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外资准入”相关结果793

      2006-01-06

      真正的电煤市场化改革,着力点在于促使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资三方主体融入到电煤市场竞合格局中。...尴尬的是,在电力市场上,不但民营资本常望而却步,连一度投资热情高涨的境外资本也纷纷撤离中国市场。

      2006-01-05

      真正的电煤市场化改革,着力点在于促使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资三方主体融入到电煤市场竞合格局当中。...而放宽民营资本在电煤行业准入条件最大的好处,在于催熟一个由多元化主体参与竞合的中国电煤市场。专家学者常为价格涨落而争论不休,平民百姓亦为电价上涨而心痛不已,政府干预可以缓一时之急,却不能治本又治标。

      2005-11-21

      三是制订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制订市场准入条件和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四是研究制订可再生能源价格体系,建立可再生能源高成本的分摊机制。...与其他能源项目一样,目前许多企业都在积极介入广东风电市场,其中有国家的、外资的、还有广东本地企业。目前广东风电市场已经启动的新项目有26万千瓦,在规划的有36万千瓦。

      2005-11-03

      规范市场环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煤炭工业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工业排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煤炭经营应施行准入制度。首先,在对从事煤炭经营的企业进行资金、管理能力、市场经营能力等从业资格审查的基础上,对具备条件的企业,发放特许经营许可证。

      2004-07-08

      通过进一步开放电力市场,引进民营资本、外资等加入竞争,加快发电企业的市场化,用价格机制培育电力市场的竞争格局。   ...正如柴松岳所指出的,在开放市场条件下实施电力监管,最核心的监管职权就是市场准入监管和价格监管,这也是世界各国监管机构的基本职能。

      2004-07-02

      确保输电网络的开放准入与公正收费。削弱政府的直接干预,改由电力市场监管委员会行使监管产业政策执行和核定价格形成机制等政府职能。   第四:合理的定价机制。...集资办电、多家办电、允许外资独家办电的政策在发电环节打破了国家电力的垄断局面,可是中国电力工业总体结构依旧是垂直一体化的垄断体制,效率低下,电价上升和利益不均使电力市场的开放成为了大势所趋。   

      2004-06-10

      其一,压缩高耗能产业的行业规模和企业数量,提高准入门槛。从上述电力短缺原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高耗能产业是造成电荒的罪魁祸首。...改革的方向,一是稀释电网企业的垄断利润,使之让利给消费者和生产企业;二是将发电企业推向市场,通过引进民营资本、外资等加入竞争,加快发电企业的市场化。

      2004-04-02

      “这种电力准入制度,对那些投资者而言,意味着更大的前期成本投入,而民营资本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那些急于解决电力短缺的地方政府,也只好干着急”有人如此分析。   ...僵硬的投融资体制像一个凶恶的门神站在电力市场的门口,瞄向电力建设的大量民营资金和外资则无法顺利进入。如果以后电力市场的竞争基本是国有对国有的竞争,那市场化导向改革就难免黯然失色。

      2003-12-09

      今后要严格市场准入,完善并严格执行能耗、环保、水耗等标准,达不到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组织好石油生产和进口,加大铁矿石、铝矾土和其他重要矿产品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增加接续资源,开拓海外资源。

      2003-09-28

      他说,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要依赖准入政策的调整,鼓励民营资本、外资等非国有资本的进入,这包括直接投入,也包括现有企业的改造和重组,当然也有赖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现有的几大电力公司改革如何深化,特别是在产权制度上如何进一步改革上

      2003-08-15

      去年以来,电力体制改革的提速和缺电形势的严峻,为外资准入提供了商机。 近日,美国美亚电力有限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运营,将云南曲靖电厂37%的国有股权收购到自己名下。...据北京《经济参考报》报道,国资、民资、外资等各路资本正在竞相进入电力市场,中国新一轮电力投资热潮已经出现。

      2006-12-18

      奚家成告诉记者,与别的行业相比,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市场准入形势,似乎显得更加严峻一些。一方面,因为门槛高,国产仪器仪表不容易进入这个市场,是这个行业非常典型的一个方面。...从工业总产值和销售额这两个指标来看,已经本地化了的外资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大体上是44%左右。而从国外进口的仪器仪表,还要占到市场份额的20%左右。这两项加起来,已经超过了市场份额的一半。

      来源:新华网2007-06-04

      适当提高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鼓励外商投资节能环保领域,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外资项目,促进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