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3000万辆,创历史新高。其中,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
可以看到,中国汽车工业目前正处于飞速发展期,且在不断加速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但与此同时,车企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新品发布,成本支出越发高涨;另一方面价格战愈演愈烈,各大车企不得不下调车价以跟上节奏,以致于在盈利与发展中双面承压。
进入2024年,传统车企孵化的新能源品牌以及造车新势力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各方本身所持有的优势差距也已越来越小,传统车企智能化布局愈发亮眼,新势力车企资金、渠道、品牌力也已慢慢跟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车企的盈利能力、研发投入、现金流等情况备受市场关注。进入5月,国内A股上市公司车企2023年报及2024年一季度报相继披露完毕,电池网整理24家新能源上市车企财报发现,车企盈利能力较去年相比发生不少变化。
老牌国企盈利下降 造车新势力差距拉大
营业收入方面,统计在内的24家车企,2023年营业收入总计约2.18万亿元,平均营业收入907.75亿元;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有16家,其中,上汽集团、比亚迪、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5家超千亿元;营业收入同比正增长的有18家,其中一汽解放增幅最高达66.71%。
2024年一季度,24家车企营业收入总计4804.14亿元,平均营业收入200.17亿元;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18家,其中,上汽集团、比亚迪、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福田汽车、中国重汽、一汽解放、江淮汽车、赛力斯10家超百亿元;营业收入同比正增长的有17家,其中赛力斯增幅最高达421.76%。
净利润方面,统计在内的24家车企,2023年净利润总计650.28亿元,平均净利润27.08亿元;有16家实现盈利,超10亿的有9家,其中净利润超百亿的为比亚迪、上汽集团及长安汽车,分别为300.41亿元、141.18亿元及113.27亿元;净利润同比正增长的为15家,其中福田汽车增幅最高达1262.27%。
2024年一季度,24家车企净利润总计141.75亿元,平均净利润5.91亿元;有17家车企实现盈利,超1亿元的有13家,其中净利润超10亿元的为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5家车企,比亚迪以45.69亿元净利位列首位;净利润同比正增长的为14家,其中长城汽车增幅最高达1752.55%。
可以看到的是,2023年及2024年一季度,比亚迪盈利能力在一众车企当中独占鳌头。
电池网注意到,2022年,上汽集团与比亚迪的净利润都在160亿元左右,而一年过后,比亚迪成为盈利超300亿元的车企,领先上汽集团一倍之多。
国信证券此前研报指出,比亚迪凭借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持续扩大的规模优势,以及极致的产业链控本能力,盈利能力保持稳健。在主流车型整体降价的背景下,得益于“扎实的成本管控能力+规模效应释放+碳酸锂价格下降+出口占比提升”等多重因素,比亚迪单车利润下滑幅度优于ASP下降幅度,整体基本实现单车盈利环比企稳。
而反观上汽集团,2023年销量突破500万辆,位居国产车企之首,综合营收超过7000亿元,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12.5%,其背后的原因主要被合资品牌所拖累。同时,另一老牌车企广汽集团也遭遇盈利下滑的困扰。
广汽集团2023年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业绩沟通会中曾表示,2023年公司净利润下滑主要受到终端价格竞争加剧及广汽三菱汽车有限公司重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港股的东风集团股份净利润迎来十年来首次亏损,达-39.96亿元,同比暴跌138.9%。东风集团股份表示,2023年,东风集团股份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为集团自主乘用车销量约34.74万辆,同比降幅30.2%。同时,合资业务因生存空间被大幅挤压,市占率持续下降。
数据显示,消费者越来越偏爱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市场趋势明显,但老牌国企大多新能源渗透率较低。
“从国资监管来讲,主要是要激励企业大胆创新,破除一些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就新能源汽车领域,国有汽车企业在这方面发展还不够快,不如特斯拉和比亚迪。”3月5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时说道。
随后,张玉卓喊话一汽集团、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三大央企,将对新能源汽车业务进行单独考核。对此,东风旗下新能源品牌岚图做出回应,直言“单独考核”政策有利于新能源车企“放开手脚,大干快干”。
此外,同样位于港股的四大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蔚来、小鹏汽车、零跑汽车盈利能力也差距越发加大。从营收方面来看,四家造车新势力2023年营收均创历史新高,其中,2023年,理想汽车实现了历史最佳财务业绩,成为中国第一家千亿营收新势力车企,收入总额为1238.5亿元,较2022年的452.9亿元增加173.5%。蔚来、小鹏汽车及零跑汽车则分别实现营收556.18亿元、306.8亿元、167.5亿元。
从净利润方面来看,2023年,理想汽车净利润为118.1亿元,实现扭亏为盈,而蔚来、小鹏汽车及零跑汽车仍处于亏损状态,其中,蔚来净亏损进一步扩大43.5%至207.2亿元;小鹏汽车净亏损为103.8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3.6%;零跑汽车净亏损42.16亿元,相比于2022年净亏损有所收窄(51.09亿元)。
