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能源服务政策正文

重庆:大力推广绿电供能 探索构建“源网荷储”智慧综合能源系统

2024-05-15 11:47来源: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关键词:绿电源网荷储重庆售电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近日,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印发《推动美丽重庆建设促进绿色商务发展规划(2024一2030年)》,规划提到,大力推广绿电供能,探索构建“源网荷储”智慧综合能源系统。

规划还提到,加快培育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子产品、先进材料、专业软件开发、节能环保装备、清洁能源及储能等绿色低碳贸易产业,打造绿色贸易产业集群。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抓手,推动传统贸易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鼓励高能耗出口产业采用新能源、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绿色低碳化改造,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链较长的绿色贸易产业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积极参与全球绿色低碳价值链分工,有效应对国际碳关税的影响。

详情如下: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关于印发《推动美丽重庆建设促进绿色商务发展规划(2024一2030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商务主管部门:

现将《推动美丽重庆建设促进绿色商务发展规划(2024—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

2024年5月11日

推动美丽重庆建设促进绿色商务发展规划

(2024—2030年)

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美丽重庆建设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重庆绿色商务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美丽重庆建设行动计划》《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编制《推动美丽重庆建设促进绿色商务发展规划(2024—2030年)》,规划期为2024—2027年,展望至2030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等多重危机频发,世界经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中进入大重构关键期,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迎来战略机遇同时,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我市商务领域的绿色发展要立足发展基础,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准前行方向,把握发展主动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转变,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商务领域绿色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为商务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绿色消费体系逐步形成。绿色消费方式持续推行,绿色智能家电消费、新能源汽车置换等补贴政策实施成效明显,有力拉动绿色产品消费。消费场所绿色升级有序推进,绿色饭店创建顺利进行,2023年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商场44家,其中大型商业综合体绿色商场创建率达七成。

开放型经济绿色转型加速推进。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号等开放通道,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逐渐增加。中国(重庆)跨境电商交易会等活动成为“重庆造”绿色产品贸易窗口,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严格控制,对外贸易向绿色转型。外商投资绿色产业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对外投资逐步向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技术领域拓展。

绿色会展探索初见成效。国际会展名城建设深入推进,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绿色焕新整改完成,以悦来国际会展城为中心的绿色会展产业生态圈初步构建。绿色环保布展方式大力推行,低碳环保理念贯穿会展全过程。会展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21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2022年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均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有效提高展会资源利用率。

绿色平台发展持续推进。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得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称号,两江新区入选国家气候投融资首批试点城市。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批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领域企业不断集聚,园区产业结构绿色化进程加快。

绿色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商贸物流发展更加现代化、集约化,支持60余家商贸物流企业配置现代物流装备技术、标准化配送车辆和新能源配送车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日益完善,2023年全市累计建成循环经济产业园及再生资源专业回收市场11个、分拣中心730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9000余个。重庆市旧货流通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共1.39万家旧货流通企业。

第二节 存在问题

虽然全市商务领域绿色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系列困难和不足。绿色发展意识有待增强,商务领域传统发展方式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依然存在。绿色转型发展激励机制仍需完善,激励居民绿色消费行为的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市场导向的开放型产业绿色转型鼓励机制仍然缺乏。绿色支撑体系建设还需加强,商务领域绿色发展保障力度不够,绿色标准、绿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经费投入仍待加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推进不足,商务领域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智慧发展的融合不够,仍需向绿色智能循环低碳发展延伸。

第三节 面临形势

从国际来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进入关键节点,应对气候变化、加速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球共识,绿色低碳产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成为竞争的新领域新赛道。绿色投资标准、绿色贸易壁垒将作为国际经济规则的重要内容加速国际经贸格局变化,商务领域绿色发展面临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大重构大挑战。

从全国来看,国家已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随着疫情后时代人民对健康环保的生活需求日益提升,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将加快生产流通供给体系的绿色低碳转型,绿色贸易、绿色投资、绿色合作将开启新的局面,商务领域绿色发展将迎来广阔空间。

