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能源石油评论正文

观点|万军:能源国际合作离不开规则研判和技术创新

2024-06-13 13:17来源: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作者:万军关键词:能源安全油气能源转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4年以来,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在增强市场地位的同时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力量。

过去十年,我国提出了多项关于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倡议。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我国与沿线国家扩大和深化能源合作,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同时,我国与包括国际能源署在内的全球能源组织机构加强联系,并通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在能源贸易中,我国持续扩大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的进口提升了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水平。越来越多的中国能源企业投资海外项目,不断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国内的金融机构也在研判国际金融市场规则与风险的前提下,探索并推出了多款能源金融产品,提升了我国对能源价格风险的管理能力。

在科技合作中,我国加大自主技术研发的力度,一批蕴含先进技术的清洁能源产品被输出至国际市场,并广受好评;另一方面,企业加强了能源领域国际人才的培养和交流力度。同时,借助多项先进技术,我国能源企业已经参与到部分国际标准的制定中。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全方位的能源国际合作对于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能源行业应加强对市场发展趋势和规则的研判能力,加大在关键技术方面的创新,以应对能源市场变化,寻求合作机遇。

(来源: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 文/万军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大宗商品研究室研究员)

01复杂的市场环境更需要合作

十年前,参与海外油气田开采的企业都会关注三个问题:买不买得到?价格是否合理?运不运得回?这三个问题其实都和安全直接相关,“能够买到”意味着我们可以增加油气供应来源,提高油气供应的稳定性;“价格合理”意味着可以用能承受的价格买到产品,这有助于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出现的价格波动等问题;“能够运回”则代表了稳定的能源运输能力,这有助于打造能源供应链,防范未知风险。

十年后的今天,地缘政治紧张、全球经济波动、极端天气频发等因素相互交织,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形势更为复杂。进一步增强全方位国际合作,有助于能源行业应对更多的风险,对保证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意义重大。

第一,可以增强我国能源供应链的韧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市场对能源进口的需求仍在增长。我国能源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配置,已经形成了包括生产、运输在内的跨国能源供应链。但供应链的复杂性意味着,任何一个环节的波动都可能对整体供应链的安全造成冲击。国际合作可以拓宽能源进口的来源和合作范围,分散地缘政治风险和市场波动对能源供应链的影响。

第二,可以激发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潜力。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不断深入,攻克关键技术问题、降低技术成本已经成为能源转型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在落实降本增效目标的过程中,科研合作、技术交流和市场协同缺一不可。通过国际合作,我国能源行业能够密切关注国际技术前沿动态,在扩大开放式创新的同时,加速推动本土技术进步。

第三,可以推进我国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我国可以更有效地参与到全球能源重要议题的讨论决策中,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02国际投资贸易中的“友岸化”“碳壁垒”带来风险

从2023年开始,全球多国针对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规划。

美国能源部在2023年4月发布的《美国国家创新路径》中明确,在2035年实现电力领域零碳排目标,2030年实现50%零排放汽车销售目标。欧盟在2023年10月修改了修订后的可再生能源指令,将于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在整体能源消耗中的占比从此前的32%大幅提高到42.5%。2023年7月,马来西亚政府出台“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明确了“到2030年减少0.4%到1.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埃及在2023年11月启动了国家绿色氢战略,目标是到2035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到42%。近期,日本政府宣布将在年内提出明确2040年脱碳和产业政策方向的国家战略《绿色转型2040愿景》。

上述目标规划的提出,说明全球对绿色发展和能源转型的重视程度仍在提升,这为我国进一步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但同时,我国也面临较以往更为复杂的竞争,尤其是在市场环境和准入标准等关键方面,能源行业需要提前关注风险,做好预案。

首先,行业需要关注供应链调整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借助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和产业输出,我国能源产品特别是新能源产品实现了“中国造、全球卖”向“全球造、全球卖”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我国创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国际合作模式,如第三方市场合作。这种模式下,我国企业与海外企业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在第三方市场开展经济合作,最终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但近期,一些发达国家开始重新评估本土产业链的安全性,一些跨国企业也开始增加对地理位置接近、与母国政经关系更为密切的国家的投资力度,区域化、近岸化和友岸化可能成为全球产业链调整的新趋势,这使得中国能源企业的国际合作面临新的挑战。

对于能源行业,挑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挑战之一来自成本。随着全球产业链的调整,能源企业可能需要重新构建供应链,这涉及寻找新的供应商、调整生产布局、重新规划物流路线等,短期内,上述举措将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挑战之二来自收益。在适应和寻找新供应链的过程中,能源行业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投资回报周期势必会有所延长,这或将影响企业正常的现金流和利润率水平。

其次,行业需要关注由碳壁垒引致的长期风险。

5月中旬,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将给已经在东南亚地区开设工厂的我国企业带来影响。同月,为支撑《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中对于电动车电池碳足迹声明的要求,欧盟发布了新电池法碳足迹核算细则草案,这将对我国整车及电池企业的产品碳足迹核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对碳足迹核算能力提出要求是绿色壁垒的一种表现形式,从长期看,绿色壁垒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以及产品价格上升,并转嫁给消费者。在绿色市场需求仍在增加的背景下,过多的绿色壁垒可能扭曲市场机制,限制贸易自由化和市场竞争,这与市场效率原则是相违背的。因此,壁垒势必会面临调整。但从短期看,我国需要关注并从两方面入手,积极应对绿色壁垒:一方面坚持长期主义,做好多元化布局;另一方面应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创新能力,应对不断变化的合作规则。

03重点关注关键矿产和绿色标准

在未来的国际能源合作中,技术合作将是重中之重。通过共研先进技术、联合研发项目以及知识转移,各国将共同应对全球性能源挑战,推动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

有效开发利用关键矿产,是加强技术合作的基础。

全球能源从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型的过程,离不开光伏电池、风电设备和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设备。生产上述设备,既需要技术推动,也依赖于关键原料,如锂电池和风力发电机的生产过程,就离不开锂、镍、钴、铬等金属。这些过去一度不受重视的金属,现在已经变身为“关键金属”或“关键矿产”。

国际能源署在5月17日发布的《全球关键矿产展望2024》报告中预测,2023年,全球部分关键矿产价格大幅回落,但未来供应紧张的风险仍然存在。在清洁能源技术加速发展背景下,对关键矿产的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若要达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到2040年,能源转型关键矿产的市场总规模将增长一倍以上,达到7700亿美元。

关键矿产的稳定供应对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至关重要。下一步,我国需要加大对关键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投资力度,拓宽关键矿产的进口渠道, 以增强供应链的韧性。

加快输出我国的绿色标准,是技术合作走深走远的关键。

在过去几年中,一批中国标准在国际合作中得以应用,带动中国技术、设备及服务的整体输出,并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输出模式。在非洲的一些国家,尽管当地对欧美标准有所偏好,但我国能源企业展示了中国技术标准的适用性、低成本、易用性和维护简便性等特点,这让中国产品逐渐赢得了当地客户的认可。

加强中国能源标准体系的海外落地,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技术应用上的一致性和协同性,通过共享和认可国际标准,也可以加速新能源技术的全球化应用,降低跨国能源项目的技术门槛和合作成本。此外,能源标准体系的输出能够增强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和“中国标准”的信任,为我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中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

原标题:观点|万军:能源国际合作离不开规则研判和技术创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安全查看更多>油气查看更多>能源转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