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力通信政策正文

安徽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皖美贯通”实施方案(2024—2026年)

2024-08-30 08:28来源:安徽省通信管理局关键词:工业互联网工控系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日,安徽省通信管理局等十七部门印发《安徽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皖美贯通”实施方案(2024—2026年)》,文件提出,到2026年底,安徽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逐步完善,重点领域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成效显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产业创新生态逐渐发展壮大。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能力不断增强,力争全省累计建成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以下简称“二级节点”)超过13个,支撑新材料、能源化工、软件信息、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发展;推动“星火·链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累计达到9亿条,标识解析量累计达到8亿次,累计接入企业数3000家以上,支持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企业推广应用标识解析体系,推动标识解析规模化应用。构建形成标识解析“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形成一批标识解析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产业供给能力明显提升,标识解析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安徽省通信管理局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安徽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皖美贯通”实施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皖通信联〔2024〕61号

各市网信、发改、工信、科技、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国资监管、市场监管、数据管理、医疗保障、药品监管主管部门,各市通信发展办公室,各省级基础电信企业,各相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赋能千行百业,助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委《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和省委省政府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工作部署,现将《安徽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皖美贯通”实施方案(2024—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安徽省通信管理局 中共安徽省委网络安全

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徽省应急管理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安徽省医疗保障局

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24年8月9日

安徽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皖美贯通”实施方案(2024—2026年)

工业互联网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互通、信息共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引擎。为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促进安徽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强省建设,助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部署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刻把握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高水平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积极发挥标识解析数据底座价值,持续推动标识解析规模化应用,全面赋能安徽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深入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注入强劲动能。

(二)总体目标

到2026年底,全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逐步完善,重点领域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成效显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产业创新生态逐渐发展壮大。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能力不断增强,力争全省累计建成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以下简称“二级节点”)超过13个,支撑新材料、能源化工、软件信息、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发展;推动“星火·链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成效进一步提升。力争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累计达到9亿条,标识解析量累计达到8亿次,累计接入企业数3000家以上,支持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企业推广应用标识解析体系,推动标识解析规模化应用。

——工业互联网标识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构建形成标识解析“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形成一批标识解析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产业供给能力明显提升,标识解析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二、重点任务

(一)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内外贯通

积极推动具备规模化应用实力的行业二级节点开发标识解析标杆应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实现标识解析应用服务全链共享,打造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标杆二级节点,全面提升智能化生产管控、产品精益化管理、数字化交付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优化等场景应用水平。依托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新型储能、智能装备、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推动设计、生产、物流、服务、回收利用等环节标识化,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广大企业普遍接入标识,实现全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互通,有效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

(二)持续赋能“三品”战略

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与消费品产业发展交叉融合,提高消费品供给质量。面向轻工、食品、纺织、消费电子、新能源电池等消费品行业,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消费品领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探索推动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产品源头追溯、一码到底、物流跟踪、责任认定和信用评价,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质量管控模式,推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全流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三)促进数字医疗整合

鼓励支持药品、医疗器械等医用产品重点领域接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推进医用产品的生产制造、物流仓储、耗材采购、临床应用等信息平台的数据整合。引导工业互联网标识与UDI(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相互映射,探索拓展工业互联网标识与UDI在卫生、医疗、监管等领域的衔接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与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体系深度融合。探索建设基于主动标识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平台,促进医疗、医药和健康各相关领域数据融合应用,建立基于信息共享、知识集成、多学科协同的疾病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四)发展绿色低碳评价

鼓励重点领域企业建立基于标识解析的绿色低碳管理平台,提升全流程、全产业链能源数据与碳排放数据采集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水平。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等科技专项,加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基于标识的企业、行业、区域等碳排放数据计量监测、碳足迹管理,鼓励运用标识解析等技术,探索工业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鼓励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基于标识解析技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利用、节能降碳、产业低碳协同等,推动工业互联网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逐步打造推广“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

(五)助力数字皖农建设

依托“数字皖农”建设工程,引导支持行业头部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标识打通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实现平台数据和实体服务的深度互动,探索农业产业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结合标识解析技术,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优质特色农产品开拓网销市场,推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全部实现带码销售,培育地域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高端农产品网货品牌。