从重庆自身来看,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以及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自贸试验区等创新试点在渝叠加,为重庆商务绿色低碳发展带来争先拓展的机遇。同时,我市商务领域绿色发展基础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将初步形成,2030年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碳达峰。全市商务领域绿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办好自己的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奋力谱写全市商务领域绿色发展新篇章。

第二章 总体思路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充分考虑商务绿色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条件,提出商务领域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2030年远景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对标落实美丽中国、美丽重庆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全面促进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绿色开放型经济体系,着力夯实绿色发展载体,在商务领域形成节约资源和绿色低碳的行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协同实现商务领域资源高效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美丽重庆建设和全市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做出应有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全局。全面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切实围绕我市安排部署,提高站位、拓宽视野,树立绿色发展导向,不断开创全市商务工作新局面,在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建设美丽重庆中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创新引领。将创新作为引领商务领域绿色发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动力,不断推动商务领域业态、管理、服务在绿色发展中探索创新,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开放,增强绿色商务综合竞争力。

坚持系统推进。聚焦商务领域绿色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突出问题,加强系统性、战略性、整体性谋划和推进,做好有条件区县和平台的绿色转型升级的示范引领,全面推动商务领域绿色消费、绿色贸易、绿色投资等各环节提质增效。

坚持数字化赋能。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坚持“整体智治”理念,引导推动传统商务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大数字商务发展力度,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商务发展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坚持底线思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统筹做好商务领域节能降耗,推动商务绿色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7年,消费重点领域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绿色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构建。培育绿色商场65家、绿色饭店40家、绿色分拣中心10个,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进出口贸易量大幅提高,引进外资、对外投资进入绿色领域占比逐年上升。

到2030年,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商务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在实现商务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

2024-05-15_114124.jpg

第三章 大力推进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新形势下构建新型消费生态体系的重要引擎。加强绿色消费产品、场景引导,发展绿色商贸流通,培育绿色消费方式,构建从点到端的绿色消费链,形成消费市场新增长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新亮点,推动双循环下的绿色消费新业态发展。

第一节 全面促进绿色产品消费

增加绿色消费产品供给。加快汇聚全国优质绿色低碳产品,打造全国一流、引领西部发展的绿色低碳产品集聚地,助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鼓励商品交易市场、商场、超市等商贸流通企业设立绿色低碳产品专区、专柜、专场,积极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在城市商圈、特色商业街区设置绿色低碳产品销售点,构建绿色消费星链。推进商贸流通上下游主体自觉开展绿色改造和绿色采购,激发生产和消费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内生动力。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拓展绿色农产品市场,促进绿色农产品产销对接。

推广绿色消费产品。推进绿色低碳产品进餐馆、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发展反向定制等新模式,推动形成消费牵引绿色供给、供给创造绿色需求的良好循环。组织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置换、新能源汽车下乡、绿色家装推广等促进绿色消费活动,出台补贴激励政策,激发绿色低碳产品市场需求。探索绿色商品销售纳入统计,不断提升绿色商品销售占比。

支持绿色消费产品标准认证。鼓励商贸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根据消费需求开展绿色低碳消费产品设计及制造。鼓励商场、超市、社区便利店等生活服务消费场所和家居建材、汽摩配件、农产品等专业市场大力引进绿色认证商品,营造鼓励绿色消费的便利市场环境。探索建立绿色低碳消费产品与服务指引,探索推动绿色消费产品标准认证溯源服务进入大型商超、专业市场。

第二节 营造绿色消费空间

引导商场市场绿色升级。推动商场、商品交易市场等场所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和设备设施进行节能改造,实施绿色回收,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建立规范高效的绿色低碳运营管理流程和制度。开展绿色商场、绿色市场创建,加强绿色商场、绿色市场和绿色商品销售专区(柜)等政策支持,推广使用绿色商场统一标识,引领带动商场、市场绿色化转型。开展城区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创建,优化菜市场环境,规范经营管理。支持有条件的商圈、步行街、美食街等商业集聚区整体推进绿色化转型。

