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输变电工程政策正文

天津市西青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协同推进“大同—怀来—天津北—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吴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

2023-05-09 13:34来源: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关键词: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新型电力系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4月28日,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天津市西青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件提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打造坚强智能电网,协同推进“大同—怀来—天津北—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吴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杨柳青、双港和曹庄子220千伏变电站重建,推进周李庄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优化清洁电力资源配置。深入挖掘杨柳青热电厂和陈塘热电厂调峰潜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新型储能推广应用,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鼓励建设集中式共享储能。开展虚拟电厂建设,引导工业用电大户和工商业可中断用户积极参与负荷需求侧响应,到2025年,电力需求侧具备5%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引导产业园区和企业购买绿电,提高全区绿电消费规模。

原文如下:

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西青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现将《天津市西青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西青区人民政府

2023年4月28日

(此件主动公开)

天津市西青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稳妥有序做好西青区碳达峰工作。根据《天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按照全市双碳工作统一部署,结合西青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全面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次、全过程,按照“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总方针,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两城三带三区”发展布局,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明确各区域、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二)基本原则

——统筹谋划、分类施策。坚持全区一盘棋,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8+10”政策体系格局,强化统筹谋划,突出系统观念,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鼓励各领域、各街镇主动作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区域协同,发挥重点行业、领域、园区引领作用,明确既符合自身实际又满足总体要求的目标任务,促进西青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找准定位、协调发展。全面准确认识碳达峰行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紧扣“建成电子、汽车产业基地,科教研发基地,历史文化与生态宜居城区”功能定位,围绕西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为发力点,加快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努力创建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南站科技商务区示范试点,推动有条件的区域尽早达峰。

——节约优先、提质增效。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

——双轮驱动、两手发力。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制度创新,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科技、产业和制度创新协同并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耦合,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立足我区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稳存量,扩增量,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杜绝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坚持稳中求进,确保安全降碳。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中的重点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力争达到标杆水平,煤炭消费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有所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天津市下达指标;全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6%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34%以上,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天津市下达指标,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二、重点任务

(一)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其低碳发展水平对全区实现碳达峰具有重大影响。工业领域要持续优化工业结构,串链补链强链延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现代工业绿色制造体系。

1. 加快构建低碳工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区,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智能科技为引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为主导,以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车、新能源、新材料为支撑的低碳型新兴产业,构建“1+3+3”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全面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全区先进制造业的服务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总体结构优化,推进全区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两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全区“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各主导产业形成5—10家各自领域“两业”融合“生态圈”。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纵深发展。围绕集成电路、核心硬件及基础元器件、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核心领域,推进中电长城大数据与信息安全服务产业示范区、启迪西青智慧城、海澜德产业园、东软物联科技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实施。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等技术和场景应用,激活区内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动能。支持灿芯半导体、奇安信等企业研发智能芯片、信息安全等技术,推进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5G+AI”数字园区。

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聚焦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系统集成和服务等核心环节,支持阿备默、宜科电子、普测科技等企业研发智能机器人、高性能智能传感器、核心工业软件等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加快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成套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等产业,促进液压产业、电梯产业做优做强。以江苏康众、天银汽车、日本友成汽车配套等企业为骨干,建立西青“两业”融合汽车产业综合体。

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巩固化学药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等领域,支持力生制药、同仁堂等企业研发新药临床、组分中药等医药技术,推动中国华润联通中药饮片项目、康汇医疗三级综合医院、宏仁堂医药项目的落地实施。以发展新型复合与智能生物材料为方向,提高医用食品、功能性保健品等健康食品,健康养生产品和健康日化产品的规模,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提升五大重点产业链发展水平。大力实施制造强区战略,做强集成电路、车联网2条产业链,壮大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3条产业链。全面实施“链长制”,坚持串链、补链、强链,建立全方位的“链式服务”体系,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构建自主可控高效产业链。按图索骥开展精准招商,加大上下游服务企业的引入和培育,推动区内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两业”服务型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到2025年,引进或培育10—15个细分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企业实现20%以上服务化升级,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30%以上完成智能化转型。

2.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统筹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强化碳减排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培育一批绿色制造系统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和低碳发展。促进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数字智能化设备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建设一批标杆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探索“互联网+”绿色制造新模式,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技术改造。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高于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水平。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制度化、常态化,打造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产品,到2025年,全区绿色制造单位达到30家。

