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排放碳源减排报道正文

成都大运会实现全过程碳中和!成都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新闻通气会实录

2023-08-31 11:14来源:成都生态环境关键词:绿色低碳污染防治减污降碳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8月29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召开8月例行新闻通气会,会议通报成都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关情况。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冉熊作主发布,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市生态环境局机动车污染防治处、市环科院土壤生态与声环境研究所、市生态环境局环保产业与科技信息化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并答记者问,市生态环境局宣传处处长李奕主持通气会。

以下是新闻通气会全文实录。

李奕: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成都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8月例行新闻通气会。

8月8日,成都大运会圆满落幕,在大运会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主要承担了大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和推动绿色低碳办赛相关工作,最终达到了预期效果,完成了目标任务,向全世界展示了“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良好形象。在此,衷心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们在大运会期间给予的大力宣传和报道。

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动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持续推进全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2023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稳步推进。

今天的新闻通气会将通报成都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关情况,并围绕市民群众和媒体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们的提问。

出席今天新闻通气会的有: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冉熊、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二级调研员曾章勇、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副处长胥宁、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机动车污染防治处处长蒋光辉、成都市环科院土壤生态与声环境研究所所长王亚婷、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环保产业与科技信息化处工作人员邱剑宇。

出席今天新闻通气会的媒体有中央、省、市级部分新闻媒体。

主持人:

下面,首先请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唐冉熊副局长通报成都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关情况。

唐冉熊: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首先,我向大家通报一下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期间生态环境保障工作有关情况。一是基本实现了大运会全过程碳中和。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体育赛事。二是坚持守牢了生态环境风险底线。大运会期间未发生重大突出生态环境事件。三是全面完成了环境质量保障目标任务。大运会期间全市空气质量实现全优良,PM2.5日浓度全优,69个大运会重点保障水体水质达到优良。特别是7月28日晨,我们共同见证“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这张城市名片,很多外国朋友亲眼见到成都“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盛景。“成都市用最美蓝天迎接开幕式”。

近年来,我们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主线,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动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持续推进全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2023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稳步推进。下面,我就成都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关工作情况做简要介绍。

聚焦总体目标

加快出台配套的“十二大攻坚战”行动方案

根据国家、省有关部署,2022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细颗粒物(PM2.5)浓度控制在35.4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3.7%,市控及以上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达到97%,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到2035年,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基本实现全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总体目标,我市提出开展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清洁能源替代、移动源污染治理、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长江上游重点流域保护修复、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噪声污染治理、餐饮油烟治理和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攻坚战“十二大攻坚战”,系统构建污染防治“1+12”政策体系。

聚焦源头治理

坚决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一是坚持以移动源、工业源“小切口”治理带动“四大结构”调整。协同相关部门促进新能源车推广,保有量达到53.8万辆,占汽车比例增至8.5%;淘汰老旧车辆6.3万辆,占汽车比例降至5.4%;以家具、建材等5个行业为重点,指导重点企业创建引领性企业,建设24个近零碳园区、社区等试点项目。

二是推进绿色低碳重点产业发展。制定支持民企绿色发展二十条措施和执法与服务并重十项措施,落地绿色低碳产业基金50亿元;积极招引重大光伏项目,补齐组件配套产品短板,支持推动氢能产业落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分解下达年度淘汰落后产能计划,落实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强制性标准。

四是坚持“散乱污”工业企业动态清零。按照标准不变、力度不减的要求,组织开展“散乱污”工业企业清理整治“回头看”行动。

聚焦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改善

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坚持精准治污减排,深入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移动源污染治理3大标志性攻坚战。制定实施大气污染防治50条措施,持续开展“春防雾霾、夏防臭氧”攻坚行动。

二是坚持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三水共治”。制定实施水污染防治26条措施,强力推动锦江、阳化河、斜江河等重点流域水质达标,全市地表水优良比例从75.5%提升至100%,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

三是强化土壤风险防控。制定实施《成都市2023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和“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扎实推进固危废治理,加快医废暂存点和物联网点建设,狠抓重金属减排。

截至8月28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81天,优良率75.4%,无重度污染天,PM2.5浓度38微克/立方米,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综合指数排名第94位,同比上升25位;全市114个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114个,占比100%,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为100%;全市土壤环境基本保持稳定。