推进餐饮住宿绿色发展。培育创建一批国家级绿色饭店。引导餐饮、住宿门店采用节水、节电等节能设备,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采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害蔬菜,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餐盒等替代品,推进厨余垃圾回收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提供舒适、安全、健康的绿色客房和绿色餐饮。鼓励餐饮店创新绿色菜品、提供便民服务,引导和推动大众化餐饮和经济型饭店发展。

第三节 提高电子商务绿色发展能力

促进电子商务企业节能减排增效。加强法规政策宣传贯彻,引导电子商务企业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主动公开一次性塑料包装减量替代方案,自觉接受公众和社会监督。引导电子商务企业积极应用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设备建立健全绿色运营体系,鼓励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改造升级。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大力推广电子发票、电子合同,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降低物流成本和能耗,增强数字化运营能力。

推进绿色包装管理。鼓励电子商务企业通过产地直采、原装直发、聚单直发等模式,减少快递包装用量。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商品生产企业合作,设计应用满足快递物流配送需求的商品包装,减少商品在快递环节的二次包装。支持电子商务企业与快递企业协同发展,共同减少过度包装、随意包装,建立可循环快递包装回收渠道,推动生鲜电子商务企业推广应用可循环配送箱等。落实电子商务领域快递包装禁限制要求,推动电子商务企业逐步停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减少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

发挥电子商务平台带动作用。推动落实电子商务平台绿色管理责任,督促指导电子商务平台报告自营业务产生的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回收情况,引导平台内经营者减少、替代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支持电子商务平台扩大节能、环保、绿色等产品销售,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引导电子商务平台挖掘绿色消费需求,打造绿色品牌。鼓励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积分奖励、信用评分等机制,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商品、使用绿色包装或减量包装,参与包装回收。鼓励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绿色公益活动,加强绿色环保主题促销和教育宣传,提升消费者绿色环保意识。

第四节 完善绿色商贸流通体系

推动城乡配送绿色化发展。鼓励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推广使用新能源配送车辆和标准化载具,支持配送企业提升智慧化水平,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优化配送路线。支持发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夜间配送,提高配送效率,减少碳排放量。优化城乡配送网络,健全县域、乡镇、村级三级配送体系,推动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和快递公共末端一体化发展,加快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提高城乡配送集约化水平。

打造商贸流通绿色供应链。优化商贸流通布局,推动商贸流通节点设施绿色化改造。鼓励商贸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引导生产企业低碳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生产,限制和拒绝高耗能、高污染、过度包装产品。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建立多元绿色产品供给体系,促进从产品设计到回收的全过程绿色转型。培育一批绿色商贸流通企业,加强农商、工商衔接,畅通绿色农产品出村进城,推进绿色工业品拓展市场。发展“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等新模式,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预制菜产业转型升级。

规范发展旧货商品交易。建立完善以日常消费品经营为主的旧货商品交易市场体系,打造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多功能旧货商品交易集散中心以及专业市场。健全旧货商品交易规则,完善旧货商品的鉴定、评估、分级标准,鼓励二手车、旧家电、奢侈品等各行业分别形成服务规范,推动旧货商品交易健康发展。鼓励发展二手商品线上交易平台,推动闲置物品共享交换。执行二手车市场主体备案和车辆交易登记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加快二手车经销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完善重庆废金属交易市场,着力开展废铝、废钢铁、废铅、废旧电子等综合利用。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进一步优化城乡回收交投点和中转站布局,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强化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智慧化建设,积极推行“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打造集信息、交易、结算为一体的智能化平台,实现线上预约、上门服务。鼓励再生资源分拣中心规范化、绿色化建设,全面升级再生资源回收设施、技术、模式。支持建设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利用中心和废钢铁加工利用基地,提高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和废钢铁分拣加工能力。完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标准,健全低值物回收利用管理规范和政策。到2027年,全市再生资源主要品类回收总量达到1100万吨。

