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电网形态”相关结果476

      来源:国家能源局2024-12-17

      《规定》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环境下电源结构、电网形态、业务模式、技术基础等方面的变化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技术、应急、管理三个层面明确了防护标准,细化了防护措施,为电力系统安全发展保驾护航。...在适用范围上,《规定》不仅适用于传统公用的各级电网、各类变电站(换流站、开关站等)和各类发电厂,也适用于与主网并网运行的地方电网或专用电网、以及各类自备发电厂和变电站,还将与电力监控系统相关的产品制造、

      来源:国家电网报2024-12-17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推进,电力电量平衡方式、电网形态均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加快探索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和海量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的市场机制和调度运行机制,不断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承载力。

      来源:南方电网报2024-12-13

      随着西北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西南水风光储可再生能源发展带、东南海上风电基地的开发,与之相适应的电网形态发展的模式也将发生变化。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从技术角度对新型电力系统下西电东送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来源:国家能源局2024-12-13

      《规定》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环境下电源结构、电网形态、业务模式、技术基础等方面的变化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技术、应急、管理三个层面明确了防护标准,细化了防护措施,为电力系统安全发展保驾护航。...在适用范围上,《规定》不仅适用于传统公用的各级电网、各类变电站(换流站、开关站等)和各类发电厂,也适用于与主网并网运行的地方电网或专用电网、以及各类自备发电厂和变电站,还将与电力监控系统相关的产品制造、

      来源:南网50Hz2024-12-13

      第六,新型电力系统的电网形态是“大电网+主动配电网+微电网”。...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将深刻改变传统电力系统的形态、特性和机理,电力系统要从刚性转变成柔性,以可控、智能、灵活为特征,“无条件”接受新能源。这要求新型电力系统有“无限大”的功率和“无限多”的能量。

      来源:南网50Hz2024-12-12

      四是突破“新型电网形态+新型电力装备”技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五是突破“氢能+新型储能”技术,提升系统灵活调节能力。...电网企业和基础设施运营商必须将气候变化纳入考量。输电线路和电网设备必须能够应对气候变化,而此类投资的周期较长,一般以数十年计。我们要确保无论酷暑、狂风、严寒,未来数十年电力系统都能经受住考验。

      来源:​国家能源局2024-12-09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推进,电力电量平衡方式、电网形态均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加快探索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和海量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的市场机制和调度运行机制,不断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承载力。

      来源:浙电e家2024-12-06

      同时,分布式电源、微电网等多元新兴主体涌现,系统主体多元化、电网形态复杂化、运行方式多样化的特点愈发明显,新型电力系统安全机理和形势面临深刻变化。配网亟需全面转型升级。

      来源:南方电网报2024-11-22

      新能源配电网管控系统与智能配电柔性多状态开关技术的紧密配合,使用户对高电能质量和高供电可靠性的定制化电力需求得到满足,成为未来智能配电网形态演变的示范模式。...广东电网公司佛山高明供电局以“可观、可测、可调、可控”为方向,根据现有电力网架基础,紧紧围绕配电网数字化转型、新能源管控、微电网、配电柔性多状态开关技术、电力需求侧管理等五大方面,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来源:南网50Hz2024-11-21

      11月20日,南方电网公司发布第二批31个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和17个示范项目名单,选取高比例新能源、多能互补、新型电网形态、电碳耦合等示范元素开展探索,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全景式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2024-11-20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向“多”发展“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深入推进,电源形态电网形态、负荷形态和储能形态均出现深刻变化,源网荷储多要素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呈现出多元化供应体系、多形态电网协同发展、多样化负荷柔性互动

      来源:国家电网杂志2024-11-20

      电网的网络结构、运行工况、运营环境更加复杂,物理形态和功能形态等层面将发生深刻变化。分布式新能源渗透率快速增加,配电网系统化、有源化趋势明显。

      来源:国家电网杂志2024-11-18

      储能对配电网将产生革命性影响随着储能技术的成熟,未来配电网形态可能发生革命性变化。...储能技术的成熟会对配电网形态产生革命性影响。传统配电网代入问题的逐步解决提高供电可靠性仍是未来配电网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来源:电联新媒2024-11-14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过程中,电源构成、电网形态、负荷特性、技术基础、运行方式都将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

      来源:灵石县人民政府2024-11-08

      随着电力行业技术发展和对电力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等要求越来越高,电网形态向智能电网转型发展,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支持电力行业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

      达摩院跨界电力,作出“最优决策”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2024-11-06

      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我国明确提出要构建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基本特征的电力系统,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等战新产业得到大发展,但我国的电源结构、电网形态、负荷特性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来源:国家电网报2024-11-06

      白洋淀微电网示范工程打造了多层级嵌套式微电网形态,有效提升了区域内供电可靠性,终期规划光伏每年可生产绿电693万千瓦时,替代燃煤2772吨,减排二氧化碳6910吨。

      来源:浙电e家2024-11-06

      交直流混联大电网和海量新能源的接入,进一步加剧了宽频振荡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存在潜在的巨大电网运行风险。而遍布城乡、工业园区的新型负荷的广泛接入,也让电网运行形态更加复杂。

      来源:国网天津电科院2024-11-04

      不只是抢占国际标准高地,近年来,电科院深入贯彻上级提质增效工作部署,聚焦能源绿色转型和电网形态升级,持续发挥科技创新、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作用,探索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在重大科研项目、

      来源:国家电网报2024-11-04

      新型体系强中枢当前,山西电网“双高”的低惯量、低阻尼、弱电压支撑等特征愈加明显,配电网有源化导致输配用单向输电网络向多元双向混合结构转变,源网荷结构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对电网运行控制提出更高要求。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