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一次能源供给”相关结果2069
      户储行业进入高成长性赛道,国产电源助力高质量发展

      来源:金升阳2023-07-18

      作为能源供给设备,户用储能系统的续航是重中之重。为确保系统在待机状态下,耗电尽可能少,作为设备的核心器件——电源尤为重要,需要从可靠性、高效率、低功耗等多个方面考虑,以匹配行业的发展需求。...2、超宽超高输入电压范围储能设备的功率都比较大,电池组串起来的电压范围超宽超高,且电压波动范围较大,一次侧电源直接从电池组串取电,要将这种高电压转为可用电,要求电源模块具有超宽超高的输入电压范围。

      央视解读 | 深改委会议这三个改革信号 事关未来绿色生活

      来源:央视网2023-07-14

      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双碳”目标投射于人们的生活:从合理设定空调温度,到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再到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定不移,但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来源:学习时报2023-07-13

      在能源层面,以数字电网为关键载体的数字能源平台,能够提供灵活高效、智慧绿色的能源供给,满足数字经济发展需求、服务数字社会人民生活。...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广西防城港启动智能港口岸电建设以来,防城港供电局迅速实现高压船舶岸电供电,2021年北部湾港各港区集装箱泊位岸电覆盖率达87.5%,船舶一次靠港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减排达90%以上。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3-07-11

      这是中国能源绿色转型的一个生动注脚,也是内蒙古作为风电第一大省区向世界的一次完美亮相。头顶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这是内蒙古能源优势的真实写照。...“两率先”指的是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率先在全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向“两超过”“两率先”目标迈进过程中,风电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来源:人民日报2023-07-11

      立足资源禀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清洁煤电仍然是能源供给的托底力量,仍然是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撑”。在去煤化声浪四起的2021年,明霞能这样历史地、客观地看问题,背后是专业能力和思想高度。...第二,从文化和文明的视角看中国电力,每一次变革都是逆风飞扬。走进一代又一代电力事业奋斗者的内心世界,躬身倾听他们,其所行所思,其心路历程,都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都是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美好乐章。

      来源:《中国电力报》2023-07-06

      在此情况下,如何推动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互补,更好地实现电力系统高效运行,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用电需求,已成为我国能源供给主体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过渡过程中的一道必答题。...只有推动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深度融合、优化组合、同频共振,才有可能实现“一次能源可组、二次能源可控”,在降低能源系统碳排放的同时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撑,保障用电需求得到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

      来源:电联新媒2023-06-27

      同时,综合能源依托能源互联网技术与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实现一次物理系统、二次控制系统和交易运营系统等多系统融合,促进能源电力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有力支撑现代能源体系构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发挥市场作用,政府、社会和能源企业多方共同努力,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在能源供给侧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深度报道 | 激辩大基地

      来源:能源新媒2023-06-20

      大基地建设在我国新能源发展历程中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建设以大型风光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来源:国家电网报2023-06-13

      6月12日,吉林白城供电公司新能源场站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来到三一通榆大容量风机碳纤维技术应用示范风场,为18天前投运的风场提供运维技术指导,协助运维人员排查一次、二次设备存在的隐患。...年“风光无限 畅享绿电”活动创新开启“双区+双模式+双循环”联动发展模式:发挥以水电(含抽水蓄能)为主的东部长白山全清洁能源供电示范区的调节能力和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的西部松原白城新能源发展核心区的新能源供给能力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06-08

      统筹发展和安全,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深挖资源潜力,提升煤炭、电力、油气等能源供给能力,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高能源供给质量,建设全区能源综合保障新基地,不断增强风险应对能力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3-06-05

      未来城市能源低碳转型需提升能源储备能力,发展城市本地可再生能源,提高本地能源供给率,推动多种能源优势互补、梯级利用,实现能源“从远方来”与“从身边来”相得益彰。...目前城市能源消费量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80%,城市地区人均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农村地区的数倍。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3-06-05

      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60年,一次能源电能转化比重将达到85%以上,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70%。...因此,建立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是以新型电力系统为依托,逐步形成以清洁低碳非化石能源供给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发展是第一要务,绿色低碳转型是必然趋势。

      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和应用

      来源:广东省能源局2023-05-24

      加强发输电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和一次燃料供应保障,确保统调机组稳定可靠运行,挖掘地方机组、自备电厂顶峰发电潜力。...推动多能源品种协调发展,加强多渠道、多主体能源供给,构建多元化能源保障体系,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来源:《能源评论》2023-05-23

      从“中转站”到地区能源贸易中心可以说,开采萨卡里亚气田让土耳其看到了解决能源供给问题的可能。目前,化石能源是土耳其能源消费的主体,2021年的占比达到83.4%。...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最高,为30.2%。

      国网湖北电科院院长梅欣:建设智能配电网已成为电力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2023-05-18

      去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的要求,发出了加快智能配电网建设的强烈信号。...配电网作为连接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的关键枢纽,在能源结构变革和绿色低碳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构建安全可控、经济高效、清洁低碳、友好互动的智能配电网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来源:《中国电力报》2023-05-12

      要求发挥智能电网延伸拓展能源网络潜能,探索多能源统一协同调度,支撑能源系统广域互济调节、新能源供给消纳和安全稳定运行。...推动公司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和平台整合,创新构建“互联网+”现代客户服务模式,持续提升“网上国网”服务能力,扩大“一次办”覆盖范围,提升“一证办、刷脸办”实用效果。助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来源:国家能源投资集团2023-05-12

      项目利用海上风电阵列间距空间打造海洋牧场,充分发挥海上风电绿色能源供给优势,实现深远海网箱的智能化设备配置,并在总体布置、主体平台结构、风电机组供电改造、动力设备等多方面进行内外部融合设计。...通过栈桥将养殖网箱和风机基础连接起来,栈桥与风机基础之间采用柔性连接,电缆通过栈桥由风机引到网箱;初步拟选32号机位作为试验点,布置坐底式钢结构正方体网箱,立柱中心尺寸约60米,最大包围水体约5万立方米,一次养殖成鱼可达

      来源:国家发改委2023-05-06

      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多个能源品种产能位居世界第一,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需把握好“四个必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四个必须”的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来源:国家能源局2023-04-27

      对试点县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占比提出量化要求,要求平原地区实现炊事、取暖和农业散煤基本清零,可再生能源新模式新业态广泛发展,就地消纳能力明显提升。三是细化任务。...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各省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能源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编制本省试点县实施方案,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工作,加快探索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安全可靠的农村能源供给、消费、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为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国家能源局2023-04-27

      对试点县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占比提出量化要求,要求平原地区实现炊事、取暖和农业散煤基本清零,可再生能源新模式新业态广泛发展,就地消纳能力明显提升。三是细化任务。...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各省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能源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编制本省试点县实施方案,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工作,加快探索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安全可靠的农村能源供给、消费、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为推进乡村振兴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