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力市场需求侧管理政策正文

天津和平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广以分布式“新能源+储能”为主体的并网型微电网

2023-05-06 13:31来源:和平区人民政府关键词:微电网需求侧响应源网荷储一体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日前,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和平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配合供电企业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适应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接入需要。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完善用电需求响应机制,积极推进需求侧响应注册工作,深化电力需求侧管理,聚合工商业、建筑楼宇、电动汽车、储能等响应资源,优先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持续增加需求侧响应能力,推动智能微电网、蓄冷蓄热、负荷灵活调节等技术应用。鼓励有意愿的企业积极参与绿电交易,提高区内绿色电力消费规模。推广以分布式“新能源+储能”为主体的并网型微电网,积极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构建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新型电力系统。

原文如下:

和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和平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及有关单位:

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和平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和平区人民政府

2023年3月31日

(此件主动公开)

和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和平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及有关单位:

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和平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23年3月31日

(此件主动公开)

和平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精神,按照《天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部署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总方针,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二)工作原则

——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全面准确认识碳达峰行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标志区的远景目标,全局统筹、战略谋划、整体推进,做好市、区两级政策衔接,加强政策系统性、协同性。

——突出特点、节约增效。抓住我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特点,以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把节约优先方针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品质城区建设全过程,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发挥政策协同作用,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

——创新引领、两手发力。坚持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

——以人为本、安全降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推动碳达峰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紧密结合,加强风险识别和管控,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确保群众正常生活,稳增长、调结构,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行动。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产业绿色低碳化优势稳步提升,城区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成效进一步显现,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标志区相适应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我市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比2020年显著提高;城市绿地面积达到162万平方米以上,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产业绿色低碳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城区建设低碳发展模式、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城区更加生态宜居,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立。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我市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幅度提升,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产业绿色低碳升级行动

1.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快构建“3255”现代都市型产业体系,坚持总部经济引领,坚持消费经济支撑,坚持创新经济赋能,巩固金融和商贸两大支柱,重点提升文化旅游、人力资源、航运服务、医药健康、数字信息五大产业,优化布局天津·CBD、天津·金融街、天津·天开高教科技园、天津·金街、天津·五大道五大片区。积极发展平台经济、首店(首发)经济和夜间经济等各具特色经济新形态,引育新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链水平,率先建成现代服务业标志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志区、区域商贸中心城市标志区。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结构更加优化,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责任部门: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局、区金融局、区文化和旅游局、金街管委会、五大道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2.构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引擎。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我区产业特点,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引进重点节能环保型企业,加快对接高耗能楼宇、机构,形成运用能源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典型。培育打造一批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积极培育专业化绿色服务机构,提供绿色诊断、研发设计、集成应用、运营管理、评价认证、培训等服务,深度挖掘绿色低碳转型潜力。(责任部门:区科技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 都市型产业建设工程

立足区情实际和产业发展沿革,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引育新动能,加快都市型产业发展建设。

(一)打造特色楼宇促进产业集聚。打造中国人寿天津金融中心为金融特色楼宇,重点承接各类金融企业和机构;依托航运特色楼宇万通中心,重点承接航运服务业企业;围绕南市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建设,以创新大厦B座为核心,拓展保利国际广场商务楼宇作为承接载体,重点承接人力资源企业;围绕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打造天津环球金融中心承接京冀企业特色楼宇。同时,打造合生财富广场智能科技特色楼宇,重点承接智能科技企业;结合南京路国际商务发展带发展,打造天津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化商务企业特色楼宇,重点承接外资、合资企业。初步形成一批相对集中、功能定位明确、布局合理的特色楼宇群。(责任部门:区投促办、区金融局、区发展改革委、区人社局、区科技局、区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打造国消中心核心承载区。将和平印象城通过全面升级改造打造成为融合商业与潮流、艺术、文化、旅游的时尚社交中心;将中海·和平之门打造成为集高品质商业、精致住宅、国际化甲级写字楼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将国金购物中心打造成为集品牌、潮流精品、美食、家庭娱乐及亲子购物为一体的超大型高端商业综合体;将南门外大街商圈北部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引入泰达海信广场及5A级写字楼,构建商旅文居一体的复合化街区;将五大道公园打造成为集钟楼、广场景观、旅游服务、巴士落客、地下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英伦风格主题公园。(责任部门:区国消专班、区商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金街管委会、五大道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节能降碳增汇行动