第五节 培育绿色消费方式

树立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绿色标志产品和绿色消费科普及政策法规宣传、公益活动,传播绿色消费理念。倡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强化绿色安全、节约能源意识,鼓励消费者按照实际需要合理适度购买消费品,推动绿色低碳消费成为习惯。深入推进“光盘行动”,鼓励餐饮企业推行“小份菜”“半份菜”等多规格菜品,提供剩餐免费打包服务,引导消费者适量点餐、拒绝浪费。

实施绿色低碳产品消费激励。鼓励区县(自治县)制定绿色低碳产品消费激励措施,通过发放绿色消费券、绿色积分、直接补贴、降价降息等方式激励绿色消费。探索绿色多补、非绿少补、不绿不补的消费促进政策。鼓励各类销售平台开展智能家电、绿色建材、绿色家居等节能低碳产品促销活动,促进绿色消费发展。

培育绿色消费品牌文化。持续开展消费季绿色品牌保护、销售“绿色商品”主题活动,营造绿色消费氛围,增加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实施绿色品牌保护计划,开展绿色消费品牌10强创建,重点打造1000个绿色消费产品。探索建立绿色消费信息平台,提供绿色消费品牌、绿色消费产品清单,发布重庆绿色消费产品图,提高绿色低碳产品生产和消费透明度,引导并方便机构、消费者等选择和采购绿色消费产品。

专栏2 绿色消费发展项目

创建绿色商场:每年组织创建绿色商场5家左右,实现绿色商场区县(自治县)全覆盖。

创建绿色市场:推动一批综合批发市场、一批专业市场、一批菜市场打造绿色市场。

创建绿色饭店:推动饭店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坚持绿色环保健康安全理念,组织创建一批绿色饭店。

绿色消费星链项目:支持每个商场、每个购物中心、每条商业街、每个市场至少设置一个绿色消费产品展销网点。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到2027年,打造10个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

第四章 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

绿色贸易贯穿生产和消费,渗透产业和技术,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绿色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聚焦国家战略,对标国际规则,壮大绿色低碳贸易的产品、产业、主体,提升重庆绿色贸易竞争力。

第一节 夯实绿色贸易发展基础

筑牢绿色贸易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子产品、先进材料、专业软件开发、节能环保装备、清洁能源及储能等绿色低碳贸易产业,打造绿色贸易产业集群。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抓手,推动传统贸易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鼓励高能耗出口产业采用新能源、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绿色低碳化改造,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链较长的绿色贸易产业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积极参与全球绿色低碳价值链分工,有效应对国际碳关税的影响。

发展绿色贸易市场主体。探索制定支持绿色贸易市场主体发展相关政策文件,引导传统贸易企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引进培育绿色贸易企业,支持企业积极开拓绿色产品国际市场。围绕环境治理、绿色能源、绿色农业、绿色制造等领域,开展绿色贸易示范企业创建,加强经验复制推广。鼓励贸易企业建立绿色经营和管理制度,推行绿色激励约束、资源配置、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等机制。支持贸易企业开展“碳足迹”国际认证。加快建设绿色对外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咨询认证、绿色通关、绿色金融、绿色物流、绿色融资、能力培训等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第二节 提升绿色货物贸易

创新绿色货物贸易模式。加强绿色货物贸易营销,开展“渝贸全球”活动,组织重庆造绿色产品参加广交会、世博会等。支持绿色产品贸易企业参加海外绿色主题展会,争订单、拓市场,多措并举稳定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全力稳定和拓展国际供应链。利用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跨境易货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绿色货物贸易。推动境内外分拨集散中心、海外仓共建共享,完善海外绿色营销服务体系。

