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电池锂电池评论正文

华夏储说4丨储能“内卷”真相:产业规模化初期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均未成熟

2023-12-25 18:42来源:北极星储能网作者:华夏基石 张建功关键词:储能市场储能企业储能系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实施新能源转型,我国储能技术持续跃进、储能产业后发先至加力发展,成为引领全球储能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家政策的大力驱动下,我国储能市场空间巨大,前景广阔,吸引众多企业进入储能赛道各环节,引爆资本市场高景气攀升,由此也带来价格战、行业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同时,头部储能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突破,亦推动着我国储能产业不断迭代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储能更美好的未来。华夏基石产业服务集团、黑铁基金及炎黄基石全球储能产业发展研究院推出《储能的中场赛事:进化与创新——中国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3)》,全面分析中国及全球储能市场发展变化的新特征和新趋势、储能技术和储能产业发展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并对我国未来储能产业的发展做出十大趋势研判,欢迎业内有关人士、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助力中国储能产业发展!

本文为本系列第四篇文章

当前储能“内卷”的真相:

产业规模化初期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均还未成熟

2023年一开年,我国储能市场招投标领域就出现低价比拼现象,“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储能行业不断“卷”出新高度,低价比拼的价格战和产能过剩,引发全市场、全行业对储能产业发展的焦虑和忧虑。实际上,除抽水蓄能外,我国以锂电储能为主的新型储能应用,也才短短两三年的时间;近几年的爆发增长,也是相对于前期比较低的市场应用的高速增长。随着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占比快速提高,预计2025年后,我国储能将进入真正大规模应用阶段。造成目前千军万马“内卷”的现象,既有国家政策驱动形成行业新热点的强吸引力,背后也暴露出储能行业的市场机制、商业模式和政策监管等,还存在很多短板需要加快修补和健全完善。储能的未来,仍然是具有巨大潜力和空间的大赛道。

一、政策驱动下跑马圈地打“卡位战”引发储能“大跃进”

(一)储能发展确定性的光明前景,吸引众多资本和企业杀进储能“黄金赛道”

我国新型储能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基本上是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划引导新能源配储,由此推动部分电池生产企业、电网系(电力电子等)企业、光伏系(PCS等)企业、新能源汽车系(BMS、EMS等)领域企业、消防及温控产品企业等进入储能赛道。

由于风光发电与用电负荷的时空错配,据相关专业测算,风光电量占比接近15%的阈值,其电力消纳将面临阶段性的天花板,对电网调度提出了较大挑战。以美国加州为例,2018-2022年光伏发电占比从14%提升至19%,弃光率呈现明显上升。我国2022年风光发电量已达到14%,2023年1-8月随着第一批大基地投产和组件下降带动光伏装机加速,今年开始我国风光消纳问题越来越严峻。为此,新能源配储保障新能源发电的消纳、减少弃风弃光带来的电力损失,成为风光等新能源发展不可或缺的“标配”设置。

为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我国多个地方政府实施“强配”措施推动新型储能发展。国家发展新型储能《指导意见》、《十四五能源规划》、《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出台,从顶层设计层面对我国储能技术应用和创新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安排。地方“强配”引发的巨大需求,加之全球性的能源变革掀起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展的热潮巨浪,在短短两三年内,我国“万亿储能赛道”的宏大序幕全面打开,吸引了众多资本和企业纷纷涌入新兴的储能赛道,跑马圈地“大干快上”,产能布局“你追我赶”,储能产业一时成了“炙手可热”的新赛道。

从储能的应用看,自2020年开始,全球新增储能装机连续保持60%以上的年复合增速,尤其是2022-2023年,储能装机每年均保持了成倍、翻番的增速。政策、装机、订单、需求等利好信息不断,加之俄乌战争引发欧洲等海外家庭储能的火爆助攻,一轮又一轮地刺激储能行业的热度。

有观察人士指出,我国现今的储能产业与前几年的光伏有点类似。由于正处于规模化应用的初期,大多数进入该赛道的企业眼睛首先盯着的还是未来这块大蛋糕的份额,尽管当前还赚不到钱,但这个市场机会不能不抢,有了份额才有未来的发展。许多人都认为目前储能赛道才刚从主题投资进入赛道投资(现有的市场渗透率大致才在5%左右),后续空间十分巨大,因此前途一片美好。

过去一直是炒概念,国家强推来配储,虽然赛道里很多人跑马圈地阶段抢市场根本就不赚钱,但是风光的加速发展、叠加储能成本也在快速下降,未来的发展机会与机遇还是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有专家分析,我国当前储能装机仅为光伏的1/10左右,根据目前我国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水平,正在突破产业性价比的奇点,储能产品的降本速度会更快,行业增速也更快,预计储能仅仅需要3-4年时间就能够达到当前光伏的装机体量。

