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能源天然气评论正文

一家百年能源企业的可持续投资之道丨专访香港中华煤气陈英龙

2024-06-19 08:32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仝晓波关键词:香港中华煤气双碳燃气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香港中华煤气首席投资总裁暨赋生资本管理合伙人陈英龙:香港中华煤气一直在顺应形势改变经营模式和业务结构。面向“双碳”目标,我们又在推进一个很重要的改变,那就是从化石能源慢慢走向更加干净的可再生能源和服务于既有燃气用户的延伸业务。

“我们可能历史比较悠久,但一直不传统。在过去162年里,我们一直在顺应形势改变自己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结构。如今面向“双碳”目标,我们又在推进一个很重要的改变,那就是从化石能源慢慢走向更加干净的可再生能源和服务于既有燃气用户的延伸业务。”5月31日,在第七届(2024)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期间,谈及自身企业近年来推进的一系列战略转型举措,香港中华煤气首席投资总裁暨赋生资本管理合伙人陈英龙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

香港中华煤气成立于1862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公用事业机构,一直以来以经营城市燃气为主业,在内地也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到目前在全国拥有300多个城市燃气项目、合计4200多万户燃气用户,年销气量460多亿立方米,是全国性知名的集团性城市燃气企业

如陈英龙所言,改革一直是香港中华煤气的DNA。早在10年前,这家百年老企就开启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升级之路。当国家“双碳”目标发布时,不少企业还在一头雾水中时,它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布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香港中华煤气已经布局了超过1000个智慧能源项目,以及124个零碳智慧园区,并成为亚洲最大的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生产商,此外,储能、氢能、绿色甲醇等可持续业务也在有序开展中。通过近三年的培育,该集团打造的TERA-Award智慧能源创新大赛已经覆盖到全球59个以上国家和地区......2023年,该集团被标普全球评为ESG评分“最佳1%”之中国企业,并连续13年入选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指数,评级“AA+”。

为践行“双碳”,香港中华煤气已明确:“要在2050年或以前实现碳中和”。那么,具体到实际行动中,究竟要如何干?如何做到既低碳又“有利可图”?在能源领域有着丰富投资经验的陈英龙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我们已经在“双碳”目标中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中国能源报:现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共识了。在这个共识之下,电气化是一个大的趋势,但香港中华煤气是一家以城市燃气为主业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您担心城市燃气的未来吗?会不会担心城市燃气被电挤占掉市场空间?

陈英龙:我们认为电气化是一个过程,其实电气化背后的逻辑还是能源的来源,这很重要。今天,电气化背后的能源大部分仍然是化石能源,还需要大量天然气。其实电气化只是一个过渡、一个能源形态的改变。那我们怎么看长远?香港中华煤气作为一家百年的老企业、百年的燃气分销商和能源运营商,虽然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化石能源将会从历史的舞台上慢慢地退出,但这是需要过程的。

我们认为石油、煤炭可能更快会出现迭代,天然气作为一个化石能源里比较清洁的能源,在未来的10—15年反而更重要。

当然在15年以后,也还是需要努力找到可替代的能源。所以香港中华煤气除了在做分布式光伏、储能以外,也在努力发展诸如氢能、生物质能源等,从长远看,化石能源将退出历史舞台。但在短期,10—15年内,我们认为天然气,尤其是在国内的作用反而是更重要的。

中国能源报:作为企业,要实现“双碳”的同时,肯定是要追求经济性和利润的最大化。您在投资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想请您谈一下这两者之间应该怎么平衡,香港中华煤气又是怎么做的?

陈英龙:有任务自然有机会。其实160多年来,能源、环保和社会责任一直在我们的经营理念里。我们和很多行业不一样,“双碳”目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突然而来的一个命题,对我们来说却是我们的本业,我们已经干了100多年,业务理念一脉相承。从1994年到内地做第一个城市燃气项目起,我们就在致力于解决人们在健康生活、用气安全和生态环保等方面的需求,到今天我们仍然围绕着能源可靠、清洁这个核心命题发展事业。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不会为减碳而减碳,还是要找到一个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比如我们发展分布式光伏、可持续航空生物柴油,从一开始我们就已经找到相应的商业逻辑。所以到今天,我们大部分的板块都已经实现盈利,我们已经在“双碳”目标中找到了盈利点。

TERA-Award目标是成为业界领先的“绿色独角兽孵化器”

中国能源报:香港中华煤气一直在大力投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技术研发,“双碳”目标提出后,香港中华煤气又开始打造TERA-Award智慧能源创新科技大赛,到目前为止,有没有遴选出一些比较有投资价值的创新技术?

陈英龙:以李家杰主席为首的创新团队,包括香港中华煤气、恒基集团,都在大力践行“双碳”目标。比较幸运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开展的创新比较早,大概在10年前就已经开始。我们和一般的投资不一样,我们不是投资,是孵化。总的来说,从零开始到今天,我们创造的估值已经突破了60亿美元,培育了6、7个“绿色独角兽”。

TERA-Award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并不只是一个比赛。到目前,TERA-Award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总共吸引了59个以上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多个能源科技创新项目。可以说,TERA-Award孵化的项目都是世界最顶级的项目,再加上香港中华煤气162年的资源和网络,可以给这些创新项目提供机会,让它们从0到1更快地成长。今天看来,这是我们做得比较自豪的一件事。TERA-Award能够 成为业界领先的“绿色独角兽孵化器”。

中国能源报:这6个独角兽是由哪些创新技术孵化的,这些创新技术筛选的原则是什么?