扩大绿色货物贸易规模。建立绿色低碳贸易产品、贸易企业白名单制度,加快构建安全稳定的国际绿色供应链体系。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产品贸易,扩大绿色优质产品和绿色认证产品出口规模。用好RCEP带来的机遇,加大绿色消费品、绿色清洁能源、绿色材料和绿色装备设备等绿色低碳产品进口力度。加快提升对外贸易中绿色货物贸易占比,促进贸易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努力成为中西部绿色贸易“领跑者”。落实国际环境公约受控物质进出口许可管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品出口。

第三节 发展绿色服务贸易

加快传统服务贸易绿色改造升级。推动旅游、运输、对外工程承包等传统服务贸易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造升级。打造绿色生态旅游精品,丰富国际生态旅游供给,优化入境旅游服务,提升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旅游目的地国际影响力。加快发展多式联运,畅通安全高效的国际运输通道,提升国际物流集约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发展绿色建筑工程服务,鼓励对外承包工程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绿色施工水平。

加快绿色新兴服务贸易发展。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推动引领绿色发展。鼓励扩大新能源电池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服务、环境服务等先进技术和服务进口。推动企业、科研机构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和服务出口。积极发展研发、设计、咨询、检验检测等领域服务外包。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积极探索发展多元化业态模式。

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推动完善服务贸易统计监测体系,积极探索服务贸易全口径统计方法。探索建立数字贸易统计监测等基础制度。推动有序减少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模式下服务贸易限制措施,提升开放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推进实施绿色技术进出口管理便利化措施。探索制定服务贸易领域绿色标准规范。

第四节 加强绿色贸易管理

探索制定《重庆市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进出口产品目录》,建立绿色贸易评价指标和认证体系,逐步开展绿色低碳贸易进出口监测统计。探索建立对外贸易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开展对外贸易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评价。支持对外贸易产品开展管理体系认证、碳标签认证、低碳认证,争取获得国际绿色环保标志,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引导重点企业、科研机构等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际绿色低碳循环标准,推动国际标准衔接和转化。支持行业组织研究制定行业绿色产品进出口标识,带动外贸企业对接国际贸易低碳规则,积极应对国际碳关税壁垒。完善绿色贸易促进政策,加大绿色货物贸易、绿色服务贸易支持力度,着力提高绿色贸易比重。推动金融企业开发绿色金融产品,为外贸企业绿色转型和管理气候相关风险提供支持。探索渝新、渝港等碳标签互认合作,落实绿色认证产品快速通关制度。创新制定绿色产品进出口标识,推进绿色贸易评价标准建设,构建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和服务体系。

专栏3 绿色贸易促进项目

培育绿色贸易示范企业:分行业重点培育优质进出口市场主体,围绕产业链条培育“专精特新”绿色贸易企业,打造一批绿色加工贸易示范企业、绿色服务贸易品牌企业、绿色贸易转型骨干企业。

打造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贸易智库:从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选取绿色低碳贸易领域专家,为相关贸易企业提供指导服务,为相关部门提供关于绿色贸易决策咨询。

第五章 全力推进绿色开放投资

抢抓全球产业链绿色化重塑机遇,打造以企业为点、产业为线、园区为面、绿色技术为核心的绿色开放投资立方体,不断推进绿色低碳领域制度型开放,全面提升绿色开放投资效能。

第一节 提升利用外资绿色化水平

大力引进绿色低碳外资项目。落实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吸引和引导外资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围绕“33618” 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开展精准招商,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绿色化融合发展。加强与欧美等国家(地区)合作,争取引进一批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智能装备及制造、前沿新材料、生物制造、碳监测等补链强链绿色低碳外资项目。注重引进绿色低碳总部型外资企业,支持跨国公司在渝拓展绿色低碳业务,提升全球绿色低碳资源配置能力。

营造一流绿色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行政服务管家”队伍建设,优化外商投资绿色低碳产业全流程服务体系。完善绿色低碳外资项目政策措施,加强重点外商投资绿色低碳项目用地、环保、物流、人员出入境等方面服务和保障。

