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新能源“全量入市”后,微电网重要性将大大加强!

2025-02-25 09:20来源:北极星储能网作者:Kung关键词:微电网储能应用工商业储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储能网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业内分析认为,这一举措将标志着我国新能源电价机制从“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迈出关键一步。此后,新能源将与煤电同台竞争,公平承担电力系统调节成本。如火电灵活性改造、储能规模化应用、智能微电网及虚拟电厂等灵活性资源的发展或将得到极大促进。

尤其是,随着能源转型提速,分布式新能源正广泛接入电网。电力企业结合各地发展特色和需求,在园区(景区)、村镇、海岛等场景,通过灵活高效集成分布式电源,布局打造多类型智能微电网项目,为区域供电可靠性的提升添砖加瓦。

例如,去年山西省投建国内首个百兆瓦级混合储能调频项目永济市国云微控100MW/50.43MWh独立混合储能项目和新疆首个“水光柴储”微电网项目都已具备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系统调节能力。

事实上,微电网并非新生产物。据北极星储能网了解,此前,国家层面已经出台多份文件,支持微电网建设。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积极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

据悉,这也是国家首次于顶层设计层面,将微电网建设上升到与大电网并列、互为补充的地位。

而去年8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微电网、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再次强调了微电网在绿色转型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分布式光伏、工商业储能以及光储充等多类场景的开发都具备一定的微网架构元素,除上述所提到的,园区、村镇、海岛等场景外,在多能互补、矿区、油气田、新能源场站等更多场景下,微电网的需求正持续扩大。

今年1月,三一硅能建设的赞比亚瑞达矿山光伏储能微网发电项目完成首发并网,该项目投运的同时也宣告了非洲首个且单体规模最大的光储柴矿山微电网项目投入运营。在国外,因为电价、能源结构以及政治等多种因素,部分国家和地区还存在着缺电甚至是无电的情况,分布式光伏+储能的智能微电网刚好可以满足这类情况的用电需要。

而在国内,同类型的矿区+分布式能源+储能+微电网场景化应用也非常多,包括近期,汉星能源中标的安徽省罗河矿光伏、储能项目。该项目同时也是安徽省首个矿用工商业储能项目,项目规模包括3.35MW光伏电站和15MW/30MWh储能电站,光伏部分年发绿电约335万kwh,储能部分年调节约1800万kWh。

事实上,此前在野外采矿、石油勘探等行业,储能并非首选。柴油发电机等传统方案往往是作为备用电源的第一选择,用以保障现场电力持续可靠供应。而当前,随着“双碳”规划的逐步深入,绿色节能低碳的能源方案越来越为项目主单位所重视,分布式能源+储能+微电网的方案成为一个重点应用方向,但在规划搭建微电网时,传统的柴油发电机通常还会继续存在。

“微电网主要以风、光等新能源为主体电源,与大电网相比,新能源波动性难以避免,即便是配置一定量的储能设备,对于长时间的稳定供电需求、系统稳定性依然是保证项目持续运转的核心要素。因此,通常还是会配备柴发,有备无患。”从事相关工作的网友分析指出。

矿山、油气田、海岛以及地处偏远的新能源场站等,往往离城市较远,无法接入市电网络,供电可靠性往往无法保证。而且,这类情况多数都处于离网工况下,储能系统长期工作于电压源模式,也会出现SOC与实际状况偏差较大的情况。维持系统稳定运行,对智能微电网系统、储能系统、PCS、BMS,尤其是EMS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不久前,新疆华电天山北麓50MW/200MWh微电网储能项目刚刚顺利并网投运。据北极星储能网了解,该项目距离最近的电源点直线距离有近80公里,上能电气为该项目提供了20套上能电气新一代2.5MW构网型集中式变流升压一体机,通过光储柴微电网协同支撑工作模式,确保了对负荷的稳定供电,轻松克服了电力接入难、用电成本高、柴油污染重等广泛存在的行业挑战。

从这一例子来看,构网型储能技术通过优化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动态特性的有效调节,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解决上述问题有明显的帮助。

当然,从项目上来看,目前国内的微电网项目仍以试点示范为主,方案定制化程度较高,并未有大规模地建设和应用。但随着新能源全量入市之后,新能源尤其是分布式也将有机会被要求参与系统调节,在确保分布式新能源、负荷协调以及配电网承载力上,微电网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相关企业或可通过这一次的变革浪潮,抓住政策红利与行业机遇。

( 来源: 北极星储能网 作者: Kung )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微电网查看更多>储能应用查看更多>工商业储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