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材料正极材料政策正文

湖南湘潭2024年工作部署:巩固延伸先进电池材料千亿级优势主导产业

2024-02-01 10:12来源:湘潭市人民政府关键词:电池材料锂电池动力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月31日,湘潭市人民政府发布湘潭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件提到,2023年,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千百十”工程,推动制造业不断向高端“进阶”、智能“革新”、绿色“升级”。集群集聚效应凸显。全力推进“产业规划+专业园区+综合服务”发展模式,出台先进储能(动力)电池及材料、汽车及零部件、先进钢铁材料、医疗器械等一揽子产业新政,铺排“三改一扩”项目238个、总投资251.2亿元,新增省级产业集群3个、达7个。

2024年工作部署,文件明确,聚焦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在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上全面发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瞄准全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重点,转换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突出“三优三特”产业集群。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巩固延伸先进钢铁材料、新能源汽车、先进电池材料三大千亿级优势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军工、电机电控电传动、红色文旅三大传统特色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新兴产业,全力培育壮大湘钢、湖南裕能、吉利等三大千亿级企业,全力争创先进钢铁材料、先进电池材料和输变电装备三大国家级高端产业集群。以“千百十”工程为总抓手,高效推进“三改一扩”。抓好吉利新能源乘用车及神盾电池、三一锂电池、湘钢精品钢材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江南扩产增效、华菱线缆扩能升级、金杯电工新能源电磁线扩能倍增、新大粉末高端智能压力烧结炉产业化、立劲尖晶石型锰酸锂电池材料、湘乡氟(盐)化工、韶山市邦盛北斗科技产业园等新型工业化十大项目。

支持电化、湘钢、省医疗器械产业园分别建立电池材料、特种钢、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中试平台。充分发挥好高校、企业两个人才“蓄水池”独特优势。

原文如下:

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2月29日在湘潭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湘潭市人民政府市长 胡贺波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和湘潭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打好打赢“发展六仗”,加快建设“四区一地一圈一强”,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一手抓化债、一手抓发展,系统打出“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调结构、推改革”组合拳,较好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以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打开了新局面。

(一)在不断战胜风险挑战中爬坡过坎,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们深刻把握更趋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积极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坚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担当作为的确定性应对风险挑战的不确定性。经济发展回升向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5.1%、5.9%、6.1%,分别居全省第4、6、5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2.2%,非税收入占比32.6%、收入质量全省第5,进出口总额下降1.3%、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化债工作正在迎来拐点。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湘潭化债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决杜绝违规举债、虚假化债。2021年省政府审定的“化债十条”全部实现,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深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坚定支持下,我们成功争取特殊再融资债券650.9亿元。至此,市本级债务穿透后银行资金占比达90%以上,成本降至4%以下,每年利息负担比2021年减轻近一半,节约“一个财政”。投资活力有效激发。新获批国省试点42个,争取上级财政补助和政府债券额度268.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项目数量和额度、专项债券使用率均居全省第一。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创新产业投资模式,产业投资增长14.2%,占全部投资的79.1%。聚焦“湘商回归”,拜访“百名潭商”,引进“三类500强”项目31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3个、总投资541.3亿元。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分别达86.9%、75.8%、38.4%,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消费动能快速复苏。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迅速出台“促消费八条”,开展“嗨够湘潭”系列活动,发放消费券2156万元。第六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第二届湖南花博会、市旅发大会等活动成功举办,韶山南—深圳北“伟人故里 活力湘潭”高铁专列正式开通,万楼·青年码头、湘江外滩等一批新场景、新集聚地火爆“出圈”。批发、住宿、餐饮业销售额(营业额)分别增长20.2%、17.3%、17.1%,接待国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首破4500万人次、400亿元大关。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进。连续7年上榜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50%,外贸出口收汇率提高至70%以上,外贸结构大幅改善。全省首个“跨境电商+全域旅游”进口商品新零售项目在韶山成功签约。湘潭经开区(含湘潭综保区)挂牌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区。吉利汽车拓展非洲新市场,“湘潭车”逐鹿世界。