第二节 促进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

灵活运用各种投资方式和路径,积极融入全球绿色技术联盟和发展体系。培育壮大跨国企业主体,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运营、绿色创新,提高境外项目生态环境管理水平。支持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领域对外投资,参与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共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鼓励国际化碳资产管理企业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拓展国际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境外绿色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企业通过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实验室、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平台,开展高水平联合研究,引入国际人才资源,加快绿色技术创新。促进商贸服务企业协同开展境外绿色投资,支持火锅、餐饮等品牌企业到境外重要城市建设绿色火锅、绿色餐饮等连锁店。鼓励对外投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开展对外投资项目环境评估,识别潜在环境风险。优化对外投资服务,探索制定对外投资合作绿色指引。

第三节 稳步扩大绿色低碳领域制度型开放

发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自贸协定中的环境条款,探索环境与贸易投资相互支持的新模式。推动重大生态环保改革举措优先在自贸试验区试点示范,深入推进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排污口监督管理、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等制度改革。率先推进绿色贸易,支持重庆自贸试验区内的企业按照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开展保税维修业务。加快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绿色领域制度创新成果。

推进服务业领域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重点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大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绿色科技、研发设计等领域开放创新,积极探索绿色国际标准对标、制定及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要素保障力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服务水平。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数据资产确权、公共数据定价、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等制度创新。支持创新绿色低碳领域投资机制,鼓励国外绿色技术持有方通过技术入股、合作设立企业等方式进入。

第四节 打造绿色低碳开放园区

加快开放园区绿色低碳改造。支持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开放园区做好绿色发展顶层设计,有计划推进绿色转型,打造零碳园区。统筹推进开放园区公共交通、生活服务、生产服务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园区生态环境。大力推广绿电供能,探索构建“源网荷储”智慧综合能源系统。打造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施污染集中安全处置。鼓励园区企业应用产能、储能、控能、用能、节能等新技术对建筑及生产设施进行绿色改造,引导新入驻企业绿色化打造生产办公区域。

推动开放园区产业低碳化和低碳产业化发展。促进开放园区产业调整布局,支持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升级,大力引进新能源等绿色产业项目,重点培育绿色产业“独角兽+专精特新+瞪羚+金种子”企业,加快融入绿色产业国际价值链。重点支持低能耗低排放的现代制造业集群式、组链式发展,超前布局卫星互联网、生物制造、类脑科学、元宇宙、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着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绿色产业集群。

加强绿色发展综合管理服务。支持开放园区建设绿色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立绿色低碳发展数据信息管理体系,开展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基础数据统计试点,实现碳排放管理的信息化、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开放园区发展企业循环式生产和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绿色发展生态系统。支持开放园区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打造创新项目孵化器,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培育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和杰出人才。推行绿色激励约束、资源配置、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等机制,鼓励园区企业建立绿色经营和管理制度,积极融入全国碳交易市场,有效对接国际、区域和国别绿色技术标准及其认证体系,提升绿色化标准化竞争力。

专栏4 利用外资绿色低碳重点领域

农业领域:绿色农产品种养殖、农产品绿色加工、智慧农业、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和基地等。

工业领域: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生物制造、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绿色消费品工业等。

服务业领域:绿色金融科技、软件信息服务、数字经济、科技咨询、检验检测、绿色工业设计、绿色产品研发、碳排放权等交易服务、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绿色贸易、健康服务、绿色旅游等。

第六章 发展壮大绿色会展经济

全面对标会展业绿色标准,加快绿色会展标准制度建设,推进展馆绿色低碳改造,发挥重大展会绿色引领作用,打造绿色展会品牌,促进绿色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健全绿色会展标准制度

