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7月1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2024》”),向全社会发布2023年电力行业基本数据,这是中电联连续第19年发布该报告。《报告2024》以电力行业统计与调查数据为依据,结合企业和相关机构提供的珍贵资料,全面、客观、准确反映中国电力行业发展与改革现状。
2023年,电力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电力源网荷储全链条发展迈上新台阶。电力行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力弘扬“忠诚担当、求实创新、追求卓越、奉献光明”的电力精神,实现电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发展水平和各类用户电力获得感双提升;全力保障能源电力安全,着力增强电力供应链弹性和韧性,供需协同发力,有效缓解了年初和岁末部分地区部分时段供电紧张局面,坚决守牢民生用电安全底线,电力生产供应和系统运行保持稳定;加快推动电力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构建风、光、水、核、火多轮驱动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新能源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电力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纵深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和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统一电力市场,持续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推动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加大力度开展高效新能源发电、先进核电、灵活煤电、多元新型储能、特高压输电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电力产业数字化进程,电力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扎实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构建亚太电力命运共同体取得新成效,高水平电力国际合作全方位拓展。电力行业践行责任担当,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坚强电力保障,谱写了电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报告2024》共14章,重点反映了2023年电力消费、电力生产与供需、电力投资与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电力市场建设、电力安全与可靠性、电力低碳环保、电力企业发展与经营、国际电力发展与合作、电力标准化、科技与数字化等情况,并展望了2024年及中长期电力发展。
在电力消费方面,电力消费结构继续优化。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22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增速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1.5个百分点;全国人均用电量6538千瓦时/人,同比增加422千瓦时/人。受经济回升及上年同期基数的影响,各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3.6%、6.4%、6.6%、10.0%,全年增速逐季上升。电力消费结构继续优化,第二产业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2%,超过制造业整体增长水平3.8个百分点,表现亮眼。其中,光伏设备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76.0%,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8.8%,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8.1%,新兴产业用电量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在电力生产供应方面,电力绿色转型提速。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224万千瓦,同比增长14.0%,增速同比提升6.0个百分点。人均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千瓦,历史性突破2千瓦/人。其中,水电42237万千瓦,同比增长2.0%;火电139099万千瓦,同比增长4.2%;核电5691万千瓦,同比增长2.4%;并网风电44144万千瓦,同比增长20.7%;并网太阳能发电61048万千瓦,同比增长55.5%。并网风电和光伏发电合计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大关,2023年底达到10.5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36%。我国风电装机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光伏发电装机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全国发电量945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在新能源发电装机快速带动下,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快速增长,合计发电量同比增加2801亿千瓦时,占全年总发电量增量的46.1%。截至2023年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57541万千瓦,同比增长24.1%,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3.9%。2023年,基建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合计30762万千瓦,同比增长96.2%,占新增发电装机总量的83.0%。2023年,全国完成跨区输电能力达到18815万千瓦,同比持平;全国完成跨区输送电量84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
在电力投资与建设方面,新能源新增装机成为新增绝对主体。2023年,全国主要电力企业合计完成投资15502亿元,同比增长24.7%。全国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0225亿元,同比增长37.7%。全国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5277亿元,同比增长5.4%。电源投资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其中,风电投资2753亿元,同比增长36.9%;太阳能发电完成4316亿元,同比增长50.7%。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同比增长39.2%,占电源投资比重达到89.2%。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7067万千瓦,同比增长86.7%,增速较上年提升75.5个百分点。其中,新增并网风电7622千瓦,同比增长97.4%;新增并网太阳能发电21753万千瓦,占同期全国总新增装机的比重为58.7%,同比增长146.6%。风电、光伏发电的新增装机占新增装机总容量的比重达到79.2%。全国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5277亿元,同比增长5.4%。电网企业进一步加强农网巩固与提升配网建设,110千伏及以下等级电网投资2902亿元,占电网工程投资总额的55.0%。重大输电通道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驻马店—武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等正式投运。
