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环保评论正文

刺穿欧盟碳市场调节机制的“水床效应”

2024-05-24 17:57来源:电联新媒作者:张铮关键词:碳市场碳排放可再生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就像在水床中的水一样,一端有压力只会导致更多的水流向床垫的另一端,而整个床垫中的水不会有任何损失,因此这种效应被称为“水床效应”。

如何将并行的能源和产业政策相互衔接和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这是碳市场不断完善和深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来源:电联新媒 作者:张铮)

欧盟气候政策框架

欧盟碳市场(EU ETS)作为欧盟气候政策的基石性政策,于 2005年正式启动,覆盖了27个欧盟成员国以及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总体规模约占欧盟总排放量的36%(2021年为15.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事实上,EU ETS在第二和第三发展阶段(2008~2020年)制定的总量控制方案,确保了“欧盟2020年碳排放相较于1990年减少20%”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第四阶段(2021~2030年)开始,为了推动实现欧盟2030年相较于1990年碳排放减少55%的目标,欧盟碳市场排放总量的年度递减系数由1.74%提高至2.20%。

2019年,欧盟决定将引领全球气候保护和借助绿色转型振兴经济作为其旗舰性的执政纲领。在此基础上,欧盟推出了绿色新政(Green Deal),目标是在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并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将2030年的碳排放至少降至55%。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欧盟委员会(以下简称欧委会)于2021年7月公布了一揽子改革方案,其中包括:进一步改革和扩大目前的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将EU ETS 2030年的减排目标进一步提升至62%,而碳市场的年度递减系数提升至4.3%~4.4%。2023年底,EU ETS主要覆盖欧洲的能源生产企业和能源密集型工业,共有 8757 家企业和固定排放设施。与2005年启动时相比,EU ETS范围内的排放量已经降低了34.6% 。

2024年起,EU ETS将进一步涵盖海上航运、道路运输和建筑耗能等领域,修改可再生能源指令和能源效率指令,完善燃料替代指令和标准等。除此之外,欧委会还于2022年推出了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RePowerEU Plan),使得2030年欧盟的实质减排目标提高至57%。2024年,欧委会又提出了2040年气候保护目标,希望将2040年的碳排放降至1990年水平的10%,甚至更低。

水床效应

在欧委会公布的各项欧盟层面气候政策的基础上,一些成员国也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国家能源和气候规划,确保或加速本国的能源转型和脱碳进程。例如,德国和荷兰的退煤计划和法国的“地板碳价机制”。由于来自能源生产的排放占欧盟碳市场总覆盖量的2/3,这些并行的气候政策可能对欧盟碳市场产生一些重叠甚至负面的影响,比如“水床效应”(Waterbed Effect),亦称为“内部碳泄漏”(Internal Carbon Leakage)

EU ETS每个阶段的排放配额总量是提前设定好的,其中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因为本国能源政策所造成的EU ETS内的排放减少,会导致剩余出来的配额被欧洲的其他排放者购买和使用,就像在水床中的水一样,一端有压力只会导致更多的水流向床垫的另一端,而整个床垫中的水不会有任何损失,因此这种效应被称为“水床效应”。

不仅如此,单边政策还可能会对EU ETS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一个成员国对碳配额的需求下降(或因放宽了碳排放标准)导致了碳价的下跌,反过来又降低了对于低碳投资的热情,而政府由配额拍卖获得的收入也有可能减少。

此外,企业会储存和结转更多的碳配额以备将来使用,从而可能导致未来碳排放的反弹。而鉴于欧洲电力市场一体化,因为“水床效应”造成其他国家的化石燃料发电量增加,即便采取了单边能源脱碳政策(例如提前退煤)的国家也可能从别国净进口更多的高排放能源。

