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储能储能电池锂电池市场正文

2025一季度储能投资新风向:技术壁垒+商业化能力,估值泡沫需警惕!

2025-04-24 11:04来源:储能网作者:刘亚珍关键词:储能投资储能企业储能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25年一季度,中国储能行业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该季度内储能领域共发生92起融资事件,单笔金额最高达14.2亿元,显示出资本对该领域的强劲信心。宁德时代、中金资本、长江资本等资本巨头持续加码,重点布局电池技术、氢能储能、智慧能源三大赛道,推动行业快速发展。这些投资不仅有助于提升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也为行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IPO市场则上演着“破冰行动”,海博思创去年12月叩开资本大门,首航新能源历经三年长跑终登创业板,就连成立不足三年的思格新能源也闪电递交港股招股书。

但狂欢之下,技术落地、估值泡沫、政策变奏的三重考验,正悄然拉开储能江湖的《冰与火之歌》。

IPO市场:储能企业上市“破冰”,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储能行业政策利好不断,企业上市融资动作明显加快,市场越来越热闹。虽然2024年国务院新出的"国九条"政策让IPO暂时踩了刹车,但长远看这其实是给储能企业上市铺了更扎实的制度道路。

该政策不光要优化上市公司考核标准、升级市场硬件,还特别提出重点培养长期投资为主的公募基金,用制度设计吸引更多长线资金进场,给储能企业上市打造稳固的政策后盾。

进入2025年,储能相关企业的IPO进程明显加快。海博思创在2024年12月19日获得IPO注册批复,成为新能源行业上市“破冰”的标志性事件。其成功上市不仅为行业注入了强心剂,也彰显了政策红利的显著成效。海博思创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年产2GWh储能系统生产建设项目、储能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这些投资计划展示了公司在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方面的雄心,也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近三年的精心筹备,首航新能源于2025年1月23日正式递交上市注册申请,并于3月24日启动发行程序,最终在4月2日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开启资本新征程。尽管受市场波动影响,其融资规模从预期的35.12亿元大幅调整至4.87亿元,但成功上市仍彰显了资本市场对储能领域的持续看好。公司表示,将把募集资金精准投向储能系统建设项目和新能源产品研发制造领域,通过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拓展国内外市场份额,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储能解决方案提供商。

尽管成立时间仅两年零八个月,思格新能源已于2025年2月21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正式开启主板IPO进程。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该公司已位居全球可堆栈分布式光储一体机解决方案领域首位,占据24.3%的市场份额。尽管目前尚未盈利,但其收入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毛利率水平显著提升,这充分展现了企业在技术突破与市场推广方面的强劲实力,预示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优优绿能则在2022年12月15日创业板IPO获受理后,经过一系列审核,于2025年2月26日提交注册,3月14日注册生效,计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双登股份作为国内通信储能领域的龙头企业,也于2025年3月11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此次募资主要用于东南亚兴建锂离子电池生产设施、建设研发中心等,显示出企业拓展全球市场的雄心。

华润电力披露,其新能源板块分拆上市方案已取得实质性突破,子公司华润新能源正式获批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发行A股。此次发行不仅是本年度首个主板IPO项目,也是深交所实施注册制以来唯一受理的注册地位于香港的内地企业,预计融资规模达245亿元人民币,刷新了自2022年5月以来的A股市场主板融资纪录。

这一系列动态表明,政策红利的加速释放为储能企业上市提供了有力支持。IPO审批速度加快,企业上市进程全面提速,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储能企业成功上市。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持续推动,储能行业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为新能源行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融资市场:资本竞逐技术突破,细分赛道热度分化

2025年一季度,中国能源行业融资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资本向新能源、储能技术与绿色制造领域深度集聚,折射出技术驱动与产业升级的双重动能。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一季度已披露的融资金额合计82.9535亿元。

从业务分类来看储能融投资一级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投资趋势,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氢储能以14个项目的数量位居首位,显示出其在储能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和投资者对该技术的信心。负极材料领域紧随其后,吸引了8个项目的投资,表明其在提升储能设备性能方面的关键作用和市场认可度。锂离子电池和正极材料领域同样表现出色,各有8个和7个项目获得融资,这反映了锂离子电池在储能市场中的主流地位和正极材料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在储能系统集成领域,6个项目获得资本青睐,反映出市场对高效、集成化储能解决方案的浓厚兴趣。固态电池和液流电池技术作为新兴方向,各自吸引了5个项目的投资,凸显了其在未来市场中的发展潜力与投资者的高度关注。此外,储能电气设备、辅材、结构件、钠离子电池、电池材料、电池回收以及项目开发等其他领域也均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支持,这进一步印证了储能产业链的日益成熟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趋势。

从投资分布来看,氢储能、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和正极材料是投资最热门的领域,吸引了超过一半的投资项目。这表明投资者对储能技术的多样性和市场的广泛需求有清晰的认识,并在积极布局相关产业链。同时,新兴储能技术如固态电池和液流电池也获得了投资者的关注,显示出储能技术的创新活力和市场潜力。

