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评论正文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汪振宇:安徽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2024-05-27 11:20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苏南关键词:新型能源体系能源安全新型电力系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汪振宇表示,安徽将依据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的需求,完善以绿色低碳为战略目标的能源开发与利用机制,制订并优化促进绿色能源消费的政策体系。同时,安徽将持续推进能源领域的全面改革创新,加快建立一个公正开放、高效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进一步打造一个中长期、现货以及辅助服务交易紧密结合的电力市场体系,确保可再生能源能够平稳地参与到市场交易中。

安徽省政府新闻办5月20日召开的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新闻发布会显示,近年来,安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营收规模连创新高,2021、2022年连续突破3000亿元和4000亿元台阶,2023年达到6121.9亿元、实现两年翻番,其中光伏制造业营收超2900亿元、跃居全国第3位。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只是安徽省跨越式发展的缩影。过去十年,安徽经济总量从1.9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4.7万亿元,连跨三个万亿级台阶;规模以上工业营收从3.3万亿元增至5.1万亿元……安徽,正从传统农业大省转型为新兴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汪振宇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安徽考察,多次作出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为安徽发展全方位把脉定向,引领安徽实现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安徽能源系统将牢记嘱托、奋楫先行,坚持创新引领,统筹发展与安全、兼顾当前与长远,着力培育打造能源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安徽篇章贡献能源力量。”

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

安徽地处我国中东部,承东启西、南北兼具,区位条件优越、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创新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全国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汽车在安徽生产。创新的发展,也必然是绿色的发展。10年来,安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近30%,产业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

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安徽围绕绿色低碳转型要求,大力实施风电光伏装机倍增工程,可再生能源发展持续扩量提速,2023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213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达到4824万千瓦,风电光伏装机已提前完成“十四五”倍增目标。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累计装机3945万千瓦,跃升至全国第10位;抽水蓄能装机468万千瓦,居全国第3位。

“展望未来,安徽将继续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深挖省内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通过开展园区适宜建筑屋顶光伏全覆盖行动、实施风电乡村振兴工程、源网荷储一体化、煤电气电与可再生能源联营等方式,多渠道扩大风电光伏发电应用规模。”汪振宇介绍,未来将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结合系统实际需求有序核准开工一批纳规抽水蓄能项目,打造千万千瓦级绿色储能基地。此外,安徽省正积极引导新型储能规范有序发展,推动氢能、氨能、甲醇、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各类其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目前,安徽正提升在运及在建特高压清洁电力比重,依托沙戈荒风光基地建设,稳步提升吉泉直流可再生能源电量比重,今年3月,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陕电入皖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安徽首条全额消纳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在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同时,安徽注重以技术装备创新带动传统能源行业转型升级,持续推动煤炭安全绿色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有效降低煤电、石化等全产业链碳足迹。

构建灵活智能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所在。当前,安徽省风电光伏装机占比超过37%,其中,2023年新增分布式光伏达到847万千瓦、占全年新增光伏装机的79%,增量位居全国第4位,加之春秋季全网峰谷差率最高达46%以上,电网负荷特性与运行特征不断面临冲击。

“为保障安徽用户高质量用电,我们将统筹电力安全保供和清洁低碳转型,围绕增强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全力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汪振宇表示,未来将持续开展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在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推动煤电由基础保障性电源逐步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充分发挥调峰气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器”和“稳定器”的作用,有序规划建设一批灵活调节性电源项目。

在抓住新能源转型机遇上,安徽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如今,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安徽的优势产业,去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位居全国第4位。随着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V2G)、负荷聚合商、综合能源服务商等新型市场主体不断壮大,通过整合各类分布式电源、分散用户利用信息化技术聚合资源建设虚拟电厂,安徽已形成新型调控一体化市场主体。

