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企业正文

国家电投:为中国式现代化奉献绿色动力

2023-03-06 09:05来源:人民政协报关键词:国家电投综合智慧零碳电厂电力央企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编者按: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开幕,当天出版发行的第9452期《人民政协报》25-28版四个整版报道《国家电投:为中国式现代化奉献绿色动力》,从光伏治沙、矿山复垦、“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建设、清洁供暖、氢能产业创新、新型储能以及金融助力绿色能源发展七个方面,系统性、多维度展现国家电投胸怀“国之大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和担当。现将全部内容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国家电投:为中国式现代化奉献绿色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发电企业、新能源发电企业、光伏发电企业,国家电投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始终心系“国之大者”,坚决肩负起党赋予的新使命,将企业发展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大力开展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实践,坚持以“创造绿色价值”为企业使命,积极践行“绿色、创新、融合,真信、真干、真成”的核心价值观,正在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书写能源革命的绿色答卷,为中国式现代化奉献绿色动力,为建设清洁美丽新世界提供“国家电投方案”。

光伏治沙:将“黄沙”变成“蓝海”

国家电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的嘱托,全力推动世界一流光伏建设,致力于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截至2022年底,管理装机2.32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66.75%,其中,光伏发电装机5330万千瓦,稳居全球第一。

立足清洁能源产业优势,国家电投创新能源生态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实现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友好协调发展,逐渐探索出一条光伏发电与荒漠治理相结合的“光伏治沙”之路。

光伏绘就荒漠生态绿

库布其沙漠在黄河内蒙古段“几”字弯南岸,鄂尔多斯高原之北,绵延1.86万余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九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

在库布其中段从空中俯瞰,茫茫黄沙中一匹“骏马”正在任意奔驰,这匹“骏马”是由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投资建设的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作为国内最大的沙漠光伏电站,“骏马电站”还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

“我们充分利用与周围低矮植被、黄沙间的色差,将19.6万块光伏板组成一匹奔腾的骏马,寓意‘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蒙西新能源达拉特光伏电站负责人毛瑞军说。

走进“骏马”内部可以看到,在光伏阵列之间是适宜当地生长的矮化红枣、黄芪等经济林,俯身可以看到在光伏板下是长势良好的耐阴性沙生灌草植物。这样的科学搭配可以实现防风固沙和生态修复,保护光伏阵列间地面免遭风沙蚀积危害。与此同时,光伏板不仅可以发电,还能有效挡风防风,改善板下植物的生存环境,达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现在,光伏区经常出现小型啮齿类动物的足迹和粪便,寓示着生态正在向好发展。

据统计,截至2023年2月底,项目已累计输出绿电26.58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省标煤8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5万吨,已累计治沙1.6万亩。

在光伏治沙的基础上,光伏基地着力打造“光伏发电+沙漠治理+生态修复+农林种植+旅游观光”等多级支撑的“沙漠经济先导区”建设,将光伏产业与沙漠有机农业、沙漠特色旅游和推动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好日子火起来,为当地农民打开了脱贫致富之门。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人沙相争到人沙共生。以“骏马电站”为代表的光伏治沙模式正在向更多沙漠地区推广。在巴丹吉林沙漠,还有一匹“光伏骆驼”——国家电投五凌电力阿拉善右旗光伏+储能电站,这匹“骆驼”治沙、固沙1244.7亩,未来可以实现沙漠治理3000余亩;在乌兰布和沙漠,国家电投北京公司磴口光伏治沙项目首开国内光伏治理沙漠、发展农牧业的先河,被称为“磴口模式”。还有腾格里沙漠、科尔沁沙地……蓝海覆黄沙,荒漠建奇功。国家电投用一个个生动案例组成了一部光伏治沙的宏伟篇章。

绿电转化续写治沙传奇

光伏治沙只是开始。据中国气象局数据,我国风电、光伏技术可开发规模约130亿千瓦和1600亿千瓦,其中超过一半位于荒漠化区域。利用荒漠化土地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强电氢对石油、天然气的替代,有利于降低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

为此,国家电投在率先推行光伏治沙、光伏+生态修复等技术基础上,首创提出产业化、绿色化、效益化的“沙源地生态治理+绿色能源生态产业”可持续防沙治沙模式,积极探索一条能源与生态治理创新、融合发展的道路。

创新之笔落在了北京风沙源地。“北京风沙源地主要包括内蒙古21.7万平方公里的‘四沙漠三沙地’,及蒙古国中南部35.3万平方公里的戈壁沙漠。内蒙古可治理面积8.2万平方公里,其中3.3万平方公里可建设新能源约14亿千瓦,超过我国现有电力总装机的一半,年发电量约2.4万亿度,相当于20个北京市的年用电量。”国家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表示,“这些电量靠外送消纳几乎不可能,但若就地转化成绿油气,约相当于9000万吨油当量。”

2022年5月31日,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与亿利洁能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合作开发内蒙古杭锦旗库布其沙漠EOD(以下简称“库布其沙漠EOD项目”)即沙漠风光氢储化一体化项目及乡村振兴项目。按照计划,“十四五”期间,国家电投与亿利洁能,将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按照百万千瓦级实施绿电制氢产业规划,分步实施“光伏治沙-光伏制氢-氢装备制造-零碳绿肥”工业园,逐步构建上游绿电、中游绿氢、下游应用的多场景全产业链,全力打造“库布其光氢治沙零碳产业示范园”。