从现金储备来看,四大造车新势力现金储备均较为充足,截至2023年末合计达2260.6亿元。其中,理想汽车现金储备为1036.7亿元,充裕的在手资金和不断提升的自我造血能力,将支持理想汽车不断扩大研发投入、拓展业务规模。
日前,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目前汽车行业的利润主要依赖于出口和高端豪华车市场,其他大部分企业的盈利状况并不乐观,下滑剧烈。他进一步分析称,燃油车市场虽然仍有一定的盈利能力,但市场萎缩速度较快;新能源车市场虽然保持高速增长,但亏损情况较为普遍,给整个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从趋势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车市增长的主要动力,也将是车企未来利润的主要增长点,不过进入2024年一季度,各家车企加大降价力度抢占市场份额,叠加销售淡季,导致车企业绩继续承压。
当然,目前多数车企对于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抱有乐观态度,并不妨碍各车企的战略规划,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
新能源竞争白热化 车企未来应该怎么走
提起2023年,我们见证了多个中国汽车市场里程碑事件。2023年,得益于近些年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量、质齐升,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比亚迪秦系列车型超越日产轩逸登顶中国A级轿车销冠,在一众老牌合资热门车嘴边抢下市场......
据Clean Technica数据显示,在2022年重返榜首后,比亚迪2023年以显著优势击败了特斯拉,凭借56%的同比增长率,从而使其领先优势超过100万辆。
位于第二位的特斯拉在2023年交付也突破180万辆,值得一提的是,数年来,特斯拉的电动车平均售价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其市场份额缓慢下降,预计特斯拉未来可能会稳定在10%左右。这家美国汽车制造商如果想再次占据第一的位置,就需要使其产品线多样化。
由于上半年表现不佳,上汽通用五菱份额下滑至第六,取而代之是宝马,继2016年之后再次夺得第三位排名。紧跟宝马的则是广汽埃安,以78%的同比增长率快速增长,但公司目前还没有找到方法来复制Aion S和Y在其他车型上的成功。
此外,理想汽车利用2023年12月交付量使得全年交付上升至第7位,相比于2022年上升了11个位次;长安、吉利、上汽集团则分别位于9、10、11位。
从市场份额来看,在此次Clean Technica公布的2023年新能源汽车20强榜单当中,中国品牌占据了9个位次,其中比亚迪正在疯狂吞噬其它车企的份额。消息称,比亚迪将在2024年大举押注海外市场,巴西和泰国等地的工厂将上线,海外销售是该品牌增长的预期途径。其次,上汽、广汽、长安、吉利等传统车企销量也在稳步增长,造车新势力当中理想汽车、蔚来、零跑汽车上榜。
进入2024年,比亚迪率先打响价格战第一枪,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带动一众车企加入“血拼”时刻,加速替代燃油车进程。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4月1日至4月14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51.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2%,达到26万辆,渗透率达50.39%。这一历史性的节点比许多人的预期要快,也显示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正如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2月18日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所言,从2020年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保持翻倍式增长,去年全年达到35%,年底单月突破40%,预计今年单月会超过50%。
当前汽车产业变革已进入深水区,电动化变革继续驶在快车道,智能化变革开始换挡提速,新能源汽车发展只会越跑越快。
此前,崔东树表示,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传统燃油车市场规模逐步缩小,庞大的传统产能与逐步萎缩的燃油车市场矛盾带来更激烈的价格战。2024年是新能源车企站稳脚跟的关键年,竞争注定非常激烈。
崔东树认为,近期乘用车市场价格战的根本原因是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过程,在建立市场新秩序过程中,新老厂商替代的竞争激烈,预计这一过程会持续几年的时间,直到新的格局形成。规模决定成本和企业生存状态,多数厂商优先保份额,必然形成价格竞争的进一步加剧。
近期,北京车展顺利闭幕,来自组委会的数据,本届北京车展全球首发车117台(其中跨国公司全球首发车30台),概念车41台,新能源车型278个。能够看出,在全球不可逆转的电动化发展趋势下,为抢占新一轮产业制高点,全球主流车企已将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放在了新能源汽车。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部分西方国家多次谈及中国在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存在所谓“产能过剩”,指责中国新能源产业依靠补贴大量出口,过剩产能冲击国际市场。同时,在5月14日,美国发布对华加征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结果,宣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半导体以及钢铝、港口起重机、个人防护装备等产品的加征关税。
事实上,以“产能过剩”为借口抹黑打压中国,实际是担心自己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反映的是相关国家的焦虑心态。
