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能源服务评论正文

新规出台 绿证供需两端能否“双向奔赴”?

2024-05-16 08:25来源:朗新研究院作者:魏欢欢关键词:绿证绿电绿电交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编者按

随着能源转型的推进,绿证绿电已逐渐成为我国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抓手。而在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的背景下,绿证绿电交易更是成为业内热议的焦点。

“朗新研究院”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在绿证绿电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特别策划了【共话绿电绿证】系列,从政策解读、交易机制、运营管理等多个维度对绿证绿电交易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讨,系列稿件将陆续在朗新研究院公众号刊发,欢迎您的阅读和分享。朗新研究院诚挚地邀请大家与我们进行互动交流,分享您的观点和建议,让我们携手共进,为绿色能源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来源:微信公众号“朗新研究院”作者:魏欢欢)

导语

我国绿证制度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始终面临着国际认可度低、经济价值弱、需求侧缺乏主动交易动力、存在重复计算风险等问题,导致绿证市场一直不温不火、整体交易率偏低。

在此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3〕1044号)(以下简称新规)应运而生。本文从新规出台后供给、需求两端的变化着笔,以期描摹出绿证供需均衡变化趋势。

结束绿证制度“混乱局面”,或产生供需新变革

新规进一步明确绿证的唯一性、通用性和权威性,将绿证核发范围扩大至已建档立卡的全部可再生资源,交易平台新增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交易机制更加市场化,具体变化见表1。

表1 新规、旧规内容对比

1.jpg

新规在政策强制性和力度上较前一版有较大突破,但新规的出台对供需两端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能否改善绿证市场的供需关系、提高整体交易率,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供给端:

主体增多规模增加,不同主体影响各异

从总体上看,供给端新增多种资源类型,市场盘子变大,但具体到特定主体,可能又会产生一些新变化新模式,本文将在对供给总体分析的基础上,纳入对补贴项目、分布式光伏等特定主体的差异化分析。

(一)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短期供给将显著增加

新规中,市场主体去除“非水”二字,覆盖已建档立案的全部可再生能源,在原有陆地风电、集中式光伏的基础上,新增了分布式光伏、海上风电、常规水电、生物质发电等,特别是将分布式光伏纳入后,将会极大地扩充绿证市场供给。

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底,我国分布式光伏累计并网容量达到28000万千瓦(其中户用光伏12294万千瓦)。若这批电力项目被全部核发绿证,绿证市场至少将扩容20%。近4年来,分布式光伏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60%,预测未来将持续为绿证市场带来可观的供给。

常规水电的纳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要视情况而定。其中存量水电被核发无偿划转绿证,这部分整体规模较大但不参与绿证市场交易,故不属于本文讨论的绿证供给范围;2023年1月1日新增的常规水电将被核发可交易绿证,但目前来看,其整体规模较小,对绿证市场供给侧总量的影响相对有限。

(二)补贴绿证市场化加速,驱动价格均值回归

享受补贴的绿证可分为保障性收购和参与市场化交易两种,由于绿证旧规中规定出售绿证的光伏、风电企业,其对应电量不再享受国家补贴。综合来看每度电国家补贴远高于绿证收益,故导致补贴绿证价格远高于无补贴绿证。

而新规规定属于国家保障性收购的,绿证收益等额冲抵中央财政补贴或归国家所有;属于市场化交易的,绿证收益在中央财政补贴发放时等额扣减。这意味着不管补贴项目是否享受绿证收益,其获得总收益(绿证收益+中央财政补贴收益)不会受到影响,仍会与未进行绿证交易前的中央财政补贴收益趋同。在总体收益不会受损的前提下,结合国家鼓励补贴绿证尽快参与到集中竞价中去的政策导向,补贴绿证的市场化进程有望加速。

对于保障性收购的绿证,国网规定挂牌价格按经营区域上月无补贴绿证市场成交均价执行;而参与市场化交易的补贴绿证,由于总收益保持不变,因此也也没有理由抬高挂牌价。从长期来看,补贴绿证的价格将会逐步回落,最终其均衡价格可能会与无补贴绿证的市场价格趋同。

