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总书记的连线嘱托对我们是极大的鞭策。”有限海南分公司陵水—崖城作业公司总经理李劲松告诉记者,为端牢能源饭碗,投产近三年来,“深海一号”生产平台历经多次改造升级,“我们通过技术创新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了遥控生产,即便在台风期间,‘深海一号’也不会‘掉线’。”
有限海南分公司“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总监李治遥指远方:“166公里外的崖城海域,‘深海一号’二期工程也在稳步推进,项目投产后,可使‘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整体高峰年产量由30亿立方米提升至45亿立方米,进一步提高我国深水油气产能。”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曲来自深海的回响愈发激昂。
一方“试炼场”
穿梭于这座“钢铁丛林”中,记者不由得感叹其设计之匠心独具,结构之庞杂繁复,建造之严丝合缝。
“它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集大成之作。”李劲松如此评价。这也就不难理解,“深海一号”缘何备受关注。
2021年6月25日,“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正式投产。“这只是一个开始。”李劲松说,对海洋石油人而言,“深海一号”是一个生产平台,更是一个大型综合性试验平台。“近三年时间,我们在运维过程中,还要对各种参数进行采集、分析,进一步优化设计,沉淀技术。”
这种优化与沉淀,可以体现在安全生产过程中。
“在原来防火防爆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优化了自动化检测和响应体系,对原来相对过时的检测设备进行了淘汰。”李劲松举例,现在,整个平台的天然气泄漏和各种火警监测范围更广、更精准,自动响应设备更加完善,平台的安全等级有了大幅提升,有利于深海特色安全体系的建设。
也可以体现在每一个“首次”来临时。
“比如,2023年,我们进行了首次海管清管作业、首次凝析油舱清舱检测作业。”李治介绍。
“深海一号”生产平台的4个立柱内分别布设有单舱容量达5000立方米的凝析油舱,可用于安全储存深海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分离产生的凝析油,是“深海一号”3项世界级创新技术之一。
“为了确保平台凝析油舱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掌握舱内设备运转情况,我们会定期开展清舱检测作业。”李治说,“‘深海一号’生产平台的凝析油舱整体呈双‘L’构型布设在平台船体中,深度超过48米,是国内海上油气田生产装置中深度最深、结构最复杂的异型油气存储舱室。”
有限海南分公司“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生产监督张宝对于在制订凝析油舱洗舱方案时所遭遇的挑战记忆犹新。
“由于没有经验可循,作业前,我们对如何将舱室惰化和让工作人员安全进出舱进行了反复探讨。”张宝回忆称,“在推翻了多个方案后,最终,我们发挥集体力量进行头脑风暴,抓住关键难点,从初始人员进入等细节问题逐一分析,创新了一种异型凝析油舱洗舱作业人员进出舱方法。”
“检测结果表明舱室运行状态良好、平台设计契合深海油气开发实际需求,充分验证了由我国首创的深水半潜式储卸油生产平台设计的可靠性和先进性,对于我国油气开发进一步走向深海、实现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李治颇以之为荣。
这也正是李劲松所指的“试炼场”的作用。“我们肩负的是构建深海油气开发运维各项制度体系的重任。经过努力,一套完整的从开发到生产运维的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后期可推广复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成果。”
不容小觑的是,“在此过程中,深水人才队伍也初具规模,为进一步走向深远海奠定了基础。”李劲松认为,做好人才储备也是“深海一号”生产平台所承载的使命。
发力智能化
“对平台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深海一号”生产平台的中控室,李劲松向记者介绍道,“你看,这个是‘正常/台风模式切换’的旋钮,通过模式切换,陆上的控制中心就可以接管平台上的所有操作,不用再停产了。”
顺着李劲松手指的方向,记者注意到,在一排白色、黑色、黄色、绿色按/旋钮相间的操作面上,“正常/台风模式切换”旋钮看上去并无二致。
但正是有了这个“平平无奇”的旋钮,2023年,“深海一号”成为世界首个具备遥控生产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
“每年的有效生产时间增加了10天,相当于整个气田提效大约3%,每年增加天然气供应能力6000万立方米。”李劲松说。
这只是“深海一号”智能化探索的开始。随着油气开发不断向深海进军,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变得至关重要。通过三维仿真交互模拟,“深海一号”构建了一整套深水气田的全流程数字孪生系统。
比如开发阶段。水下气藏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黑箱子”,通常埋藏在较深的海底,具有特殊的开采挑战和技术要求,海底地质条件、水深、水温、压力等因素对气藏的形成、储量和开采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同时,由于水下环境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开采水下气藏需要高度专业化的设备和技术。
“为了有效开发水下气藏,我们利用AI算法模拟多种开采方案,精确构建海底数值模型,优化每口井的产量分配,大大提高了气田的开发效率。”李劲松解释。
再如油气处理和外输环节。“建立了全过程动态模型,通过在中控室的操作,可以实时监控和调整200多套设备设施,确保油气处理的高效与安全。甚至在油气被开采到平台之前,系统就能模拟不同生产条件下的运行效果,寻找最佳的工艺参数,以降低能耗。”
“除了智能化、自动化,我们还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业财融合的探索,从业务一开始就跟踪费用使用情况,便于精确掌握生产成本,及时进行动态干预和调整,实现降本增效。”李劲松认为,这些都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你明年再来,可以戴上虚拟眼镜到深海去走一圈了。”李劲松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你可以沿着海底管线一路走上来,把天然气走过的地方都走一遍,身临其境去体会深海油气开发到底什么样。”