正是看到储能产业未来发展的确定性前景,进入储能这一赛道领域的企业,尤其转行、跨界新进入赛道的“淘金者”,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经验积累,生产出的储能产品在质量、性能及安全性上均难以达到行业标准要求,为能在行业站住脚,不惜“赔本赚吆喝”实施低价甩卖,引发了当前从储能电池到系统集成差不多全产业链的价格战,搅动了行业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据有关统计,2022年全年即新增了3.7万家储能企业,2023年前三季度又新增注册了4万家,2022年有超20家上市公司跨界涌入储能赛道,其中不乏其他行业的龙头,整个行业已积聚了相当的风险。

(二)价格战已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引发行业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

由于这些新涌入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导致行业“内卷”不断升级。如某“储能新势力”企业对外公告将以不高于0.52元/Wh的超低价格将其储能电池提供给市场(同行有企业反映含税0.68元卖还要亏本);新近储能系统招标中还出现系统集成0.66元/Wh的超低中标价,如扣除系统集成中相关组件0.2元/Wh左右的最低成本,电池成本只有0.42-0.45元/Wh的空间。这反映出这些跨界企业为能在储能行业继续干下去,不得不靠亏本的超低价格来实现产品的销售,而不是其真正具备降成本的能力。据了解这些企业一进入储能赛道即靠资本开路大规模布局产能,力图通过大规模的产能占领市场,但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因尚未经过足够的使用检验,在参加大项目招标中因缺乏足够的实证应用案例,达不到规定的“业绩门槛”资质,低价倾销实际是其迫不得已之举,为避免陷入“投产即关门”的窘境。但用户(消费者)“追涨杀跌”的市场秉性,现阶段“买方市场”的本质特征共同作用,很快即酿成储能市场“价格战”的蔓延。

价格战必然导致行业大出清,最后一定恢复到正常的市场格局和行业发展秩序。目前很多企业对价格战虽深恶痛绝,但面对市场竞争又不得不打。价格比拼的结果,是看谁的资本实力足、降成本能力更强,能扛过这段行业洗牌的时期,才会赢得未来的发展。有头部储能企业负责人认为,我国储能产业可能也会走过光伏曾经走过的产业化路径。这一轮价格战可能在2025年前最后的格局即可奠定,而一些新晋的企业在窗口期可能会凭借资本或者项目取得资源运作占据一定市场,但经历价格比拼最后大多数可能都会被淘汰。短时期也可能造成“劣币驱除良币”的情况,这对部分技术积累能力不强、资本实力较弱的企业来讲,将会带来很大的挑战;尤其对部分科技型的初创企业来说,在缺乏足够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也很可能会是一场灾难。

(三)低价竞争难以控制储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亦将可能对我国储能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损坏

从长远来看,未来伴随国家相关市场改革、行业监管等政策的持续配套完善,以及储能商业模式的成熟,整个产业将会加速从“成本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储能市场也会形成在一定边界条件下相对的稳态。

企业要进入这一时间段的比拼,必然是一场综合能力的较量。比对近两年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发布的包括储能电池、系统集成商排名情况,一些掌握核心技术、并且常年在储能行业扎根的企业,排名都比较稳定,长居前十。

有业内人士预测,靠低价而不是靠产品质量性能本身中标的企业,标中得越多可能会死的越快。今年储能市场火热,但明年可能80%(主要是储能系统集成商)企业会倒下。新进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或技术积累不足,必然在产品的性能、质量、安全上还存在很多不足;此外缺乏生产制造积累的企业,一般其产品良品率也低,产品综合成本难以控制。一般来讲,储能电池生产制造需要至少5年以上的技术沉淀和积累,储能电池产品也需要经历大约2-3年使用验证。这些都应该是近两三年新进入企业难以达到的行业通行标准门槛,纯粹靠低价去排挤其他企业,力图“以空间换时间”在储能赛道上扎下根得到发展,必然逃不出被市场淘汰的规律。拼低价实际比拼的是企业资本及资金实力,“烧钱”也是有限度的,大多数跨界企业在市场竞争面前是无法维持较长时间的。

此外,低价中标也将可能为行业埋下重大隐忧。包括产品性能和质量能否保证应有的服务年限,电池组的运行保障,电池热管理安全性等问题。近两年已有部分项目暴露出电池质量不过关,投入运行不到一年就需要大范围更换电池,造成投资的损失;甚至有的项目从竣工验收后就基本没法投入使用,形成投资的巨大浪费。更不用说系统安全的问题,因投入时间短尚未大范围爆发。本来低价竞争的价格战,也还可能促使个别企业为能生存下去,不惜以牺牲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代价,降低原材料采购质量标准、降低生产制造消耗及工艺工序等,向市场提供“低值低价”产品;更不用说新跨界进入企业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了。上述种种情况,将可能对我国储能行业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形成极大的损坏。对此,国家应尽快开展行业整顿,强化监管,完善标准和准入,刹住价格战的歪风,控制行业正常程序,保障储能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只有保持行业的正常发展秩序,也才能为我国储能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当前储能行业发展面临三大挑战,行业秩序和市场机制尚待培育和完善

