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配电自动化政策正文

长沙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 到2025年主城区、县城区、省级及以上园区配电自动化实现全覆盖

2023-02-17 15:10来源:长沙市人民政府关键词: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储能配电自动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加强全民低碳宣传教育

将生态文明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编制主题教材,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开展相关青少年培训课程。开展低碳“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模式。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持续开展低碳主题宣传活动。利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无车日等主题日,组织策划宣传活动,创新形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理念深入人心。(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机关事务局、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普及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发布市民低碳行为导则,倡导绿色健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合理饮食,引导构建低碳膳食结构,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减少无效照明,提倡家庭节约用水用电。开展绿色办公行动。加快推行无纸化办公,提倡办公用品循环利用,推广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等高效会议组织模式。倡导“每周少开一天车”,推广多样化公共交通服务模式,鼓励共享单车规范发展,合理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倡导理性消费,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实施低碳产品惠民政策,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节能产品,大力支持和引导共享经济发展。推广低碳旅游,制定发布绿色旅游公约和消费指南,鼓励消费者旅行自带洗漱用品,减少使用一次性日用品。探索建立个人碳积分账户,制定出台碳积分制度,搭建碳普惠平台,逐步构建吸引力强、全民参与且持续运营的碳普惠体系。(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文旅广电局、市机关事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深入开展达峰试点工作

1.组织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建设

在全市各区县(市)、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示范建设工作,重点推进湖南湘江新区近零碳示范区、自贸区长沙片区碳达峰先行先试示范区、马栏山近零碳示范园、长沙高新区低碳试点园区、长沙经开区低碳试点园区、长沙县碳达峰示范县、大泽湖片区“海归小镇”生态智慧城、先进计算产业聚集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岳麓区绿色低碳交通试点、公共机构节能改造试点等10个试点示范建设工作,科学编制试点示范建设方案,评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市级试点示范,并择优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试点示范评选。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试点区县(市)、园区给予支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全省、全国提供可操作性、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财政局、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各重点园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0 低碳试点示范“创建”工程

建设内容:重点建设一批低碳试点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双碳”目标落实落地。1.建设湖南湘江新区近零碳示范区,开展绿色低碳国际品质新区、高质高效高新现代产业集群、“两山两区”国家创新高地建设。2.建设自贸区长沙片区碳达峰先行先试示范区,发挥自贸试验区“试验田”作用,打造零碳产品、绿色金融、智慧自贸、国际合作等一系列具有自贸特色的先行先试示范。3.建设马栏山近零碳示范园,围绕“三区一中心”,重点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基础支撑能力,着力打造低碳文化产业生态圈。4.建设长沙高新区低碳试点园区,加强高新区低碳新兴产业集聚,探索产业协同减碳模式,善用产业减碳外溢效益,夯实碳达峰技术支撑。5.建设长沙经开区低碳试点园区,完善“零部件制造—工程机械生产—产品销售—回收—再制造”工程机械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推动长株潭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6.建设长沙县碳达峰示范县,强化零碳试点项目带动,从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农业、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出发,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7.建设大泽湖片区“海归小镇”生态智慧城,开展大泽湖生态修复,塑造大泽湖生态IP,发挥大泽湖生态经济优势。8.建设先进计算产业聚集区产城融合示范区,以建设世界计算·长沙智谷为核心,打造“产城融合、智慧低碳、生态友好、青年向往、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推动数据核心算力与智慧能源融合发展。9.建设岳麓区绿色低碳交通试点,实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提升工程,打造“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云”,探索全市交通领域碳达峰新模式。10.建设公共机构节能改造试点,以市直大院节能改造工程为重点,深入开展水电气项目合同能源管理,充分利用区域内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优化布局减碳项目,打造全省、全市公共机构节能改造标杆。

建设目标:到2025年,各试点示范均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开展试点工作,建立近零碳建设运营的标准体系,低碳零碳产业加速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形成一批典型范例。到2030年,全面复制推广典型示范,碳中和城市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2.上下联动制定工作方案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摸清各区域能源消费及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和特征,充分结合各区域产业布局、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禀赋、节能减碳潜力等,科学制定各区县(市)及重点园区工作方案,提出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碳排放已经基本稳定的区县(市),应持续巩固节能降碳成果,在率先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产业结构较轻、能源消费结构及资源禀赋较优的区县(市)应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产业结构偏重的区县(市),应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实现碳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脱钩,力争与全省、全市同步实现碳达峰,避免“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各重点园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政策保障

(一)完善统计核算体系

将碳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体系。健全区域和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基础统计报表制度,健全能源计量、统计、监测制度体系和能源消费统计指标体系。扩大能源统计调查范围,细化能源统计品种和指标分类,建立市、县两级化石能源碳排放核算体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和信息化体系建设,定期开展统计人员业务培训。

(二)优化项目准入制度

新建项目必须符合省、市、县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布局,坚持资源环境和区域协调发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以下简称“两高”项目)。新建“两高”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能效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属于限制类和淘汰类的新建“两高”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成果转化类项目及科技水平高、技术优势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三)完善支持政策

统筹整合现有专项资金,加大对碳达峰重大项目、重大行动、重大示范、重大工程、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扩大低碳、绿色领域投资。积极对接国家及省有关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价格支持政策,适当放宽部分利用地热能等新能源项目运行电价按照居民用电价格执行。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促进节能减碳。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引导节约用电,优化电力消费行为。落实碳达峰相关税收优惠,开展税收精细宣传辅导服务,确保企业应享尽享。

(四)强化市场化机制

按照国家碳排放权交易部署,做好重点企业碳排放数据核查复查、配额分配、监督履约等工作,鼓励节能降碳企业积极利用国家自愿减排管理平台,开发碳资产,参与碳交易。支持开展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建立健全企业、金融机构等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全面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提升需求侧响应、用电节约管理能力。

(五)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建立绿色企业(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与入库企业和项目的融资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对纳入碳达峰试点示范区的碳减排项目重点给予授信支持。支持和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加大企业上市挂牌培育力度。推动成立市碳达峰碳中和基金,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碳减排项目落地。完善都市圈生态绿心保护和发展机制,支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以及政府、企业和个人绿色责任账户。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充分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加强绿色金融风险防范。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统筹做好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协调解决碳达峰行动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各地区、各单位(部门)和重点行业开展达峰行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决策部署和领导小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各地区、各单位(部门)和重点行业工作进展进行调度,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

(二)强化责任目标考核

明确各地区、各单位(部门)和重点行业主管机构的责任清单,健全责任体系。持续推动达峰相关政策落实。实行达峰行动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并建立年度重点工作进展报告制度、中期跟踪评估机制,将达峰行动年度报告、中期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对区县(市)人民政府、重点行业主管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工作突出的区县(市)、单位(部门)和个人通报表扬,对未完成目标的区县(市)和单位(部门)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各区县(市)、各单位(部门)贯彻落实情况及时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三)加强风险防控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统筹处理好减污降碳与全市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做好重大风险研判和应急预案设计。进一步提升能源系统应急响应能力,做好能源换挡期保供工作。积极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确保安全降碳。提前谋划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到来的环境、产业的变化,积极布局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研发、新型产业构建。

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查看更多>储能查看更多>配电自动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