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储能储能应用电网侧市场正文

风口变了,得储能“后市场”者得天下

2025-05-06 10:33来源:高工储能作者:高工观察关键词:储能企业储能系统储能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储能后市场时代正在到来,产业链企业准备好了吗?

储能“后市场”时代正在到来。

何为储能后市场时代,业界普遍认为,以新能源全面入市的“136号文”为重要节点,以储能运营、运维等为特征的后市场加速到来。

从运营角度看,136号文之后,储能项目的收益从依赖“容量租赁费+行政补贴”转向市场化交易,包括电力现货市场套利、调频调峰辅助服务、容量补偿等多元化渠道。那么对储能项目的运营能力上升为刚需。

换言之,会运营的储能项目,才是良性资产;如何运营,也储能市场新兴重要战略市场。

从运维角度看,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73.76GW/168GWh)。

从多维角度来看,储能后市场时代正在到来,产业链企业准备好了吗?

01

风向变了,储能“后市场”时代来了

在行业人士看来,储能“前时代”以政策强制驱动和粗放发展为特征,而“后时代”则通过市场化机制和技术创新实现精细化运营与价值创造。

这一转变既是能源革命的必然要求,也为行业带来了从“被动配套”到“主动盈利”的质变机遇。

储能前时代为政策驱动期,即2025年“136号文”政策出台前。以政策主导,强制配储为主要特征,地方政府要求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套储能。强制配储政策下,大量光伏电站配套储能设施闲置。

强制化的10%-20%的配储比例使得储能短期性规模化增长,但缺乏市场化收益机制,导致储能利用率低,比如平均仅6.1%和“建而不用”现象普遍。储能项目收益依赖政府补贴或容量租赁费,IRR(内部收益率)普遍较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

储能后时代为市场化竞争期,即2025年“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后。

储能导入政策转向市场机制,储能收益模式多元化,包括峰谷价差套利、辅助服务补偿、虚拟电厂响应及碳资产交易等。

在市场化机制下,共享储能、光储一体化、虚拟电厂等模式将会加快走进现实,使得储能从“成本项”转变为“创收资产”。

02

如何应对储能后时代?跨越运营、运维两座“高山”

储能后市场时代愿景的已经清晰,但两大核心难题仍横亘在坡长雪厚的储能赛道之前。

一是如何让储能挣钱?

新能源全面入市后,电价波动加剧,储能需通过精准预测峰谷价差优化充放电策略。

国家能源局29日消息,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下称《规则》),致力于通过市场机制进一步挖掘电力系统调节潜力。

电力辅助服务是指除正常电能生产、输送、使用外,发用两侧主体提供的系统调节服务,是保持系统稳定的“调节器”。

随着中国新能源装机比例的不断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激增、调节能力不足,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进一步挖掘系统调节潜力。

此番发布的《规则》共12章67条。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经营主体包括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规则》特别明确了储能企业、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车网互动运营企业等经营主体地位,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调节。

此外,《规则》还健全了辅助服务费用传导机制。明确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原则,结合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情况,建立辅助服务费用传导机制。电力现货市场连续运行的地区,符合规定的调频、备用等电力辅助服务费用,原则上由用户用电量和未参与电能量市场交易的上网电量共同分担。

在政策层面,国家不断发布新规挖掘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调节潜力。而对于储能产业链企业来说,辅助服务市场的进一步激活将让储能有利可图。

“我们的理想目标是要通过容量电价能覆盖大部分新型储能的固定投资收益,通过现货价差能覆盖它的日常运营费用,一些资金成本和税费,满足基本的日常调用需求,辅助服务市场要提供一些额外的激励。”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刘佳乐说。

融和元储副总经理王又佳认为,市场政策向市场化转变是行业发展的积极信号。对于专注储能资产运营的企业来说,储能运营属性强、复杂度高,市场化意味着更注重建设后的长期价值。

过去行业多关注前期建设成本,而现在需要平衡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和收益,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这一转变为融和元储这类企业带来了更多机遇,有助于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以融和元储为例,目前运营近300个站点,每天需生成约25000条策略。AI技术的出现,使得策略生成自动化成为可能。然而,AI也存在“幻觉”等问题,可能导致瞬间出现大量指令错误,影响运营资产安全。因此,需要专业人员持续与AI交互,迭代其思路,确保其决策合理。

在发展趋势来看,AI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精准负荷预测、故障预警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未来储能企业争夺的制高点。

当前,在工商业储能领域已经正在掀起设备商转向运营的热潮,但仍处于草莽时代,如何真正实现储能项目有效运营,或成为产业链企业的独一无二的护城河。

二是如何实现储能电站高效安全运维?