从当前我国储能行业打价格战低价比拼的无序竞争、大量跨界企业集中涌入倾销其“短时速成”和“拼装组合”储能产品,给储能行业带来的影响或隐忧来看,我国储能行业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机制、完善的市场价格机制和成熟的商业模式三个主要方面。

(一)挑战一:安全性,责任机制尚未落实

根据有关资料,近十年全球储能安全事故发生60余起。2021年全球储能市场爆发,大规模储能项目越来越多,单个储能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储能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大。储能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极其重要。

我国储能正处于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过渡的关键时期,尤其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储能安全技术标准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但根据有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在电化学储能技术统一规范、并网调度规则、产品检测认证等方面仍缺乏明确系统的标准;储能系统运输、安装、调试、运维方面的安全性标准也还不成熟;对储能消防要求、环保、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也仍是空白;在光伏强制配储的背景下,也还缺乏电网对储能系统调度频次、充放电次数等的明确规定,储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

储能系统集成具备标准化机架式设备,组装难度低。目前一般下游客户对上游包括电池、PCS等组件和元器件等的要求较高,而对集成商的技术、品牌、声誉等关注度较低。因此其“低毛利、高营收”的行业特性,吸引了众多企业入局、内卷激烈。多位专家评估认为,当下大多数系统集成商,实际并未掌握全面的电化学、电力电子和数字化的系统软件开发等技术,更准确讲,很多系统集成商实际是“拼装组合”商,由其设计组装的储能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必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下游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分化,权责不明晰,均实现不了对储能全链条安全问题负责。

(二)挑战二:经济性,缺乏完善的价格机制支撑

一是国内电力市场的交易模式和地区政策不完善。从现货市场来看,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现货市场以发电侧单边交易为主,价格信号无法传导到用户侧形成有效激励引导,商业模式还未形成闭环。从中长期交易市场来看,美国电力整体市场通过竞争性拍卖进行发电资源交易;零售市场允许消费者自主选择供电商。而我国电力市场以计划调度和双边协商为主,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虽然各地出台了一些辅助服务政策,但交易品种单一,难以覆盖储能投资成本,且尚未形成稳定的长效政策机制,一定程度制约了投资者的参与积极性。

二是储能投资成本高导致供应商低价竞争。当前,我国储能电站建设成本还处于比较高的阶段。包括电池、PCS、EMS等设备因生产制造技术需进一步突破和提升,以及因尚未实现规模化应用,导致产品成本还未降到市场实际需要;以及包括储能电站开发、土地、接入、并网验收、融资成本等均比较高。因此发电企业出于经济性考虑,会在招投标中尽可能压低价格,更倾向于选择低成本储能产品。由此传导到储能供应方,必然引发低价竞争问题,甚至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三是储能电站市场参与度、收益性和贡献率较低。强制配储推动下,地方建设储能电站缺乏整体的规划研究,也存在个别项目在前期论证阶段按照电网中新能源最大弃电规模进行调用情况测算,放大了电网的调用需求,导致项目建成后使用率低,只有部分储能单元被调用,项目整体的经济性比较差。此外,早期的储能只有充放电功能,不具备稳定支撑等构网型能力,同时单体规模较小,对调峰弃电、断面受限等问题的解决贡献度偏低,限制了应用范围。另外,由于目前储能项目过高的投资成本、较少的收益渠道,且运维成本高于预期,部分电站实际运行中由于电池充放电过于频繁,容量衰减过快,投运半年就需要大规模更换电池,质量隐患高,原有的全周期投资收益逻辑不成立。

由于缺乏完善的价格机制支撑,额外增加的储能设备缺乏投资回收渠道,难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无法实现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对新能源项目配置的储能装机来说,其受调度机制与回报机制均不明确,不仅不能发挥储能装机的作用、更无投资回收机制和渠道。对于工商业用户侧储能,除部分省市推出两个高峰时段和两个低谷时段可通过“两充两放”峰谷差套利实现盈利外,尚无其他更多的盈利模式。总体来看,适合国内储能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强制配储是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下的政策要求,当前战略意义优先于经济效益。任何新兴行业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政策的扶持期,包括光伏、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但这些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国家政策仅发挥了扶持和引导作用,产业发展本身还是基于市场决定需求的基本逻辑;而储能是基于我国发展新能源、构建新型电力体系的紧迫性,在整个产业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市场机制还不能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情况下,政策推动则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但同时需要加快市场的培育和完善,政策与市场双发力,才能保证产业的有序、良性发展。