加快绿色会展标准化发展进程。建立重庆市绿色会展评价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绿色会展项目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碳足迹核算评价标准,探索制定场馆运营、搭建资质、环保展具使用等标准和规范。推出绿色会展活动碳足迹核算与碳中和实施指南。支持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制定国家、国际绿色会展标准。

健全绿色会展管理机制。制定出台重庆市会展业发展地方促进条例,强化会展绿色发展理念。制定绿色会展优先发展政策,推动展览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实施展装搭建绿色服务商准入机制,探索会展绿色供应商、设计师注册制度。建立会展项目绿色审查制度,形成展后评估工作机制。引进或发展第三方认证机构,推动绿色会展、绿色展馆第三方认证。探索成立市级绿色会展联盟。

第二节 建设绿色会展场馆

加快会展场馆绿色升级。推进悦来会展城、重庆国际会议中心等现有场馆绿色迭代升级,实施节能改造,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以绿色建筑、绿色场馆的标准设计建设广阳岛国际会议中心、科学会堂等新场馆,鼓励使用绿色建筑管理系统,构建安全高效的绿色机电系统,配套建立绿色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系统,促进会展场馆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引导会展场馆争取获得绿色建筑认证,打造绿色、生态、智能建筑样板。推动会展场馆实施绿色运营,引进培育绿色运营机构。

推进场馆配套服务绿色发展。以大型会展场馆为中心,完善交通、生活服务、商务服务等配套设施,发展绿色低碳的会议会务、活动策划、物流交通、餐饮住宿、文化体育等相关服务,打造悦来会展城等绿色会展集聚区。鼓励会展服务企业延伸会展服务产业链。推动会展业与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绿色会展+”吃住行游购娱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形成各具特色的寻味绿色消费、促进乐游乐享乐购的绿色会展打卡点。

第三节 推广绿色低碳办展方式

推行绿色布展撤展。引导会展主体绿色“无废办展”,推广布展绿色设计。鼓励利用绿色环保、可回收材料搭建可循环使用展台,运用绿色搭建技术降低能耗及废物、废水、废气、噪音排放,营造环保观展环境。加强展后垃圾投放、撤展固体废弃物无公害处理等环节管理。到2027年,绿色展台普及率、材料回收率大幅提升。

推进数字化绿色重构。探索建立会展大数据平台,收集整合、开发运用会展行业数据。加强大数据下绿色展会全要素服务探索,推动信息发布、智慧营销、客户管理、现场管理、供应链管理、展位分配、室内导览、物流服务等展会各环节数字化管理。构建“绿色+”会展全产业链生态圈,鼓励数字化重构会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组织结构、工作模式和业务流程,促进供采智能对接。探索元宇宙会展等新模式。

第四节 做优绿色主题展会品牌

制定重大展会绿色发展计划,推动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打造绿色展会,争创零碳展会,成为绿色展会示范。聚焦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等,支持举办绿色低碳主题展会,培育形成特色展会品牌,打造高水平、高标准、高层次的绿色投资贸易促进平台。支持品牌展会积极争取绿色展会认证,提高品牌展会的国际影响力。鼓励各类展会活动中设立绿色低碳主题展区,吸引绿色低碳环保企业和机构参展参会,引导参展企业更多展出绿色产品和技术。引进申办国际国内知名绿色低碳展会论坛活动,加强绿色展会交流合作。支持企业在境内外参加各类国际展会,大力推广“重庆造”绿色产品。到2027年,培育10个绿色展会。

专栏5 绿色会展提质工程

绿色展会培育项目:重点培育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世界设计大会暨重庆国际设计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金融峰会、“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立嘉国际智能装备展览会、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中国西部动漫文化节等。

绿色场馆建设项目:重点打造广阳岛国际会议中心、科学会堂,重庆国际博览中心、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有序推进黔江渝东南会展中心、涪陵会展中心、永川会展中心、綦江渝南会展城、垫江渝川东部会展中心等绿色场馆改造。