一季度国内储能领域资本流向呈现显著区域分化,形成"核心聚焦与多元突破"并存格局。长三角和珠三角核心省份成为资本集聚高地,其中江苏以18起融资事件位居首位,依托完整产业链布局覆盖锂离子电池、系统集成、负极材料全链条。广东、浙江各获14起融资,分列二、三位,区域差异化竞争态势凸显,广东聚焦氢储能与正极材料研发,浙江则突破固态电池技术。

直辖市展现双城特色,北京凭借科研资源在电池材料创新与梯次利用领域获7起投资,上海依托金融优势布局PCS变流器、新型电极材料及飞轮储能等高端装备。中部及西南省份加速突围,安徽、四川各揽6起融资,分别主攻液流电池集成与电气设备全链条;江西、福建等8省虽仅获1-3起投资,但已覆盖用户侧储能、飞轮储能等多元场景,印证市场需求分层深化。

这种"三极引领、多极支撑"的投融资格局,既体现成熟市场对产业链整合的偏好,更昭示新兴区域技术突破活力,标志我国储能产业正步入市场驱动与技术革新双轮联动的新发展阶段。

股票市场:技术落地与政策推动双重驱动,估值泡沫与不确定性并存

当前中国能源产业在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的双轮驱动下,正处于资本热捧与商业化挑战并存的转型关键期。

从技术维度看,新型电池技术虽备受资本关注,但产业化进程仍受多重制约。钠离子电池领域面临能量密度提升缓慢、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等挑战;固态电池技术实验室成果显著,却遭遇量产成本高昂、市场接受度待验证的瓶颈;液流储能技术虽以长时储能优势吸引投资,但初始投资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的问题仍需破解。

政策层面释放的积极信号与潜在风险交织,双碳目标推动新能源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然而补贴退坡、平价上网、配储解绑等政策调整正在重塑行业生态,部分依赖政策红利的企业面临业绩波动压力。国产替代政策为绿色制造与高端装备领域带来新机遇,但关键设备进口依赖度高的细分领域仍面临技术壁垒,高端光伏设备、氢能核心组件等领域亟需突破"卡脖子"技术。

资本狂欢背后,估值泡沫与业绩兑现压力逐渐显现,部分储能企业估值较高,上市后却陷入"估值陷阱",技术产业化不及预期风险暴露。叠加海外市场政策变动、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外部因素,企业业绩波动加剧,产业链脆弱性凸显。

投资趋势与展望:技术壁垒与商业化能力并重

储能赛道正在经历资本布局的深度变革,投资逻辑从"广撒网"转向"精准狙击",形成"技术硬实力+商业化验证"双引擎驱动的新格局。

技术攻坚呈现两大突破方向:一是颠覆性技术产业化突围,以液流电池为代表的新技术需跨越"百兆瓦时"电网级项目验证门槛,用实证数据证明调峰调频性能优势;二是区域协同创新加速,长三角、京津冀等地通过政府牵头、企业主导、高校支撑的模式,正在攻克技术效率瓶颈。

商业化转化层面,硬核指标全面升级。液流储能需实现从示范项目(<10MWh)到商业电站(>100MWh)的规模化跨越,同时商业模式加速进化,"容量租赁+辅助服务"的多元收益模型正在重构产业价值链。资本开始要求项目兼具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可行性,那些能通过电网级验证、形成可复制商业模式的企业,正在成为资本追逐的新标的。

这场从粗放扩张到精益深耕的转型,本质是储能产业进入价值回归阶段。投资人不再为概念买单,而是聚焦技术落地能力和商业变现效率,倒逼企业构筑"技术护城河+产能壁垒"双保险。储能赛道的下半场,将是技术硬汉与商业智者的联合角力。

结语:储能赛道机遇与挑战并存,投资需精准布局

2025年,新能源储能赛道正上演资本狂欢。一边是技术突破叠加政策红利,市场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另一边却是估值泡沫、技术路线之争、政策波动三重考验。对投资人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深渊。

当前市场热度背后暗藏玄机。钠离子、液流电池等技术路线竞争激烈,稍有不慎押错方向,可能血本无归。更棘手的是,补贴退坡后真实需求开始显现,那些仅靠概念炒作的企业将原形毕露。投资人必须擦亮双眼:技术专利含金量几何?量产能力能否突破GWh级门槛?盈利模型是否可持续?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价值投资回归。真正的赢家需要同时具备三大基因:技术护城河要深——持续研发投入,至少掌握核心专利;产能壁垒要硬——具备规模化制造能力;政策嗅觉要灵——精准预判补贴退坡后的市场走向。就像马拉松选手,既要冲刺技术前沿,又要稳健把控产业链,更要读懂政策风向。

当市场泡沫消散,裸泳者将浮出水面。投资人必须转型为"技术+商业"双料选手:左手握着专利清单,右手算清成本账,眼睛盯着政策牌。唯有如此,方能在储能革命的深水区,打捞到真正的"赛道明珠"。

原标题:2025一季度储能投资新风向:技术壁垒+商业化能力,估值泡沫需警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储能投资查看更多>储能企业查看更多>储能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