1.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严格落实固定资产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强化节能源头管理。进一步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推动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转变。科学有序实行用能预算管理,优化能源要素配置。有序开展医院、学校、机关单位等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在线系统监测建设工作,加强企业用能数据校验核查,建立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强化监测、分析、预警功能。(责任部门:区商务局、区住房建设委、区卫生健康委、区教育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推进公共建筑以暖通、照明设备为重点,通过节能改造、智能控制、设备更新等措施,全面提升设备能效水平。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先进高效产品设备推广应用,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监察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责任部门:区住房建设委、区商务局、区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巩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开展城市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坚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巩固碳汇能力并重,完善城市公园体系,推进中心城区、老城区绿道网络建设,全面推广围墙、阳台、庭院、屋顶等空间立体绿化,打造精品口袋花园、里巷花园、楼间花园、立体花园,提升改造南市公园等既有公园,以调整绿地结构规范停车秩序、增加居民活动场地、增加和更新老旧园林设施、补植补种植物地被等为主要内容,提升改造旧楼区园林绿化。到2025年,提升改造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责任部门:区城市管理委、区住房建设委、市规划资源局和平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2 碳汇能力提升工程

(一)打造口袋花园,提升绿化形象。深化“一园一特色”的建设理念,提升改造海河带状公园。对区内适宜的小块街景绿地,增加花架、景观亭等多种景观元素,计划打造20个口袋花园。(责任部门:区城市管理委)

(二)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提升绿化品质。持续提升绿化品质,巩固养护管理水平,推进绿地分类分级,建立精细化评价机制。继续探索园林创新,坚持科学化管养,提高绿化工作科技含量。(责任部门:区城市管理委)

(三)低碳城区建设碳达峰行动

1.优化提升城区结构和布局。保护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完成相关片区改造,积极研究不具备改造条件的简易楼房的腾退和利用。严格既有建筑拆除管理,坚持从“拆改留”到“留改拆”推动城市更新。加大区内闲置和低效空间资源排查力度,盘活存量资源,推进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加快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责任部门:区住房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区财政局、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进绿色低碳居住区建设。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落实市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任务要求,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优化市政配套设施和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养老、菜市场、停车、绿地公园等社区服务设施,推进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到2025年,基本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同步配建各类设施,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显著提升。构建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通过步行和骑行网络串联若干个居住社区。到2030年,区内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持续推进电能替代,深入挖掘居住区电能替代潜力,推进居民生活电气化。探索开展低碳社区、近零碳社区、零碳社区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责任部门:区住房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区民政局、区商务局、区卫生健康委、区文化和旅游局、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3.持续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对具备改造价值和条件的居住建筑开展改造,重点改造能耗高、节能潜力大、降碳收益突出的部位,改造部分节能水平应达到现行标准规定。到2025年,力争居住建筑改造面积75万平方米。持续推进公共建筑改造提升,优先改造建设年代早及能耗强度较高的建筑,其中医院类重点改造2005年之前建成项目,旅店、商场类重点改造2010年之前建成项目。对围护结构、高耗能设备和系统进行针对性的节能改造。到2025年,力争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造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持续开展公共建筑运行调适,加强空调、照明、电梯等重点用能设备管理,鼓励公共建筑定期开展用能设备运行调适。对区内新建建筑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新建居住建筑执行五步节能设计标准,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达到一星级以上。不断提升区内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扎实建设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零碳小屋等试点项目。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钢结构住宅。到2025年,新建居住建筑五步节能设计标准执行比例达到100%,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0%,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国有建设用地新建民用建筑具备条件的,实施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100%。(责任部门:区住房建设委、区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改造。持续推进供热旧管网改造,实施30年以上老旧供热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加强供热管网保温材料更换,推进供热场站、管网智能化改造,有序推进供热计量收费,到2030年,城市供热管网热损失比2020年下降5%。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推进管网分区计量,提升供水管网智能化管理水平,到2030年,力争区内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8%以内。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加强城市照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管理,到2030年,LED等高效节能灯具使用占比超过80%。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5年,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公交专用道提速工程,在重点道路路口设置公交优先交通信号,提高绿色交通路权比例。有序推进建设公共充电桩、自用充电桩、专用充电桩等充电服务设施。加强交通无障碍设施日常养护和升级整治。到2025年,完成区级道路养护20万平方米,整修道路10万平方米,区内重点路口行人及非机动车遵法率不低于90%,道路交通平均车速稳步提升。(责任部门:区住房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局、公安交管和平支队、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5.推广绿色高效交通出行。重点推进劝业场慢行系统建设,打造适应后现代商业街区和休闲生活体验区的窄路密网格局和宜人的空间尺度,延续现状城市肌理,支持地区发展定位的实现。落实“地铁+公交”联程优惠,改善公共交通出行体验,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水平,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完善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汽车等为补充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强化“轨道+公交+慢行”网络融合发展。积极开展绿色出行创建活动,引导公众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步行和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不断提升城市绿色出行比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加快运输服务领域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发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作用,推动环卫作业车等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减少传统燃油车的使用。到2025年,区内新增和更新的环卫作业车辆和公务用车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50%。(责任部门:区住房建设委、区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资源局和平分局、公安交管和平支队、区商务局、区城市管理委、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国资委、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3 城区绿色更新工程

