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氢能氢能交通加氢站报道正文

两会声音 | 中石化、隆基绿能、亿华通等代表为氢能建言献策

2025-03-06 11:52来源:北极星氢能网综合关键词:氢燃料电池分布式氢能发电加氢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分别于2025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盛大启幕,能源领域相关提案一跃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而氢能,这一被视作撬动能源结构转型、助力实现 “双碳” 宏伟目标的关键力量,已然成为各省市布局政策、推动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在 2025年地方两会及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众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我国氢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建言献计。

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

张国强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建议扩大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推动重卡、船舶、储能等多元化场景应用;

提出加大产业链民营企业融资支持,设立专项投资基金和信贷产品;呼吁完善奖补资金发放机制,避免政策空窗期影响产业信心。

薛济萍 全国人大代表、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建议延续“以奖代补”政策,制定衔接政策保障产业稳定发展;提出对绿氢生产端进行财政补贴,降低电价和设备成本。

吕亮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强调需制定全国性氢能管理法规,统一加氢站审批标准,避免地方保护主义。

吴问平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大兴区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

吴问平委员建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在指导大兴编制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进程中,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支持,在加速氢能产业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关键领域,统筹谋划、给予相应政策与资金扶持。

技术突破与绿氢发展

李振国陕西省人大代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建议通过电价优惠、离网制氢等措施降低绿氢成本,并推动非化工园区制氢。

吴孟强 四川省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议构建“水风光发电+氢储能”协同体系,推动分布式氢能发电与微电网。

许文前 江苏省政协港区委员、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优化70MPa高压储氢罐材料工艺,建立加氢站联合审批机制。

张天任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重点关注动力电池循环产业发展,建议打造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闭环。

应用场景拓展

张国强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建议开展氢能高速示范,超前布局加氢站与边坡光伏制氢试点;推动氢能在冶金、化工等工业领域的替代应用。

于海平 湖北省政协委员、中石化湖北石油分公司党委书记提出打通“沪渝”“汉十”加氢走廊,形成“制储输运加用”闭环生态。

李 晟 海南省政协委员、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特聘专家建议在海口、三亚试点氢燃料电池船舶,探索交通领域新场景。

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

(一)主要挑战

1.区域割裂与重复建设

部分地区为争夺项目盲目投资,导致同质化竞争。例如,2024年8个省份同时布局氢燃料电池电堆项目,但关键技术国产化率不足40%。

2.储运成本居高不下

当前长管拖车运氢成本占比达30%-50%,液氢、管道输氢等新技术尚未规模化推广。

3.市场化机制缺位

绿氢交易平台、碳减排核算体系尚未建立,制约氢能与碳市场联动。

4.政策连续性不足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政策即将到期,后续支持政策不明朗,影响产业预期。

5.绿氢成本高昂

电价和设备成本是主要制约因素,绿氢生产成本高于传统能源。

(二)系统性解决方案

1.国家统筹规划与区域协同

建立跨部门联席机制,明确东西部分工:西北主攻绿氢生产,东部聚焦高端装备制造。

推动跨区域氢能供应链,如山东为京津冀提供绿氢支持。

2.金融工具与政策创新

设立氢能产业基金、REITs等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推动国家中长期国债注入民企技术研发,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项信贷产品。

3.技术突破与标准完善

加大可再生能源制氢补贴,突破电解槽、储运装备等“卡脖子”技术。

制定全国性氢能管理法规,统一加氢站审批流程与技术标准。

4.优化供氢体系与示范应用

构建多渠道氢能供应体系,推广离网制氢、油氢合建站等模式,降低全产业链成本。

开展氢能高速示范,超前布局加氢站,推动燃料电池汽车高速费减免政策。

5.强化政策衔接与补贴机制

延长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政策周期,明确后续支持政策,稳定市场预期。

对绿氢生产企业按生产量给予财政补贴,降低电价和设备成本

总结

2024年,氢能作为前沿新兴产业首次亮相政府工作报告,一举成为我国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范代表。如今,氢能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能源发展重点方向,关注度持续攀升。

2025年地方两会代表踊跃建言,氢能提案涵盖顶层设计、技术攻坚、应用拓展、金融支撑等全产业链环节,从辽宁绿醇生态构建,到成渝氢走廊协同联动;从山东氢能高地打造,到海南绿氢船舶示范应用,各地特色与全国统筹相得益彰。展望未来,随着政策持续优化、技术创新突破、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氢能产业有望成长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中流砥柱,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贡献磅礴 “中国力量”。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氢燃料电池查看更多>分布式氢能发电查看更多>加氢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