(二)加快推动质量变革和动能转换,产业发展形成蓬勃之势。我们加快推进产业间深度融合,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7∶50.4∶42.9。先进制造业支柱地位更加巩固。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榜第67位,制造业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40%左右、全省第一。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落地116个、总投资320.4亿元,工业投资增长16%,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45%以上。现代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中国(湘潭)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运行,专利预审质量、一次授权率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3.6件、高于国省水平,技术合同成交额376亿元,占GDP比重13.7%、全省第一。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鑫亿电缆、云通物流入选全国首批民营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龙牌酱油等7家企业获评省消费品“三品”标杆企业。湘潭金融商务区等荣获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威胜能源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农业现代化创新实践、卓有成效。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推行田长制,粮食播种254.3万亩,产粮121万吨、增产2.7万吨,“投贷联动”建成高标准农田12.8万亩,“统分结合”服务23.6万亩,低镉水稻推广超12万亩,湘潭县低镉水稻工作获国务院督查通报表扬。率先构建农村产权交易四级体系,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连续四年优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增长10%,新增“百万村”30个、达60个。完成农村小水源工程3186处,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6.3万亩。雨湖区获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区,韶山市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三)紧紧抓住关键要素系统布局,切实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相互塑造、融合发展。我们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千百十”工程,推动制造业不断向高端“进阶”、智能“革新”、绿色“升级”。集群集聚效应凸显。全力推进“产业规划+专业园区+综合服务”发展模式,出台先进储能(动力)电池及材料、汽车及零部件、先进钢铁材料、医疗器械等一揽子产业新政,铺排“三改一扩”项目238个、总投资251.2亿元,新增省级产业集群3个、达7个。湘钢营收持续保持千亿以上、盈利能力全国领先,汽车钢、特种钢等新产品相继投产。吉利加大在潭战略布局,列入省十大产业项目、年产15万辆的远程新能源轻型商用车,3个月开工、12个月首车超级VAN下线,“湘潭速度”刷新吉利纪录,创下市场化、专业化招大引强的典型案例。湖南裕能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蓝思科技营收首破100亿,金龙、伍子醉营收首破50亿。创新驱动更加强劲。荣登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榜第58位,研发投入强度2.7%、全省第三,万步炎教授荣获“时代楷模”称号。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4家、达823家,国省科技创新平台49家、达225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达37家,省级130家、达251家。湘电等15家企业产品获省级单项冠军。培育智能制造企业60家、“上云上平台”企业超3000家,湘钢中厚板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牵手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高校,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深远海超大功率直驱永磁海上风电机组关键技术入选省十大科技攻关项目,双面镀膜、核燃料棒包壳材料等技术国际领先,“湖科大星座”首星发射成功。韶山市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雨湖区上榜全国创新百强区。金融支撑功效卓著。全省首家区域性股权市场湘潭专板正式开通。普惠贷款增长17%,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44.5%,绿色贷款增长27%。新增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4.2亿元,企业惠及率全省第一。资产证券化取得历史性突破,湖南裕能、崇德科技、永达股份相继上市,新增上市企业数量全省第一,总数达到8家,提前实现“三年倍增计划”。

(四)大刀阔斧推动重点领域制度性改革,下大力气重构治理体系。财政整肃向县市区、园区延伸。持续扎紧制度笼子,全面实施零基预算,连续两年出台“财政改革十条”,落实“两审查、三监测”举措,财政运行风险防控体系实现县市区、园区全覆盖。“用、售、租、融”处置盘活国有“三资”105亿元。园区“去行政化”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对标“五好”要求,系统推进剥离社会事务、投融资、财税体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放管服”和绩效薪酬等6项改革,湘潭高新区、湘潭经开区社会事务职能全部剥离,精简机构20%、人员84%,园区开始轻装上阵。平台公司大整合、大改革、大转型,走市场化、专业化、实体化发展道路。聚焦“缩表、降息、瘦身、赋能”,深化“两去一降一补”。电化产投精简组织架构40%、管理人员28.6%,城发交发合并后精简组织架构62%、管理人员40%。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化。建成园区亩产论英雄产业数字地图,完善国有土地征收政策,盘活批而未供土地12273亩、闲置土地2954亩、园区低效用地2028亩。与湖南移动深度合作,成立全省首家算法应用联合创新中心,建成数字招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90家单位50亿条数据实现汇集共享。实施莲城人才行动计划,连续3年上榜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引进各类产业人才近万人。

