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近日,电池网统计了17家负极材料上市公司业绩情况,2024年上半年统计在内的17家企业(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参股涉足负极材料业务)实现总营收约593.84亿元,平均营收约34.93亿元;上半年净利润总额约28.59亿元,平均净利润约1.68亿元。
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有12家营收超10亿,有8家营收同比增长,增幅最大的为百川股份;9家营收同比下降,降幅最大的为易成新能。今年上半年,有9家净利润过亿,7家实现同比增长,增幅最大的为百川股份;10家净利润同比下降,降幅最大的同样为易成新能。
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负极材料上市公司业绩超半数下滑。
头部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SMM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石墨负极材料产量为81.64万吨,较202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9.6%。行业集中度继续上行,行业中前六家最大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总和为78%,其中贝特瑞仍然维持负极材料行业生产第一的位置,总占比约25%。
与此同时,电池网从今年上半年负极材料产量TOP5上市公司(贝特瑞、杉杉股份、中科电气、尚太科技、璞泰来)半年报中梳理发现,快充性能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硬碳负极材料、金属负极材料等新型负极材料产业化趋势明显,部分企业已实现多家客户产品技术认证,逐步开始批量出货。
图/SMM
贝特瑞
2024年上半年,中国宝安下属子公司贝特瑞实现负极材料收入51.79亿元,出货量超过20万吨,同比增长18.96%。在诸多行业性不利因素下保持旺盛的产销水平,行业领导地位持续稳固,负极出货量保持全球第一。
上半年,贝特瑞加速建设印尼年产8万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增资建设印尼年产8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二期),并启动在摩洛哥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截至上半年,贝特瑞已投产负极材料产能为49.5万吨/年。
硅碳负极材料方面,贝特瑞已经开发至第五代产品,比容量2,000Ah/g以上,硅氧负极材料已完成多款氧化亚硅产品的技术开发和量产工作,比容量达到1,500Ah/g以上。
低成本快充石墨方面,贝特瑞持续推进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其中,低成本快充石墨成功导入重要客户,长循环硅碳材料实现批量发货。
杉杉股份
2024年上半年,杉杉股份实现营业收入88.2亿元,净利润约为1757.45万元。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实现销量同比增长超过50%。受益于下游需求环比提升和公司降本增效举措落实,2024年第二季度公司负极材料订单饱满,销量环比大幅提升,净利润亦环比改善显著。
硅碳负极材料方面,杉杉股份产品不断实现技术突破,持续获得海内外客户认可,实现批量供应。硅氧产品已批量供应海外头部客户,并实现装车,同时攻克了二代硅氧低温循环难题,相关产品已导入海外头部电动工具企业;硅碳产品不断迭代,新一代硅碳产品在头部客户测试中保持领先,相关核心技术已获得美国、日本的专利授权。
快充产品方面,杉杉股份突破高能量密度快充技术瓶颈,快充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消费类快充产品持续保持市场份额领先,并已实现5C产品的批量出货及6C产品的吨级供货;动力类快充产品出货量快速增长,已实现4C、5C产品的规模化供应,且6C产品已完成客户定型,正在进行批次稳定性验证,快充产品技术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实现了快充产品体系的代际领先。
中科电气
2024年上半年,中科电气实现营业收入22.64亿元,同比增长1.32%;净利润6926万元,同比扭亏为盈。其中,公司锂电负极板块实现营业收入20.79亿元,同比增长0.53%;出货量方面,中科电气锂电负极业务凭借高压快充以及超充类负极材料产品的领先优势和储能市场的有效开拓,实现负极材料出货量9.2万吨,同比增加52.86%。
目前,中科电气负极材料产能23.66万吨,在建产能9.38万吨,上半年实现负极材料产量9.47万吨,当前产能利用率80.07%。
硅碳、硬碳等新型负极材料方面,中科电气控股子公司中科星城从材料、工艺到性能评估不断提升与完善;自行设计建造的新一代“全自动智能型石墨化炉”具备电耗成本低、炉芯耗材费用少、自动化程度高、绿色环保等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公司石墨化技术工艺和智能装备行业领先地位;具备负极材料全设备、全产线设计、施工、运行的一体化建设和运营能力,自行设计建设的负极材料产线自动化水平业内领先。
尚太科技
2024上半年,尚太科技营业收入约20.93亿元,同比增加6.45%;净利润约3.57亿元,受益于相关产品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公司在上半年实现了负极材料销售数量的快速增加,销售数量达8.38万吨,同比增长超55%。
尚太科技表示,2024年以来,在长期的技术和工艺积累基础上,公司实现了新一代“快充”“超充”性能以及新型储能终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产品的批量出货,相关产品受终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市场需求快速增加的带动,产销规模快速上升,推动公司负极材料销售数量同比大幅上升。
璞泰来
2024年上半年,璞泰来实现营业收入63.32亿元,净利润为8.58亿元,受行业产能短期供求错配的影响,负极材料价格低位徘徊,部分负极材料细分领域的市场价格低于合理的生产成本,叠加欧洲方面需求仍不及预期,公司合理安排产品的供销,确保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适当减少和控制部分低价产品的出货,因而负极材料业务收入和销量同比有所减少,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6.70万吨。
硅碳负极材料方面,璞泰来新型硅碳负极材料具有高容量、低膨胀和长循环等高性能表现,是国内少数具备量产能力的企业,除应用于高端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以外,亦可适配半固态/固态电池,目前CVD沉积硅碳负极产品在消费类客户导入顺利,出货量持续增长。
璞泰来快充产品取得新进展,目前公司快充负极新品已满足6C的性能要求,配合自产粘结剂的使用可满足8C快充性能要求,相关产品已通过多家客户产品技术认证,逐步开始批量出货;同时,公司通过研发材料改性、材料包覆、颗粒形貌处理等新技术和新工艺,进一步提升快充负极产品在动力学等方面的性能。
降本增效迎战竞争压力
当前负极材料价格在历史底部区间,负极材料市场出现了白热化竞争的局面,行业内企业产能利用率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在供需错配背景下,锂电负极市场竞争压力有增无减。电池网统计17家负极材料2024上半年业绩中,10家净利润呈下降趋势,如何引领企业走出周期,走上正轨,负极材料上市公司给出答案,降本增效成为优选项。