聚焦群众身边环境问题

着力攻坚噪声油烟治理

一是强化餐饮油烟综合治理。联合印发《着力打好餐饮油烟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明确三年攻坚任务。今年6月,城管、商务等多部门在全市集中开展了餐饮油烟治理“全覆盖”专项督查。

二是强化噪声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印发《成都市2023年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行动方案》和《成都市深入打好噪声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2023-2025)》。在全市范围推进开展了为期3个月(6-8月)的噪声专项整治行动。

三是狠抓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跟踪调度央督、省督、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截至目前,全市13643个督察问题,已整改完成13316个,整改完成率为97.6%。

聚焦生态环境安全

推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一是打好长江上游重点流域保护修复攻坚战。强化生活源、农业源、工业源污染防治,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问题排查整治。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市政排水管网22358.7公里,建成投运城镇污水处理厂267座,建成生活污水污泥处置项目13个;2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基本全覆盖;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二是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印发《成都市企业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落实核与辐射安全责任,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环境风险隐患排查,联合重庆市发起“迎大运保安全”区域执法专项行动,携手筑牢成都大运会赛事环境安全防线。

三是持续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和可持续利用机制。着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持续加大对持续加大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区域、重点点位的执法和监督力度,全面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

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着力打好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攻坚战

一是打好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攻坚战。科学优化环卫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布局,不断完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持续推进成都万兴环保发电厂三期项目、成都中心城区厨余(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三期)和13个区(市)县厨余垃圾处理项目、5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和11个生活垃圾转运站项目建设,补齐垃圾收运处置设施能力短板。

二是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推进自动监测监控设施安装,加快第二批固定污染源监测网络建设;建成7000余个监测点位组成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和指挥调度中心,构建数据应用三大基础体系。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赋能。聚焦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城市,高水平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填补西部地区机动车检验检测权威认证空白;积极参与天府永兴实验室建设,成功争取核与辐射应急监测物资储备库项目落户成都。

下一步

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推进污染防治“1+12”政策体系深入实施,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水平提升,努力探索走出一条超大城市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主持人: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大家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您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

新华网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问市生态环境局在下一步工作中,如何推动践行美丽中国建设有关工作?

唐冉熊: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绘就美丽成都的更新画卷。

一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遵循,深入学习“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六项重大任务”“一个重大要求”精神要义,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二是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统揽,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力以赴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让广大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以美丽中国地方实践为依托,结合国家、省有关美丽中国和美丽四川的工作要求,市生态环境局已启动美丽成都建设战略规划编制工作,积极谋划美丽成都的工作蓝图,同时组织符合条件的8个县(市)申报2023年美丽四川建设先行县(市)试点,积极推进蒲江县、崇州市试点培育。8月15日,在202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国生态日成都主题活动中,发布了全市第一批18个“美丽成都建设”优秀案例。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全面落实、积极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有关工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美丽成都篇章,建设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不断奋斗。

我们也真诚倡导大家跟我们一起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好、宣传好,让更多的人关心美丽成都、共建美丽成都,做到共建、共治、共享。

红星新闻网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都市在长江上游重点流域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何打算?

曾章勇:

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多年以来对成都市水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十三五以来,我们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时序要求,推动截污、清淤、补水同向发力,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呈稳中向好的趋势,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供了强有力水质保障。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2016年的25%提升至2020年的100%,2021年至今一直保持在100%(十三五期间国省考断面8个,十四五期间国省考断面38个)。

在全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上,大家最切身的体会就是锦江水质改善。在2016年以前,锦江一度成为了成都市民闹心的“腐烂河”,水质长期为劣Ⅴ类;从2016年起,锦江水质逐年改善,锦江黄龙溪国考断面水质由2016年的劣V类,改善至2017年的V类、2018年的Ⅳ类、直至2020年首次达到Ⅲ类,2021年、2022年以及今年1-7月都稳定在Ⅲ类以上水质,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对锦江黄龙溪断面水质改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另外,锦江流域水质改善后,流域鱼类也从23种增至49种,罕见的三趾鸥、中华秋沙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猴面鹰、世界级濒危物种桃花水母等也相继造访锦江,生态锦江、人文锦江正逐步重现。

下一步,成都市将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坚持水环境与水生态两手抓,推进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修复,一方面提高河流的自然岸线率、恢复河流及河岸生境,另一方面逐步恢复水中鱼类、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为百姓增进更多“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民生福址。

最后,请各位媒体朋友继续关心我们水生态环境工作,谢谢大家!