(五)融入一盘棋、下好先手棋,充分激发长株潭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劲动力。长株潭一体化跃升新实践。沿湘江百里画廊两岸齐头并进,湘江科学城首开区建设全面启动,科创中心主体竣工,湘潭大学城、长株潭新能源汽车城蓝图绘就,黄家湾、兴隆湖、万楼滨江等片区空间优化。一力长株潭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飓速长株潭公路港物流园加快建设,湘潭港总体规划正式获批,长沙、湘潭实现“地铁同城”,通勤时间缩短至20分钟。149项政务服务实现“跨域通办”。绿心保护工作蝉联第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取得新进步。新增常住城镇人口约3.5万,城镇化率达66.6%、提升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8%、6.4%,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湘潭大学城创新创业园等城市更新项目顺利推进,153个老旧小区、1199户城市棚户区完成改造,1271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建设,既有住宅加装电梯322台,市城区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深化,37个“厂网一体化”项目全部完工,全省首个地下水应急备用水源项目全面建成。改造老旧燃气管道80.4公里、户内燃气设施1.1万户。增加机动车停车位近万个,有效破解停车难题。城区9处零碎空地、边角空间“变身”口袋公园。县域经济实现新发展。湘潭县荣获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槟榔产业产值达180亿元、产量占全省四成,湘莲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00亿、加工企业超80家,柏屹模式全省推介。湘乡市成功获批建设绿色化工园区,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医疗器械产业来势好,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韶山市获评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旅游综合收入超60亿元,较去年增长3倍。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680个村庄规划全面完成,194个美丽乡村、1330个美丽屋场、17万户美丽庭院实现“三美”联建,317户农村危房完成改造,73万人饮水安全有效改善,3426座农村户厕焕然一新。提质改造农村公路99.8公里、建成安防设施137公里。乡镇快递网点、快递服务进村实现全覆盖。湘乡市、岳塘区分别获评国、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姜畲镇青亭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锦石乡碧泉村等3个村庄规划成果入选省“和美湘村”优秀案例。

