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电解液技术”相关结果2730

      来源:枣庄市政府2023-10-24

      按照“项目引领、龙头带动、全系突破”思路,把锂电作为首位产业扶植培育,优化提升从锂电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大关键材料到电池制造、检验检测、终端应用及拆解回收的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支持枣庄市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暨枣庄学院锂电产业学院构建政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联合攻关。提升国家锂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服务能力,打造覆盖锂电新能源全领域的检测体系。

      来源:贵州省工信厅2023-10-24

      到2030年,“一核两区”产业集约集聚效应明显提升,推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新能源电池关键组装材料与电池制造企业形成联动发展,形成以宁德、比亚迪为核心,全国知名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聚区...支持黔西南、六盘水发挥先发优势,加快突破“煤焦油-针状焦-负极材料”技术路线,提升负极材料一体化供给能力,建设全球领先负极材料产业核心区。

      来源:贵州工信厅2023-10-20

      到2030年,“一核两区”产业集约集聚效应明显提升,推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新能源电池关键组装材料与电池制造企业形成联动发展,形成以宁德、比亚迪为核心,全国知名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聚区...支持黔西南、六盘水发挥先发优势,加快突破“煤焦油-针状焦-负极材料”技术路线,提升负极材料一体化供给能力,建设全球领先负极材料产业核心区。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23-10-20

      vnergy目前正在开展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增容材料相关先进技术研发,较目前应用的全钒液流电池在热稳定性、能量密度和成本方面均有明显的行业领先优势。...能等技术专利使用权,致力于新一代高密度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来源:深圳市龙华区政府2023-10-20

      实施电池技术突破行动,开展正负极、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短板技术攻关”。...基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开发高安全全固态电池,将实验室研究与工业化制造相结合,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示范。锂电功能材料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拟规划建筑面积83295平方米。

      钒融储能全钒液流电池<mark>电解液</mark>产线项目招标

      来源:鞍钢智慧招投标平台2023-10-18

      3.5本次招标要求投标人须具备如下能力要求、财务要求和其他要求:财务要求:详见附件(如有需要)能力要求:投标单位须具有安全评价机构资质证书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其他要求:详见附件(如有需要)3.6...公告如下:四川钒融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产线项目招标公告1.招标条件本招标项目四川钒融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产线项目(pggffgfgzhd23101779238)招标人为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

      宿迁时代储能打造,全球首套兆瓦级水系有机液流电池投产!

      来源:宿迁时代储能2023-10-16

      宿迁时代储能董事长项瞻波介绍,公司现已实现全产业链布局,电解液、离子交换膜、双极板、密封膜等核心原材料已于今年7月投产,产品质量稳定、性能优异,预计2024年可实现500mwh的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生产能力...两年多的时间里,公司突破了离子交换树脂的大规模合成技术,建成了国内首条大宽幅水系有机液流电池隔膜生产线,打破了发达国家的产品垄断和技术封锁。

      GWh集采背后:液流电池产业化“箭在弦上”

      来源:高工储能2023-10-12

      具体来说,作为新型储能重要代表,液流电池因其本征安全、技术成熟与长时储能等优势,成为愈来愈被重视的技术路线。当前,液流电池在技术、产能等方面已形成了较大突破,液流电池产业化“箭在弦上”。

      来源:储能技术研究部2023-10-11

      岗位6职责:锂电池材料研发及电芯结构设计招聘人数:1-2人应聘要求:1、近期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或者已获得博士学位;2、具有电化学、锂电池电解液、物理化学、能源化工等相关专业背景;3、具有良好的中英文写作、...研究部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及智能电网建设对大规模储能技术及电动车发展对高比能量动力电池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铅碳电池等储能电池及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及电池系统设计、优化、集成技术

      来源:上饶市政府2023-10-09

      强化与国内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争取设立省(市)级锂电池产业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四)锂电梯次回收。重点在广信区、铅山县等地布局锂电池梯次回收利用项目。...重点发展高镍nca(或ncm)、低钴、无钴三元正极材料,低成本高比容量富锂锰基,低成本硅碳负极材料、石墨烯、金属锂等新型负极材料,高温/低温/高电压电解液等环节,提升电池材料性能品质。(三)锂电池。