四川经济日报

从刚才的发布内容中我们了解到成都提出要开展“十二大攻坚战”,其中也包含了中央和四川省都提出过的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移动源污染治理这“三大攻坚战”。想请问一下成都在这“三大攻坚行动”方面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行动目标呢?

胥宁: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关于“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移动源污染治理”三大攻坚战,中央和四川省都相继出台了方案、明确了工作要求,成都也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成都市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移动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方案先后两次正式征求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意见,并修改完善,目前已基本成型,即将按程序会同市级相关部门联合印发。

《方案》中我们也明确了主要行动目标,即:到2025年,成都市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协同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臭氧(O3)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83.7%);全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总量减排目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完成省上下达的“十四五”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比率控制目标。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80万辆,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汽车24万辆,新能源和国六排放标准货车保有量占比力争超过40%;铁路货运到发量较2020年提升30%;柴油货车排放检测合格率超过92%,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2%。

四川经济日报

从上个问题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听出来,移动源方面的目标似乎更多更具体,那么在移动源攻坚方面,《方案》里有哪些任务举措保障这些目标实现呢?

胥宁:

我们主要按照“车、油、路、企”的统筹治理思路,遵循“循序渐进、疏堵结合、综合施策、突出重点、协同推进”的治理原则,以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抓手,以老旧汽车淘汰、新能源汽车推广为突破口,以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为监管重点,来打好这场移动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具体举措主要有以下六点:

一是结构调整推进行动。积极推进交通结构调整,推动形成“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低碳交通出行体系,推进非核心功能疏解,引导货运车辆从绕城高速G4202向第二绕城高速SA2转移,以公共领域和公务用车为重点推进新能源化,并通过经济激励、限行管控、执法监管等方式多措并举推进老旧车辆淘汰。

二是车辆清洁化行动。强化货车智慧监管,加强对渣土车、混凝土车、危险品运输车、邮政车等重型车辆的管控,强化汽车检验与维护监管,推动打造机动车检验机构示范站,依法打击机动车定期检验违法行为。

三是非道路移动源综合治理行动。强化机械联合监管,消除工程机械冒黑烟现象,推进机械新能源化,促进机械结构优化,推进淘汰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的工程机械。

四是油气回收治理行动。强化油气回收监管,依法打击未按规定使用油气回收系统的违法行为,创新加油站管理机制,持续创建“绿色标杆加油站”并实行动态更新。

五是重点用车企业强化监管行动。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运输清洁化,强化重点用车企业监管,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加大对用车“大户”的监管力度。

六是移动源综合执法行动。强化柴油车联合惩戒,依法打击排放超标车辆上路行驶的违法行为,加强新车(机械)源头监管,依法查处销售排放不达标新车(机械)的违法行为,推进区域联防联控,规范机动车检验机构排放检验行为。

四川新闻网

请问《成都市深入打好噪声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编制背景是什么?准备实现哪些目标?

蒋光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成都市已发展成为常住人口超2100万、机动车保有量超690万辆的超大型城市,噪声污染作为一种典型的城市病日益凸显。2020年,在国家和四川省还没有出台相关指导文件的情况下,成都市主动作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率先印发了《成都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20-2022年)》,这是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噪声工作的首个三年方案,当年得到了生态环境部的肯定并在全国范围转发推广。通过实施三年方案,成都市的声环境质量得到较好改善,噪声扰民情况得到一定控制,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从2019年的45%提升到2022年的68%,建筑施工和工业噪声年度投诉量在2022年首次实现同比下降,并在今年上半年持续保持下降趋势;同时,安装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设备132套,建筑工地安装噪声自动监测设备1951套,在公共区域安装噪声显示屏95套,全市声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基本建成。

2022年底,成都市出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在贯彻落实国家和四川省相关意见要求的基础上,再次将噪声污染防治纳入我市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序列,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持续着力解决噪声扰民问题的决心。为了贯彻落实《实施意见》要求,在充分对接国家《“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四川省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基础上,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会同16个市级部门联合印发了《成都市深入打好噪声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成都噪声方案》),对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成都市要开展的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和要达到的目标做出了安排部署。