(六)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环境整治效果显著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率三项指标均达历史最佳,改善率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第二。41个排污口完成整治,困扰多年的爱劳渠返黑返臭问题整治销号,唐兴桥流域等水体水质明显改善,国控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100%,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以高压态势有效解决渣土乱象。积极推进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受污染耕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分别达91%、100%。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全面提质。林长制推深做实,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加速建设,现有生产矿山全部建成绿色矿山,修复废弃矿山1906亩。四级河长“智慧巡河”,整改整治河湖“四乱”112处、中小河流30.9公里,河湖生态有效复苏。湘潭县、湘乡市入选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认真实施低碳城市亚行贷款项目,获批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省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试点,成立湘潭低碳气候股权投资基金。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43%、高于省定目标7个百分点。获批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100%,新能源出租车占比超70%。岳塘区再次上榜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七)兜牢底线,深化改革,优化服务,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我们牢牢兜住“三保”底线,高质量完成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在财政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努力实现民生支出稳定增长,比重达78.0%。社会保障基础更加扎实。获批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城市,大力实施“技聚莲城”等六大行动,新增就业5.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万人、返乡创业2395户、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次,1.5万高校毕业生留潭来潭就业创业、增长10.2%,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养老、失业、工伤总参保人次达288.2万,城乡低保、残疾人“两补”等标准稳步提升。率先出台促进养老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农村养老村级互助、街道社区养老等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每个县市区均拥有中心敬老院、重度失能照护中心。长护险试点稳步推进,3600名重度失能人员家庭照护负担有效减轻。市六医院医养结合工作成为全国示范。教育和卫生事业显著进步。新建竹埠港实验中学、雨湖区建元中学、岳塘区和平中心完小,改造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30所,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成绩全省第二。普通高中本科上线率64.4%、提高2.3个百分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列入全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中职学校达标工程顺利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经验被教育部推介。“我的韶山行”等红色研学“走心、走红”,35.8万人次接受红色洗礼。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组建城市医疗集团,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性医院5家,综合医改工作4次在全国推介。落实药品耗材集采制度,节约资金超5亿元,DRG支付覆盖率达85.5%。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周期复审,8次蝉联“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群众关切高效回应。领导干部践行“四下基层”,“零距离”倾听群众诉求,一批信访积案有效化解。积极处理各类欠薪问题,为农民工追发工资5200多万元。强化房地产政策支撑,“交房即交证”步入常态化,“保交楼”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交付率96.83%。全面梳理“半拉子”工程,克服重重困难,推动人民群众翘首以盼的杨梅洲大桥、下摄司大桥全面复工,G240全线、G320绕城线三期湘乡段主体贯通,滨江片区(高新段)道路及二大桥匝道全面竣工。安全水平巩固提升。12个专安委分条线分行业抓实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开展临水临崖交通道路、临马路学校幼儿园、马路市场、自建房、燃气等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808处公路安防D、C级隐患全面清零,危化品、能源、燃气、矿山、烟花爆竹、食品安全等领域“零事故”,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1.1%、15.3%,获评全省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优秀。岳塘区七星村森林防灭火“三定两能”工作法,雨湖区先锋街道、湘乡市棋梓镇除险避险经验获国省推介。治安、刑事警情分别下降33.7%、21.1%,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获评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八)改进作风、加强管理、提高效能,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我们始终坚持党对政府工作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走找想促”、“三送三解三优”和“心连心走基层、面对面解难题”等活动,发动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矢志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闭环动态管理,“五重”工作机制和马上就办、办就办好“111”工作机制高效运转。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高质量办理建议提案558件,办复率100%。“五经普”工作扎实推进。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行政复议规范化和行政应诉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巡视巡察整改和统计监督,常态化开展审计“经济体检”。深化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市建设,6个单位获评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雨湖区获批基层社会扁平化治理改革国家级标准化试点。“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政商新生态持续优化。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践行“五到”理念,率先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硬核”举措36条,有效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26.8亿元、惠及企业5.9万户次。优化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健全市场主体诉求响应平台,“轻微不罚、首违不罚”全面推行,“极简审批”十条深入实施,“标准先行、信用兜底”模式全省推广,审批提速超85%。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六统一”工作圆满完成。12345热线实现“一号响应、接诉即办”,新生儿出生、入学等“一件事一次办”在全省试点示范。