绿色会展拓展项目:推进中国(重庆)国际绿色建筑及建筑装饰博览会、中国(重庆)国际塑料工业展览会做大做强,争取 “一带一路”绿色会展、西部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项目研讨会在渝召开,争取在渝召开新型显示、高端摩托车、轻合金材料、轻纺、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展会。

第七章 推动绿色商务发展区域合作

立足区域优势,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效衔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区域间绿色商务合作,实现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商务联动发展

协同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畅通绿色产品进出口渠道。围绕川渝共同打造的产业链,探索建立绿色外商投资联动引进机制,推动补链强链延链。联手推动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打造绿色展会,组织川渝两地绿色产品参加国内外展会。聚焦川渝商文旅体消费资源,共同培育绿色消费品牌,打造绿色消费精品体验线路,开展绿色消费促进活动,鼓励绿色低碳消费。建设互联互通的绿色商贸物流基础设施,探索构建一体化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和城市绿色共同配送体系。依托川渝毗邻地区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扩大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拓展绿色农产品市场。支持川渝毗邻地区联动探索绿色商务创新协作,统筹推进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因地制宜推动商务经济绿色化、特色化发展。

第二节 融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全方位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联动长江上中下游城市,共同推动商务领域绿色发展,促进绿色产品和服务在区域间和区域内自由流动。依托沿江综合立体国际开放通道建设,积极拓展运贸一体化功能,推动水运服务集聚区打造绿色产品廊道。积极承接东部沿海沿江绿色开放型产业转移,促进开放型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长江干支流域、秦巴山脉、龙泉山脉等绿色生态文旅资源,联动打造国际生态文旅消费目的地,积极发展国际消费服务,提升国际消费服务能力。加大与长江沿线经开区、综保区等开放平台合作力度,推动开放领域绿色创新发展。

第三节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贸易合作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号等开放通道,加快融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大市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贸易往来。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港口城市互设“两国双园”模式,打造跨境合作开放平台,拓展绿色经贸合作空间。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重庆造”产品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招引绿色投资力度,完善开放型绿色产业体系。

专栏6 绿色区域合作促进行动

陆海新通道国际绿色产业园联盟:挖掘沿线各国绿色产业潜力,建立通道沿线各开放园区绿色产业、产品、运输、营销联盟。

长江上游地区绿色商贸联动机制:与沿线地区共同建立绿色商贸设施标准、绿色消费产品产业带、绿色低碳产品消费目的地。

便利通道贸易结算: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采购贸易、贸易综合服务等贸易新业态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和收支机构凭电子交易信息为跨境电子商务、采购贸易办理结算。

第八章 保障措施

建立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充分激发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完善配套政策举措,加强各类资源要素保障,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 加强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协调,深入开展谋划研究,探索创新思路举措,将商务经济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进;建立健全协同推进机制,明确市区两级部门单位职责分工,协同推进规划落实。针对规划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确保责任到位、任务到位、目标到位。科学引导市场行为,全面落实绿色商务发展任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二节 强化政策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政策及试点示范项目,完善市、区县两级支持政策,研究制定绿色发展配套政策,形成规划实施政策体系。整合商务领域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丰富商务绿色发展政策工具箱,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联合决策咨询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商务绿色发展决策咨询、政策研究,为绿色商务发展提供决策支撑。鼓励商务企业积极参与商务领域绿色发展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夯实绿色发展标准体系。

第三节 强化人才保障

完善绿色商务发展工作人才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选人用人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绿色低碳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进一步充实专业人才队伍。推动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建设商务领域绿色发展人才培养基地。引导市内高校根据绿色商务发展需求,调整优化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强化商务从业人员绿色技能培训,提升能源效率、绿色技术和碳资产管理等先进知识和技能。

第四节 推动全员参与

加大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宣传,加强对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广,为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报道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阶段性成果,加强政策解读,报道先进典型,增强民众的参与感、认同感。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办公室

2024年5月13日印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绿电查看更多>源网荷储查看更多>重庆售电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