在数字化的加持下,一场沉浸式的深海工业之旅呼之欲出。
打造“PLUS”
2月28日,“深海一号”二期综合处理平台海上安装作业全部完成,标志着我国南部海域首个“四星连珠”海上天然气田生产集群顺利建成。
李治介绍,“深海一号”二期是我国首个深水高压项目,采用“水下生产系统+浅水导管架处理平台+深水半潜式平台远程操控系统”模式开发。
作为海上油气田的“主动脉”,海底管线在保障海洋油气平稳输送的同时,有可能出现“血栓”阻塞或“斑块”腐蚀等问题。
如何破题?
中国海油“深海一号”二期总包项目总工程师孙志广介绍,发球管汇集海洋油气“枢纽站”和“血管疏通器”等功能为一体,能够远程控制实施深水海管清管作业,是深水油气田开发的核心装备之一。
5月2日,最新消息传来,“深海一号”二期工程发球管汇在天津建造完工,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装备自主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深海一号”二期发球管汇的发球装置中预埋6枚清管球,管汇重达360吨、设计工作水深1000米,均为目前全球同类装备最大。管汇可根据远程指令在海底“悄无声息”地完成清管球发射入管和清管的全部操作。
由于需要长期在低温、高压、腐蚀等严苛环境下免维护服役25年,这对设计、建造技术及工艺质量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面对全球最高级别验收要求、世界级难度的小管径焊接等挑战,我们自主开发28种焊接新工艺,成功实现多种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攻克了深水智能控制、自动发球等多项难题,系统掌握了深水发球管汇自主设计、制造、测试和工程应用成套关键技术。”孙志广说。
李劲松介绍,作为核心生产装置,“深海一号”生产平台将根据二期工程建设需求继续开展升级改造。改造后,该生产平台将成为中国最大深水气田群的控制中枢,具备对23口深水气井和2套水下生产系统的控制能力。
投产以来,“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一直保持稳定供气状态,持续向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同时供气。截至目前,累计供气量达80亿立方米,够4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气量。
未来,超深水海洋油气将是我国油气资源增储上产的重点方向。“我们的目标就是挺进蔚蓝深海,扎实推进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建设。”李劲松胸有成竹地说,“我们在数智化钻采技术与装备研发等方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深水油气的高效勘探开发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智慧化支撑。”
碧海丹心,能源报国。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表示,中国海油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加快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重要指示的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坚决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装备国产化水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海油力量。
蓝色海疆,浪花奔腾。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海油人不断乘风破浪向深向远。可以预见的是,来自深海的回响势必更盛大、更持久。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4月16日,中国海油宣布南部海域某超深水探井,以11.5天的钻井作业周期高效完成,打破了我国3500~4000米超深水钻井周期纪录。此次突破验证了我国自主深水钻完井完整技术体系的先进性和超深水钻完井领域的“优智”技术实,对推动深海油气资源规模性增长,加快深海油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据介绍,该井项目
引言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借势而为,找到顺应能源大势之道。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发展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3月27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公布了2024年年度业绩。2024年,公司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公司始终坚持增储上产,严控成本,价值创造能力不断攀升,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坚持多措并举深挖上产潜力,产量连续多年刷新历史纪录。2024年实现油气净产量726.8百万桶油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低碳化、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国,正以前瞻性战略眼光系统布局未来能源产业,构建“传统能源清洁化+新兴能源规模化+跨界融合创新化”的三维发展体系。截至2023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17.9%,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2亿千瓦,新能源
随着国产深度推理大模型DeepSeek的横空出世,人工智能(AI)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各行各业。为充分发挥AI工具赋能作用,近日“三桶油”纷纷牵手DeepSeek。此举不仅为石油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还将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落地应用提供有益探索,助力行业技术革新与效率提升
记者13日从中国海油获悉,2024年中国海上钻井总数首次突破1000口大关,10余项关键技术获突破。中国海油研究总院总工程师、钻完井专家李中表示,去年中国海油钻井日效率、生产时效、故障时间等关键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海上钻完井具有高风险、高成本、高技术的“三高”特点。“十四五”以来,中国海油钻