同时,我们隆重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时刻关注在外奋斗的湘潭儿女,英雄航天员汤洪波再次遨游太空,赛艇运动员伊绪帝杭州亚运会夺冠。统计调查、档案、港澳台侨事务、民族宗教、气象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扎实做好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全力推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湘潭化债之路铿锵奋进,转型发展坚毅笃行。我们之所以能够顶住巨大压力,经受住重大考验,在风雨过后迎来彩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举旗定向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市委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顽强拼搏、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潭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消防指战员,向驻潭金融机构、企业、高校,向所有关心支持湘潭改革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思危方能居安,知忧才能克难。我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湘潭仍处于前期历史遗留问题消化期和结构性改革转型发展关键期,工作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和困难。稳增长方面,长期积累矛盾和新发生困难因素叠加,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突出。湘潭是传统老工业基地,面临技术变革带来产业分工和区域布局深刻调整的巨大挑战。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承压波动,质量效益虽然改善,但是规模速度与年初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债务化解方面,虽然取得重大战果,但沉重的债务负担并未减轻、土地市场发生重大变化,财政压力空前加大,要全面修复政府资产负债表,还需下更大力气深化“治本”之策,久久为功。发展动能方面,钢铁产业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湘钢产品本地转化率长期处于10%左右的低水平,优质钢、特种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向加工环节延伸不够,与工程机械、汽车产业融合不够;汽车产业的“量”还没上去,电动化智能化进程偏慢,产业集群发育不够;红色文旅质效不优,巨大的消费潜能亟待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支柱,技术迭代快,内卷严重,需警惕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发展质量方面,园区亩均税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低效用地、闲置厂房数量不少,“捡到篮子都是菜”的情况较为普遍。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政策碎片化,招商引资能级不够,大项目、好项目不多。产教融合深度不够,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低,产学研尚未搭建成熟机制。城乡统筹和民生福祉方面,城中村、老旧小区较多,征地拆迁遗留下来的“伤疤”亟待修复。县域经济实力不强,缺乏特色和承载力,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环保、安全等领域历史欠账较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优质资源供给不充足、不均衡,部分领域与长沙有较大差距。政府效能方面,一些干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问题不容忽视,相互“踢皮球”、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时有发生,等等。对此,我们一定直面问题,系统施治,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2024年工作部署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同样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从国际环境看,重大变革孕育新机遇。中美两国关系实现再校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只要我们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积势蓄势谋势,不断提高驾驭经济能力,就一定能走在市场曲线之前。从全国形势看,宏观政策激发新需求。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必将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从全省布局看,谋篇定向拓展新空间。省委、省政府明确以“4×4”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滚动实施“3+5+3”三个高地标志性工程,必将持续优化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集聚、充分涌流。从湘潭自身看,两大引擎赋能新动力。一是长株潭一体化。湘潭是长株潭的湘潭,肩负打造国家重要增长极的重大使命,“对内互济、对外抱团”成为长株潭三市行动共识,必将大大拓展提升湘潭未来发展的空间、格局、层次和能级。二是产教融合发展。湘潭拥有雄厚坚实的产业基础、蓬勃兴盛的科教资源,每百人就有8.9名在校大学生、9.2名科技工作者,产教融合是我们独具禀赋的进阶“密码”。只要我们深刻把握内外环境趋势变化,争取上级支持,抢抓外部机遇,充分发挥好自身韧性足、活力强的基础优势,就一定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发展更好,发展更快。

2024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

为做好政府工作,确保实现全年主要预期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和湘潭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认真落实“七个聚焦发力”要求,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改革创新这一发展动力,坚持“三个统筹”,抓住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三个关键”,着力加快“三个高地”建设,着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构建高品质生态环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发扬“三牛”精神,落实“四敢”要求,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谱写加快建设“四区一地一圈一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湘潭的崭新篇章。

在工作中注重把握三项要求:一是把握大势、遵循规律、改进方法、管好预期。就是要坚持“聚焦、激活、变革、优化”方针和“两条线三回归”原则,以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发展为主线,以长株潭一体化、产教融合为重要引擎,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化债,在更广阔空间内促进资源配置集约节约、集群集聚,更大力度激活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更加高效构建创新引领、内涵提升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把握目标的先进性和发展的阶段性,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就是要将战略思维和系统观念结合起来,保持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以专业精神和科学态度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一仗接着一仗打,在正确的道路上向前进。三是把握“规划、政策、机制、项目、模式、工具”关键要素。一方面要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政策机制,另一方面要创新发展模式、找到要素条件工具和最优组合方式,推动项目落地。