目前大多数的储能电站运维较为简单粗放,且缺乏有效的运维管理工具,无法满足电站安全高效运维需求。运维人员缺口超20万,高端技术人才供需比达1:8。现有运维企业服务能力仅能满足40%的市场需求,且60%的故障处理存在48小时以上响应延迟。

大唐中南院新型储能研究中心副主任栗占伟曾谈到,目前整个行业内都缺乏专职的储能运行和维护人员。同时对运维人员的技术经验要求也非常高。运维人员需要进行轮班值守,对设备故障进行层层排查,而人力成本则是电站运维中占比最大的成本之一。

在不需要人的情况下,从软件运行、电池寿命、前期预警,到整个电站的管理,皆需大数据的管理。EMS研发、大数据预警,怎样做好数字化运维,这些都仍是行业难点。

一定程度而言,智慧运维可以辅助定位故障设备和问题点,提升运维人员的效率。通过系统实现全面监控,让信息来找人,而不是让人去找信息。这样可以将运维人员从繁琐的信息查找中解放出来,将他们的价值放在更有价值的工作中。

栗占伟指出,设备的问题也不容小觑。现在的电池包越来越沉,从20多个电池到40多甚至100多个电池,整个电池包的体积也越来越大。当判断出某一个电池包有故障的时候,整个PACK要怎么取出来?

他指出,电池PACK重到4-6个人也抬不动,大部分厂家也没有专业的维护工具,将电池包从舱内拿出来调换、检修都很成问题。

目前对于整个储能电站的设计,还是沿用火电、新能源的设计,就算有专用的检修工具也进不去,两舱之间至少3米的间距也腾挪不开。

一方面,储能电站设备数量越来越多,运维缺口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而长时间的不合理维修检修会导致电站无法按时恢复正常工作,进而减少收益甚至影响电网的运行。

愈来越多业界人士意识到,储能运维是保证储能电站长时间连续安全运行,支持调峰调频、削峰填谷等多种用途来发挥价值和赢得收益的关键,因此储能电站投运后的盈利水平很大程度受运维水平高低的影响。

以当前工商业储能为例,工商业储能是一个跨周期的产品,在初期的投资收益模型中,很难完全覆盖合同全周期所带来的风险,因此需要高质量的运营能力来确保收益。如果企业的运营策略不当、运维能力不强,很可能出现亏损。

智能化正重塑运维价值链,在近期,宁德时代推出的“天机”系统,通过海量传感器实现毫秒级故障定位,使热失控预警效率提升。远景能源的EnOS平台更将数字孪生技术深度嵌入,使储能系统调频响应速度缩短,直接对接电力现货市场套利。

对数万家储能设备厂商而言,储能后市场时代的比拼,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设备质量,而基于设备提供的运营、运维等综合能力的比拼。

03

后市场时代,储能产业链企业准备好了吗

当前,储能赛道已然十分内卷,但均止步于设备。在运营、运维赛道,储能仍处于蓝海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腾讯等科技公司以AI和大数据为武器,自2022年以来正在加快切入储能运维与调度领域。

腾讯云能源与资源行业首席专家孙福杰介绍,腾讯云“城市级综合能源数字运营平台”要做的就是,针对区域内的用能园区和企业,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数字技术,提供储能管理、光伏管理、充电管理、需求响应、虚拟电厂、能效分析、碳资产管理等综合能源服务,帮助各类能源主体有效实现节能、降碳和降费,为区域内的能源协同管理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平台支撑。

2025年初至今,腾讯在AI领域的动作尤为积极,或将进一步深入储能行业算法布局

但储能运营、运维不应只是腾讯登巨头们的业务延伸,而是更多储能设备厂商竞逐的重点。

奇点能源董事长刘伟增此前接受高工储能专访时曾表示,工商业储能真正风险是项目运行一年之后,真实运营数据和前期投资模型中的预测数据之间的巨大差异从而导致整个项目的收益风险不可控。

头部大厂特斯拉、阳光电源、海博思创、远景储能、天合储能、科陆电子、阿特斯、晶科能源等也专门开发软件算法平台。

以融和元储为例,作为国内首家运营电站的储能系统集成商,其一直秉持“运营+”战略,通过自研的数智平台——储能电站运营一体化驾驶舱“融和·白泽”专为用户侧工商业储能系统运营打造了天禄智控运营管理系统

据了解,目前融和元储数字化服务承担80%以上的监督管理工作、90%以上的设备维修任务,现货收益保持各区域同类项目前5%,具备电池诊断、维护、评估能力,全生命周期保障电站安全稳定运行

奇点能源也在此前创新推出了eGo储能生态协作平台,精准链接储能电站所涉及的开发、投资、建设、设备制造、电站运维的全量全要素信息,形成基于数据驱动的迭代增长飞轮,为用户和投资商高效带来安全、可靠、持续的确定性收益而赋能。微信搜索小程序“奇点储能”,即可让运行数字化,让收益清晰化,让服务便捷化。

而在运维领域,现阶段国内的一些储能电站已经开始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红外热像仪等传感器设备,对电池组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和诊断。无人机巡检不仅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而且能够实时传输巡检数据,为运维人员提供直观的检测结果。通过对比和分析巡检数据,运维人员可以及时发现电池组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有效避免了故障的发生。

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储能产业链企业来看,当前在储能后市场的动作都尚处于前期。但可以乐观的预见,未来得后市场者得天下,这句话在储能领域并不过时。

当储能系统复杂度超过传统火电的3倍,当故障传播速度达到毫秒级,运维已不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决定新能源体系存亡的"关键战役"。

原标题:风口变了,得储能“后市场”者得天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储能企业查看更多>储能系统查看更多>储能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