陈英龙:首先以叫怡斯莱(EcoCeres)公司为例,这一家是把地沟油转成绿色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公司,我们是从2014年开始孵化这个项目的,2020年张家港生产基地开始投产,2023年产量超过10万吨,目前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排在前两位,也正在扩大产能并在马来西亚建设第二个生产厂,投产后产能将增加到两倍以上。

就这个项目而言,其实我们筛选的原因和初心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回收餐桌上的食用油,即地沟油,再将其重新提炼成航空燃料,从而避免了它们重新回流到餐桌,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第二,我们把地沟油“变废为宝”,制成生物航空燃料,也助力了航空业减碳。目前来看,SAF是航空领域减碳的重要解决方案。我们相信我们一定能保持长期生产,并成为一个全球的供应商。

其他包括储能电池——EnerVenue,能源芯片——赛昉科技等,孵化的逻辑都类似。

中国能源报:能不能透露一下香港中华煤气到目前在清洁能源方面的投资达到了一个什么级别?在孵化这些创新技术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从哪来?

陈英龙:上百亿元的投资肯定有。当然我们不只是投出,也有收入。上边提到的几个独角兽有些已经实现了盈利,有些也差不多到了开始盈利的阶段。我们现在跟一般的“双碳”投资不一样,他们还在投资期,因为我们早在2014 、2015年就开始布局了,到现在已经开始见到成效,进入到成熟期、回收期了。

以EcoCeres公司为例,这家公司的启动资金是由我们集团自提供的。有一点很重要,我们也在孵化投资,也就是说我们同时也是对外融资、募资的。当然这不是因为我们有资金压力的问题,而是通过战略性地引进一些股东,一起合作可以开拓视野,使项目更快速地发展。比如,贝恩资本在去年就投了7亿美元到Ecoceres这家公司,他们还参与了公司的经营,也打开了我们的全球视野。

再以EnerVenue公司为例,这是我们和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孵化的一家新型镍氢电池公司。就在年初的时候,这家公司引进了一个重要股东——沙特阿美。借助于沙特阿美,EnerVenue的电池技术可以走进中东市场。也就是说,除了提供资金以外,我们还在寻找资金背后的力量,我们认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到今天能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有信心“走出亚洲、面向世界”

中国能源报:到目前我们的基金实力有多大?TERA-Award大赛的远景目标又是什么?

陈英龙:到目前,我们孵化出来的公司总的估值差不多有63亿美元。TERA-Award始于疫情,从最初第一年的只有200多个参赛项目,到今年已经突破了450个,接下来还是要大力发展。

TERA-Award大赛的第一个目标,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忘记TERA-Award背后是香港中华煤气,我们是要把它打造为一个平台,而不是一般的科技比赛。它在别人眼里越独立,越国际化,就越成功。

第二个目标,正因为TERA-Award是一个孵化平台,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平台成为一个企业的“摇篮”。借用李家杰主席的话说,我们希望科学家在TERA-Award贡献他的“脑袋”,我们企业家贡献我们的“肌肉”,两者相结合,成为一个很好的绿色能源科技企业。所以我们希望,未来TERA-Award能成为一个比现在更大、更广阔的科技平台。

最后一点,也是最难的一点,希望TERA-Award能具有一定国际地位。未来,我们不会只局限于在亚洲地区,而是放眼全球。通过加强合作,目前我们的股东已经涉及到印度、澳大利亚、中东、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因为气候问题是没有边界的,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为从事能源行业如果没有一个国际视野,很难做到真正的减碳。也正因此,无论多难,我们仍然要努力,这是我们的方向。

中国能源报:一方面是为了服务于香港中华煤气的战略转型,另外一方面也是在帮助了很多创新技术。未来,您觉得香港中华煤气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陈英龙:好多人问我同样的问题:“Alan,在你退休前希望看到香港中华煤气能达到怎样一个成就?”

借用李家杰主席的愿景,我们并不是把钱摆在第一位,而是着眼于两个指标:第一,未来10—15年减多少碳,到我们退休那天计算一下,地球因为我们好了多少,温度降低了多少;第二,我们又救了多少人。话又说回来,我认为只要我有贡献,财务回报肯定会有的。

那未来,怎样才能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我们不能局限于现有的能源格局,除了要尽快把自身碳排放要降低外,还要带动我们的客户和供应链协同减碳,所以ESG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目前我们有两个大的发展方向,一个叫Molecule,分子;另外一个是Electron,电子。我们认为,很多人今天说的电气化,分布式光伏也好,储能也好,都属于Electron范畴;但同时很重要的是,为什么人类一直以来都在使用燃料,有它的必然原因。也就是说,燃料不可能完全被电气化所取代。我们认为,未来可再生可持续的航空燃料、氢气、绿色甲醇等也很重要。因此我们不会像很多企业那样只集中在电气化,也会专注于在Molecule领域的发展。

当然,过去162年里,香港中华煤气的市场都在亚洲。未来我们希望,也有信心,能走出亚洲、面向世界,尤其是中东地区,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

原标题:一家百年能源企业的可持续投资之道丨专访香港中华煤气陈英龙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香港中华煤气查看更多>双碳查看更多>燃气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