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一)加强综合研判,增强政策措施的预见性、透明度和专业化水平,科学调控、精细调度,全力以赴稳增长。相机抉择,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坚持“穿透企业、关联分析、过程比较、趋势判断”方法,高质量完成“五经普”工作,紧盯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指标变化,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形势预判,强化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做大项目储备库,下好争资争项争政策先手棋,聚焦新基建、高技术、节能减排降碳等重点领域,及早做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专项债等项目对接工作,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省“笼子”,全年争资争项额度300亿元以上。组合实施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政策措施,想方设法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化债重点由治标转向治本。探索建立防范化解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力争债务成本降到3.5%,盘活国有“三资”80亿元。围绕化债继续深化财政、园区和平台公司改革并拓展到其他相关领域,常态化整治违规举债、虚假化债行为,成为破解地方债务难题的先锋。千方百计提升招商引资能级。聚焦12条优势产业链,以十大专业示范园区为空间载体,以“湘商回归”“校友回湘”和“湘智兴湘”为突破方向,强化产业集群、产业链、产业生态招商,突出带政策、带图纸、带方案招商,实行提级调度、闭环管理,提升招商项目能级和线索转化率、投资达效率。着力提升红色文旅质效,以红带绿、红绿结合,激活消费潜能。实施“六个一批”行动,继续办好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等各类节会,推进韶山红色研学扩容提质增效、打造全国思政教育实践营地。推动元宇宙赋能文旅产业创新,拓展数字韶山、数字万楼等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消费新场景,力争游客在潭人均消费、留宿率均增长10%以上。持续打响“嗨够湘潭”消费品牌,不断优化房地产政策,提振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走产贸融合高效发展之路,推动更多“湘潭智造”扬帆出海。用好“湘企出海+”综合服务平台,持续推进外贸“破零倍增”,力争产贸融合企业突破200家。支持湘钢进出口200亿、吉利成为百亿级出口企业、湘潭综保区建设对非医疗器械出口基地,实施医疗器械出海“两年倍增计划”。

(二)聚焦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在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上全面发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瞄准全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重点,转换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突出“三优三特”产业集群。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巩固延伸先进钢铁材料、新能源汽车、先进电池材料三大千亿级优势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军工、电机电控电传动、红色文旅三大传统特色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新兴产业,全力培育壮大湘钢、湖南裕能、吉利等三大千亿级企业,全力争创先进钢铁材料、先进电池材料和输变电装备三大国家级高端产业集群。以“千百十”工程为总抓手,高效推进“三改一扩”。抓好吉利新能源乘用车及神盾电池、三一锂电池、湘钢精品钢材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江南扩产增效、华菱线缆扩能升级、金杯电工新能源电磁线扩能倍增、新大粉末高端智能压力烧结炉产业化、立劲尖晶石型锰酸锂电池材料、湘乡氟(盐)化工、韶山市邦盛北斗科技产业园等新型工业化十大项目。持续推动企业“入规、登高、智造、上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0家以上、规模服务业企业70家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15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10家、省级30家以上,单项冠军国家级3家、省级10家以上。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至3家、总数跻身全省前三。我们欣喜地看到,产业版图中“普通钢、燃油汽车、房地产”老三样正在加快转型升级为“特种钢、电动汽车、先进电池”新三样。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构建要素资源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可获得的产业生态。抓住国家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契机,推出“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土地超市”、“工业上楼”、低效用地退出等一揽子改革举措,优化土地要素保障。完善创业投资发展政策,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挂牌融资、上市,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力争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处于全省低水平,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深化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建设,建成湘钢金属材料精深加工物流园等铁路专线,持续推动公铁水多式联运,降低物流成本。以数据发现价值、提升效能、激发活力,深化与湖南移动等数字化龙头企业合作,滚动实施一批数字化示范项目,加快建设现代一流的数字政府,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三)积极投身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优势,抢占“产业、技术、平台、人才”制高点,以科技创新引领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扎实推进科技创新“133”计划,确保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研发投入强度达3.0%、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300家。积极探索长株潭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创新实践。完善“企业为主、政府推动、高校院所支撑”协同机制,深化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强化“揭榜挂帅”融合对接,全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十大项目,带动在潭高校专利、技术成果本地转化率至30%以上。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在潭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更大力度推广“首台首套首创首批”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应用。扩大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覆盖面,新增贷款12亿元以上。聚力建设创新平台。全面对接省“四大实验室”,与湖南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展战略合作。支持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湖南科技大学海洋矿产资源探采装备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电化、湘钢、省医疗器械产业园分别建立电池材料、特种钢、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中试平台。充分发挥好高校、企业两个人才“蓄水池”独特优势。开展技能技术融合发展创新改革,积极引进和柔性引进“两院”院士,组建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经济社会发展专家顾问团队。培育一批技能大师和“莲城工匠”。实施定向开发人才楼等支持措施,探索“编制在高校、服务在企业”的校企人才共引共享模式。用好人才集团等平台,完善高校毕业生留潭来潭就业创业措施,“引育用留”各类人才,让湘潭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热土。