《成都噪声方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污染问题为导向,以“强基础、补短板、建机制、抓落实”为工作重心,突出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立足成都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实际,从加强声环境质量监管、强化源头管控、严格社会生活、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工业噪声的分类整治、完善地方法规制度体系、加强监管监测能力建设、强化责任落实、引导全民共治等方面制定了40条具体措施,力争到2025年,全市全面实现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明显提升,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治理水平稳步提高,噪声污染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声环境质量实现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成都商报

成都市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明确提出“每个重点产业链培育或引进1个辨识度高、显示度强、影响力大、与产业主导方向高度契合的品牌会展活动”,请问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在培育产业链品牌展会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效。

邱剑宇: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作为生态环保产业链牵头单位,坚持强链条、育生态、提能级,聚焦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博览局积极对接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成功引进全球最大的环保顶级展商—慕尼黑国际环境博览会(IFAT)在蓉举办中国环博会成都展,通过四届的培育和发展,展会“朋友圈”越做越大,“磁场效应”越来越强。

2023第四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吸引了来自德国、英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449家企业参展,展会规模突破4万平方米、专业观众超过3.2万人次,同比增长33%、6.7%,展会设置水与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等展区,展示了5000余种污染治理前沿解决方案和绿色理念,已然成为全球各大企业在西部地区的“大秀厂”。据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统计,本次展览规模在全球慕尼黑系列展会中仅次于慕尼黑IFAT展、上海环博会,位列全球慕尼黑系列展第三。同期举办了1场主题峰会“城市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与“环境健康大会”等15场平行论坛,探讨“城市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助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热点话题,为支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成都日报

自《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以来,土壤污染攻坚战成效如何?介绍一下今年“620”工程进展情况?

王亚婷:

“十三五”时期是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起步阶段。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标志着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开启;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为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四川省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成都市政府分别与省、各区(市)县政府签订了《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成都市先后制定出台了《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成都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成都市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方案》《关于实施污染地块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文件。自2017年开始连续7年出台了《成都市年度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围绕源头防控、分类管控、监测预警、未污染地保护、治理修复、联动监管等6大工作20项举措,全面推进全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建立了分管副市长为召集人、23个市级部门为成员的全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全市土壤污染防治重要事项;通过分解任务,明确目标,层层落实了“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

自《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成都市建立了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了所有区(市)县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覆盖。一是完成了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初步建立了适合全市的风险管控类耕地利用技术模式和技术体系。二是建立了工矿用地环境监管机制。每年更新发布土壤污染防治重点监管单位名录,严格落实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自行监测、监督监测制度,完成了全市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三是确保了建设用地安全。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建立了疑似污染地块名录、污染地块名录,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和用途变更管理。四是完成试点示范区建设。完成2个“普通型”、8个“简化型”和2个“全能型”园区水气土协同预警体系建设;建设了崇州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示范区,完成了崇州市、蒲江县省级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示范项目。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几年来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上亿元,市本级每年设立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区(市)县和企业,受到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厅肯定,有效促进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工作目标:截至目前,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实现有效保障,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未发生因疑似污染地块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事件,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2023年土壤“620”方案实施以来:

一是巩固耕地分类管理。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了《成都市农业农村局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关于下达 2022—2025 年成都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计划及目标任务的函》,根据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结果,对优先保护类耕地实行优先保护;对安全利用类耕地,结合当地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采取综合性防控治理措施实现安全利用;对严格管控类耕地,主要采取种植结构调整等方式实行“非粮化”管理和安全利用。

二是落实建设用地安全利用。落实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报告评审制度,信息上报制度,依法落实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不存在违规开发利用情况。

三是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2023年全市共计286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截至目前,已完成所有重点监管单位自行监测方案审核以及新增重点监管单位目标责任书签订、隐患排查工作。

四是开展土壤风险管控区建设。正有力推进龙泉驿区、双流区和崇州市土壤风险管控区分区管控试点区建设,预计年底完成。

主持人:

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各位发言人的回答。今天的新闻通气会就到这里,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有问题,可以联系我或者联系采访有关职能部门,我们将全力做好联络服务工作。谢谢大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绿色低碳查看更多>污染防治查看更多>减污降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