新的汽车市场格局已经逐渐形成,我国自主品牌正在加速取代合资品牌,成为市场主导者,而合资品牌正在面临一场“寒冬”,被新能源品牌全面包抄。并且,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日本首次成为世界第一,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制造工业在苦修内功后,市场活力逐步被激发,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正在用自己的行动摆脱以往的刻板印象,逐渐被国际市场认可。
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要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要达到约4500万辆。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将为全球碳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结语:
美东时间5月10日,极氪敲响了纽交所的钟声,正式挂牌上市,这是继2020年蔚小理齐聚美股,过去四年里造车界少有的一单IPO。近几年,只有零跑在2022年抓住港股上市窗口期,但融资金额也不及预期;而包括广汽埃安、岚图、阿维塔等大厂赋能的新能源子品牌则还在努力突围,以借着上市实现龙门一跃。
此外,小米汽车的首发成功,让诸多车企也看到了雷军的“流量武器”,从部分媒体公布的用户画像来看,小米汽车下订用户更多的是盲订用户,首先是认可雷军,其次才是关注车辆的颜值以及性能。这也就导致现在的车圈CEO不得不频频出来营业,试图获得更多流量来俘获用户。
流量时代,抓住流量非常重要,但本质要有核心产品,否则流量反噬也将十分迅猛;内卷时代,销量决定输赢,拥有雄厚的资产实力无疑是赢得淘汰赛的必要条件。在新一轮的竞争环境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看似繁华的背后还隐藏着诸多焦虑与危机,还在亏损中挣扎的车企,在生存面前,“面子”是可以丢的,毕竟眼前的坎都迈不过去的话,是没有机会谈未来的。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4月14日,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国能山西河曲发电有限公司三期2×660MW煤电一体化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示。详情如下:项目名称:国能山西河曲发电有限公司三期2×660MW煤电一体化扩建项目建设地点:忻州市河曲县建设单位:国能山西河曲发电有限公司环评机构: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拟批准日期:2025-04-1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3日,中航光电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对于公司2024年度整体情况,收入端公司有效应对了防务领域需求周期性波动的影响,积极争取客户订单,高质量生产交付,同时紧抓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光伏储能等行业增长机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6.86亿元,同比增长3.04%。公司持续巩固
豪鹏科技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1.5亿元~1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74%~25.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00万元~3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6.70%~1004.48%。资料显示,豪鹏科技创立于2002年,公司致力于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
充电桩市场的狂热,从传统能源企业“三桶油”开始线下抢桩就可窥见。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281.8万台——这一数字在五年前是168万台。与之对应的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呈几何式增长,从2014年的12万辆飙升至2024年的3140万辆。56.8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竞逐千亿市
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锂电池制浆系统市场规模(按营收口径统计)约为47亿元,同比下降超过15%。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2024年锂电池行业整体扩产节奏放缓。展望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的持续增长,预计到2027年,中国锂电制浆系统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0亿元。主要
4月3日,宁德时代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一致同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换电技术研发、政策储备研究、标准体系建设及场景化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宁德时代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换电服务等方面成效明显。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4月11日,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发布一周要闻回顾(2025年4月7日-4月11日)。政策篇国家能源局:重点监管2024以来落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沙戈荒”基地建设等情况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电力领域综合监管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重点监管2024年以来落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