除此之外,国家电投还在北京、辽宁、吉林、新疆、内蒙古等地全面探索清洁能源制氢及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推动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国家电投正在联合相关单位深入开展光伏治沙相关示范工程,已与33家国内外技术机构、36家金融机构及多个国内外组织达成合作意向,初步打算组建技术、产业、金融、国际合作4个治沙联盟,共同打造光伏治沙最优发展模式。

光伏治沙利国利民,同时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钱智民建议由相关部委牵头设立治沙联盟指导委员会,支持北京风沙源地光伏治沙项目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工程,由国家电投承担治沙联盟牵头单位的责任,以此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随着光伏治沙生态综合治理进入新阶段,“光伏治沙+绿电制氢”这朵“光伏之花”将开遍世界,国家电投正以自身优势创新清洁能源保供实践,将“死地”变为“活地”,“黄沙”变成“蓝海”,助力中国光伏产业在本世纪实现飞跃式发展。

矿山复垦:执生态之笔绘绿色矿山

3月的霍林河矿区,春寒料峭中难挡勃勃生机,嫩绿的草木枝丫透过覆盖的冰霜正汇集磅礴的力量向上生长。萌芽向阳生长的姿态,正是国家电投努力打造绿意盎然绿色矿山的缩影。

近年来,国家电投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实施矿山生态修复,累计完成矿山生态修复7.53万亩,完成牧草播种7.53万亩,所属五矿到界排土场生态修复区植被覆盖度由65%提升到90%,矿山生态修复效果显著。

守青山,护绿水,国家电投以踏石留印的决心和实干,牢牢守住了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采一方煤留一片绿

国家电投煤炭产业最早起步于霍林河煤田。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和支持下,1976年4月19日,数千名建设者带着对草原最真挚、最朴素的情感挺进霍林河,从此拉开了霍林河矿区开发建设的序幕,几代人默默践行“只允许把这里变得更好”的承诺,在霍林河、白音华煤田建成五处千万吨级以上现代化大型露天煤矿,成为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产业发展,生态先行。“让绿色成为竞争优势,做好高寒地区生态治理技术经验积累和推广,树立好国家电投绿色品牌形象。”国家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表示。

多年来,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始终坚持资源集约开发和生态修复协调发展,以“建设林、草、矿三位一体的人工生态型矿区”为目标,系统实施了“覆土整形、供水系统、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植被重建以及浇灌系统”六大修复治理工程,矿山生态修复取得恢复植被、恢复生机,维持生态平衡的良好效果。已修复的矿山整体呈现了俯瞰轮廓融入草原,平视天际错落有致,远看整体绿意盎然,近观群落物种丰富的近自然生态效果,矿区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按照“打造我国高寒地区绿色矿山标杆”的目标,国家电投五处绿色露天煤矿均建设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其中白音华二号矿于2021年成功列入国家绿色矿山名录,绿色矿山治理成果得到国家有关部委高度肯定,并作为全国生态修复治理典型案例在全区广泛推广。

矿山修复还绿于民

立夏时节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镇白音华二号矿,矿区道路两侧绿化带色彩斑斓,远处排土场上的云杉、杨树等树木在骄阳下舒展着枝叶,护坡网格里的沙棘、紫花苜蓿、小叶锦鸡儿绿意勃发,一幅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

从数据上看,所属五矿实现生态修复治理率100%、地表腐殖土利用率100%、水土流失治理率95%、植被覆盖度90%。仅白音华地区就投入生态复垦资金6.4亿元,排土场生态恢复治理3.03万亩。

绿染矿山,殊为不易。国家电投南露天煤矿、北露天煤矿及扎哈淖尔煤业公司都地处高寒地区,全年无霜期仅有3个月,年平均气温零下0.5度、降水量358毫米,排水场保水、蓄水能力差,改善环境、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水土保持、节水灌溉、土壤改良、植被重建都是历史性的难题。

在矿山生态修复实践过程中,针对高寒地区生态修复治理存在的难题,国家电投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高寒地区露天开采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样板矿区和花园矿区已然呈现。

“我们采取‘工程措施为辅,生物措施为主’的技术路线,打造‘自维持、免维护’的自然生态系统。”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煤炭部主任冯树清介绍说。

通过几年的努力,内蒙古公司所属五矿水土流失强度下降14.64%,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增加2140万元/年。已修复的矿区整体呈现出近自然生态效果,矿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周边环境显著改善。由此可见国家电投对矿山生态治理的坚决态度和重视力度。

绿色矿山建设成果是最实在的民生福祉。据了解,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所属五座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修复区植被建群种主要为披碱草、紫花苜蓿、草木犀、冰草、沙打旺等优质牧草。优质牧草长成开割后,三年来均无偿赠予矿区周边嘎查作为牲畜过冬饲料,进一步带动了周边牧区脱贫致富,有效促进了牧企和谐。

创新示范反哺生态

绿色发展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对标国内外先进矿山生态修复实践水平,国家电投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矿山修复成果。2022年以来,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矿山生态修复创新工作,先后开展《高寒地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模式与绿色发展关键技术研究》等研究工作,矿山修复绿色发展进入新阶段。

“我们根据蒙东草原典型露天矿区及其影响区生态系统演替与退化机理,开展典型工程生态修复关键技术集成,打造修复工程示范样板。”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煤炭部安全环保高级主管李云峰说。

2022年4月22日,由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申报的《蒙东草原典型露天矿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及示范》,正式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年度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该项目将从矿区生态修复理论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两个角度,为蒙东草原露天矿区生态修复提供本土化、系统化、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在矿山生态修复创新方面,国家电投不断迈出先行先试的一步。

2022年9月1日,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与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签订矿山生态修复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