“今天的安徽,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谋篇布局下,已不再是长三角‘旁听生’,而是深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汪振宇透露,“截至目前,华东11回、合计容量6780万千瓦直流输电工程经过安徽。同时,我省全力保障1354万千瓦皖电东送机组稳发满发,累计向沪苏浙送电超过8000亿千瓦时。目前,我们正在强化特高压近区疏散通道和省际转送通道,打造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确保区外电力‘落得下、送得出、用得上’。”

同时,安徽正在加快电网设施数智化升级改造,推进“大云物移智链边”大云物移智链边’等数字技术与能源电力系统融合创新,提升配电网供电保障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和能源普惠能力,建设适应各类新兴主体发展智能调度平台。安徽正谋划建设一批分布式智能电网、智能微电网,强化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

在汪振宇看来,新型电力系统作为能源转型和升级的关键基础设施,是实现能源供应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可有效推动安徽能源结构的优化,提升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安徽新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夯实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基础

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对于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至关重要,是不能片刻忽视的“国之大者”,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就是筑牢发展之基。安徽在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时,紧抓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呈现向上向好势头,电力、天然气需求刚性快速增长。2023年,安徽全社会用电量32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天然气消费量97.4亿方、同比增长24.6%,电力、天然气增速均居长三角首位。2022年及2023年迎峰度夏期间,安徽最大电力供需缺口均超过1000万千瓦,是全国范围内最缺电的地区之一。初步预计,“十五五”末最大负荷将超过1亿千瓦,能源保供的压力依然较大。

面对复杂严峻的供需形势,安徽全省能源系统齐心协力、多措并举打赢电力保供攻坚战。“十四五”以来,板集煤矿、平山电厂二期、阜阳电厂二期、淮南潘集电厂,以及合肥、滁州天然气调峰电站、芜湖LNG接收站等一批能源保供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板集电厂二期、潘集电厂二期等一批支撑性电源项目有序开工建设,陕北—安徽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获国家批复核准并开工建设,川气东送二线获国家核准批复。

谈及如何夯实能源安全供应,汪振宇表示,安徽将立足发展需求,稳妥推进支撑性电源项目建设,夯实电力保供的基本盘;尽快建成陕皖直流、积极落实第三直流、超前谋划第四直流,加强迎峰度夏(冬)能源电力调度,提升“快上快下”响应能力,用足用好外电支援,推动电力电量由高峰时段严重紧缺转向基本平衡。此外,安徽还将强化煤炭安全托底保障,加快入皖战略气源通道建设,全面提升煤炭、天然气安全储备能力。

加快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加快推动能源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2023年,安徽省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390.6亿元,增长11.6%;全年光伏制造业实现营收2900亿元,跃居全国第3位;可控核聚变、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等能源前沿技术具有一定领先优势,煤电掺氨燃烧等一批技术装备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崭露头角。

“我们计划立足省内科研和产业优势基础,瞄准世界前沿,推动N型高效电池、多元储能、氢燃料电池等装备技术迭代升级,培优育强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全球领军企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汪振宇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未来安徽将加强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强化中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肥大科学中心、阳光电源、国轩高科等科研平台及企业的带动作用,围绕可控核聚变、量子通信、超导材料等未来能源革命关键突破口,加快产出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战略性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创新链紧扣产业链,及时把先进技术培育成为新的产业升级增长点。

汪振宇表示,安徽将依据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的需求,完善以绿色低碳为战略目标的能源开发与利用机制,制订并优化促进绿色能源消费的政策体系。同时,安徽将持续推进能源领域的全面改革创新,加快建立一个公正开放、高效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进一步打造一个中长期、现货以及辅助服务交易紧密结合的电力市场体系,确保可再生能源能够平稳地参与到市场交易中。“另外,我们还立足还原电力商品的属性,完善抽水蓄能、调峰气电、新型储能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培育和壮大综合能源服务商、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兴市场主体,营造更有利于各类创新模式和新型业态发展的政策环境与市场氛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型能源体系查看更多>能源安全查看更多>新型电力系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