4月11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开征集2025年先进充电设施示范项目的通知,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按照不超过项目工程投资(低压及以下部分建筑安装工程及设备购置)30%予以补助支持。支持范围:1.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支持符合《北京市新能源汽车高质量超级充电站发展行动计划》和《北京市新能源汽
“没想到现在充电这么快,只要半小时就能充满80%的电了,据说充的还都是绿电。”4月11日,在浙江次坞高速服务区,刚充完电的新能源车主张先生满脸欣喜。就在当日,浙江首个智慧零碳供能高速服务区——次坞高速服务区在经历3个月的试运行后正式投运,投运后预计每年可实现128万千瓦时绿电替代、减少碳排
近日,思格新能源旗下光储充一体机SigenStor完成澳洲首个CCS2标准车型车网互动技术(V2G,Vehicle-to-Grid)的商用部署。此次商业部署由思格新能源携手澳大利亚国有电力基础设施开发商EssentialEnergy、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及澳洲电动车分销商AUSEV共同完成。CSIRO项目负责人SamBeh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0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行动方案2025年工作要点。文件提出,深入推进能源协同发展,实现京津唐区域统一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争取国家支持京津冀核心区铁路枢纽总图规划修编,加快首都地区铁路货运环线、铁路客运北环线项目前期方案
北极星输配电网整理了4月7日~4月11日的一周电网项目动态。黑龙江绥棱变电站3月31日,黑龙江省首座新型220千伏智能变电站——绥棱变电站投运,该站的投运结束了绥棱县电网没有220千伏电源点的历史,缩短了当地66千伏网架供电半径,减轻了周边变电站的供电压力,提升了地区电网运行安全水平。作为国家电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9日,SNEresearch发布2025年1月至2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及数据。2025年1月、2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合计129.9GWh,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0.3%。据北极星储能网统计,2月单月份动力电池装车量为65.6GWh,与1月份的64.3GWh略微上升。本次2025年1、2月出货量前十名的企业中,共
豪鹏科技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1.5亿元~1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74%~25.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00万元~3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6.70%~1004.48%。资料显示,豪鹏科技创立于2002年,公司致力于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1日,湖北电力交易中心发布《湖北省电力中长期交易实施细则》的通知,现阶段中长期交易的市场成员主要包括各类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售电公司、负荷型虚拟电厂、电网企业、电力交易机构、电力调度机构等。随着电力市场发展,适时引入新型储能企业、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锂离子电池储能开发商有能力满足本十年电力需求的预期激增,这主要由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的使用增长引发。市场参与者和观察人士表示,基于人工智能的软件工具正成为储能行业必不可少的工具。标普全球商品洞察电池和储能首席分析师HenriqueRibeiro表示:“我对人工智能在电池领域的应用持乐观态度”,他
创新绿色配电,共筑零碳未来!4月11日,德力西电气新能源行业客户零碳工厂开放日在芜湖隆重举行!活动汇聚新能源产业链重点企业、权威专家及战略合作伙伴,共同见证德力西电气重磅发布:新能源行业光储充整体解决方案CDGNE-2000系列隔离开关新品零碳工厂绿色之行德力西电气新能源业务及配电产品总监林
充电桩市场的狂热,从传统能源企业“三桶油”开始线下抢桩就可窥见。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281.8万台——这一数字在五年前是168万台。与之对应的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呈几何式增长,从2014年的12万辆飙升至2024年的3140万辆。56.8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竞逐千亿市
4月3日,宁德时代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一致同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换电技术研发、政策储备研究、标准体系建设及场景化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宁德时代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换电服务等方面成效明显。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4月11日,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发布一周要闻回顾(2025年4月7日-4月11日)。政策篇国家能源局:重点监管2024以来落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沙戈荒”基地建设等情况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电力领域综合监管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重点监管2024年以来落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