“我们与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开展战略合作,将强化科技创新对生态保护修复的支撑保障能力,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迈向更高水平,加速打造高寒干旱采矿区绿色矿山典型样板。”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总经理王伟光说。根据协议,双方将合力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国家级高寒干旱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基地。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是国家电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重大政治历史责任的实际体现,也是内蒙古公司坚决担当社会责任,履行社会承诺的具体体现。

下一步,国家电投将对照国家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建立更加优质高效的生态修复长效机制,编制更加科学完善的地质环境治理规划,创新更加先进的生态环境预警监测技术手段,全方位、深层次开展生态修复治理,为打造国内一流的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样板示范,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奋斗不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国家电投坚持用生态优先之笔,绘就绿色发展画卷,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让绿色矿山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把最美的草原留给子孙后代。

“综合智慧零碳电厂”:

为能源保供“雪中送炭”

在河北唐县西赤村,光储充一体化车棚旁的小(微)风机在徐徐转动,山地区域及屋顶上一排排的光伏板熠熠生辉,为这个古老的村落增添了“绿色、创新、融合”的光芒。遥遥相望,在江南的苏州和湖州,聚合了分布式能源、用户侧储能以及可调负荷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正分别为这两个鱼米之乡的用电进行绿色赋能。

大力建设“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是国家电投积极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助力国家能源保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乡村振兴、“双碳”目标等重大战略实施,创新打造的一种能源保供新模式、新选项。能源革命转型浪潮下,国家电投“综合智慧零碳电厂”究竟新在何处,又呈现出怎样的生命力?

“智”“融”双全 全力拱卫新型能源体系

可再生能源装机迅猛增长,城乡居民用电增量持续增长,用电负荷逐渐呈现尖峰化的能源发展……近年来,我国能源发展呈现的诸多新态势,为能源安全带来诸多新挑战。

筑牢能源供应“压舱石”,事关国计民生。2022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能源保供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能源保供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和安排部署,强调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

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和能源安全的“国家队”,国家电投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随着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广泛应用,可以通过互联网把用电侧管理起来,寻找最优用能方案,这对能源资源节约非常有意义。”国家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表示。

以做强做优用户侧为发力点,2022年8月,国家电投首次提出实施“雪炭行动”、建设“综合智慧零碳电厂”的整体设想。“雪炭行动”意在“冬天送温暖,夏天送清凉”,以综合智慧零碳电厂为地方政府“迎峰度夏、迎峰度冬”雪中送炭。

将“综合智慧零碳电厂”蓝图徐徐展开,可以看到:

综合是基座:它集“源网荷储”于一体,是聚合大量分布式光伏、风电、储能及用户侧可调负荷的综合能源体;

智慧是灵魂:它通过智慧系统多维寻优、动态匹配,实现海量分散资源协调控制、互通互济、灵活调度;

零碳是价值:它聚合资源均为清洁能源,生产过程绿色低碳,推动可持续发展;

电厂是本色:它以发电为主营业务,聚焦区域平衡调度的用户侧能源系统,促进终端用户就近、就地消纳绿色电力,聚合可控资源池为电网提供响应需求和精细化辅助调节服务。

2022年12月29日,国家电投首个“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河北保定项目并网投运。项目每年可提供绿色电能1.8亿千瓦时,占唐县全社会用电量12.56%。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7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84万吨、二氧化硫约9.30吨、氮氧化物约10.40吨,具有明显的节能、环境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建设46兆瓦分布式光伏、350千瓦/700千瓦时共享储能、户用/工商业储能及光储充车棚、智慧控制系统,并挖掘5兆瓦可调节负荷,能够有效响应电网灵活性调节需求,进一步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促进清洁电力的就地消纳。

从提出蓝图构想到首个示范项目快速落地,国家电投以实干、实绩实现了能源保供新范式“零”的突破,以创新实效拱卫新型能源体系欣欣向荣。

多方共赢 产业星火燃燎原之势

融合、零碳、智慧……一个个与“综合智慧零碳电厂”相关的特征,连接着万家灯火,也牵动着经济民生。以多方共赢促融合共生,国家电投“综合智慧零碳电厂”不断迸发生命活力。

走进河南兰考,“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单元付楼台区(台区:一台变压器的供电范围或区域)于2022年12月30日并网投运。此次投运的村级零碳台区包括屋顶光伏、车棚光伏及微风机共160千瓦发电源,100千瓦/218千瓦时村级储能等,实现了台区内农户、商超等的绿电消纳。“河南兰考‘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是以零碳台区的概念建设,将零碳台区打造成小型、完整、可复制的‘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单元。”投资建设方中国电能相关负责人介绍。

将视线转向浙江,这个共同富裕示范区,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而支撑这一切的电力却常面临短缺压力。浙江分公司“综合智慧零碳电厂”一期项目首次全方位多要素多场景展示国家电投套娃式多层级智慧控制系统架构和源网荷储一体化聚合,实现储能资源共享及整村户用储能试点突破,为电网提供顶峰能力5万千瓦,向当地迎峰度冬“雪中送炭”。

发展活力的背后,“综合智慧零碳电厂”优势不断凸显:对电网,可整合系统末端小微资源,化零为整,提升电网削峰填谷的灵活性。对政府,可实现区域绿色发展,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升地方工业节能降耗,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对产业,可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升级,支撑地方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同时响应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有效扩大和拉动产业投资。对用户,可降低用能成本,增加收入,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据测算,到2025年,“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将为浙江带来600万千瓦的灵活电能,在关键时刻提供超千万千瓦的电力支撑,占浙江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的十分之一;每年提供225亿度绿电,碳减排效应相当于新建47个西溪湿地;扩大内需866亿元,增加8万人就业;未来将为出口企业减少约108亿元碳关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复制、迭代的“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如今已在祖国各地开花结果。随着国家电投“雪炭行动”逐渐铺开,“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创新能源保供模式的探索价值被不断挖掘,它们将在提升用能安全、电网友好性和用能智能化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零碳”力量。