(一)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解放北路103-107号、老树德里、兆丰路等8片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程,推进新建住宅道路管网配套建设,开展和平区喀什路(乌鲁木齐路-包头道)、中海地块鞍山道(兴安路-和平路)建设道路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责任部门:区住房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商务服务业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围绕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和平路、滨江道、五大道、津湾广场等知名商圈升级改造,实施高品质商圈和商业步行街提升改造工程。(责任部门:区住房建设委、区商务局、金街管委会、五大道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居住社区公共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建立电梯、消防等老旧设施改造台账,采取政府引导、公共维修资金为主、居民补充的方式,对老旧设施进行全面整改治理。完善配套养老抚幼、无障碍设施、便民市场等服务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小区加装电梯,鼓励配建停车位和充电桩等设施。(责任部门:区住房建设委、区市场监管局、区消防救援支队、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在区内64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场所面积全部达标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建设力度,改善区内集社区办公、活动、服务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指导街道社区调整优化党群服务中心布局,倡导“一室多用”,为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活动创造良好条件。(责任部门:区民政局、区住房建设委、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老旧供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改造宜昌道、振河里等道路、里巷老旧排水管网7公里;对大型排水管道进行清淤,在完成区属市政道路212个混接点改造的基础上,针对和平区小区里巷雨污水混接错接等情况,完成里巷雨污混接点改造30处。(责任部门:区住房建设委)

(六)实施热力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推进老旧供热管网改造,提高供热能力和管网安全运行系数,实现1286万平方米供热面积、11.8万热用户用热更加稳定高效。(责任部门:区城市管理委)

(七)建筑能效提升工程。推动印象城项目、南门外大街商圈北部片区城市更新项目、食品街改造项目公共建筑节能提升改造,改善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加强空调、照明、电梯等公共重点用能设备运行调适。积极研究不具备改造条件的简易楼房的腾退和利用。(责任部门:区住房建设委、区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推进机动车结构升级。推动用车大户主动淘汰老旧车辆。鼓励将老旧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替换为清洁能源车辆,持续推进清洁柴油车(机)行动。(责任部门:区城市管理委、区机关事务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健全智慧交通。打造“交通大脑”,整合实时路况、公交动态、停车动态等信息,推动交通大数据共享开放和应用,提供一体化出行信息服务。(责任部门:公安交管和平支队)