(四)在重点领域用好深化改革“万能钥匙”,激活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财政预算和监管制度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实行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分类管理,单独编制债务预算,动态完善大事要事保障清单,巩固依次序、分层级、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建立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评估机制,坚决兜牢“三保”底线,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全域地方债务管控体系,加强数字财政建设,实现“全覆盖、全过程、穿透式”监管。园区改革向市场化、专业化迈进。理顺园区与城区财政体制,深化园区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强化园区经济功能。科学制定园区产业布局指引,用好产业数字地图,通过激励与约束并举,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加紧推动平台公司转换动能、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深化管控体系、选人用人、薪酬考核三项改革,去平台化,培育新动能。支持城发集团打造“城市综合运营商”,推动电化产投向千亿级生产型企业升级,潭城融资担保集团增资至70亿元、力争获批AAA级。持续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建设,树立“湘潭服务,相当专业”的市场新形象。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完善“亲商管家”平台。全面推广应用“湘易办”,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弘扬企业家精神,进一步营造关心企业家、呵护企业家、理解企业家、帮助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坚持依法办事,坚决拆掉“弹簧门”“玻璃墙”,兑现“三个不拖欠”承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让民营企业办得成事、赚得到钱、充分被尊重。

(五)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取得更大突破。全力推进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湘江科学城兴隆湖科创中心、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群、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绿心生态价值提升、中国(湖南)自贸区湘潭协同联动区、湘江制造业产业带、湖南省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大河西区域医疗中心等长株潭一体化十大标志性项目,加速湘江科学城项目建设、要素导入、政策破壁、产业落地,集中打造湘潭大学城创新创业园,优化布局湘江科创走廊、湘江产业带。提升湘潭北站服务能力,加快昭山大道—新韶山路等融城干道通车。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互认共享,持续推进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加紧与湖南大学合作共建附属医院。加快城市更新步伐,积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有温度的城市。全力推进杨梅洲大桥竣工通车、下摄司大桥主桥完工。坚持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加快雨污分流“厂网一体化”改造,提升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实现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全覆盖,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0%。探索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改造老旧小区211个、2.1万户,加装既有住宅电梯150台,实施电梯安全智慧监管。推进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建设提质一批口袋公园、街头游园。整体谋划、协同推进县域经济,鼓励各县市比学赶超、争先进位。支持湘潭县深入推进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试点,做强天易经开区,壮大食品医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支持湘乡市开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高标准建设绿色化工园区,壮大电子信息、医疗器械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申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支持韶山市推行景城一体、主客共享模式,擦亮韶山经典红色名片,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打造共同富裕样板。

(六)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高标准建设“米袋子”和“菜篮子”。持续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优化“投贷联动”“统分结合”,推动“小田改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54万亩、产量121万吨以上。推进集中育秧设施建设,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大低镉水稻推广力度,支持省农科院在潭低镉品种试验示范。切实保障“菜篮子”农产品供给,确保生猪存栏稳定在150万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完成2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2600处“小水源”工程。加快推进韶山灌区扩灌增效工程,打造全国现代化示范灌区标杆。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推广“企业+村集体+农户”、订单农业等新模式新业态,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强一批农业产业化标杆企业。打响沙子岭猪、湘莲、壶天石羊、“韶山红”茶等区域品牌,加快湘莲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南地区肉类加工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集研发、生产加工、配送为一体的预制菜企业,推动农业产业链产值向千亿晋级。促进槟榔产业绿色转型、健康发展。鼓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乡贤返乡创业。积极探索制度和模式创新。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从紧从严控制村级债务,探索“划定边界、分色预警、化解存量、严控增量”的制度实践。深入推进全国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试点、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供销社综合改革。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五片百村”工程,梯次推进全域乡村振兴。严格落实“三区三线”,优化跨区域、成片区的村庄规划。加强农村建房全过程监管,做到危房动态清零。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持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深化乡风文明建设。支持韶山市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市。