清洁供暖:“清”暖寒冬 “绿”保民生

在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加快提高清洁供暖比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积极布局以核能供暖等为代表的清洁供暖供热产业,正是国家电投践行“双碳”目标的有力实践。时至今日,在山东海阳,国家电投首创核能供热商用品牌“暖核一号”,助力海阳成为我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在安徽小岗村,地源热泵集中供冷供热服务,改变了乡村用能模式;在黑龙江密山,生物质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已悄然形成……一个个清洁供暖产业创新成果汇聚起能源变革的强劲动力,为美丽中国建设增添了盎然绿意。

核能供热暖身更暖心

核能清洁供暖,其实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核能供热反应堆研发。经多年探索,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受技术设备、市场等因素所限,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拥抱核能供暖是大势所趋,更是经济之选。2018年,伴随山东、辽宁等地清洁取暖规划全面推进落实,国家电投敏锐抓住产业窗口期,迈出了核能综合利用的跨越性步伐。

核电跨界之笔落在了山东海阳。在2018年海阳核电1号机组成功商运伊始,核能供热的构想便在山东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放心中萌发。从多重回路隔离设计技术路线的选定,到“核电厂+政府平台+供热企业”三方联合运行商业模式的成型,吴放带领项目团队啃下一个个“硬骨头”,取得的技术成果填补了“百万千瓦级中压饱和汽轮机组抽汽技术”等一个个国内空白,形成了一整套以“暖核一号”命名的核能供暖技术。

一期园区级供暖,二期县域级供暖,三期区域级供暖。“暖核一号”沿着“三步走”战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2021年11月9日,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二期202.5兆瓦项目提前6天投运,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暖核一号”给老百姓带来了温暖,带来了蓝天,也带来了实惠,居民住宅取暖费每建筑平方米较往年下调了一元钱。

同年11月10日,“暖核一号”开阀调试,进入热态调试期,为11月15日海阳如期供暖提前“热身”。在此之前,山东核电靠前站位、统筹规划,完成厂内设施维护、应急准备、核能供热系统充水排气等准备工作,全力以赴保障今冬明春海阳居民温暖过冬。

从黄海之滨到渤海之畔,核能供暖的绿色传奇在红沿河核能供暖项目续写。作为东北地区首座核电站和东北最大电力能源投资项目,辽宁红沿河核能供暖项目投产后每年将减少标煤消耗5726吨,减排二氧化碳1.41万吨。照此估算,国家电投两大核能供暖项目在2022-2023供暖季结束后,预计节约原煤约20.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1.4万吨,有效改善区域供暖季大气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

智慧融合贡献保暖保供新方案

“风光无限”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国的资源禀赋特征,更是国家电投的鲜明优势。截至2022年8月底,国家电投总装机规模突破2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突破1.26亿千瓦,占比62.5%,光伏装机、新能源装机、可再生能源装机、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均居全球第一。

借助绿色优势力促融合共生,国家电投将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供暖服务民生演绎得淋漓尽致。

太阳能、风力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有着发展“分布式能源+电取暖”的天然优势。在山西灵丘,河北公司打造全国最大、山西首个风电清洁供暖示范项目,2022年供暖季计划供热8.9万吉焦,为2250户居民和220个商业用户送去温暖。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为城市公建、建筑群、各类园区清洁供暖提供有益支撑。安徽分公司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凤阳县小岗村建设地源热泵,面向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养老服务中心、村委会等地提供集中供冷供热服务,绿色低碳环保的同时,其制冷制热效率比传统空气源热泵高出40%左右,运行费用仅为普通中央空调的30-50%,一年可节省电费10万元。为充分利用可再生地热资源,中央研究院还创新开发了复合式冷热源系统。该系统包括“地源热泵+电锅炉+蓄能水罐+冷水机组”。地源热泵提供基础负荷,夏季采用冷却塔调峰供冷,冬季采用“电锅炉+蓄能水罐”调峰供暖。据了解,该技术将应用于中央研究院源网荷储一体化光伏发电项目二期工程。

探索不息,融合不止。因地制宜探索清洁供暖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国家电投深入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务实之举、创新之举、谋变之举。

创新用能为产业装入新引擎

以2021年占比60%作为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目标,我国自“十三五”起掀起了一场农村取暖革命。在“双碳”、美丽中国等目标引领下,“十四五”期间农村散煤替代需求将达0.5亿吨/年(标煤)。

上海成套院就以自主研发的国际先进、国内首创生物质绿能颗粒技术、移动式绿能颗粒生产装置——“秸能一号”,在田间地头打响了一场碧水蓝天保卫战。

“‘秸能一号’以农业秸秆、林下剩余物和农副加工废弃物为原料,零距离处理生物质废弃物就地实现类煤燃料转化,突破生物质能源化利用运储不便的瓶颈。”上海成套院副总经理马明俊表示。

2022年9月1日,“秸能一号”已于黑龙江佳木斯实现连续生产出料,这标志着生物质绿能颗粒技术实现创新成果落地转化。2022-2023供暖季,国家电投在佳木斯“一区三县”开展散煤替代供暖,预计2024年实现年产绿能颗粒30万吨,推动约1000万平方米的清洁取暖散煤替代。