在电力低碳环保方面,降碳减污工作扎实推进,市场机制促进电力碳减排。2023年,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821克/千瓦时,同比降低0.4%,比2005年降低21.7%;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540克/千瓦时,同比降低0.20%,比2005年降低37.1%。全国2257家火电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2023年全年碳配额总成交量超过2.12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144亿元。全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运行期间,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低碳发展,为降低减排成本提供更多渠道。煤电“三改联动”规模持续提升,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301.6克/千瓦时;全国电网线损率4.54%,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全国火电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8.5万吨、48.4万吨和78.5万吨,同比分别下降约14.1%、上升约1.7%、上升约3.0%。
在电力市场建设方面,电力市场交易规模快速扩大,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2023年,全国市场交易电量5667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61.4%,比2022年提升0.6个百分点。各电力交易平台累计注册市场主体74.3万家,同比增长23.9%,多元竞争主体格局初步形成,电力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电力中长期交易已在全国范围内常态化运行并持续增长,全国中长期交易电量占市场交易电量比重在90%以上,中长期合同履约率超过96%,成交价格平稳,充分发挥了电力中长期交易保供稳价的基础作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23个省份启动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反映实时电力供需的价格机制基本建立。辅助服务市场实现全覆盖,品种和主体进一步丰富。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煤电容量电价政策出台,初步形成了容量电价回收固定成本、电量电价回收变动成本、辅助服务回收调节成本的煤电价格机制,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新能源进入电力市场节奏进一步加快,全国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684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全国范围内促进有效竞争的交易规则体系基本形成。积极构建绿电、绿证市场体系,完善交易机制,绿电、绿证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绿电交易电量954亿千瓦时,其中2023年绿电交易电量697亿千瓦时。绿证交易启动以来,累计成交量突破1亿张。
在电力国际合作方面,绿色发展成色更足。截至2023年底,中国主要申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金额44.2亿美元,同比增长30.8%;其中,新能源对外投资项目数量占比61.8%。第24届亚太电协大会在厦门成功召开,亚太电力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
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面,系统构建基础不断夯实。清洁低碳方面,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57541万千瓦,同比增长24.1%,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3.9%。2023年,基建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合计30762万千瓦,同比增长96.2%,占新增发电装机总量的83.0%。安全充裕方面,2023年,全国新增支撑性电源(煤电、气电、常规水电、核电)6338万千瓦,西电东送规模超过3亿千瓦,电网资源配置能力持续提升。经济高效方面,建立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发展的容量电价机制,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持续加强,系统综合能效水平稳步提升。供需协同方面,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蓬勃发展,电力需求响应能力稳步提升,虚拟电厂在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布局,车网互动在东部负荷中心地区开展有益探索。灵活智能方面,系统调节能力持续加强,具备深度调节能力的煤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50%,抽水蓄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2814万千瓦,在近年来新能源装机高速增长条件下,利用率连续五年保持95%以上,电力发输配售用全环节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势头强劲,持续激发电力发展新动能。
根据《报告2024》预计,预计2024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接近2023年,新能源新增装机将保持快速增长,电力供应能力继续提升。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呈现总体紧平衡态势,迎峰度夏和度冬用电高峰期,部分区域中的部分省级电网电力供应偏紧,部分时段可能需要实施需求侧管理等措施。
为深入、系统、专业地展示电力行业各专业领域发展情况,中电联同时组织编撰了电力供需分析、国际合作、电力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化、可靠性、人才、造价管理、电气化、数字化、科技创新、信用体系建设、电力建设工程检验检测、法治合规等专业报告,形成了中电联“1+N”年度系列报告,以进一步满足各专业领域读者的需求,各报告即将出版发行。
《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4》
(发布稿)
