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政策正文

规划多项​能源结构优化工程!美丽吉林建设规划建设纲要征求意见

2023-11-15 10:39来源: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关键词:清洁能源煤改电重点能源项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日前,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其中涉及绿色低碳发展重大工程项目,涵盖绿色制造重大工程、工业绿色化改造工程、绿色循环化改造工程、能源结构优化工程、交通结构优化工程。

能源结构优化工程。加快推进“陆上风光三峡”“两横三纵一中心”油气管网、“吉电南送”特高压通道、“山水蓄能三峡”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国家级新能源生产基地和绿色能源示范区。实施清洁能源替代行动,因地制宜开展煤改气、煤改电、煤改生物质,提高天然气、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详情如下:

为进一步推动吉林省生态安全战略保障基地建设,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制定了《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反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美丽吉林建设铺就绿色底色。

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2023-2035年)

(征求意见稿)

前 言

建设美丽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布局的重大举措,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重要构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也为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注吉林生态文明建设,三次视察吉林都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赋予了吉林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使命,为吉林省擘画了“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吉林新篇章”的宏伟蓝图,指明了建设美丽吉林的奋进方向。

省委、省政府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锚定打造美丽中国“吉林样板”目标,作出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战略部署,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生态系统安全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安全有效维护,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

进入新征程,持续深化生态强省建设、加快建设美丽吉林是进一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战略选择,是厚植优良生态环境优势、增强吉林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是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福祉的迫切需要。为建设高水平的美丽中国吉林样板、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吉林路径、书写以美丽为底色的中国式现代化吉林篇章,编制本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基准年为2022年,规划期为2023-2035年。

一、美丽吉林建设面临新形势

(一)建设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吉林最突出的优势,最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品牌。一直以来,吉林省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不断巩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长足发展,绿色转型发展动力逐步强劲,生态环境文化氛围日渐浓厚。2021年,为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作出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决定,全面提速推进生态经济发展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生态系统安全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的“吉林样板”。这些都为美丽吉林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吉林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齐全、系统完备,东部长白林海、冰雪连夏,中部松水黑土、物阜田丰,西部草木茫茫、湖泡连缀,拥有“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两座“金山银山”,“长白山、查干湖”两块“金字招牌”和“东有虎豹、西有鹤乡”两个“生态地标”,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5.27%,自然保护地100余个,生态资源价值总量在全国排名第6,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居全国前列。特别是黑土地资源丰富,素有“黑土地之乡”的美誉。202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16.16亿斤,稳居全国第5位,净调出量稳居全国第2位,粮食单产居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第1位。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近年来,全省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吉林蓝”持续在线。2022年,地级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3.4%, 居全国第9位,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O3平均浓度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81.7%,“两河一湖”水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土壤环境质量有效保障,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得到安全利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无废城市”建设全域式推进,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林草丰茂成为吉林鲜明的生态标识。

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支撑有力。全省上下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心上事”和“案头事”,高位统筹、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全面构建。相继出台或修订黑土地保护条例、辽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法规,科学合理、务实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持续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深入推进放管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排污许可制等改革事项,巩固完善责任、监管、保障、社会行动等治理体系,链条完善、职责清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日益健全,法治化、市场化、科技化生态环境治理手段进一步丰富。

低碳转型发展绿意十足。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围绕“六新产业”发展和“四新设施”建设,全方位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产业体系强势崛起,奥迪一汽新能源、红旗新能源、比亚迪动力电池、吉化120万吨乙烯等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实施,冰雪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农林经济规模化发展。绿色能源体系全面布局,西部“陆上风光三峡”、东部“山水蓄能三峡”加快推进,“氢动吉林”行动启动实施。绿色交通体系提速推进,全面实施绿色公路建设,深入推进绿色出行“续航工程”和“旗E春城、旗动吉林”工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积极营造全民共治氛围,深入开展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以百姓对生活环境的所见所感为着力点,加快建设良好城乡环境,积极打造绿意盎然的园林城市,全省有15个市县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截至2022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8.92%、42.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45平方米。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95%以上的行政村基本实现清洁干净目标。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改善,巩固提升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日益浓厚。