(六)推广城市数字治理

探索建筑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融合发展,推动水、电、气、热等领域利用主动标识载体技术,推动标识技术在建筑节能降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创新应用。引导将公共交通、共享交通、网约汽车、智慧停车等多种交通模式数据接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打造一体化出行服务新模式。

(七)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鼓励引导关键领域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主动标识载体部署,推进企业高风险、高价值设备接入标识解析体系,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唯一身份、精准定位和数据互通的作用,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信息互联共享,提升企业关键设备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八)赋能产业集群创新提升

推动工业互联网进园区、进基地、进集群,深化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重点产业发展载体的应用推广。面向全省先进制造业和重点产业链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需求,支持集群基于标识解析体系开展“产业大脑”建设,加强标识解析系统与现有工业系统的适配,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管理智能化,助推新型工业化。

三、能力支撑

(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地方、园区、行业、企业建设和接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构建重点产业全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支持建设“星火·链网”区块链数字基础设施,引导更多行业融合创新应用,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业态的数据流通和协同治理。

(二)聚焦技术研究创新

依托“科大硅谷”“中国声谷”等场景创新优势,鼓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及创新平台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理论研究,支持开展可信资产认证、安全防护、数据流通等标识解析技术研发,探索推动标识解析与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数字孪生、量子技术等融合创新,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三)丰富基础服务能力

支持加强标识解析系统与工控系统、工业软件、管理系统的适配,打造设备类、软件类、系统类“中间件”,实现异构、异主、异地工业设备、系统、平台之间的数据对接和互操作。推进5G独立组网建设,提升端到端网络切片、边缘计算,推进面向行业工业园区、企业厂区等重点区域5G覆盖,加强面向标识解析的5G网络供给能力。

(四)提升数据互通水平

结合全省统一的数据交易机构建设和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建设推广等重点工作,探索构建基于标识的工业数据流通体系,提高数据流通的效率和质量,助力构建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数据要素市场。鼓励面向重点产业需求建立工业互联网标识数据共享资源池,打造一批高质量工业数据集。探索研究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的产品数字护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技术,面向电池、纺织、钢铁、电子等行业开展试点应用。

(五)夯实标识解析安全保障

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企业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完善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能力。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企业与省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平台“应接尽接”,开展态势研判、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重点工作,统筹指导标识二级节点企业的网络安全工作。

(六)推进长三角标识解析协同发展

协同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支持建立重点企业等多层次合作机制、管理机制,推动重点产业链上下游数据贯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科技协同创新,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共建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平台,共同制定和实施一批高水平工业互联网标识标准。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加强与工业互联网标识建设先发地区的沟通交流。

四、保障实施

(一)建立健全推进机制

成立工业互联网标识“皖美贯通”实施方案推进专班,跟踪和督办省内标识建设。加强省、市、县(区)联动和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协同,结合各区产业特色,挖掘标识应用典型场景,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形成协同高效的细分行业应用推进模式。充分发挥长三角工业互联网标识一体化建设专班作用,打造长三角标识数据资源合作体系,建设区域性标识数据产业生态。

(二)加大政策资金支持

鼓励各地市制定支持标识解析体系建设运营、应用推广相关政策,鼓励广大企业上节点、用标识,形成政策叠加效应。鼓励各类产业基金、社会资本投向各类标识解析节点建设和应用创新项目,全面拓展资金渠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加强标识服务管理

严格落实《工业互联网标识管理办法》,优化管理服务流程,做好事前审批服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按照许可审批相关要求,有序组织标识服务机构许可申请工作,提高审批效率。扎实做好标识行业属地化监管工作,开展合法合规监管检查,压实标识服务机构主体责任,引导各类服务机构依法依规开展标识服务,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健全安全审查机制,提升系统安全保障能力。

(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需要,推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智库单位等人才集聚主体各尽其责、协同合作,激发人才活力。探索将标识解析体系重点企业纳入人才引进重点机构,支持企业引进紧缺急需的核心技术骨干。支持标识架构设计师、研发工程师、产品设计工程师、运维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五类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认证体系。

(五)营造开放产业环境

深化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宣贯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最新政策,推广优秀应用案例,引导园区加快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基础设施。依托标识大会、标识应用创新大赛等特色活动,加强标识解析供需对接服务。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标识解析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提供动态宣贯、体系培训、应用推广等协同服务,加强标识解析供需对接服务。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工业互联网查看更多>工控系统查看更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