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电力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电力源网荷储全链条发展迈上新台阶。电力行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力弘扬“忠诚担当、求实创新、追求卓越、奉献光明”的电力精神,实现电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发展水平和各类用户电力获得感双提升;全力保障能源电力安全,着力增强电力供应链弹性和韧性,供需协同发力,有效缓解了年初和岁末部分地区部分时段供电紧张局面,坚决守牢民生用电安全底线,电力生产供应和系统运行保持稳定;加快推动电力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构建风、光、水、核、火多轮驱动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新能源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电力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纵深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和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统一电力市场,持续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推动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加大力度开展高效新能源发电、先进核电、灵活煤电、多元新型储能、特高压输电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电力产业数字化进程,电力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扎实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构建亚太电力命运共同体取得新成效,高水平电力国际合作全方位拓展。电力行业践行责任担当,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坚强电力保障,谱写了电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电力消费
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7%,全年增速逐季上升。国民经济改善向好拉动电力消费同比提升,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22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增速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1.5个百分;全国人均用电量6538千瓦时/人,同比增加422千瓦时/人。受经济回升及上年同期基数的影响,各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3.6%、6.4%、6.6%、10.0%,第四季度增速达到最高。
电力消费结构继续优化,新兴产业用电量增势强劲。2023年,第一产业用电量延续快速增长势头,达到12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4%,与上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用电量607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5.9%(其中,工业用电量597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第三产业用电量恢复快速增长势头,达到166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2%,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8.1%,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3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8%,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4.7%,增速同比回落12.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均超过10%,且明显高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从用电增量构成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拉动分别达到4.3和2.1个百分点,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4.2%和31.5%。第二产业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2%,超过制造业整体增长水平3.8个百分点,表现亮眼。其中,光伏设备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76.0%,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8.8%,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8.1%,展现了强劲的增长态势。
二、电力生产供应
煤电装机占比首次降至40%以下,新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224万千瓦,同比增长14.0%,增速同比提升6.0个百分点。其中,水电42237万千瓦,同比增长2.0%(其中抽水蓄能5094万千瓦,同比增长11.2%);火电139099万千瓦,同比增长4.2%(煤电116484万千瓦,同比增长3.4%,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降至39.9%,同比降低4.1个百分点;气电12620万千瓦,同比增长9.1%);核电5691万千瓦,同比增长2.4%;并网风电44144万千瓦,同比增长20.7%(其中陆上风电40415万千瓦,海上风电3729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61048万千瓦,同比增长55.5%(其中,并网光伏发电60991万千瓦,集中式光伏35224万千瓦,分布式光伏25767万千瓦);并网风电和光伏发电合计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大关,2023年底达到10.5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36%。
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总发电量增量的46.1%。2023年,全国发电量945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其中,受年初主要水库蓄水不足及降水偏少的影响,水电1285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4.9%,占总发电量的13.6%;火电626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4%,占总发电量的66.3%;核电43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占总发电量的4.6%;风电88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2%,占总发电量的9.4%;太阳能发电58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7%,占总发电量的6.2%。在新能源发电装机快速带动下,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快速增长,合计发电量同比增加2801亿千瓦时,占全年总发电量增量的46.1%。