(二)问题挑战

白山松水育吉地,北国风光焕新颜。吉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力拼搏,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吉林的“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的重大职责使命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未来一段时间,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仍将全面深入推进,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加大,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面临挑战。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尚需持续调整优化,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还需注入强劲动力,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仍低于全国总体水平,顺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完成“双碳”目标面临挑战。生态环境改善成效仍不稳固。环境质量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不可控因素多,重污染天气、劣Ⅴ类水体和黑臭水体尚未稳定消除,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布局性短板、城乡差距较为突出,生态环境监管仍以行政手段为主,体制机制政策创新不足,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面临挑战。生态产品供应尚不充足。生态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绿色GDP、人均绿色GDP在全国排名靠后,为人民群众供应多元化、全方位的生态产品能力不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仍需提质增效,全面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面临挑战。生态系统健康稳定还需巩固。吉林地处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关键节点,拥有长白山、松嫩平原等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生物种质资源库,但同时也面临生态安全、气候安全等领域全球长期风险挑战。

(三)形势机遇

按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战略安排,到2035年,吉林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吉林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也是不断厚植生态强省优势、开创美丽吉林建设新局面的重要时期,在勇于直面挑战的同时,更要牢牢把握重大历史机遇。

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为美丽吉林建设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思想动力和实践伟力。

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注吉林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次视察吉林,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擘画了“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吉林新篇章”的宏伟蓝图,为美丽吉林建设谋定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指引。

充分利用国家重大战略叠加红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和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有力契机,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落实打造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等重大区域战略,全力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建设,为美丽吉林建设提供战略牵引,注入全新动能。

着力推动新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发展。数字信息和绿色低碳技术加速发展并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通,为美丽吉林建设提供了激活绿色潜力、释放绿色效应、赋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的美丽吉林形势良好、前景辉煌、未来可期。

二、擘画“白山松水 焕美吉林”的美丽画卷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扎实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生态强省战略,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绿色、安全、肥沃、优美、富饶、现代为目标,以“绿色引领”“安全筑底”“黑土强基”“环境增彩”“两山推动”“多元共治”为主要路径,全面建设发展方式绿色低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粮食生产健康安全、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生态价值充分释放、治理模式智慧高效的美丽吉林,让山清水秀、繁星闪烁、鸟语花香、虎啸鹤鸣常驻白山松水间,让区域经济协调稳健、城乡发展交相辉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态文明熠熠生辉成为老工业基地的崭新标识,全面打造“白山松水 焕美吉林”的美丽中国建设吉林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好发展和保护、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培育可持续发展动能,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反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美丽吉林建设铺就绿色底色。

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推进。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保持战略定力,强化系统设计,以全局视角和系统工程思路,强化政策措施协同增效,整盘推进美丽吉林建设。

坚持深化改革,守正创新。以改革为先导和突破,积极探索多元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模式、手段,加快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创新步伐,着力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充分释放生态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推动生态强省战略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提质增效。

坚持生态惠民,共建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构建多元互动、共享共治、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新格局,有效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的突出问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丰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战略定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加快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清洁低碳、动力强劲的转型发展样板;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性、多样性,建设命脉相连、持续稳定的生态安全样板;强化黑土地保护,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建设沃野千里、优质高效的绿色农业样板;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抓手,守护好吉林的绿水青山黑土地、蓝天白云好空气,建设蓝天碧水、健康和谐的宜居家园样板;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利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提升,建设粮香果鲜、冰兴雪旺的生态振兴样板;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设智慧高效、现代文明的环境治理样板,以“五大样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推动吉林省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