2024年,中国海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力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公司建设,能源供给能力再上新台阶、经营业绩再创新佳绩、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换发新气象,以实干实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
1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副司长胡建武介绍油气勘探开发相关情况。2024年,我国油气总产量首次超4亿吨油当量,为我国油气增产保供稳价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其中,原油产量达2.13亿吨,接近历史峰值,天然气产量2464亿立方米,连续八年增产百亿立方米。2024年以
一、持续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国内油气产量当量首超4亿吨2024年,国内油气产量当量首次超过4亿吨,连续8年保持千万吨级快速增长势头,“稳油增气”发展形势进一步巩固。其中,原油产量达2.13亿吨,相比2018年增产2400万吨;天然气产量2464亿立方米,近6年年均增长130亿立方米以上。我国最大油气田—
发展FLNG和浮式风电产业培育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能源观察”日前召开的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具体到海洋能源领域,应将目光聚焦于深远海。这既出于国际合作的考虑——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
目录第一篇能源高质量发展不断开辟新局面第二篇油气增储上产持续巩固第三篇煤炭煤电兜底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第四篇清洁能源发展再上新台阶第五篇电网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第六篇储能氢能赛道加速培育第七篇国际能源市场深刻调整策划:齐正平统稿:杨永明罗曼执笔:第一篇韩继园;第二篇杨永明;第三篇刘纯丽;
5月21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京会见来访的卡塔尔能源事务大臣萨阿德·卡阿比。双方就加强中卡能源合作深入交换意见。王宏志表示,中卡友谊源远流长,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发展。能源是中卡经贸合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合作成果丰硕。近年来,中卡能源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能源务实合作不断走深走实。
5月23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自2020年10月1日我国主要油气管道整合运行以来,天然气输送量突破1万亿立方米,单日最高输气量突破11亿立方米,油气管网运营机制市场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并网五年来我国天然气管网负荷率提升12个百分点至80%,跨省管输价格下调5%,每年节约社会用能成本120亿
截至5月18日,塔里木油田首个百万千瓦级整装光伏项目——上库高新区低碳转型130万千瓦光伏项目已累计发电近6000万千瓦时。近年来,塔里木油田锚定“双碳”目标,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和电气化提升,形成了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清洁能源利用率和电气化率快速上升的“两降两升”良好局面。塔里木油
从“废”到“贵”生物质能价值链日趋成型来源:中国能源观察记者王睿佳生物质能作为全球公认的零碳属性可再生能源,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是生物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质能以其独特的属性,成为能源结构优化的战略支点。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于彤在“20
5月22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发布消息,我国首个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在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投用。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集、提纯、加压至超临界状态,通过一口CCUS井,以初期8吨/小时的速度精准注入地下油藏,既驱动原油增产,又实现二
5月22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发布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披露新能源新业务2024年进展,2024年,中国石油累计建成风光发电装机规模超1000万千瓦(含形象进度)。高纯氢总产能达到8100吨/年,较上年增长23%。新增地热供暖制冷面积超1500万平方米(含运维),累计建成地热供暖制冷面积超5000万平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长庆油田第二口“氢代油”钻井先导试验在靖32-40井圆满完成。这次现场试验首次实现钻井过程100%“氢代油”作业,氢能设备连续稳定运行200余小时。在国家“双碳”战略引领下,长庆油田积极探索“油气热电氢”融合发展新模式。2024年12月,长庆油田在国内率先开展“氢代油”钻井
日前,福州发布关于征求《福州市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福州市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福州市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意见的通知。详情如下:关于征求《福州市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福州市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福州市建材行