电网输配电能力不断增强,跨区、跨省配置电能稳步增长。初步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电网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919667千米,同比增长4.6%。全国电网220千伏及以上公用变电设备容量542400万千伏安,同比增长5.7%。2023年,全国跨区输电能力达到18815万千瓦,同比持平;全国完成跨区输送电量84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
三、电力供需
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局部地区局部时段供需偏紧。2023年,我国高温干旱、洪涝台风、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电力负荷屡创新高,最高达到13.45亿千瓦,比2022年最高用电负荷增长4.3%。年初受来水偏枯、电煤供应紧张等因素叠加影响,少数省份在部分时段供需形势较为紧张;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平衡,各省份均未采取有序用电措施,为近年来最好情况;年末12月我国多地出现大范围寒潮、强雨雪天气,近10个省份电力供需形势偏紧,部分省级电网通过需求侧管理等措施,确保电力供需平衡。
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保用电,电力系统全年保持稳定运行。2023年,国家高度重视并出台一系列电力保供措施,电力行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断提高电力保供能力,坚持政企联动、源网荷储协同发力,通过提升机组顶峰发电能力、加强省间余缺互济、实施负荷侧管理等措施,全力做好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期间电力保供,守牢民生用电安全底线,电力系统全年保持稳定运行。
四、电力投资与建设
电源投资增速创新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比达89.2%。2023年,全国主要电力企业合计完成投资15502亿元,同比增长24.7%。全国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0225亿元,同比增长37.7%,占电力投资比重的66.0%。其中,水电投资1029亿元,同比增长18.0%(其中抽水蓄能投资同比增长40%,占水电投资比重46.7%);火电投资1124亿元,同比增长25.6%;核电1003亿元,同比增长27.7%;风电投资2753亿元,同比增长36.9%;太阳能发电完成4316亿元,同比增长50.7%。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同比增长39.2%,占电源投资比重达到89.2%,电源投资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新增并网太阳能装机突破2亿千瓦,新能源新增装机成为新增装机绝对主体。2023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7067万千瓦,同比增长86.7%,增速较上年提升75.5个百分点。其中,新增水电943万千瓦,同比下降60.2%(其中新增抽水蓄能545万千瓦,同比下降38.1%);新增火电6610万千瓦,同比增长44.7%(其中新增煤电4775万千瓦,同比增长63.6%;新增气电1025万千瓦,同比增长57.9%);新增核电139万千瓦,同比下降39.1%;新增并网风电7622千瓦,同比增长97.4%;新增并网太阳能发电21753万千瓦,占同期全国总新增装机的比重为58.7%,同比增长146.6%。风电、光伏发电的新增装机占新增装机总容量的比重达到79.2%,成为新增装机的绝对主体。
电网投资持续提升,重点输电通道建设稳步推进。2023年全国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5277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直流工程145亿元,同比下降53.9%;交流工程4987亿元,同比增长10.7%,占电网总投资的94.5%。电网企业进一步加强农网巩固与提升配网建设,110千伏及以下等级电网投资2902亿元,占电网工程投资总额的55.0%。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实现全容量投产,驻马店—武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投运。
五、电力低碳环保
降碳减污工作扎实推进。2023年,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821克/千瓦时,同比降低0.4%,比2005年降低21.7%;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540克/千瓦时,同比降低0.2%,比2005年降低37.1%。火电清洁高效灵活转型深入推进,2023年,全国火电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8.5万吨、48.4万吨和78.5万吨,同比分别下降约14.1%、上升约1.7%、上升约3.0%,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301.6克/千瓦时。2023年,全国电网线损率4.54%,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
市场机制促进电力碳减排。全国2257家火电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2023年全年碳配额总成交量达到2.12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144亿元。全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首批方法学发布,为降低减排成本提供更多渠道。
六、电力安全与可靠性
电力可靠性稳步提升。2023年,纳入电力可靠性统计的水电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为93.38%,同比上升0.43个百分点;煤电机组可靠性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等效可用系数为91.73%,同比上升0.22个百分点;气电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为92.90%,同比上升0.28个百分点;核电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为89.35%,同比下降0.33个百分点;风电机组运行可靠性指标总体平稳,等效可用系数为98.76%,同比上升1.19个百分点。输变电方面,纳入电力可靠性统计的22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十一类输变电设施的可用系数保持在99.44%以上。直流输电方面,纳入电力可靠性统计的47个直流输电系统合计能量可用率为96.814%,同比上升0.013个百分点;能量利用率为42.07%,同比下降1.98个百分点。供电方面,全国供电系统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为99.911%,同比提高了0.015个百分点;用户平均停电时间7.83小时/户,同比减少了1.27小时/户。
七、电力科技创新与数字化