(三)挑战三:标准化,缺乏行业秩序规范

储能行业的标准,涉及产品设计、运输、安装、验收、投运、运维、灾后处理、电池回收等多个环节。

一是储能系统集成产品设计参差不齐、软硬件不兼容。储能集成系统直接对安全负责,其电池原件能量密集、拓扑结构灵活多变、电芯数量多且其产品的一致性存在差异,储能系统集成并非简单的电池堆砌和元器件拼凑组装,而是涉及系统控制、电气安全、直流侧管理、设备优化匹配、电池健康及安全联动保护管理等多领域知识。众多入局储能系统集成企业能力参差不齐,不少厂家缺乏集成拓扑设计经验和能力。

另外,目前储能行业标准体系尚不够健全完善,甚至还缺乏国家统一、权威的标准指引和规范。由此也导致大多数储能项目招投标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做依据,仍为非标准化招标;集成商提供的也是根据项目的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储能集成设计往往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软硬件不兼容,导致系统建成后很难达到项目的要求,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情况,也阻碍了储能系统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储能的终局:是大产业链催生大公司,最终将会回归由技术实力等综合能力决定胜负的产业发展本质

引发我国当前储能市场和储能产业竞争无序、发展无序、产能过剩及低价竞争、劣币驱除良的根源,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储能产品生产制造、储能项目投资监管等多个环节,缺乏规范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加之行业监管不到位,导致储能项目招投标环节重价轻质,质量低劣产品、存在安全隐患产品能以次充好大量流入储能应用市场,吸引了大量跨界企业集中涌入储能赛道“捞金”。

二是近几年我国储能市场的爆发基本由政策驱动,市场价格机制尚未调整到位,储能项目投资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新能源配储对企业来讲还未由“成本项”转化为“收入项”,政策“强配”下投资主体对储能产品的性能、质量,以及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关注度不够,过多强调初始投入成本,也为“低价中标”创造了机会。因此,强制配储的政策驱动,也为许多非专业企业进入储能赛道,依靠市场资源“跑关系”拿项目创造了机会,也由此产生了许多低端产能充斥市场,扰乱了储能的正常市场秩序。

面对当前我国储能市场和储能产业竞争无序的局面,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努力,从包括储能标准、行业监管、市场培育等多个方面入手,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秩序,调整优化相关政策机制,强化行业监管准入等多个方面,让行业回归市场,实现健康发展。近期(12月6日),工信部就《锂离子电池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公开征求意见稿,此次公示的542个建设标准中,涉及61个拟制定、制定中的储能电池标准。锂离子电池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基础通用、材料与部件、制造与检测、电池产品、回收利用、绿色低碳6大类、25个小类。根据《意见稿》,61个将要建设的储能电池标准涵盖了分布式储能用锂离子电池、集中式充电站储能用锂离子电池、轨道交通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电力储能用高功率型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等多个方面。拟制定的62个行业标准包括: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退役运输要求、分布式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性能规范、分布式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通用规范、集中式充电站储能用锂离子电池性能要求通用规范,集中式充电站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寿命要求通用规范,集中式充电站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通用规范,集中式充电站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功率控制系统通用规范等。

工信部及国有有关部门的标准体系出台和持续完善,必将对我国储能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带来极大的改善,同时也将对我国储能产业各行业的发展,形成鲜明的指引和规范。辅之以更落实、更全面的行业监管和整顿,我们相信,我国储能产业很快将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储能产业发展的终局,是“链”的终局,即整个储能产业链在政策、环境、监管、市场机制等培育成熟后,经过市场重新洗牌和科技进步,实现良性、高质量发展。大趋势催生大产业链,大产业链催生大公司,在完成产业培育和产业成长的过程中,最终将形成由市场选择、由具备强大技术能力和产业发展实力的龙头大公司,承担优质储能产品提供者的良性发展格局。

基于长期对全球储能产业发展的跟踪研究和储能产业的投资实践,华夏基石产业服务集团、黑铁基金及炎黄基石全球储能产业发展研究院《储能的中场赛事:进化与创新——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3)》正式发布。从本期起,我们将陆续推出“华夏储说”系列文章,供相关储能企业、投融资和研究机构,以及关心、支持储能产业发展的人士参考。

系列文章1:华夏储说丨储能的中场赛事:进化与创新

系列文章2:华夏储说丨进入储能大时代,全球储能市场发展空间前瞻!

系列文章3:华夏储说丨中国储能成全球重要一极!产业迭代孕育新机会新机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储能市场查看更多>储能企业查看更多>储能系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