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历史性的一步:写在“玲龙之心”就位时

2023-08-10 11:30来源:中核集团作者:孔美荣 刘天关键词:玲龙一号小型堆中核集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经过反复调整、迭代,研发团队花费半年时间终于解决了主给水隔离阀的设计制造,而这只是玲龙一号研发过程中的一个微小缩影。

再造“核肺”

早在2013年的夏天,在成都郊区的青白江机械厂,一个由20多人组成的焊接团队就没日没夜地进行玲龙一号蒸汽发生器的组焊技术攻关,力争在立项截止日期前拿出成熟的焊接方案。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之天气炎热,每个人都倍感压力。一次领导去现场慰问,大家集聚在会议室里对焊接缺陷进行原因分析。面对气孔、裂纹等焊接缺陷,究竟是材料本身的原因所导致,还是焊接变形所引起,大家一时争执不下,最后演变成了面红耳赤的“拍桌子”大会。

“因为之前没有做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理论可以借鉴,尽管大家技术经验丰富,但最终还是要以验证结果为准,这一切只能自己摸索,没有捷径可言。”玲龙一号蒸汽发生器项目成员李潮伟这样表示。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大家还是迅速回归到了紧张的实验中。

初始路线验证是一大难关,把它彻底变成现实又是新的考验。

“小堆的蒸汽发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耐腐蚀性好、传热效率高等优势,大堆的制造技术肯定不能拿到小堆上直接用,这就需要我们拿出全新的设计思路。”玲龙一号蒸汽发生器设计负责人刘威说。

针对一体化布置的特点,团队开展了蒸汽发生器紧凑结构设计。为避免引入过大的附加载荷,选用了与大堆不同的新型材质作为蒸汽发生器主要材料,并通过巧妙的双层套管结构,实现双面传热,增加单位空间内布置的传热面积。

“玲龙一号蒸汽发生器的每一个设计都是经过无数次反复论证才得出的最优解,整个过程中差之分毫都不行。”刘威如是说。

然而在前进的路上,研发团队要面对的不只是巍峨险峻的高山,还有不期而至的疾风骤雨。

2021年2月,在对蒸汽发生器进行第一次超高压水压实验时,现场同事给李潮伟打来电话:“压力表一路飙升,容器被打坏了。”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当时李潮伟心里只有一句话:完了,任务节点保不住了。

“‘容器被打坏’意味着密封结构发生了变形,密封失效了。”李潮伟这样解释道,“这简直是捅破天,就好像米要下锅,结果锅坏了,直接影响到了项目主线的进程。”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难题,尽管倍受打击,但李潮伟还是迅速冷静下来,着手推动局部结构的重做。团队花费4个月的时间反复实验,终于成功解决密封问题,确保了2022年9月蒸汽发生器的顺利完成。

“玲龙一号的新结构、新材料对我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蒸汽发生器顺利完成,意味着我们十多年来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李潮伟感慨道。

“新”“辛”相印

“如何买一个不存在的东西?”玲龙一号采购团队负责人米小琴一上来就抛出了这个深刻的问题。

在玲龙一号的研制过程中,相比于最核心的压力容器及蒸汽发生器的研发制造团队,采购团队更像是一群隐居幕后的无名英雄。他们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却往往鲜为人知。

玲龙一号的采购团队与传统意义上的采购团队不同,这支成立于2007年的队伍所做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下单、收货。对他们来说,签订合同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全过程中,他们都要负责质量把控,保证监督监察,确保每一个设备保质、保量、按时、按需完成。

“由于玲龙一号是三新设备,有着革命性的模块化设计和布置,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对新工艺、新技术的实施困难非常重视,对制造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了充分识别和评估。”米小琴说。

从项目伊始,采购部组织开展了4次沙盘推演,通过访谈、交流、情景设计及演习,提前识别风险,形成风险管控清单,采用状态屏、TOP10等手段进行动态管理。“我们识别了上百条风险,并制定相应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米小琴说。

但即便对整个制造过程有充分的预估和准备,2022年8月,采购部仍然度过了一个艰难的夏天。当时,集团将在9月底对压力容器合格验证、蒸发器焊接进行节点考核,但直到8月,项目进度都不及预期。

那一个月,采购部的工作人员轮番驻守在制造厂房中,24小时跟着制造团队,梳理资源和流程。哪里有卡点,哪里就有采购部的工作人员。

“那时候吃住都在厂里,最忙的时候,刚结束一整晚的加班,就要立刻参加早晨的组会。但大家都不曾抱怨,甚至会催促同事去休息,让自己承担更多的工作。”米小琴说。

就是在这样百折不挠、勇往无前的精神下,部门顺利通过了节点考核,一步步圆满完成任务。

与采购团队类似,玲龙一号背后的试验团队同样发挥着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玲龙一号的创新之路上,研发团队的每一个新思路、新设计,都要由试验团队来进行验证。但试验团队并不只是被动地承接各类设计要求,如果设计想法不能实现,试验团队也需要反客为主,在客观验证的基础上反过来对设计提出新的要求。这其中,玲龙一号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指的是依靠回路中的水由于温度不同所产生的密度差和水位高低不同产生的重力差作为驱动力形成自然循环,在不依靠外界提供动力的情况下就自行运作,将反应堆余热导出,实现反应堆安全停堆,避免由于外部供电系统失效等情况引起的反应堆严重事故。

“针对余热排出、安全注射等要求,我们大大小小的实验做了40多次。只是一个水箱进出水的接口,我们就和设计团队反复打磨、迭代。”试验团队负责人黄志刚说。

在最初的计划里,水箱两个接口之间的距离较近,各自负责注入冷水和导出热气。但在实况验证中,试验人员发现在热量传递的作用下,两个接口会彼此干扰,导致系统循环无法正常进行。

“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直接关系到非能动系统能否起效。”黄志刚解释道,“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接口位置,我们反复进行实验,预设了8种不同的工况,前前后后共持续了半年的时间,才终于成功完成。”说到这里,黄志刚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全能选手

“除了发电,核能还有大量的综合利用前景,包括工业供气、城市供暖、海水淡化等,”宋丹戎说,“玲龙一号作为全能型选手,能够布置在不同地点来满足多样化的能源需求,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玲龙一号发电功率12.5万千瓦,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0亿千瓦时,满足52.6万户家庭生活所需。它的推广应用可以大大减少我国化石能源的消耗、促进节能减排。同时,一台玲龙一号机组的年发电相当于植树造林750万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8万吨。

面向我国“2030年要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玲龙一号可以连续、稳定地承担碳达峰、碳中和任务,助力我国深入推进能源转型,优化能源结构。

放眼全球,小堆是当前国际核能领域竞争的焦点之一,目前有18个国家正在开发建设80多种小堆。相比于很多国家开发的小堆还停留在纸面上,玲龙一号率先迈出了模块化小堆工程落地这关键一步,在整个国际上都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许多国家都对玲龙一号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玲龙一号的多用途性在国外很受欢迎,它对于很多电网规模小、人口数量少的国家非常适用,未来大有可为。”秦忠说。

如今,“华龙”和“玲龙”一大一小,差异互补,完美配合,已经成为中核集团驰骋抢滩海外市场、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双龙”。

作为安全、智能的模块化小型堆,玲龙一号将推动我国在世界核能领域率先突围,为中国制造再添一张靓丽的名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玲龙一号查看更多>小型堆查看更多>中核集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