(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保工作放在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将系统观念贯穿工作始终。我们将更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抓好减污降碳十大项目。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协同推进长株潭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淘汰国Ⅲ及以下柴油货车,降低PM2.5年均浓度,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提高空气质量优良率。加快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加大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完成污染耕地全域成因排查,加强“一住两公”地块和污染地块监管,推进原中湾化工厂地块、竹埠港双埠片区等污染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进“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城市建设。从严整改国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深化国土绿化行动和绿色矿山建设,强化水土保持和“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管,严厉打击破坏候鸟等野生动物资源违法行为,常态化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河湖空间管控,建设70条美丽河湖。打造绿色低碳示范样板。系统推进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建设,打造国家气候投融资、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湘潭样板”。加快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模式。新增和更新公务车辆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完善停车场充电设施。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能用尽用。

(八)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全力抓实省民生实事的基础上,认真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促进、乡镇敬老院安居、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农村道路安防、农村寄宿学校补短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乡消防安全、城区垃圾分类设施完善、公立医院优质服务、文体惠民等守护安康十大民生实事。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力争蝉联双拥模范城全国“五连冠”、全省“七连冠”。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质量。高质量实施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示范项目,加大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力争新增就业5万人、高校毕业生留潭来潭就业创业1.6万人。开展社保扩面行动。深化长护险试点改革。实施县市区敬老院“县级统筹统管”。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纳入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建设,促进更多养老服务便利可及。推广“医疗机构+医养服务中心+医养服务站+家庭”全链式医养结合模式。建好市工人文化宫。出台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关爱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深化无障碍环境建设。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保实施办法。开展医保基金反欺诈大数据监管试点。打造“湘潭教育”金字招牌。健全高校校地合作机制,全力支持在潭高校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影响力。支持湘潭大学复校50周年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湘潭教育学院改制,推动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就地转设。创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通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薪酬分配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支持一批优质学校优化办学配置、扩充优质学位,更加彰显示范带动效应,推动中小学校结对援助全覆盖,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开展“英才计划”,推行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加快“徐特立项目”建设,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提质扩容中小学生“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完善家校社协同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巩固“双减”成果,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健全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双高双优”职校建设,建好“楚怡”学校。打造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提高医疗水平。加快城市医疗集团、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卫生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实施低值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推动DRG支付方式改革,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加快市中医医院搬迁。推进全国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防控重大慢病创新融合试点。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

(九)时时紧绷安全之弦,打掉漏洞、增强本质,枕戈待旦打好安全生产保卫战。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红线。锚定“两坚决两确保”目标,抓实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分条线动态排查整治道路交通、工矿商贸、建筑施工、消防安全、危化烟花、食品药品、校园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继续做好居民自建房风险隐患整改和“保交楼”工作,实现风险出清。强化城市运行安全管理,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进一步厘清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健全“三查一曝光”“暗访先行+专家随行+一单四制”安全检查制度,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积极防范应对自然灾害风险,全面落实“631叫应”防汛救灾机制、“142”森林防灭火工作措施,发挥各级应急指挥部平台作用,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增强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持续深化“四下基层”,全面推行信访工作法治化,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成果,织密社会治安整体防控网,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深入推进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侵害未成年人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营造见义勇为、“湘潭好人”社会氛围,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湘潭。

(十)坚持为民、担当、高效、法治、清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我们将矢志不渝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绝对忠诚。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决纠正工作中的偏差,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将不断健全完善激励和保护担当作为的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大力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持续掀起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的实干大热潮。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国际视野、战略眼光、专业思维,讲求工作推进的方式方法,抓住主要矛盾,突破瓶颈制约,注重长期规划和前瞻布局,积极谋划用好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创新治理方式和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政府工作效能。我们将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群众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监督,始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将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习惯过紧日子,突出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全面建设廉洁政府,持续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各位代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发愤图强、只争朝夕,加快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奋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湘潭建设迈上新台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池材料查看更多>锂电池查看更多>动力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