(三)分布式光伏议价能力弱,聚合运营或成新业态

对于分布式光伏绿证来说,在申请过程中,项目业主可能需要自主填报相关数据和信息,这带来了一定的操作压力和困难;而在参与交易时,由于分布式光伏的规模较小、交易渠道也较为有限,因此在现有的交易机制下,相较于大型央企的集中式光伏电站、陆地风电等项目,分布式光伏绿证并不具备议价权和市场竞争优势。参照分布式光伏通过负荷聚合商参与绿电交易的模式,通过引入聚合商协助分布式光伏绿证的申请和交易,有利于降低申请难度,提升竞争优势。

2.jpg

图1 绿证聚合交易流程

需求端:

激发新旧场景绿证需求,长远发展需加码扶持政策

绿证需求可以大致分为政策驱动和自主驱动两部分,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从现有政策体系观察,绿证仅代表着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本质是一种环境溢价,其经济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凸显。随着新规的发布,绿证是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消费唯一凭证的这一特性,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需求市场的扩展,然而,要使需求市场完全活跃起来,还需要更多配套政策的支持和推动。新规只是“1+N”政策体系中的“1”,其余“N”项仍有待后续开发和完善。

3.jpg

图2 绿证需求分类

(一)唯一性增强绿证竞争力,原有场景市场占比扩大

有绿证需求的企业不仅可以购买国内绿证(GEC),也可以选择国际绿证(I-REC)。在新规出台前,国内绿证虽被RE100有条件地接受,但与国际绿证相比,国际绿证因其更高的性价比和认可度而更受企业青睐。

新规的出台为国内绿证市场带来了新的变化。

首先,随着供给的持续扩大,国内绿证的均衡价格不断降低,这使得国际绿证的价格优势逐渐减弱;其次,绿证作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是被RE100无条件承认的基础,代表着国内绿证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有望大幅提升。

综上所述,国内绿证的整体竞争力增强,有望抢占原本由国际绿证主导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高耗能或高排放企业绿电刚性约束、上市公司ESG战略等原有应用场景下,国内绿证的需求预计将进一步增加。

(二)消纳责任可用绿证统一衡量,或激发新场景需求

2023年9月,国家能源局公布了2022年度30个省市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情况,数据显示,90%的省市可以完成既定的消纳指标。目前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责任只下分到省市,由省市分配到区县,并未严格分配到具体的市场主体,但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持续增长和消纳目标的进一步提高,各省市的消纳指标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消纳责任到各市场主体十分重要。

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唯一凭证,为消纳责任的合理分配提供了统一的衡量标准。通过绿证,市场主体的消纳目标更加可评可控和具象化,这有可能激发新场景下的绿证需求。

供需情况分析及预测:

短期供大于需,长期趋于均衡

短期来看,绿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均呈增长态势,交易活跃度有所提高,整体交易率将得到提升,然而供给依然会大于需求。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存量绿证,同时绿证的经济价值尚未凸显,使得需求市场发展受限,市场对绿证的需求更像是一种“环境捐助”。

长期角度看,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将逐步得到缓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如将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明确到相关市场主体、完善绿电绿证消费激励政策、建立绿电绿证与碳市场的衔接机制,以及提升国际市场对我国绿证的认可度等,将有效激活绿证市场需求,推动供需两端逐渐达到均衡状态。

这一均衡价格的未来走向将受到政策导向的显著影响。随着绿证价格逐步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补贴价格脱钩,绿证价格将与其他市场建立更紧密的关联,或与碳市场形成衔接,或与国际市场实现互认,或两者兼有。

笔者认为,绿证将更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去,长期价格将缓慢下降,直至与国际绿证价格趋于一致。而实现这一均衡价格的时间周期将取决于国际绿证互认的推进速度,受技术、贸易、政治、外交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4.jpg

图3 预测绿证价格走势注:为简化分析,假设供给和需求曲线都是线性曲线S:GEC现阶段供给曲线;D:GEC现阶段需求曲线

结语

在现实生活中,供需市场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各种场景的分析需要更加细致入微,不能一概而论。为了聚焦核心问题并揭示主要趋势,本文选择以政策变化内容为切入点,进行宏观层面的探讨,探究新规下绿证供需市场的变化。抛砖引玉,热切欢迎各位同业交流,共同深化对绿证市场发展趋势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探索分布式光伏参与绿电及碳市场的新业态 》冯逸夫、钱立华等

[2]《2022中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发展报告》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