科技创新加快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2023年,电力行业全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了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在发电领域,顺利投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国内首台单机容量最大功率150兆瓦级大型冲击式水电机组于2023年6月投运发电,标志着我国实现高水头大容量冲击式水电机组从设计、制造到运行的全面自主化。在电网领域,建立了大型电力系统基础仿真理论,实现了万节点级大型电力系统仿真从毫秒级到微秒级仿真的突破,解决了海量电力电子设备微秒级响应下系统稳定特性暂态仿真难题;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输电示范工程完成满负荷试验;世界首套±1100千伏自主可控特高压直流控制保护设备完成挂网试运行;成功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换流变压器用真空机械式有载分接开关工程样机,于2023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我国特高压直流工程换流变压器从整机到组部件实现全部国产化。
电力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基础不断夯实。2023年,电力企业进一步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完善体制机制、推进试点示范、探索对标评估、加强合作发展。电源领域特别是新能源发电依托数字化新技术,提升生产运营的数字化水平,实现对发电设施的远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显著提升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电网领域充分挖掘电力数据价值,以“电力 + 算力”带动电力产业能级跃升,通过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技术渗透各环节,基于源网荷储协同发展,逐步构成“大电网 + 微电网”的电网形态。2023年,电力行业主要电力企业数字化投入为396.46亿元,电力数字化领域的专利数量、软件著作数量、获奖数分别为5149项、39614项、1450项。
八、电力市场建设
电力市场交易规模快速扩大,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23年,全国市场交易电量5667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61.4%,比2022年提升0.6个百分点。各电力交易平台累计注册市场主体74.3万家,同比增长23.9%,多元竞争主体格局初步形成,电力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不断完善。2023年,电力中长期交易已在全国范围内常态化运行并持续增长,全国中长期交易电量占市场交易电量比重在90%以上,中长期合同履约率超过96%,成交价格平稳,充分发挥了电力中长期交易保供稳价的基础作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23个省份启动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反映实时电力供需的价格机制基本建立。辅助服务市场实现全覆盖,品种和主体进一步丰富。全国各电网区域已实现辅助服务市场全覆盖,初步建立市场引导的辅助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形成以调峰、调频、备用等交易品种为核心的区域、省级辅助服务市场体系,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新能源消纳、降低系统调节成本发挥了积极作用。
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2023年,煤电容量电价政策出台,初步形成了容量电价回收固定成本、电量电价回收变动成本、辅助服务回收调节成本的煤电价格机制,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新能源进入电力市场节奏进一步加快,全国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684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全国范围内促进有效竞争的交易规则体系基本形成。积极构建绿电、绿证市场体系,完善交易机制,绿电、绿证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自绿电、绿证交易启动以来,截至2023年底,全国绿电交易累计成交量954亿千瓦时。绿证交易累计成交量突破1亿张。
九、电力企业经营
电力企业经营形势继续向好。截至2023年底,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和内蒙古电力三家电网企业资产总额合计6.56万亿元,同比增长6.5%;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五大发电集团资产总额合计7.38万亿元,同比增长8.3%。2023年,三家电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4.51万亿元,同比增长2.6%,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6.3%,同比降低0.2个百分点;五大发电集团电力业务收入1.58万亿元,同比增长3.4%,电力业务利润总额1081亿元,同比增长906亿元。
煤电企业经营状况略有好转。2023年,国内电煤市场整体区域平衡,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率明显提升,现货价格总体回落。电煤中长期合同机制持续发挥保供“稳定器”作用。根据CECI沿海指数统计,2023年,5500大卡现货成交价平均为978元/吨,同比下降303元/吨。煤电企业经营状况略有好转,五大发电集团全年火电业务利润总额为196亿元,部分发电集团火电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其中,煤电业务利润总额为202亿元;其他14家大型发电企业全年火电业务利润为229亿元,其中煤电业务利润为131亿元。
十、电力国际合作
电力对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3年底,中国主要电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共34个,投资总金额44.23亿美元,同比增长30.82%。中国主要电力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涉及太阳能发电、风电、水电、输变电、其他投资等领域。从项目数量看,新能源是对外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领域,占比约61.8%,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占比50%,风电占比11.8%。
电力对外工程承包发展态势良好。2023年,中国主要电力企业年度新签订境外工程承包合同项目205个,合同金额264.55亿美元。新签境外工程承包项目涉及55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占比最高,分别为59%和23.9%。截至2023年底,中国主要电力企业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累计4024.26亿美元。