(十)推进道路设施更新。重点打造亮点工程,不断推进城市道路设施更新,注重加强科学化管理和精细化养护,推进道路整修、日常养护管理制度化。(责任部门:区城市管理委)

(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1.推动商贸物流业循环发展。引导商贸物流企业创新运作模式,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和仓储配送管理,使用绿色循环低碳产品。推动流通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等利用销售配送网络,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加强电商和快递企业与商品生产企业的上下游协同,减少电商快件二次包装。推广应用可循环可折叠快递包装、可循环配送箱、可复用冷藏式快递箱。发展“互联网+回收”新业态,加强快递包装回收。(责任部门:区商务局、区城市管理委、区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建立可回收物数据信息统计报送制度,加强可回收物基础信息管理。整合再生资源从业人员、回收网点等资源,实现可回收物统一回收。合理布局废旧物资回收站点,根据社区公共设施条件,每个社区至少建成1个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点。加强废旧物资回收中转站规范建设,根据区域特点,每个街道设立1座中转站。推动废旧物资回收专业化,培育多元化回收主体,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到2025年,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责任部门:区城市管理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局、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开展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推动餐饮服务等单位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就地处理或者委托具备资质条件的单位进行集中处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面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推广建筑垃圾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一体化管理利用模式,鼓励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到2025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公厕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5%。(责任部门:区城市管理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商务局、区住房建设委、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4 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工程

(一)系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把垃圾分类纳入重点实施工作全力推进,制定垃圾综合治理方案、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方案和行动计划,借力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工作,积极引导市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推进垃圾分类示范街全域创建。(责任部门:区城市管理委、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多方位提升垃圾管理水平。完善密闭收集、喷淋压尘等相应设施,规范建筑垃圾及时堆存处置。合理选址建设20处生活垃圾渗沥液排放处理点,加强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过程中的污染防治。(责任部门:区城市管理委、区住房建设委、区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全面建设垃圾转运设施。新建生活垃圾转运站1座,改造一批垃圾转运站。改造或配套新建一批城市管理作业班队点。(责任部门:区城市管理委)

(四)多方面提升垃圾管理水平。建设1处建筑垃圾堆存点、2-3处改造前端预处理节点,每年更新垃圾桶2500余个,对破损果皮箱进行维修、更换,总体提升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到40吨/天左右。(责任部门:区城市管理委)