      来源:中山市人民政府2023-10-08

      加快培育储能电池制造业,积极布局引进钠离子电子电池、液流电池、固体电池等新型电池生产链,引进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堆、电池pack等产业。...前瞻布局氢储能产业,开发低能耗碱水电解制氢关键部件、清洁能源pem电解制氢装备等电解水制氢装置,重点突破液氢储运容器、大规模氢液化技术及装备、氢液化系统关键设备、液氢加氢站技术及成套装备等低温液态储氢关键技术

      来源:中山市人民政府2023-10-08

      加快培育储能电池制造业,积极布局引进钠离子电子电池、液流电池、固体电池等新型电池生产链,引进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堆、电池pack等产业。...前瞻布局氢储能产业,开发低能耗碱水电解制氢关键部件、清洁能源pem电解制氢装备等电解水制氢装置,重点突破液氢储运容器、大规模氢液化技术及装备、氢液化系统关键设备、液氢加氢站技术及成套装备等低温液态储氢关键技术

      家庭储能系统可以使用多久?

      来源:中国储能网2023-09-27

      除了在停电时提供备用电源之外,电池储能系统还集成了允许智能调度能源进出口的技术,其主要目标是使住宅太阳能系统的价值最大化。而且,一些电池储能系统经过优化,可以为电动汽车充电。...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池退化的另一个原因是电池电解液中的锂离子的损失。电池中的副反应会捕获游离的可用锂,从而逐渐降低电池容量。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3-09-25

      前者可包括氢气、甲醇、氨等燃料以及电解液,后者涵盖电解池、燃料电池、液流电池等装置。...它的能量储存在电池外面的电解液罐中,因此不存在安全问题,加上其扩展性较高,寿命是锂离子电池的3倍,所以被业内寄予厚望。

      来源: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2023-09-21

      研究制定项目评价管理措施,围绕基础锂盐、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锂电池等上、中、下游产业环节,对存量项目和拟建项目进行科学评价。...《意见》明确目标,到2027年,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发展、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显著增强,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构建形成“锂资源开发—锂电材料—电池制造—系统集成—终端应用

      会吸二氧化碳的电池!西湖大学王盼实验室开发新型有机储能材料

      来源:西湖大学WestlakeUniversity2023-09-20

      由于能量存储在电解液中,这意味着这种电池的储能不再依赖于电极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电解液的总量——扩容,只需要扩大储罐的尺寸即可。...目前较为常见的技术有胺洗涤法、强碱性溶液吸收、固体胺与氨基酸的直接空气捕集法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不完美之处,包括毒性、腐蚀性、材料降解难、耗能高等等。

      锂电行业加速洗牌 这家企业宣布停产!

      来源:北极星电池网2023-09-19

      行业专家指出,不少跨界企业由于技术沉淀和储备不足,进入之后难以实现大的突破和创新,因此更多选择模仿,照葫芦画瓢,直接造成了技术雷同、产品同质化,质量和品质都参差不齐。...除了锂电池产业,产业链的四大主材环节(即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风险,一些项目出现停产的情况。

      来源:环球零碳2023-09-18

      锂二氧化碳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当对电池进行充电时,锂离子从电池正极经过电解液运动到负极。而作为负极的碳呈层状结构,有很多微孔,到达负极的锂离子就嵌入到碳层的微孔中。因此,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高。...科学家在进行不断探索,各种技术路线也各显神通。锂离子电池是目前的主流。

      来源:塞罕绿能2023-09-15

      下一步,塞罕绿能公司将以此项目为契机,积极推进项目研发工作,研发1mw模组、组建电解液基金、研发自动化生产线,不断创新,完善技术,加速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推动储能产业发展,为河北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提供助力

      楚能新能源携314Ah电池亮相RE+美国国际太阳能展会,向世界讲述“中国方案”

      来源:楚能新能源2023-09-14

      楚能新能源凭借技术储备及制造工艺的沉淀,在展会现场展示了自主研发的聚能π314ah超长循环电池,该款电池通过采用全新碳包覆技术,前驱体修饰工艺,使用耐高温电解液打造了“长寿命、强安全、高能效”三大技术利刃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