构建亚太电力命运共同体迈出新步伐,中国电力标准“走出去”取得新进展。2023年,第24届亚太电协大会在厦门成功召开,大会以“绿色低碳 点亮未来”为主题,中国同亚太各国一道,携手推动构建开放共赢的能源电力国际合作新格局。中国顺利接任亚太电协技术委员会主席国,指导推动成立澜湄区域电力技术标准促进会,不断拓展澜湄区域技术交流的深度和维度,发布由中国牵头制定的《分布式能源与电网互联》等8项国际标准。
十一、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基础不断夯实。清洁低碳方面,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57541万千瓦,同比增长24.1%,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3.9%。2023年,基建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合计30762万千瓦,同比增长96.2%,占新增发电装机总量的83.0%。安全充裕方面,2023年,全国新增支撑性电源(煤电、气电、常规水电、核电)6338万千瓦,西电东送规模超过3亿千瓦,电网资源配置能力持续提升。经济高效方面,建立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发展的容量电价机制,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持续加强,系统综合能效水平稳步提升。供需协同方面,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蓬勃发展,电力需求响应能力稳步提升,虚拟电厂在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布局,车网互动在东部负荷中心地区开展有益探索。灵活智能方面,系统调节能力持续加强,具备深度调节能力的煤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50%,抽水蓄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2814万千瓦,在近年来新能源装机高速增长条件下,利用率连续五年保持95%以上,电力发输配售用全环节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势头强劲,持续激发电力发展新动能。
十二、电力发展展望
2024年全国电力供需延续总体紧平衡态势。综合当前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目标,2024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将保持平稳增长,成为拉动电力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动力,预计2024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接近2023年。2024年新能源新增装机将保持快速增长,电力供应能力继续提升,为保障电力稳定供应提供了基本支撑;但由于新能源发电出力以及来水存在不确定性,常规电源增加规模小于用电负荷增加规模,均增加了电力生产供应的潜在风险。综合考虑用电增长、电源投产等情况,预计2024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呈现总体紧平衡态势;迎峰度夏和度冬用电高峰期,部分区域中的部分省级电网电力供应偏紧,部分时段可能需要实施需求侧管理等措施。
电力中长期绿色低碳发展助力践行“双碳”目标。从需求总量上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电力需求将持续保持刚性增长。预计203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3万亿千瓦时以上,绿氢、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的用电需求将显著提高。从供应结构上看,推动能源供给体系清洁化低碳化,持续加大非化石电力供给,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统筹优化抽水蓄能建设布局。预计2030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点装机占比接近70%,带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以上。从消费结构上看,深入实施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全面推进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进程。预计2030年,全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有望达到35%。
持续推进电力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形成先进前沿技术创新牵引带动效应,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和源端技术研发,在高效新能源发电及主动支撑、新型储能、绿色氢能、CCUS等重大关键技术和高端电力基础材料、电力气象、数字化智能化等重要支撑技术领域打造先发优势;建立“电-碳-证”多市场协同机制,加强可再生能源超额消纳量、绿证、碳排放权、CCER衔接,健全不同环境权益产品间的流通规则、核算方式和价格传导机制;因地制宜推动多元商业模式更新迭代,聚焦煤新联营、新能源配储、虚拟电厂、综合能源服务领热点领域,培育电力新兴业态商业模式,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优化。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6月26日,国网甘肃张掖供电公司建设的“以电折水”水资源智慧管理平台上线试运行,为水务部门加强水资源监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及保护地下水资源的统筹管理提供电力数据支撑。张掖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对区域经济和生态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网张掖供电公司充分发挥电力大数
江苏能源监管办严格执行《电力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加强电力业务许可管理,进一步规范许可流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缩短审批时间,为申请许可企业提供便利。2025年6月份电力业务许可情况如下:一、6月份电力业务许可情况6月份,全省办理电力业务许可证(发电类)共计31件。其中,新申请13件、登记事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204.3亿元,同比下降1.1%(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二)。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709.5亿元,同比下降7.4%;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170.7亿元,下降1.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56.8亿元,增长0.3%;私
一、原煤生产情况1-5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4182.03万吨,同比下降3.0%。其中,一般烟煤3968.25万吨,下降2.9%;炼焦烟煤185.58万吨,下降3.1%;无烟煤28.21万吨,下降15.7%。1-5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原煤销售量2082.22万吨,同比增长6.1%。截至5月末,全区原煤生产库存533.99万吨,库存周转
