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政策正文

规划多项​能源结构优化工程!美丽吉林建设规划建设纲要征求意见

2023-11-15 10:39来源: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关键词:清洁能源煤改电重点能源项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推动完善落实“双碳”战略工作机制。深入落实碳达峰实施方案,统筹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在碳排放强度控制基础上,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碳排放总量控制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推进碳排放统计核算,逐年实现温室气体清单连续年度编制。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持续推进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中和路径、机制、科学技术和标准规范研究。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完善碳排放交易履约工作机制,开展碳普惠全民行动。

推进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面推进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探索多领域、多层级各具特色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控煤减排、清洁能源替代等方面实现突破。提升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等领域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水平。以区域、城市、园区、企业等为单元,开展多层次协同创新试点。到2035年,多层次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全面建成。

充分挖掘资源碳汇潜能。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重要生态空间的固碳作用。着力推进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建设,推进实施东北森林带等重点生态工程,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森林抚育经营和低效林改造,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和林木蓄积量。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大草原灾害防控力度,提高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深度挖掘西部地区河湖沼泽碳汇潜力,稳定提升草地湿地固碳能力。加强退化耕地治理,提升农田有机质含量,增加农田碳汇。推动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回收利用和能效提升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量化核证,鼓励相关项目主动参与减排。探索碳汇审定、核算、登记、交易等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积极开发碳汇金融产品。

(三)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推行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建立重点行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的绿色标准体系,着力培育一批绿色设计企业、绿色示范工厂、绿色示范园区。推动工业重点领域新建项目能耗、环保达到标杆水平。严把“两高一低”项目准入关口,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推动重点行业产能装备改造升级,推进农产品加工、建材、化工、印染、电镀等产业向集群化、集聚化方向发展,推动石化产业由“原料型”向“材料型”转变。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推动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引导炼化企业“减油增化”,推动焦化、钢铁、农副食品加工、印染、氮肥等行业达到清洁生产Ⅰ级水平。高标准建设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到2035年,绿色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广泛形成。

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坚持以“六新产业”为方向,以“四新设施”建设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生态化、绿色化发展,加快谋划一批强基础、促发展、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实施绿色低碳创新行动技术,加快推进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和绿色制造研发应用,突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引导汽车制造等支柱产业全产业链绿色升级。大力培育轻量化新材料,推进原材料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积极培育壮大环保产业,培育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商、环保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一批由龙头企业引领、中小型企业配套、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环保产业新格局。

(四)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推进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充分发挥风、光、生物质等清洁能源优势,以光伏、风电、氢能、水能等为重点,建立多元能源供应体系。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加快推进“陆上风光三峡”、“山水蓄能三峡”、“吉电南送”特高压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新能源产业“绿电+消纳”试点创建,创新新能源项目开发模式。用好绿电产业园区载体,加快白城、松原、双辽“绿电”示范园区建设,引进一批高载能产业项目,提升清洁能源本地消纳能力。鼓励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清洁供暖、生物天然气等生物质能多元化发展。推广干热岩地热采暖示范工程。实施“氢动吉林”行动,打造‘一区、两轴、四基地’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石油消费“十五五”时期进入峰值平台期。严格审批(核准、备案)新增耗煤项目,实行煤炭消费目标管理和减量替代管理。严格控制煤电装机规模,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有序关停改造分散燃煤锅炉和小火电,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因地制宜推进煤改电、煤改生物质。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30%以上,电力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占比超过75%,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40%左右。

(五)提升交通运输绿色化水平

推动交通运输体系升级。深入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围绕汽车、粮食等大宗货物运输,大力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推进铁路专用线规划建设,扩大铁路专用线覆盖范围,满足大型工矿企业及大型物流园区“公转铁”需求。深入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完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服务系统,倡导绿色出行。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建设绿色公路、绿色铁路、绿色航空。

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城市配送等领域应用。公共交通等领域新增或更换作业车辆优先采用清洁能源车辆。深入实施“旗E春城、旗动吉林”行动,加快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探索。探索推广氢能等新能源交通工具。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和智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在枢纽场站和停车场内建设充电设施。