5月19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京会见来访的新加坡能源市场管理局局长潘国强。双方就推进中新能源合作等深入交换意见。王宏志表示,能源是中新务实合作的重要领域,在双多边平台保持密切沟通,两国企业相互投资,并在电力、油气、储能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未来合作空间巨大,前景十分广
近日,广东省能源局发布关于惠州25-8油田综合调整项目节能报告的审查意见,详情如下:广东省能源局关于惠州25-8油田综合调整项目节能报告的审查意见粤能许可〔2025〕32号深圳市发展改革委,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惠州25-8油田综合调整项目节能报告》收悉。根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
逆势揽金超3500亿三大油企“存量提效#x2B;增量突破”三大油企2024年报收官。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约3529.25亿元,日均盈利近10亿元。在国际油价承
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力主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美国退群使得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遭遇逆流。与此同时,特朗普废除拜登时期国内系列油气勘探禁令包括废除美国外大陆架地区勘探禁令,释放阿拉斯加油气资源潜力,旨在全方位推动美国油气勘探开发。同时,特朗普取消对风能、太阳能产业的政策支持,仅对
非洲,石油巨头们一片久违的“新”投资热土!(来源:石油Linknbsp;文|木兰)曾几何时,石油巨头纷纷“撤离”非洲;如今,这片大陆却摇身一变,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投资高地。日前,阿联酋的石油巨头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NDOC)通过新公司XRG完成了一笔油气资产收购,即莫桑比克Rovuma盆地第4区块10%
4月16日,中国海油宣布南部海域某超深水探井,以11.5天的钻井作业周期高效完成,打破了我国3500~4000米超深水钻井周期纪录。此次突破验证了我国自主深水钻完井完整技术体系的先进性和超深水钻完井领域的“优智”技术实,对推动深海油气资源规模性增长,加快深海油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据介绍,该井项目
我国能源领域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与建议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邱丽静(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油气勘探、核电开发、新能源基建等环节持续向民企开放,为民营企业开辟了大规模的增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简称“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31日发布消息称,中国海油在南海东部海域深层—超深层勘探发现惠州19-6油田,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1亿吨油当量。惠州19-6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距离深圳市约170公里,平均水深100米。发现井HZ19-6-3钻遇油气层127米,完钻井深5415米,经测试,该井平
3月30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601857;香港交易所股票代码:0857)]宣布,2024年公司积极应对形势变化,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深入推进炼化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市场营销质量,着力实施提质增效行动,扎实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大力提
3月23日,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中国石化部署在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的海301井获高产油气流,在两个层系分别试获日产1108立方米、167立方米油当量,刷新北部湾海中凹陷油气日产量纪录。此前,海3斜井于2024年7月试获1010立方米油当量,两口千方高产探井证实了所在的海3构造整体含油,展现出海中凹陷
3月14日,江苏句容利用110千伏车载移动变电站为中石化华阳1井平台探井工程项目现场提供电力保障。这是该技术首次应用于苏南地区能源勘探领域。据介绍,介绍,经测算所有用电设备功率为30.5兆瓦,因项目地处镇江西片电网,周边虽有多座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但受限于主变容量和线路负载,临时供电方案面
油气是战略资源,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围绕矿权管理,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出台了若干法规和文件,促进了油气行业不断加大投资,强化技术创新,勘探开发成绩显著,有力支撑了我国石油产量重回2亿吨和天然气快速上产。但随之也出现了油气矿业
近日,由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主办的第二届石油石化招标采购创新发展交流大会在杭州举行。正泰新能作为光伏行业领军企业受邀出席,分享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创新成果。本次大会以“创新、智慧、绿色、共享”为主题,汇聚600余位行业权威,包括国家部委领导、两院院士、央企技术专家及供应链负责人,重
一项纪录再次被刷新——2024年中国海油国内原油增产量占国内总增量的79%。油气产量曲线持续上扬,这一增势中国海油已连续保持6年。数字背后,是中国海油向深水要资源、向技术要空间、向管理要效率,进一步加快推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壮阔图景。向深水要资源:不惧“风险”翻“深山”50%、60%、70%,直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