高标准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典范区。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刻认识吉林地处“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区位意义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风固沙带的核心作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以绿美吉林、林草湿生态连通、万里绿水长廊等重大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长白山森林水源涵养、松嫩平原森林草原防风固沙等重点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全省统一有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推动典型生态系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原生境)全面保护,打造命脉相连、持续稳定、物种丰富的生态安全样板,将吉林建设成为高标准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典范区,有效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全国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以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产能、促进黑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为核心,坚持“种”“养”结合,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高标准推进“千亿斤粮食”工程,全过程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通过打造沃野千里、优质高效的绿色农业样板,将吉林建设成为全国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全力助推吉林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

绿水青山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引领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打通“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渠道为突破口,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巩固提升绿色农产品和冰雪旅游等优势生态产业,建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打造粮香果鲜、冰兴雪旺的生态振兴样板,将吉林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引领区,推动“生态+产业”成为吉林经济的新增长点。

(四)总体目标

以绿色、安全、肥沃、优美、富饶、现代为总目标,持续深化生态强省建设,全力推动美丽吉林建设,努力把“白山松水 焕美吉林”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天蓝地绿、鸟语花香,山青水秀、虎啸鹤鸣,沃野千里、疏朗有致,绿色繁荣、诗意宜居的精彩画卷。

第一阶段(2023-2027年):补齐短板、深入攻坚,夯实美丽吉林建设基础。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产业结构沿着绿色发展道路不断优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突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

——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重要区域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结构更加健康,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安全得到切实维护。森林覆盖率达到45.8%,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稳定在72.3%,湿地保护率达到45.22%。

——黑土地保护成效显著,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全省黑土地数量不减少、质量稳步提高、生态条件逐步改善。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4000万亩,典型黑土区保护面积达到3000万亩、黑土地保护工程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g/kg。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基本补齐,城乡人居环境品质逐步提升。空气质量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地级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3%以上,细颗粒物浓度控制在28微克/立方米以下,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劣Ⅴ类水体和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过到95%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本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市场交易机制初步形成,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示范创建全域推进,绿色农业、冰雪旅游等特色产业持续壮大。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占食用农产品比重逐年增加,冰雪文化旅游总收入稳步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达到12个。

——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新进步,生态环境法治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监管执法效能持续提升,监测站网布局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生态文化价值培育初显成效,美丽吉林建设热潮和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热情全面掀起。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达到80%,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达到85%。

第二阶段(2028-2030年):提质加速、跨越发展,美丽吉林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有效优化,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影响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乡人居环境品质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持续性稳定性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安全更加稳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本健全,生态经济效益显著增强,生态产品品牌响亮全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完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充分感受到美丽吉林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全体人民对美丽吉林建设更加憧憬和充满信心。

第三阶段(2031-2035年):全面提升、示范引领,美丽中国吉林样板基本建成。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全面优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和新常态。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环境品质比肩国际一流,绿水青山黑土地、蓝天白云好空气成为人民高品质生活的标配,全省人民生产生活在良好优美的生态环境中,生态环境自豪感、幸福感由然而生。生态系统多样性持续性稳定性显著提升,牢不可破的生态安全屏障基本筑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生态经济成为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全面形成,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念,美丽吉林建设的文化底蕴更加厚重,智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现代吉林成色更足。

三、绿色引领,建设清洁低碳、动力强劲的转型发展样板

面向“双碳”目标,深入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以绿色低碳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重要抓手,推动工业、能源、交通、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转型发展,着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不断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损耗强度,提高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塑强吉林绿色竞争力。

(一)构建有序美好的国土空间格局

强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引领。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全面推进“一圈”(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四轴”(珲乌开发开放、沿边开发开放、哈大先进制造业、集双南部门户)成为区域增长极。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空间,推动长春特大型现代化城市建设,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能力,持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中小城市有机整合、格秩有序发展。打造和谐共生的生态空间,优化生态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城镇建设占用农业和生态空间,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宁静祥和,夯实安全永续发展基础。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系。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健全全域覆盖、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健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力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加强人为活动管控,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严守城镇开发边界,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建立动态更新和调整机制,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清洁能源查看更多>煤改电查看更多>重点能源项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