在黑龙江密山,吉电股份着眼于当地玉米秸秆丰富的生态优势,打通了一条“原材料收储—燃料加工—能源供应—有机肥销售”的秸秆再利用、再循环产业链。在产业链上游,6万吨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基地已完成试运行,实现燃煤替代近3万吨;在产业链中游,目前覆盖密山市16个乡镇的43台常压生物质供热锅炉已实现供暖,供热面积共计26.1万平方米;在产业链下游,多方联合将秸秆燃烧后的灰渣制成有机肥料,真正实现“取之于田,用之于田”。

“以前秸秆太多,没地方放,我们都直接烧在地里头,老污染环境了。”已年过半百的村民王玉树说,“没想到秸秆能变‘废’为‘宝’,现在我们一年还多了不少收入呢。”

清洁供暖的“密山模式”,让家里暖起来、也让腰包鼓起来。国家电投用创新持续点燃农村能源革命的星星之火。

面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生活方式革命的加速演进,清洁供暖供热作为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打好“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驶入了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抢抓机遇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国家电投已明确将清洁供暖供热作为首批六个方向之一的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开发,不断向实现规模化高质量发展进击。

2022年11月1日,河北公司保定“综合智慧零碳电厂”一期工程在唐县正式开工。项目以三网融合天枢平台为架构搭建智慧系统,将实现区域三网融合,清洁供热等全场景落地。

“核能+供暖”“新能源+供暖”“生物质+供暖”……锚定“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发展新蓝图,国家电投正以自身产业优势创新清洁能源保供实践,以企业发展方案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注入新动能。

氢能“劲旅”:举足“氢”重 融合远航

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呼声日益高涨,氢能在全球能源转型方面被寄予厚望。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二次能源,氢能是构建未来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多元能源结构的重要载体,其开发和利用技术也成为新一轮世界能源技术变革的重要方向。

国家电投是最早进入氢能领域的“国家队”。回首2022年,国家电投氢能产业发展交出了一张亮眼答卷:这一年,荆门燃机示范项目完成30%掺氢试验,成为全球范围内首个在天然气联合循环、热电联供商业机组中进行高比例掺氢燃烧的示范项目;这一年,国氢科技构建形成燃料电池和PEM制氢装备全自主化技术链,“绿电-绿氢-绿氨”产业链打通;这一年,国家电投完成首个独角兽企业孵化,国氢科技一举打破三项纪录,企业市场估值5年增长260倍……

氢能引领能源革命和未来方向,也指引着国家电投绿色创新融合发展的升级走向。自2017年明确将氢能作为战略性产业加以培育发展以来,国家电投以一系列革命性、前瞻性、创新性举措谋篇布局、躬身深耕,产业链链长和原创技术策源地效益凸显,已然成为能源央企中的一支氢能“劲旅”,构筑起了国家电投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的独特优势。

迎风前行、乘势而上,国家电投氢能产业发展新蓝图已然绘就。锚定战略目标奋进新征程,发展之路上积蓄的力量孕育未来希望,更昭示奋勇前行的蓬勃力量。

厚积薄发 自主攻坚锻造科技硬实力

2022年立春,世界目光聚焦“双奥之城”北京。随着这座城市一起“火”起来的,还有搭载“氢腾”燃料电池系统的150辆氢能大巴。全程“零事故、零故障、零失误”执行接驳任务7205班次,接驳乘客16.07万人次,印证了中国氢能技术的硬核创新力。

带领中国氢能自主技术走上世界舞台,国家电投五年磨一剑。五年来,国家电投国氢科技以“自主化、高性能、低成本”为研发目标,相继攻克质子交换膜、双极板、催化剂、扩散层、膜电极、电堆、空压机、氢循环泵/引射器等八大关键部件核心技术难题。

五年来,国家电投国氢科技与浙江巨化、武汉理工大学等一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材料和技术的生态链,构建了燃料电池和PEM制氢产业全自主化技术链,实现产业链技术水平国内一流。

“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是大国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产业升级的深层动力。2022年,在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和地方氢能产业发展有关政策的推动下,氢能应用市场释放出广阔空间。

在燃料电池产品方面,国氢科技积极拓展车用动力系统、船用动力系统、应急电源系统产品应用谱系,落地城配物流、环卫、公交、重卡、通勤大巴、渣土车等多元示范应用,“氢腾”系列化产品谱系更加多元。

在制氢产品方面,国氢科技PEM制氢装备首台(套)产品通过认定,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吉林长春中韩示范区落地。同时,国氢科技牵头申报的“氢能技术”方向及“新能源汽车”方向两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功获得科技部立项公示,充分展示了国家电投氢能自主技术创新实力。

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引领下,氢能产业价值链顶端和创新链上游仍是能源企业争相角逐的高地。厚积薄发赢得先发优势,这是国家电投加速实现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基础,也是赢得未来的一柄竞争利剑。

激活动能 创新机制释放内生动力

2022年12月8日,国家电投氢能产业又一次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这一天,国氢科技在相继完成A轮、A+轮融资后,完成B轮融资,投后企业估值由注册时的5000万元变为130亿元,成为国内氢能行业目前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

“市场估值从5000万元到130亿元,增长了260倍,我们培养了一个独角兽企业,它也代表了资本市场的一个方向。”国家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说。

在为数不多的央企独角兽企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国家电投不仅给资本市场带来产业发展的未来,更让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企业赢得了认可和肯定。

身处技术密集型的前瞻性科技行业,国氢科技自诞生起就带有改革的鲜明印记。以市场化经营机制为引领,国氢科技率先成为国家电投系统内第一家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二级子公司,职业经理人由国氢科技董事会聘任及考核,个人绩效不达标的将实行市场化退出,彻底打破国企经营层干部身份的窠臼。同时,国氢科技积极探索项目跟投等激励方式,形成国氢科技上下同欲、风雨同舟的发展格局。