研究机构EVTank分析认为,从短期来看,2024年将是之前两年全国新建石墨化和负极材料产能集中释放的一年,整个行业将面临着较大的产能过剩的压力,负极材料的价格仍将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
另一方面,随着大量一体化产能的建成,第三方独立石墨化加工产能将面临着较大的开工压力。
面对负极材料行业现状,尚太科技表示,公司一方面通过加强技术开发,差异化产品实现销售增长,摆脱传统产品价格“内卷”的残酷局面,另一方面积极实践各项降本增效措施,进行工艺、装备更新,并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继续挑战“成本极限”,在负极材料整体价格水平远低于上年同期的情况下,净利润等核心业绩指标仅小幅下降,实现了较好的业绩表现。
杉杉股份也表示,面对产品价格下滑带来的盈利压力,公司深入开展挖潜增效工作,锚定降本目标,深挖降本潜力,全力提升盈利水平。
上半年,杉杉股份持续开展原材料降本、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能耗、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以及提升生产效率等降本举措,同时,公司稳步推进了云南一体化基地优势产能的逐步释放,云南基地采用新型箱体炉技术,通过提升装炉量,快速降温等手段,公司自供的石墨化成本得到了进一步下降。
贝特瑞表示,公司持续推动降本提效和精益管理,通过收率降本、原料降本、精益项目降本、工序降本等实现产品成本下降,实现产品毛利率同比提升。
同时,璞泰来也提到,公司积极通过技术创新、工艺优化、产品系列化等多种方式进行降本增效,负极材料生产成本已不断改善。
在中科星城看来,打通石墨化、碳化及原材料各环节,拥有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布局,具有客户积累和技术底蕴,推进精益管理的企业才能获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赢得长远发展。随着公司库存价位回归正常水平以及降本增效措施效果的持续释放,公司盈利水平同比亦有明显改善。
总结:
EVTank预计,到2030年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将超过800万吨,行业前景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会。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负极材料的价格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与此同时,行业内的领先企业正呈现出更明显的集聚效应,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已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了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为了适应市场的周期性变化,企业正通过降本增效来提升自身竞争力,不仅在生产工艺和设备改进上投入更多精力,还前瞻性地布局新技术路径,力求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达到5.3GWh,同比大幅增长4.3倍,全部为半固态电池,主要为中国企业生产。EVTank预计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到2030年将实现较大规模的出货。《中国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9日,东峰集团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重点布局新能源新型材料领域相关的核心技术突破,其中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聚焦于材料创新与工艺优化,包括与蓝廷新能源合作开发固态电解质及半固态复合隔膜、设立汕头博盛复合集流体科技有限公司拓展复合集流体技术、以及与中南大学合
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跨界企业开始收缩布局。金浦钛业4月7日公告,决定终止子公司南京钛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与兰州金川科技园有限公司、甘肃镍都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共同投资设立参股公司的投资计划。原因是市场环境变化导致项目可行性降低,加之南京钛白资金压力,最终促使公司终止投资。时间回溯至
作者:梁振飞1王兴兴2胡皓晨3李艳红2欧阳博学2孙晓云3高瑞茂2叶骏2王德仁3单位:1.华电(海西)新能源有限公司,青海海西817000;2.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160;3.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83引用:梁振飞,王兴兴,胡皓晨,等.锌溴液流电池电解液与隔膜技术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
作者:王钦1张艳岗1梁君飞1王华2单位:1.中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引用:王钦,张艳岗,梁君飞,等.硅基固态电池的界面失效挑战与应对策略[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5,14(2):570-582.WANGQin,ZHANGYangang,LIANGJunfei,etal.Challengesandstrategiesforinterfacefailuresinsil
4月3日,湖南省省委书记沈晓明围绕“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主题开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会上,沈晓明听取全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十五五”规划布局情况汇报,并且当天来到国网湖南电力调控中心调研。深入了解全省电网建设运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情况,指出要抓住国家统一大市场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日,天齐锂业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高度关注固态电池的技术进展,并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布局相关领域。在关键材料方面,公司已顺利完成下一代固态电池核心原材料——硫化锂的产业化筹备工作,持续推进产品质量提升和降本技术优化。公司已完成硫化锂产业化设备、工艺开发,形成
2024年中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呈现出如下特点:1)加工费和价格触底,2025年初触底回升;2)高性能磷酸铁锂材料出货快速起量;2)在正极材料中占比进一步扩大。1、加工费和价格触底,2025年初价格开始回升。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4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价格低于4万元/吨,部分低端产