(六)加快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提升绿色建筑、绿色建造水平。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使用超低能耗和近零碳建筑。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加快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大幅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和既有农房节能改造。到2035年,城乡建筑全面实现清洁取暖,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发展。

推动各类资源节约利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低碳要求。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突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加强建筑拆除管控,杜绝大拆大建。健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实施节地增效行动,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实施城市、园区、重点行业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持续深化重点领域节能,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尾矿回收利用。

专栏1绿色低碳发展重大工程

1.绿色制造重大工程。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围绕“六新产业”发展和“四新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壮大新能源汽车、商用卫星、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一汽奥迪新能源、红旗新能源、吉化120万吨乙烯系列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智能电网、氢能等重点领域,积极引进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新动能。

2.工业绿色化改造工程。开展清洁生产行动,强化能耗、水耗、环保、安全和技术等标准约束,加快钢铁、石化、有色等重点行业全流程绿色化改造。围绕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领域,积极组织创建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示范,积极创建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

3.绿色循环化改造工程。按照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的原则,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工业企业、园区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余能利用和工业绿电微电网建设,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实施电机、变压器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行动、工业污水资源化利用行动。实施余热余压回收、中水回用、废渣资源化等绿色化改造工程,促进生产过程废弃物和资源循环利用。

4.能源结构优化工程。加快推进“陆上风光三峡”“两横三纵一中心”油气管网、“吉电南送”特高压通道、“山水蓄能三峡”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国家级新能源生产基地和绿色能源示范区。实施清洁能源替代行动,因地制宜开展煤改气、煤改电、煤改生物质,提高天然气、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5.交通结构优化工程。开展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推进氢燃料电池在公交车、轻重型货车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实施交通基础设施节能改造工程,积极打造绿色公路、绿色铁路、绿色港口、绿色空港。深入实施绿色出行“续航”工程,推进“旗E春城 旗动吉林”项目实施,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区、两轴、四基地’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推动氢能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

四、安全筑底,建设命脉相连、持续稳定的生态安全样板

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底线,筑牢“两屏两廊一网”生态安全格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关键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一)筑牢“两屏两廊一网”生态安全格局

东部地区以长白山为核心,强化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功能,筑牢东部森林生态安全屏障。西部地区以向海、莫莫格、大布苏等草原湿地为主体,提升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能力,巩固西部防风固沙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松辽主要河流水系生态保护,重点打造松花江、辽河两大水系生态廊道,串联东西生态屏障。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配合推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有序推进长白山、松嫩鹤乡国家公园创建,构建分级分类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35年,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16%。

(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强化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修复。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重要河流、廊道交汇处、生态过渡带等区域为重点,加快实施河流沿岸生态修复、森林修复、草原治理、自然湿地恢复、沙化土地治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持续开展绿美吉林行动,加快建设东北森林带、北方(吉林西部)防沙带。实施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推进城市生态建设与修复,系统开展山体、江河、湖泊、湿地、岸线等治理和修复。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成效评估监管机制。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提到至46%,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

完善生态系统监督管理体系。健全生态保护监测体系,推动建设长白山“空天地”一体生态监测网络,开展重点区域流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监测评估。强化生态保护执法监督,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和督查执法,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生态破坏事件。深入开展毁林毁湿毁草等非法侵占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

(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推进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落实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体系,加强对长白山、松嫩平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保护监督。优先保护东北虎、野生梅花鹿等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推进丹顶鹤、白鹳、大鸨等重点保护鸟类迁飞通道建设,提升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中的重要“驿站”作用,提升保护生态连通性。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到2035年,典型生态系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原生境)得到全面保护。