科技创新难免会有风险。为此,国氢科技完善重大技术问题决策体系,依据自身科技型企业特点设立董事会科技与创新委员会,发挥其在研究公司科技创新战略规划、重大技术问题决策等方面的专业化作用。建立科技创新容错纠错机制,以较长周期客观综合评价功过。

2022年7月,在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中央企业所属“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2021年度改革创新情况专项考核中,国氢科技名列前茅,获评优秀单位。

为了进一步从集团公司层面松绑放权,2022年,国家电投坚持“一企一策”优化管控放权,印发实施《国氢科技治理管控方案》,为国氢科技量身定制了一套支持政策体系。《方案》进一步厘清与集团公司权责界面,优化完善负面清单,健全完善薪酬激励体系,为巩固落实改革成果夯实制度基础。

“国氢科技作为国家电投布局氢能产业的创新平台,既是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氢能的央企二级单位,也是国家‘科改示范行动’唯一的氢能企业。”国家电投党组成员、总会计师陈西说,通过“一企一策”定制支持政策,进一步落实了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和成效,推动国氢科技成为国内氢能行业领军企业。

加速融合 引领能源变革新趋势

我国有丰富可再生能源的天然禀赋,也有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广阔空间。“双碳”目标引领下,氢能作为新能源与能源消费终端有效连接的关键桥梁,已经成为推动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路径。

依托于作为全球最大清洁能源企业的显著优势,国家电投在新能源制氢、氢燃料电池技术自主化、“绿电—绿氢—绿氨”协同消纳示范应用等方面实现多点突破,氢能全产业链上的融合协同正在集聚引领行业变革的强劲力量。

2022年1月11日,国家电投规划的华南氢能产业基地正式落户佛山南海,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00亿元。至此,国氢科技已在北京、宁波、武汉、长春、佛山、济南等地建设氢能研发与高端制造一体化产业基地,全面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及产业化能力提升。

在吉林大安,2022年10月26日,吉电股份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正式启动。以新能源制氢为发展方向,该项目实施风光消纳规模制氢、工业领域规模用氢等“六大工程”,通过“新能源+”模式耦合绿氢、绿氨、绿甲醇、绿油气等应用,带动绿电转化技术快速迭代、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在湖北荆门,国家电投首次在中国重型燃机商业机组成功实现30%掺氢燃烧改造。此外,中央研究院、东北公司、朝阳燕山湖发电的“天然气掺氢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取得积极进展……这对我国摆脱油气资源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特殊。

新起点再出发,氢能产业作为国家电投坚持“绿色、创新、融合”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更为清晰的战略定位和使命责任。服务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氢能产业举足轻重。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的新征程上,氢能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新型储能:打通能源革命“关键一环”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能源领域的新部署。储能系统作为能源存储转换的关键,可以提高多元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灵活性和可调性,已经成为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一环。

2021年以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300多项与储能相关的鼓励政策,各地掀起储能项目投建热潮。据测算,到2030年,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

积极投身新型储能“蓝海”,国家电投目标坚定、脚步铿锵。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发电企业,国家电投瞄准一系列前瞻技术攻坚克难,以示范项目为引领实现产业链协同,围绕用户侧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加强前瞻布局,抢占了国内储能发展先机,更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注入新动能。

技术攻坚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2023年2月28日,全球最大容量、我国首个兆瓦级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在内蒙古成功试运行,即将投入商用。该项目由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投资建设,共安装了34台我国自主研发的“容和一号”电池堆和四组储罐组成的储能系统,利用电解液中的铁离子和铬离子的化学特性把电能储存起来,可以将6000度电储存6小时。

重大原创技术获得突破,背后是国家电投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结果。具有电化学环境腐蚀性弱、毒性小、工作温度宽、电解液稳定、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的铁-铬液流电池,是实现大规模储能的重要技术。但这项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成本高昂。

自2018年以来,国家电投积极布局铁-铬液流电池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涵盖材料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系统集成等多个方向,为技术保护提供有力保障,形成知识产权百余项,技术秘密6项,申请专利70项,注册商标11项、登记软著8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攻坚不止于此。近年来,在容量型储能领域,国家电投先后开展压缩空气、水储热、热泵储热、熔盐储热以及相变储热等技术研究;在功率型储能领域,先后开展了新型飞轮及其阵列技术研究,积极布局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先进技术路线;在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先后开展了户用储能认证体系建设、锂电池本质安全、V2G光储充、移动充电车等技术研究。在相应领域实现了国内领先、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了国内新型储能技术发展。

产业协同 补链强链塑链

新型储能市场前景广阔,但在中国才刚刚起步。面对生产成本高、产业规模小、市场不规范等发展瓶颈,国家电投利用自身产业发展优势,带动产业不断迈步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在上游研发端,国家电投围绕包括铁-铬液流电池、水储热技术、熔盐储热技术、超高温铁铬铝电热丝等在内的多种新兴储能技术,积极展开研发布局。

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国家电投利用自身产业发展优势,在黑龙江大庆启动运行国内首个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基地),填补了行业户外实证空白。一期项目实证实验方案161种、产品69种,涉及31个制造厂商“同台竞技”。

“建设实证实验平台,创新性地开展在高纬度高寒气候环境下相关光伏设备、储能产品、系统的户外实证研究,让全球的光伏主流技术及产品同台对比,对于国家制定产业政策、行业标准也具有重要意义。”国检集团光伏检验认证院院长肖鹏军表示。