近日,在行业周期性调整的挑战下,盐湖股份发布了一份逆势增长的年报。其2024年度财务报告显示,全年净利润达到了46.63亿元。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锂业务板块,盐湖股份同样实现盈利,且毛利率高达51.86%,远超行业同行。这家被外界称为“资源之王”的企业,究竟是凭何在逆境中稳扎稳打,实现逆势突围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了白皮书表示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给上游材料带来的最大的市场机会在于核心的固态电解质,其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固态电解质出货量约0.17万吨,主要来自于中国市场。EVTank预计随着半固态电池和固态电池的逐步产业化,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解质的出货量将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28日,三祥新材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领域系公司重要战略布局方向,公司已成立固态电解质材料领导小组,进一步促进固态电解质材料科研创新工作的开展及成果转化。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4日,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花都区支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的通知。文件提出,加强招引设计研发咨询、检验检测、供应链服务、数据服务和交易、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对年营业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的,每年度按照年营业收入的1%给予最高30
4月14日,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花都区支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充分发挥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国际空铁枢纽优势,智能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等产业市场需求大的优势,以建设“广东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广东省首批县域‘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广州市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7日,冠盛股份发布其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披露冠盛东驰固态电池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开始投产,产能爬坡情况将根据现场调试和生产进度决定。冠盛股份提到,其固态电池有两个发展方向。在储能电池领域,采用磷酸铁锂半固态方案,正极材料为磷酸铁锂,负极材料为石墨,未来可能用到硅碳
聚焦硫化锂与锂金属负极。在中国锂行业面临周期性挑战之际,两大龙头企业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正将其战略目光投向下一代电池技术,近期相对明确地公开了各自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系统性布局。两家公司均重点发力硫化锂和金属锂负极这两大关键材料,此举被视为在传统锂盐业务承压背景下,寻求新增长曲线的重要
作者:王钦1张艳岗1梁君飞1王华2单位:1.中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引用:王钦,张艳岗,梁君飞,等.硅基固态电池的界面失效挑战与应对策略[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5,14(2):570-582.WANGQin,ZHANGYangang,LIANGJunfei,etal.Challengesandstrategiesforinterfacefailuresinsil
“(未来几年)新一代动力全固态电池将实现产业化。从战略全局看,当前重点要防范的是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带来的颠覆性风险。”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再次向行业发出警告。△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作主旨发言中国电池产业又走到了关键的节点。“这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28日,市值95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云图控股发布公告,公司拟在广西贵港覃塘产业园区投资建设云图智领绿色化工新能源材料项目,已与当地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书,公告显示,该项目总投资约159亿元人民币,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二期总投资约70亿元,主要建设复合肥生产装置等。三期规划
作者:梁毅韦韬殷广达黄德权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引用:梁毅,韦韬,殷广达,等.亲锂Ag-3D-Cu电极的设计及电化学性质[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5,14(2):515-524.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4.0758本文亮点:通过在泡沫铜表面化学镀银的方式制备具有亲锂性的Ag-3D-Cu集流体。(1)银粒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27日上午,广西百色市田东县2025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暨百色中森碳投30GWh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一期)开工仪式举行。项目由福建中森碳投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建,总投资100亿元,建设年产30GWh高性能钠离子及固态电池材料产业园区项目,其中一期10亿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24日消息,在2025徽商大会徽商回归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碳一新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万吨新型硅碳负极生产基地项目签约。项目将落户安徽池州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总投资34亿元,拟用地500亩,主要产品为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投资7.6亿元,规划用地100亩,
用电量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能够反映经济运行特点,其增速常常与经济增速走势一致。但近年全国用电量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98521亿千瓦时,增速6.8%;全国GDP1349084亿元,增速5.0%。同期,浙江省全社会用电量6780亿千瓦时,增长9.5%;浙江GDP90131亿元,增速5.