2025年5月,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综合指数为172.5,比2020年基期(以2020年基期为100)增长了72.5%,同比增长15.9%;其中,新能源发电综合指数为263.9,比2020年基期增长了163.9%,同比增长28.2%。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非化石能源及其新能源发电综合指数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中:5月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
6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5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5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1亿千瓦,同比增长18.8%。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0.8亿千瓦,同比增长56.9%;风电装机容量5.7亿千瓦,同比增长23.1%。1-5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1249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132小时;全国主要发电企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31省份2025年5月各类型电源规上发电量增速情况,包括总发电量、火力发电量、水力发电量、核能发电量、风力发电量、太阳能发电量。总发电量火力发电量水力发电量核能发电量风力发电量太阳能发电量注:数据来自统计局披露的规上发电量,四舍五入取近似值;港澳台数据暂未披露。
6月15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第四轮,坐镇主场的徐州队战胜镇江队。“苏超”联赛强势登陆一个月以来,共吸引逾25万人次现场观赛,在文旅和消费领域掀起层层涟漪,从用电量数据中便可一窥:数据显示开赛至今(5月10日至6月15日),全省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3%,其中体育场地设施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31省份2025年5月各类型电源规上发电量排名情况,包括总发电量、火力发电量、水力发电量、核能发电量、风力发电量、太阳能发电量。总发电量2025年5月,规上总发电量排在前五的分别是:内蒙古643.9亿千瓦时、广东省604.1亿千瓦时、江苏省489.8亿千瓦时、山东省462.8亿千瓦时、新疆409.
6月17日,河北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电力需求分析预测智能体投运。该智能体整合分析电力数据与外部影响因素,可为电网规划、经营决策等业务提供精准支持,目前已在河北南网落地应用。针对电力需求分析业务“领域广、指标杂、数据多”的特点,河北经研院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创新打造电力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31个地方2025年5月的发电量数据,包括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光伏。1、北京市2025年5月,北京市总发电量2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其中,火电发电量2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水力发电量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5.9%;风力发电量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太阳能发电量0.
第五章电力行业发展本章作者王雪辰(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一、电力生产01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6.7%,电力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2024年,全国全年电力系统运行保持稳定,供需总体平稳,电力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10
近日,国网新源江苏句容抽水蓄能电站5号机组高质量完成整组调试工作,所有试验数据均优于设计标准,预计7月投入商业运行。今年以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建设,持续完善抽水蓄能建设管理体系,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上半年,公司全面投产辽宁清原、浙江宁海2座抽水蓄能电站,累计投产9台机组
近日,在广西首家“世界500强”企业广西投资集团大力支持下,广西能源集团顺利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注册资本增至100亿元!广西能源集团资本实力、综合能力、行业影响力进一步跃升!近年来,广西能源集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为引
江苏能源监管办严格执行《电力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加强电力业务许可管理,进一步规范许可流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缩短审批时间,为申请许可企业提供便利。2025年6月份电力业务许可情况如下:一、6月份电力业务许可情况6月份,全省办理电力业务许可证(发电类)共计31件。其中,新申请13件、登记事
今年来,漳州市发改委依托全省最优的光伏资源优势,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因地制宜积极服务推动漳州市光伏产业加快发展,着力构建能源枢纽。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按照“统筹布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高效利用”的原则谋划储备一批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后续项目可快速落地
贸易战背景下,中越地理位置可能成为深层次能源合作的基础。(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新媒”作者:罗佐县)中越两国山水相邻,双方经济社会联系交往紧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近年越南通过大力推动对外开放、依托人口红利和接纳产业转移等手段成功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东南亚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6月23日,浙江省嘉兴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嘉兴市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工程2025年实施计划》的通知。文件围绕风电作出如下规定:1、加快建设现代能源基础设施体系,年度能源投资8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5个,10月底新建项目开工率达100%;建成投产项目10个,新增电力装机