4月11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开征集2025年先进充电设施示范项目的通知,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按照不超过项目工程投资(低压及以下部分建筑安装工程及设备购置)30%予以补助支持。支持范围:1.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支持符合《北京市新能源汽车高质量超级充电站发展行动计划》和《北京市新能源汽
近日,思格新能源旗下光储充一体机SigenStor完成澳洲首个CCS2标准车型车网互动技术(V2G,Vehicle-to-Grid)的商用部署。此次商业部署由思格新能源携手澳大利亚国有电力基础设施开发商EssentialEnergy、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及澳洲电动车分销商AUSEV共同完成。CSIRO项目负责人SamBeh
4月9日消息,昨日晚间,赛力斯发布公告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骨干团队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等合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拟增持金额不低于1500万元且不超过3000万元,增持价格不设固定区间。公告显示,增持主体包括董事兼副总裁尹先知、董事会秘书申薇、首席技术官周林等7名高管及5名核心成员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6日,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主持召开美资企业圆桌会。特斯拉、GE医疗、美敦力等20余家美资企业代表参会。凌激表示,习近平主席在3月28日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时充分肯定外资企业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
2025年3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各大车企纷纷交出了亮眼的销量成绩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品牌均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而零跑汽车更是凭借其卓越的市场表现,一举夺得3月国产造车新势力交付量冠军。传统车企方面,比亚迪以37.74万辆的月销量继续稳居行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日消息,天眼查App显示,近日,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为股东,同时,注册资本由约100.84亿人民币增至约103.05亿人民币。
3月28日,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长城汽车停产亏本车型,专攻20万以上高端市场;海外市场反向涨价收割土豪,中东订单暴涨45%;以123万辆的销量,赚了127亿元的净利润。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表示,“2024年公司秉持长期主义,聚焦稳健经营,致力于智能新能源战略,保持销量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小鹏、广汽、小米、比亚迪、奇瑞、上汽、长安、特斯拉、奔驰、宝马、丰田、本田、通用等在内的形成一波车企跨界潮。市场方面,摩根士丹利研报认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十年科技投资的最大主题之一。高盛预测,在这场争夺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竞赛中,凭借电动汽车电池与人形机器人电池
中国电动车企在墨西哥的甜头也没了。据路透社独家消息,面对美国的强烈施压,墨西哥政府也扛不住了,对中国汽车巨头们亮起了红灯!墨西哥官员表示,他们不会像过去一样再给予激励措施,且将暂停未来与中国车企的会谈。墨西哥选择了妥协英国《金融时报》称,随着美国与中国争夺电动汽车领域的霸主地位,
有三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企业家进入中国富豪TOP10,分别是曾毓群、雷军、李书福。图片来源:胡润百富官网3月27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财富计算的截止日期为2025年1月15日),榜单显示,共有来自2524家公司、71个国家的3442位十亿美金企业家上榜,高于去年的3279位。进入胡润全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28日消息,在2024业绩沟通会上,东风集团股份管理层表示,公司和长安的整合目前正在进行中,控股股东正在谋划将长安旗下的汽车板块进行重组。“公司不太掌握具体细节,相关信息我们会按照重组节奏,定期向股东或投资者进行披露。”有网友评论称,去年长安和东风的销量分别为268万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26日,广汽集团发布声明称,关注到网络上有关于“华望汽车(GH项目)将收购恒大汽车南沙工厂”的不实传言。为避免误导公众及投资者,维护市场秩序,广汽集团就此澄清如下:广汽集团及旗下华望汽车(GH项目)从未与恒大汽车或其他主体就南沙工厂收购事宜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接洽。同
3月25日,哪吒汽车发文称,经过三轮开诚布公的磋商,公司已经与以曾毓群为代表的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瑞浦兰钧等134家核心供应商达成共识,共同签署超20亿元债转股协议,同步引入泰国金融机构100亿泰铢(约合21.5亿元人民币)战略授信。此前,哪吒汽车分别在桐乡和上海召开供应商大会,提出债转股的化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