在中游制造端,新型储能装备研发制造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2022年11月中旬,中国电力新源智储北京房山工厂开始投产,规划年产能6GWh,预计2023年一季度全部达产。2023年1月,中国电力储能集成设备产线项目入驻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签约仪式举行。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能6GWh,年产值85亿元,年利税约3.92亿元。

在一系列的产线项目的落地推动下,国家电投新型储能装备形成了液流电池、铅炭电池、锂离子电池等主流电化学储能先进生产能力多线齐飞的局面,有效带动延长上下游产业链,助力国内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在下游应用端,国家电投积极推动一批示范项目落地,带动储能产业迈步规模化高质量发展。2022年12月30日,新源智储在山东济宁、青海格尔木,实现一天内两大百兆瓦储能电站并网。

以济宁微山调峰储能电站为例,电站综合使用了多种先进电池储能技术,采用直流侧1500伏高压和高效液冷散热系统,提高系统效率2%~3%、降低辅助能耗20%。

“电站建成投运,利用其发电功率调节灵活、反应迅速等特性,可有效满足区域新能源消纳和电网削峰填谷需求,对区域供电应急保障、缓解电力供需矛盾、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以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等具有创新示范意义。”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除了国内市场,国家电投新型储能产业项目已在海外市场实现突破。墨西哥当地时间2023年2月17日(北京时间2月16日),墨西哥联邦电力委员会(CFE)佩尼亚斯科港光伏电站一期120兆瓦工程建设完工,由中国电力新源智储提供整套储能解决方案、先进储能装备、整体调试和技术支持的配套储能工程同步完工。

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实现补链强链塑链,国家电投得以具备产业突围的鲜明优势。截至2023年2月25日,国家电投集团公司存量电化学储能电站共计95座,在山东、青海、浙江、内蒙古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大省,电化学储能总装机规模为1491.075MW/3072.831MWh。在境外,国家电投实现首个境外电化学储能应用在墨西哥落成。

引领革新 户用储能探路能源革命

由电源侧储能向用户侧储能延伸,大力布局户用储能市场,是国家电投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探路之举。

“国内多数用户呈现出的是一种自然峰谷差,保供时候容易出现难以平衡的尖峰,目前从电源侧和网侧弥补成本很高,附带利用小时数难以达到预期,严峻的能源保供形势对用户侧储能调节提出了要求。”国家电投总工程师兼创新部主任李建伟表示,“因此,发展户用储能对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至关重要,亟须相关实践来推动其发展。”

敢于率行业之先,2021年,国家电投推动户用储能发展,是国内较早进行户用储能战略布局的发电集团。2022年10月,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初步建成户用储能研究与实证实验室,立足高安全性储能技术开发以及户用储能集成实证技术研究。

以技术研发为先导,探索步伐坚定有力——2023年2月底,中央研究院户用储能综合研究及实证实验室已对国内多个厂家的主流户用储能产品开展了场景适用性研究、产品离线在线检测评估,并自主开展了高安全户用储能产品集成、户用储能统一接入聚合管控等研究。同时,牵头组织国内户用储能标准及认证体系,同步推进行业标准立项。为快速实现户用储能国内产品认证以及后续规模化推广奠定基础。

以应用促研发,国家电投大力建设“综合智慧零碳电厂”,为户用储能插上了快速腾飞的翅膀。以国家电投浙江湖州“综合智慧零碳电厂”一期为例,项目成功签约和平新村42户居民户用储能,创新部署铅酸电池、铅炭电池、锂电池等多项储能产品,实现了整村户用储能试点突破。

随着技术研发、市场体系、产业应用的日趋成熟,户用储能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转型趋势下,迎来了快速发展的产业风口。乘势而上,迎风前行。国家电投正在以一系列更具突破性、革新性的技术产业和能源解决方案,为“综合智慧零碳电厂”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共享能源变革的国家电投力量。

以融促产、以融强产,

为绿色能源插上金翅膀

——国家电投集团创新投资有限公司的

绿色创新发展之路

实现“双碳”目标,大规模、高比例发展零碳能源是必然趋势。立足“以融促产、以融强产”,聚焦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投资,国家电投集团于2018年9月设立国家电投集团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原基金公司)。该公司是国家电投投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基金孵化引导创新和资本纽带作用,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金融力量。

国家电投集团创新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创新投资”)自2018年9月成立以来,坚持战略引领,全面推进“基金业务管理平台、创新孵化投资平台、产业链股权投资平台、金融业务创新平台”四个平台建设,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创新发展之路,致力于打造一流创新投资平台,全力构建公司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体现央企担当,助力绿色发展,创新引领前行。创新投资多措并举打造“国家电投基金”品牌,多次荣登清科和投中年度榜单,累计荣获“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100强”“最佳国资投资机构TOP50”“中国新能源领域投资机构10强”等7个奖项。

担当——牢记初心使命,胸怀国之大者,战略服务彰显能源央企担当

创新投资的成立,体现着胸怀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

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会上宣告成立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按照“一个框架、三个基金并行”的原则,国家电投主导设立中俄地区合作发展能源基金,成立创新投资具体负责推进。

