求弹性。面向终端用能,可加快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及V2G技术、虚拟电厂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研究。
四是储能要素化。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将是电源与负荷之间的“自由人”,是系统平衡不可或缺的第四要素。除技术成熟的抽水蓄能外,需要结合应用场景和系统需求,大力发展多种技术路线的新型储能。氢作为一种能量载体,也将在电力系统的长时储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能传媒:现阶段,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还需解决哪些问题?
江冰:新型电力系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成的,在规划、建设、运行、技术等方面都需要开展大量的工作,也必然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电力企业、技术厂商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携手共进。在当前阶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要加快统一思想认识。新型电力系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对于新型电力系统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对于实现路径、推进节奏仍有不同意见,需要各方加强沟通,在交流中逐步清晰内涵、在碰撞中逐步统一思想、在实践中逐步深化认识。
二是要加快开展理论研究。新型电力系统在系统稳定、技术特征等方面将展现出不同特点,需要加快开展有关理论研究。特别在安全稳定运行方面,需要按照“硬基础、软机制”的思路,系统构建新安全理念、新安全标准、新安全构架、新安全技术、新安全机制,全面提升安全裕度和适应性。
三是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要围绕新能源发电控制、“源网荷储”协调运行、电力系统数字化、新型储能建设推广等方向,加快科技攻关和示范应用,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四是要加快推进电力改革。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必须继续深入推进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电力体制改革,保障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顺利实施。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136号文件的发布和实施不仅对新能源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对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来源: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文/黄少中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首席专家)01为灵活性调节资源提供更大发展空间新能源上网电价的市场化改革,标志着以市场化方式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迈出关键步伐,将给电力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28日,卧龙舜丰达茂旗50万千瓦构网型风电项目开工仪式在内蒙古达茂旗举行。项目规划建设构网型新能源发电系统及配套储能设施,旨在提升区域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推动清洁能源高效利用。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标杆工程,为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
为进一步推动新型主体参与电力运行调节,充分发挥新型主体在电力系统保供和新能源消纳中的作用,浙江能源监管办近日组织召开全省电力领域新型主体市场化响应推进会。浙江能源监管办、浙江省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省电力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电力交易中心负责人,以及新型主体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电
202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遭遇百年一遇的极寒天气,电力系统几近崩溃,近500万人陷入无电可用的困境。这场灾难暴露了高比例新能源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的脆弱性。在中国西北的风光资源富集区,另一类矛盾同样尖锐。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青海、甘肃、新疆等省的风光发电利用率在9
5月22日,江苏电力交易中心发布虚拟电厂公示结果的通知,江苏销售公司虚拟电厂在江苏电力交易中心注册生效,这是江苏公司首家投入商业运行的虚拟电厂。作为新型电力系统下平衡电力供需的重要手段之一,虚拟电厂可聚合分布式电源、可调节负荷、储能等各类分散资源,协同参与电力系统优化和电力市场交易
5月28日,中国华电在杭州召开技术监督智能助手发布会,以完全自主研发的突破性成果,向行业交出一份亮眼答卷——由华电电科院牵头研发的发电领域首个全专业多场景应用的数智产品“华电技术监督智能助手”正式上线,目前已在山东、青海示范落地。该产品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标志着发电领域技术监督工
5月28日,美克生能源与晶科储能签署100MWh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深化工商业储能领域合作,推动项目开发与落地,实现互利共赢。目前美克生能源工商业储能签约规模突破1.5GWh,落地项目遍布江浙粤皖等多个省份,覆盖钢铁、纺织、新材料等高能耗行业,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实战经验。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弃风电量约120亿千瓦时,弃光电量约35亿千瓦时;2024年弃风电量约43.5亿千瓦时,弃光电量约12.4亿千瓦时,弃风弃电现象依旧严峻。当新能源遇上钢铁洪流,一场“绿色电力的拯救行动”正在湖北上演。弘奎智能旗下“易能宝虚拟电厂”如何让传统高耗能钢厂化身新能
在全球能源变革的十字路口,中国正以“三场替代战役”与“四大突破”为战略支点,开启一场颠覆传统能源格局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不仅关乎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承诺兑现,更将重塑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竞争规则。当欧美国家还在能源转型的十字路口徘徊时,中国已用特高压电网贯通山河,以光伏矩阵点亮
截至5月22日,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公司在运储能电站达10座,总装机容量达3000.7兆瓦时,标志着该公司在储能领域的规模化布局迈出关键一步。青海公司储能项目呈现“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储能电站集群。其中,海西公司充分发挥区域光伏资源优势,创新打造“光储协同”的智慧能源系统;海南公司实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26日,云南省楚雄市200MW/400MWh共享储能电站全容量一次并网成功,该项目是西南地区首个采用“共享模式”的大型储能电站,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区域能源结构。该储能电站位于云南楚雄市吕合镇,由中国电建水电十四局承建,装机规模200MW/400MWh。项目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安装8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5月29日,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河北省电力市场经营主体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文件明确,第一条为充分体现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原则,指标体系设有奖励性指标与惩罚性指标。奖励指标是对经营主体积极促进电力市场规范运行行为的激励,惩罚指标是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强调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明确了我国电力转型发展的方向。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重要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的第二次会议时提出,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