3. 推动装备制造和电子行业低碳发展。围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通用装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强化电子行业集聚和低碳发展,以电子材料、基础电子元器件为重点,大力推进生产工艺的改进。

4. 推动重点行业碳达峰。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宇彩板等钢压延加工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低碳产品比例。推动建材产品向轻型化、节约化、制品化方向转型,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推动东洋油墨等重点化工企业转变用能方式,引导塑料制品企业执行绿色设计相关标准,支持塑料制品企业研发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

5.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建立“两高一低”管理台账,以煤电、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全面梳理,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科学评估拟建项目,严格审批准入,深入论证必要性、可行性和合规性,科学稳妥推进项目立项;全面排查在建项目,对能效水平低于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深入挖潜存量项目,排查节能减排潜力,推动节能技术改造,将存量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纳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加强用能管理。严格落实全市工作要求,对于行业产能已饱和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落实压减产能和能耗指标以及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等要求,主要产品设计能效水平应对标行业能耗限额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对于行业产能尚未饱和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在能耗限额准入值、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基础上,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对于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强化常态化监管,重点监管项目相关手续合法合规性,对不符合政策要求、违规审批、未批先建、批建不符、超标用能排污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坚决叫停,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坚持安全降碳,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以能源绿色发展为关键,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1.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重,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开发太阳能,充分利用低效闲置土地、坑塘水面、建筑屋顶等资源,积极发展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复合型光伏,加快推进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科学合理利用风能,结合风能资源条件,以杨柳青镇、辛口镇、精武镇、王稳庄镇等区域为重点,推进风电项目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依托自有建设用地,发展分散式风电。做好地面沉降综合防治,科学合理推进浅层地热能利用,坚持“深浅联用、采灌均衡”,积极推进地热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打造李七庄街王兰庄产业园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有序推进垃圾焚烧发电,提高西青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焚烧发电利用效率,鼓励垃圾生物天然气、生物液体燃料等多种形式综合应用。到2025年,全区投产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力争达到4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全区投产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进一步增长。

2. 有序扩大天然气消费。充分发挥我区现状燃气输配系统优势,推动燃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燃气管网互联互通,构建区内高压“一张网”。加强与上游供气企业合作协调,积极引入上游气源,提高区域气源供应能力,构建多方向、多气源的“两环一轴”供气格局,保障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优化天然气消费结构,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取暖等民生用气,合理引导工业用气。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推广燃气分布式能源系统,鼓励在商业中心、医院、学校等热(冷)负荷集中的区域发展天然气冷热电分布式能源。到2025年,全区天然气消费力争达到28.62亿立方米。

3. 严格煤炭消费控制。做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全面禁止煤炭散烧,完成天津市下达的控煤任务目标。严控新建耗煤项目,对确需建设的耗煤项目,严格实行煤炭减量替代,禁止新建燃煤自备机组和燃煤锅炉。优化杨柳青热电厂煤电机组运行,合理管控煤电机组耗煤。推进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稳步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

4.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打造坚强智能电网,协同推进“大同—怀来—天津北—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吴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杨柳青、双港和曹庄子220千伏变电站重建,推进周李庄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优化清洁电力资源配置。深入挖掘杨柳青热电厂和陈塘热电厂调峰潜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新型储能推广应用,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鼓励建设集中式共享储能。开展虚拟电厂建设,引导工业用电大户和工商业可中断用户积极参与负荷需求侧响应,到2025年,电力需求侧具备5%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引导产业园区和企业购买绿电,提高全区绿电消费规模。

(三)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坚持节约优先,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为抓手,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动重点用能设备、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水平提升,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

1. 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加强节能源头管理,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开展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推进节能精细管理,科学有序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合理确定能耗双控考核目标,加强对符合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能效环保指标先进项目的用能保障,推动能源要素向能效水平高的产业、企业、项目流动和集聚。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进高耗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加强数据分析应用,强化节能形势研判预警,开展数据分析应用。提升节能管理标准化水平,完善能源计量体系,落实能源统计制度,开展重点用能单位体系建设效果评价,鼓励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强化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健全节能监察体系,严肃查处违法用能行为,探索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特高压查看更多>输变电工程查看更多>新型电力系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