一子落,全盘活。创新投资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俄能源基金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勇担政治责任,大力服务中俄能源战略,中俄能源基金完成募资超过130亿元,率先圆满完成中俄基金设立首期100亿元的任务目标,打造中俄能源合作领域基金的标杆。基金在对俄经贸合作方面不断深化布局,进一步加大对俄、泛俄合作项目开发力度,持续与30多个俄罗斯在华机构保持沟通渠道和合作关系,成功加入“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实业理事会,成功写入第四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中俄能源合作投资指南》,在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中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在服务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主动担当。创新投资发挥专业优势,全力服务国家重大专项任务。通过科创基金助力中国重燃创建先进燃气轮机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筹划组建重燃创新基金,开展产业链布局,持续提升燃气轮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通过“国和一号”产业链链长基金助力上海核工院,以保障核电产业链自主完整为目标,强化产业链技术牵引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加快“补链”和“强链”,实现“固链”,助力实现产业链自立自强。

下一步,创新投资将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俄能源基金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集团公司“2035一流战略”和“十四五”规划,不断提升中俄能源基金政治地位,打造中俄能源合作领域基金标杆,为深化中俄地区合作发展贡献力量;全力服务中国重燃和“国和一号”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助力科技创新、产业落地和产业链链长打造,在服务国家战略过程中展现更大担当。

绿色——锚定清洁能源,创造绿色价值,坚定走绿色投资之路

创新投资的成长,诠释着绿色发展基因与投资专业优势的有机融合。

坚定走绿色投资创造可持续价值之路。创新投资聚焦“双碳”目标,以“创造绿色价值”为使命,通过打造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的ESG投资管理体系,持续建立健全ESG制度;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积极打造Pre-REITs基金、类REITs和公募REITs逐级递进、相互衔接的产品体系,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助推绿色低碳转型。

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深化产业布局。创新投资充分发挥投资专业优势,创新基金运作模式、严格规范基金管理,深度开展产业布局。电投穗禾基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基金成立于2020年,由创新投资联合农银资产共同设立,基金总规模50亿元,聚焦于清洁能源领域资产投资,累计完成投放43亿元,投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项目装机超过400万千瓦,对应项目资产总额超过300亿元,产业驱动作用明显。

成立四年来,创新投资打造了一系列基金工具,深化产业布局,助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发展好融投业务、稳杠杆等系列基金,通过设立基金、提供财务顾问等方式,助力集团公司引入权益资金,力争扩大服务集团融投业务规模;围绕集团“猎风”“借光”、技术猎头、新兴产业、用户侧综合智慧能源、绿电转化等战略部署开展产业链布局,助力集团串起一条条产业链条。截至目前,已投资电气风电、大全能源、三一重能、晶科能源等风电光伏产业链企业,珠海冠宇、杰华特等储能产业链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创新投资进一步与产业链企业形成了全面“联姻”,不断加强与企业在相关业务领域的协同互利,助力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在强链补链的同时,通过陪伴上述产业链企业成功上市,创新投资还为集团公司以及各方合作伙伴创造了可观的投资回报。

下一步,创新投资将持续建立健全ESG制度,以绿色金融与ESG赋能为抓手,为央企基金践行社会责任、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探索一条特色之路;打造有鲜明“国家电投”特征的绿色金融产品,为链接资本市场、盘活存量资产打通最后一公里;撬动社会资本,开展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新能源项目投资,有效促进乡村绿色能源转型与美丽乡村建设,彰显央企“担责任、讲政治”的投资理念。

创新——专注科创领域,聚焦科技孵化,助推新兴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创新投资的使命,离不开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度实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绿色、创新、融合,真信、真干、真成”,国家电投集团的核心价值观也同样将“创新”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既服务创新项目发展,又在砥砺中创新基金运行机制。自成立伊始,创新投资便将“创新”融入基因,设立50亿规模的科创母基金,促进集团公司科创领域“集中力量办大事”。仅2022年,引荐入库技术猎头项目8个,完成6个技术猎头项目投放,科创母基金管理效益凸显,成为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

创新投资深度融入集团战略,聚焦科技创新领域,助力集团能源生态建设。一是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融合与工作机制创新有机结合,依托B1类科技投资平台运作,创新产业链工作体系与机制模式,深化“三链”协同联动,以创新链将关键技术攻出来、以产业链将新兴产品用起来、以资金链将绿色产业推起来。二是聚焦集团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等需求,开展基金投资、产业投行等服务,协助集团开辟创新发展第二战场。三是充分发挥科创基金“科技孵化”“协同创新”和“开拓先锋”作用,进一步打好“科创母基金直投+新兴产业子基金”组合拳。四是做好科创母基金新一轮扩募工作,通过逐步将创新产品和模式推广到与产业链存在紧密耦合关系的外部场景,使金融服务扎实拓展延伸至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

成果的顺利转化,除了要有资金的支持,还要有模式的验证。创新投资围绕下属智源创投公司打造商业模式实证平台,构建“育种、育苗、育林”的创新孵化模式,即“研发育种,实证育苗,投资育林”,通过模式实证与资金支持紧密衔接。在该创新机制下,创新投资已成功孵化轻资产智慧配电、“能源+农业”等多个创新模式并实现推广应用。

下一步,创新投资将持续打造“科创母基金直投+科研投资平台+天使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战略配售基金+产业化专项基金”六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深化“三链”联动;加快技术猎头基金设立与投资,推进科技创新与技术猎头领域产金融合,吸引一批高质量的LP,做大单只基金规模,服务集团创新生态建设;统筹集团公司内外资源,为科创企业提供合适的应用场景;持续打造商业模式实证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桥梁,助力打造央企能源科技创新技术原创策源地。

展望未来,在国家电投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创新投资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发挥产融结合的优势,聚焦“双碳”目标,继续服务好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坚定不移走绿色创新发展之路,打造一流创新投资平台!我们诚挚期待与地方政府、各界人士携手共创美好未来,并肩共绘美好蓝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国家电投查看更多>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查看更多>电力央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