在能源转型与数字化浪潮的双重驱动下,虚拟电厂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创新模式,正逐渐成为能源领域的焦点。两部门近期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5〕357号,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对《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能发法改〔2024〕93号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之年,在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国电力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最大用电负荷、电源装机规模等方面大幅增长。当前正值“十五五”电力发展规划启动之际,本文系统总结“十四五”电力规划完成情况,分析电力行业发展新趋势、新动向,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5月23日,国家能源局江苏监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电力市场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市场运营机构在现有信息披露基础上,应当增加以下信息内容:1.深度调峰、启停调峰、可调负荷辅助服务市场需求计算方法;辅助服务市场短期可调负荷出清价格及平均中标价格。2.节点分配因子及
随着2024年报及2025一季报全面披露,已释放出明显的前瞻信号,能源领域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Wind数据显示,2024年电力板块整体表现稳健,总营收为1.8256万亿元,各细分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也意味着在用电需求增长、新能源快速发展、火电成本改善和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电力板块的收入
意大利国内能源资源有限,在发电领域,主要依赖进口天然气来满足其能源需求。紧跟欧盟的脚步,意大利已逐步实现电力市场的开放,在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及电力监管等环节形成了兼具欧盟共性与本国特色的电力体制架构。意大利电力改革历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可为我国新一轮电力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近日,华东新华、中节能宁夏、山西粤电、新疆粤电、中环低碳最新岗位招聘,北极星整理如下:华东新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5月,系新华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在江苏省扬州市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金5.75亿元,总资产已超过145亿元。作为新华发电在华东六省一市的区域清洁能源开发投资中心、区域
改革是电力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进入“十四五”以来,在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能源安全韧性的拷问下,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全面提速,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探索适配的“软件系统”。(来源:电联新媒作者:翁爽)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合计新增装机7433万
为主动融入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大局,研究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及价格机制,主动回应时代需求,最近,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召开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及价格机制研究工作例会,无疑是一次顺应形势、谋划未来的关键举措,为江苏电力事业的持续进步锚定了方向。完善顶层设计,是构建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基石。江苏
自2024年12月31日起,陕西电力现货市场开展了连续结算试运行工作。本文将对一季度陕西市场的供需情况及试运行期间的各项边界条件以及市场出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以供各市场主体探讨。(来源:兰木达电力现货作者:林兵伟)一、市场供需情况1、装机情况概要截至2025年3月底,陕西全省发电装机达到11855.
在“双碳”目标倒逼能源革命的当下,分布式新能源正以每年30%以上的增速重塑电力市场格局。但当投资者还在纠结“隔墙售电”能否打破电网垄断时,头部企业已悄然用“绿电直供”撬动百亿级市场。这两种模式究竟是政策博弈的产物,还是产业升级的必然?本文将穿透概念迷雾,用真实案例揭秘分布式能源的未
What|什么是“绿电直连”?“绿电直连”在我国并非新概念,从《“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发改能源〔2021〕1445号)提出的“新能源直供电”,到《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4〕1537号)提出的“绿电直供”,再到《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
昨天和朋友交流,谈到了贸易战对智能微电网、能源数字化、虚拟电厂等相关领域的影响,这里分析如下:总体来看,贸易战对新能源产业,是“危中有机”的,但是对每家企业的影响各不相同。(来源:鱼眼看电改作者:俞庆)贸易战对新能源产业的负面影响从负面角度看,国内新能源产能在“增值税”模式,以及
国家能源局印发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培育发展壮大能源新产业新业态,稳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孕育出成熟的产业形态。工业作为目前氢能最大的消费领域,被视为清洁低碳氢放量推广的重要场景。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
2024年10月,内蒙古出台《关于建立高耗能企业可再生能源电力强制消费机制若干措施》(以下简称《强制消费机制》)与《内蒙古自治区绿电消费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等政策,持续推动工业领域绿电消纳。再加上此前发布的包括工业园区绿色供电、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制氢一体化在内的六类市场化并网消
随着社会对ESG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企业对节能降碳、绿色电力、绿色能源等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垃圾焚烧发电具有稳定性、清洁性、经济性等比较优势,与IDC(数据中心)等高耗能用户需求匹配。日前,“绿电直供”和“隔墙售电”在政策和实践层面落地,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与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成功开展广西、云
2025开局DeepSeek大火,这个被誉为“国运级的科技革命”席卷各大行业。如果当下赶不上人工智能AI的顺风车,也许储能也难撑到下一个春天。电力市场深化改革,储能迎新挑战在AI技术席卷全球的浪潮下,储能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电力市场的深化改革,以及浙江、江苏、四川多地“绿电直供”
2025年,迟迟未能推进的绿电直供、隔墙售电或将迎来规模化落地。新能源消纳问题愈发严峻,出海贸易绿色壁垒逐渐高筑,在绿电供给和需求方迫切寻求匹配的情况下,绿电直供的呼声高涨,从中央文件强调,到地方试点,新能源和电网的博弈开始有了突破。2月13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创新开展绿电直
市场动态2025年3月15日,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迎来十周年。自2015年《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中国电力行业以“管住中间、放开两头”为核心,构建了多层次市场体系,推动了能源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来源:微信公众号“售电星星”作者:莫岭)一、十年改革的核心成就1.市
今年全国两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环境服务业商会提交了关于保障生物质发电行业健康发展的提案。垃圾焚烧发电是生物质发电的重要方式,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环境效益和可再生能源效益显著。商会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垃圾焚烧发电行业面临经营成本高、转型支持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一方面,垃圾焚烧处
3月6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探索发展“绿电直供”模式,强化园区与周边光伏、风电、水电等电力资源匹配对接,创新实施“隔墙售电”政策,提高园区可再生能源直供和消费比例。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推进园区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