“水床效应”在EU ETS第二和第三阶段(2007~2020年)的表现

一个最典型的成员国例子是德国。2018年之前,由于欧盟碳市场在第二和第三发展阶段遇到一些问题,导致配额结构性过剩和碳价长期低迷,所以一些欧洲国家出台了减少化石燃料发电排放的补充政策,以弥补EU ETS的减排激励不足。德国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可再生能源的上网电价补贴和“褐煤安全储备”。2008~2018年,德国将其可再生能源在全国电力消费中的份额从16%左右增加到38%。而根据德国联邦环境署(UBA)的数据,2017 年,德国因可再生能源发电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1.35 亿吨,高于 2005 年的 5600 万吨。“褐煤安全储备”则是德国政府在2016年推出的另一项减少发电行业碳排放的单边措施,目标是到2020年,2.7吉瓦的褐煤电厂总产能将被封存,政府预计这一措施将减少1100~125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2005~2017年,来自德国的碳排放占EU ETS总量的26%,整体范围内排放量下降了26%,而来自德国的部分较2005年减少了15%。很多专家认为,这些成果更应归因于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扩张和“褐煤安全储备”机制,而非碳市场的作用。但是由于EU ETS在其第二和第三发展阶段的表现低迷,政策叠加后的“水床效应”并不明显。

第四阶段:利用MSR刺穿“水床效应”

针对配额过剩和碳价低迷等问题,欧委会自 2015年以来就一直着手EU ETS的改革,逐步收紧碳配额的发放,引入年度总量线性下降系数和建立市场稳定储备机制。随着改革措施的落地和欧洲气候保护目标的不断提高,2018年开始,欧盟碳市场逐渐走出低潮,配额价格从10欧元一路回升,并曾在2023年底突破100欧元。同时,各国政府也在能源转型方面加速前进,例如德国,在2022年新一届政府执政后,致力于推动将原本2038年完全退煤的计划提前至2030年。

鉴于欧盟碳市场每个阶段的总量都是预先设置,为了有效抵御一些无法事先预测的事件所造成的冲击,例如新兴政策的叠加、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低碳技术突破等,从2019年开始,欧委会激活了市场稳定储备机制(MSR),作为EU ETS最重要也最有效的调节措施。

MSR 的作用如下:当二级市场上流通的剩余配额总量超过一定数目时,第二年拍卖的配额数量中将扣除过剩配额的24%,暂时存入储备池中,且储备池的配额数量不得高于上一年的拍卖量,高出部分将直接被永久注销。MSR以二级市场的供求关系作为触发条件,调节配额一级市场的供应量,从而保持一定的供需平衡以解决EU ETS目前配额过剩的问题,并提高EU ETS面对重大冲击的抵御能力。

同时,MSR也成为了刺穿“水床效应”的主要工具,更新后的EU ETS指令要求成员国应注销一部分配额,以反映其能源部门的其他相关政策,例如发电行业退煤。即提早关停的燃煤电厂将不再需要碳排放配额,因此,需要将相应数量的欧盟碳配额放入MSR储备池并予以注销。但是欧盟和成员国一直对配额注销的数量和时间点存在分歧。这也对能在多大程度上消弭“水床效应”产生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2024年2月,德国政府和欧委会就2021年和2022年因为提前退煤而注销的配额量达成一致,使用关停电厂过去5年碳排放量的平均值。但注销配额也意味着德国政府不得不同时放弃这些配额拍卖所获得的收入。根据德国经济和气候部(BMWK)的数据,如果将莱茵兰西部地区的退煤提前到2030年,预估可额外减少2.8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按照当前60~100欧元的价格,德国将因此减少168~280亿欧元的拍卖收入。

而在经历两年的平台期后, 2023年EU ETS的碳排放出现了大幅减少,达到了历史最低值,比2022年降低15%,其中电力排放减少约24%, 工业排放减少约7%。这样的大幅减少,更多应该归因于其他能源政策而非碳市场的作用,因为EU ETS每年的碳排放上限是高于实际排放量的,尽管有市场稳定储备机制对配额总量进行相应的调节,但水床效应还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碳价从最高100欧元一路跌至今年一季度的50~60欧元。

气候治理体系是一个系统性框架,市场机制仅是其中的一环。如何将并行的能源和产业政策相互衔接和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这是碳市场不断完善和深化发展的重要一环。EU ETS在十多年的不断实践和改革中,摸索出了一套长效的调节机制,也为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碳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市场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