加强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完善长白山物种基因库,特别是北方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打造长白山“天然博物馆”珍稀植物扩繁保护体系。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等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为重点,重点加强东北虎、东北豹、中华秋沙鸭、白鹤、丹顶鹤、东北红豆杉等珍稀濒危物种、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人工繁育研究及野化放归工作。优化建设动植物园、濒危植物扩繁和迁地保护中心各级各类抢救性迁地保护设施。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依托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信息云平台。强化全链条防控和系统治理,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加强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环境风险检测、识别、评价和检测。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监测预警、影响评估,加强进境动植物检验检疫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健全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体系,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创新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模式,遏制物种资源流失丧失。

(四)积极适应气候变化

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十大行动”,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立气候变化观测网络,提升气候系统监测分析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强化综合防灾减灾。倡导绿色低碳设计理念,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提升等城市更新重点工程,推动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气候韧性建设,提高市政、水利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气候韧性,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安全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与洪水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积极应对湿地面积减少、冻土脆弱性增加等气候变化风险。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专栏2 生态安全保障重大工程

1.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实施长白山森林生态保育工程,推动长白山三江源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开展长白山东部森林保护修复综合治理工程、长白山主脉森林保护修复综合治理工程、鸭绿江重要源流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松花江流域中游综合治理、西部生态综合治理、嫩江中游退化草原湿地综合治理、西部盐碱地生态治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整体提升区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持续推进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重点实施“绿满山川”森林植被恢复、“林廊环绕”防护林建设、“水草相依”草原湿地恢复、“城乡一体”绿化美化等7大工程。持续实施“绿美吉林”行动,加快建设东北森林带、北方(吉林西部)防沙带等重大生态工程。持续开展长白山林地清收,加快推进辽源、通化、白山等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实施城乡绿化美化工程,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着力推进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建设。

3.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以珍稀野生动物生态廊道、重点保护鸟类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实施全域生态廊道体系建设工程。以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为重点,持续开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生境恢复工程,突出中华秋沙鸭、丹顶鹤等旗舰物种保护。以北药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为重点,实施长白山物种基因库建设工程。以松材线虫、美国白蛾、互花米草、薇甘菊等为重点,实施重大林草外来入侵物种治理工程。以长白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松嫩平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等重点区域为重点,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工程,加强对长白山、查干湖等重点区位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持续实施自然保护地“绿盾”专项行动,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五、黑土强基,建设沃野千里、优质高效的绿色农业样板

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要求,注重“种”与“养”结合,高质量推进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持续推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有力发展现代化绿色农业发展,积极打造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

(一)强化黑土地保护

巩固提升土壤环境质量。以治理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为导向,按照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要求,实施土壤环境质量巩固提升行动,逐步恢复地力。加强土壤源头控制,强化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分阶段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整治全覆盖,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降低大气重金属沉降对土壤的累积性风险。依法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严格管控区域,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管控修复。推动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对黑土地退化和水资源超载地区开展生态化治理,恢复黑土区田间生物群落。

强化分区分类整治修复。中部地区以提质增肥为主攻方向,重点采取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深松深翻等技术措施,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设施保障能力,打造黑土地核心保护区。西部地区以改良培肥为主攻方向,探索改良治理盐碱化耕地技术路径,实施种养结合与增施有机肥,配套实施大中型灌区改造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工程,打造西部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后备耕地资源潜力区。东部地区以固土保肥为主攻方向,开展小流域、侵蚀沟、坡耕地综合治理和土壤酸化治理技术示范,治理水土流失,打造东部黑土地绿色转型和综合治理示范区。

(二)提升黑土地利用水平

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保水保肥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保护性耕作、耕地地力培肥等重大工程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推动“梨树模式”扩面增质,扩大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面积,加强肥沃耕作层培育,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加快推进大安、镇赉、前郭、乾安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建设。确保到203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00亿斤,打造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核心区。

完善科技支撑创新驱动。深入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协同攻关,形成与黑土地保护技术需求契合度较高的科技创新体系。结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黑土地保护体制机制和技术模式创新。完善黑土地保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以规模经营实现黑土地大面积保护。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清洁能源查看更多>煤改电查看更多>重点能源项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