近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公布2024年度电力行业火电机组能效水平对标结果,国家能源集团有14台火电机组分别获评不同兆瓦级AAAAA级火电机组荣誉称号,代表了电力行业领先水平,这些火电机组正以“5A”实力,节能增效,焕“新”引领,全力应对迎峰度夏大考。国家能源集团都有哪些“5A”级火电机组上榜?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6月23日,江苏电力交易中心发布市场化机组剩余容量相关情况(2025年5月)。2025年5月,全省统调口径煤电装机容量7843万千瓦,平均检修容量1271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661万千瓦,平均检修容量40万千瓦。
6月23日,嘉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嘉兴市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工程2025年实施计划。根据2025年嘉兴市能源工程重点指标任务分解表,9个县(市、区)新增光伏装机目标80万千瓦,新增储能目标16.6万千瓦。文件提出,推动工商业电价进一步下降。坚持以市场竞争促进各类电源降价,推动非统调煤电和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近日,浙江嘉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嘉兴市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工程2025年实施计划》的通知。文件提出,动工商业电价进一步下降。坚持以市场竞争促进各类电源降价,推动非统调煤电和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参与市场,进一步降低控制线损和系统运行费。加强电力市
“预计2025年新投产装机规模再创历史新高,风电、太阳能发电合计新投产装机规模突破5亿千瓦。到2025年底,预计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9.9亿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8.2%。”7月4日,由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2025年电力供需分析报告成果发布会”上,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五章电力行业发展本章作者王雪辰(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一、电力生产01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6.7%,电力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2024年,全国全年电力系统运行保持稳定,供需总体平稳,电力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10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双碳”目标的落实,我国能源电力需求仍将持续刚性增长,新能源已逐步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主体电源。气候变化背景下,能源电力供应和需求都面临关键影响因素变化大、不确定性增多等挑战,电力供需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国网能源研究院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从用电侧看,
又是一年迎峰度夏季。数据显示,截至7月1日,今夏浙江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已13次超过1亿千瓦。随着梅雨消散,副高北上,高温成为主导。气象部门预测,本周浙江大部地区最高气温将超过38#x2103;,意味着浙江电网进入常态化负荷过亿阶段,迎峰度夏电力保供进入关键时刻。这几年,高温引发电力供应紧张,持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要求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日,黑龙江电力交易中心发布2024年黑龙江发用电整体情况。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12084387.17万千瓦时,全口径发电量13306849.26万千瓦时。详情如下:
1-5月,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2449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61.8%,同比提高1.36百分点,占售电量比重为75.9%,同比提高1.74个百分点。其中,全国电力市场中长期电力直接交易电量合计为1841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5月份,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组织完成
又到迎峰度夏时,煤炭价格会否大涨?#x2014;#x2014;煤炭市场研报(2025年6月)(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刘纯丽)#x25C6;5月关税冲击显现,我国经济顶住压力,多数指标实现超预期增长。“两重”“两新”政策效能持续释放,产业转型升级提速支撑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另一方面,中美关税摩擦对部分中下
“AI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已成行业流行语。近年来,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和AI大模型技术应用的双重驱动下,全国算力产业的用电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随着以阿里和杭州六小龙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工智能产业的不断升温,据统计,今年以来,浙江算力产业带来的用电增长已超过20%。算力“吃电”
最近《人民日报》通过专访任正非对外释放了重要信号。其中也讲到了,AI竞争的背后,是要有充足的电力、发达的信息网络,而中国有这样的优势。可以说,AI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这已成为科技行业的共识。本期「电网深谈」邀请了阿里云能源行业首席架构师黄振、浙江省电力负荷管理中心孙钢、浙
2025年5月,湖北省全社会用电量242.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3.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35%;第二产业用电量146.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3%;第三产业用电量54.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40%;居民生活用电量38.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7%。2025年5月,湖北省发电量213.6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