近期,几座储能电站获最新进展,北极星储能网特将2025年4月7日-2025年4月11日期间发布的储能项目动态整理如下:200MW/800MWh!中电建河北独立储能项目签约4月3日,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举行中电建储能项目签约仪式,柏乡县政府与中国电建集团河北工程有限公司签署《中电建柏乡县储能项目投资协议》。此次
美国储能行业迎来重磅消息——美国本土企业StrytenEnergy宣布将全美电池产能扩大至24GWh。这一战略布局覆盖军用、电网储能等关键领域。StrytenEnergy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迈克·贾德(MikeJudd)表示:“扩大本土产能是公司对美国客户及合作伙伴的坚定承诺。在能源安全日益重要的背景下,StrytenEnergy制造
2025年4月10日,全球储能行业顶级盛会——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ESIE2025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能源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办。本届峰会以“数智赋能产业变革,储能重塑能源格局”为主题,开幕式现场汇聚了国内外政府主
如今,清洁能源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储能也在走入千行万业。但其实在用户端,储能还有更多的潜在市场机遇有待挖掘。ESIE2025第13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期间,欣旺达储能的移动储能车从广东惠州跋涉5000#x2B;公里亮相北京,掀起储能应用的新浪潮。在“移动”的支撑下,储能技术除了发挥以往削峰填谷
据外媒报道,日前,公用事业厂商爱达荷电力公司(IdahoPower)将在爱达荷州首府博伊西市部署的200MW/800MWh电池储能项目获批,预计将于明年年底前完成部署,该公司为此已成功克服一大障碍。此前,博伊西市官员驳回了针对这一受监管项目的上诉,为该项目开发扫清了主要的障碍。2025年4月1日,博伊西市议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4日晚间,天赐材料披露公司2024年业绩,2024年,公司营收125.18亿元,同比降18.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4亿元,同比降74.40%;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元(含税)。锂离子电池材料毛利率比上年同期减少7.81个百分点,降至17.45%。
2025年3月动力电池月度信息产量方面:3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为118.3GWh,环比增长18.0%,同比增长54.3%。1-3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为326.3GWh,累计同比增长74.9%。销量方面:3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销量为115.4GWh,环比增长28.3%,同比增长64.9%。其中动力电池销量为87.5GWh,占
4月10日,欣旺达2MWh液冷一体式移动储能车(以下简称欣纪元2000)顺利完成5000公里极限测试,并在ESIE2025真机亮相发布。穿越大半个中国,横跨二十多座城市,历经多重严苛环境考验,全方位验证了其安全可靠性及场景适应性。目前欣纪元2000已完成相关认证,将于2025年5月正式量产。六道安全防护体系,筑
在储能行业的加速跑道上,经济性是竞争筹码,而安全性才是通关密钥#x2014;#x2014;后者以零容忍的刚性约束,决定着技术迭代的天花板与商业化落地的底线。从早期的粗放式堆砌容量,到如今资本与政策双轮驱动下的精细化运营,储能行业正被迫站在十字路口:安全冗余的每一次提升,都需要以经济性的几何倍数
锂离子电池储能开发商有能力满足本十年电力需求的预期激增,这主要由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的使用增长引发。市场参与者和观察人士表示,基于人工智能的软件工具正成为储能行业必不可少的工具。标普全球商品洞察电池和储能首席分析师HenriqueRibeiro表示:“我对人工智能在电池领域的应用持乐观态度”,他
4月12日,ESIE2025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在首都国际会展中心落幕。欣旺达储能携全链产品及解决方案亮相,并发布10米级全球容量最大、行业首款液冷一体式移动储能车真机,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真机首发,定义移动储能新标杆跨越5000公里完成严苛路试的欣旺达10米级液冷一体式移动储能车成为全场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