(五)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1.强化天然气供应保障。强化区内供气安全,优先保障民生用气,优化利用结构和方式,加强用气需求侧管理,细化完善重点民生用户用气需求。大力推动协调天然气与其他能源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协调配合有条件的医院、商场等公共建筑,推进冷热电多联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建设。(责任部门:区城市管理委、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推动太阳能光热、光电等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区内建筑本体、周边区域的太阳能应用潜力。促进建材型光伏技术在城区建筑中一体化应用,实现光伏发电与建筑、基础设施等要素融合发展。加快智能光伏、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应用推广,加大新建公共机构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推动既有公共建筑屋顶加装太阳能光伏系统。对有条件区域,推广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进一步推动太阳能热水的规模化应用,鼓励有稳定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推广太阳能集中热水系统。(责任部门:区住房建设委、区教育局、区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持续做好控煤工作,完成天津市下达的“十四五”时期煤炭消费量控制目标。严禁新建燃煤自备机组和燃煤锅炉,严控新上耗煤项目。持续强化区内煤炭检查巡查力度,发挥市场监管网格化管理优势,紧盯用煤企业煤炭消费,切实加强流通领域散煤管控,确保街道社区全覆盖。(责任部门:区城市管理委、区商务局、区发展改革委、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配合供电企业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适应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接入需要。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完善用电需求响应机制,积极推进需求侧响应注册工作,深化电力需求侧管理,聚合工商业、建筑楼宇、电动汽车、储能等响应资源,优先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持续增加需求侧响应能力,推动智能微电网、蓄冷蓄热、负荷灵活调节等技术应用。鼓励有意愿的企业积极参与绿电交易,提高区内绿色电力消费规模。推广以分布式“新能源+储能”为主体的并网型微电网,积极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构建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新型电力系统。(责任部门:区发展改革委、区住房建设委、区科技局、区城市管理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赋能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业投资、技术产权交易、科技中介机构、人才引育、资源聚集等各项工作机制。围绕系列楼宇、创新街区发展,构建产学研用金介服创新创业共同体治理机制,全方位促进绿色低碳科技变革。持续推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生态环保技术成果应用,大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加大绿色低碳技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为绿色低碳产品相关检验检测机构做好资质认定服务,做好相关认证机构监管,打击认证违法行为。(责任部门: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支持区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创新资源平台开放共享机制,鼓励建设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的创新平台,建设科技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优化配置科研力量。面向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吸引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型人才,打造一支多层次、复合型碳达峰碳中和人才队伍。健全创新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优化科技人才计划与布局,完善科技人才评价管理与服务。(责任部门:区委人才办、区科技局、区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落实天津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结合我区科技创新资源,鼓励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参与国家及天津市绿色低碳研发科技项目在本区落地研发。支持碳减排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围绕绿色金融、数字楼宇等优势产业,助力重点楼宇等梳理应用场景重点任务。支持已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加快提升重点领域绿色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责任部门:区科技局、区金融局、区投促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1.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理念宣传教育。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理念进校园、进课堂,开展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进中小学科普活动。积极做好“双碳”常态化宣传工作,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节水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活动大力开展“双碳”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责任部门:区生态环境局、区教育局、区发展改革委、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2.倡导全民绿色节约新风尚。宣传贯彻餐饮行业制止浪费行为规范,坚决制止餐饮行业的浪费行为。鼓励引导餐饮服务经营者主动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提供“小份菜”、“小份饭”等服务。鼓励发展中央厨房、集体用餐派送等经营模式,减少原材料浪费。积极推行绿色办公,倡导使用再生纸、再生耗材等循环再生办公用品,限制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倡导随手关灯,电视机、空调、电脑等电器不用时关闭插座电源。探索运用碳普惠等模式,鼓励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责任部门: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大绿色产品推广力度。积极引导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消费品,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和范围。开展绿色商场示范创建,加强绿色产品集中展示和宣传,引导商贸流通企业设置绿色产品专柜,推动电商平台加大绿色、有机、无公害商品的采销力度,引导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绿色产品,挖掘绿色消费需求。(责任部门:区商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水平。重点领域国有企业要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点用能单位要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一企一策”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与计量法律法规宣传与培训,增强能源计量工作和节能降耗意识。引导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按照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督促企业建立能源统计台账,对区内重点单位开展统计“双随机”检查,强化企业对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视。(责任部门:区国资委、区商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开展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座谈交流、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课程教育,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课程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结合各类信息化平台,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课程教育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从事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尽快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切实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责任部门: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等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5 全民绿色低碳工程

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创建和主题宣传活动。融入文明创建,积极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结合和平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将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融入文明城区测评体系,纳入精神文明绩效考核。开展主题活动,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工作。通过志愿服务,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节日,采用宣讲、讲座、文艺演出等形式,开展各类主题活动,科普节能降碳相关知识。开展绿色低碳宣传活动,科普垃圾分类等绿色低碳知识。通过“节约进家庭”等教育活动,倡导师生及学生家长树立节能低碳环保理念,培养节俭节约、反对浪费的习惯,营造节约型绿色校园的良好氛围。加大文明健康绿色环保公益广告、线上公益活动、宣传品的投放力度。(责任部门:区生态环境局、区教育局、区委宣传部、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试点推动碳达峰行动

1.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制定“无废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健全组织推进、制度政策、技术保障、监督管理体系,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及时有效收集和处置医疗废物,持续推动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贯彻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按要求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加强白色污染治理。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5年,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快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责任部门:区生态环境局、区城市管理委、区住房建设委、区商务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发展改革委、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微电网查看更多>需求侧响应查看更多>源网荷储一体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