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电动汽车厂商”相关结果2522
      最高37.6%!欧盟7月5日起对中国<mark>电动汽车</mark>征收关税!商务部回应了!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18小时前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发表声明称,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将损害在华经营的欧美厂商利益。宝马公司也表示,加征关税死路一条,将损害全球企业利益。7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对此做了回应。...他表示,中方注意到,欧盟一些成员国政府和主要汽车企业已经多次明确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实施反补贴措施。

      来源:电池中国网2024-06-27

      当前,在电动汽车激烈的价格竞争背景下,降本已成为车企提高其车型竞争力的一项重任;另一方面,凭借“性能优、造得快、降成本”等优势,曾经引发热议的滑板底盘、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近期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同时,新建滑板底盘产线投资较高;车企共享自身底盘核心技术意愿较低;滑板底盘厂商需要将三电、制动、转向等零部件集成于底盘后再交付给车企,或对车企原有业务产生一定冲击;动力电池集成到底盘,后续维护困难……一系列痛点仍是滑板底盘规模化应用的阻碍

      来源:高工储能2024-06-27

      除了头部产商外,越来越多储能厂商跟进了这场产品迭代竞赛。据高工储能调研显示,5mwh储能系统在国内市场展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并带动了“一簇一管理”的pcs方案以及大容量电芯。...继“光伏、电动汽车、锂电池”已经成为外贸新三样之后,储能出海加速走向纵深,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奔赴海外市场,拓展企业新的增长市场。今年6月的德国慕尼黑、中国上海两场展会,牵动了大半个储能圈。

      来源:高工锂电2024-06-24

      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已有数十家锂电企业宣布了欧洲建厂计划,包括宁德时代、蜂巢能源、国轩高科、远景动力、亿纬锂能、欣旺达、中创新航等动力电池企业,以及华友钴业、杉杉股份、璞泰来、天赐材料、当升科技等锂电材料厂商...加上欧盟现有的10%关税,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到欧洲,最高关税将接近50%,这将直接影响中国电动汽车的出口售价与销量,进而影响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

      电缆龙头再扬帆 开创储能新辉煌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24-06-24

      工商业储能因其完全市场化,被行业视为真正的星辰大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储能厂商开始加码布局。...在能源转型的推动下,能源储存和电动汽车的需求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地区将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统,储能将在“本地化”上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促进能源的区域化和去中心化。尤其2024年,储能市场预期将迎来快速增长。

      来源:高工锂电2024-06-21

      不过站在整个电动汽车视角,滑动底盘的推进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其可以通过更专业化的分工,提升制造的精度和性能,而更重要的意义也在于,其通过更标准化的制造工序,节省制造费用和研发测试成本,最终让消费者受益。...由于滑板底盘厂商需要将电池、电机、电控、悬架等一系列零部件做好集成,然后再交付给车企,这势必会对车企原有的业务产生一定的冲击。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4-06-18

      隔膜方面,头部集中度非常高,2023年排名前10名的厂商市场占比超过90%。传统锂电池企业宁德时代、鹏辉能源也纷纷涉足钠电领域。...不考虑回收场景,我国锂资源储量极限仅能满足1.62亿辆电动汽车的搭载需求。近年来,锂电池重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大幅波动,给产业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来源:新华社2024-06-14

      他说,不少德国汽车制造商扎根中国市场、与中国企业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这有助于保证德国汽车厂商增强竞争力,中国对于德国乃至欧洲汽车产业转型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国-斯洛伐克经济联委会主席帕沃尔·安塔利奇经常去中国参观车展,试驾过很多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也走访了多家电动汽车制造商。

      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的51家参与方都是谁?

      来源:IESPlaza综合能源服务网2024-06-07

      那么,具体都有哪些厂商参与了这一样板工程?iesplaza综合能源服务网为此做了梳理如下:虚拟电厂的产业链包括上游基础资源、中游系统平台运营商、下游电力需求方。...产业链上游基础资源包括:可控负荷,如电动汽车、空调、智能建筑、工业可调负荷等;分布式能源,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燃气轮机等;储能,如冰蓄冷设备、5g基站、储能电站等。

      来源:国家电网报2024-06-06

      目前,相关技术成果已推广应用到双模(hdc)通信单元、智能量测终端、标准化检定检验设备、主站系统等相关设备的研发和制造过程中,涉及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全部省级电力公司和100多家设备厂商,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目前,该地区已配置了200套电动汽车有序充电装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小区配变负荷、连接的电动汽车数量,挖掘台区配变剩余容量,形成了1.4兆瓦可调节负荷资源池,降低了增容压力,提升资产利用率。

      来源:高工锂电2024-05-21

      上周,美国白宫发布声明称,将大幅提高从中国进口的锂电池、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等产品的关税。...在产品出口之外,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远景动力等厂商则更注重推进产能的出海,即在美国规划与落地厂房。就国轩高科而言,美国提高锂电关税对公司影响“非常有限”。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4-05-20

      建立完整生态体系对于相关企业发展快充电池,纪雪洪认为:“当前,动力电池技术快速迭代,车企对于快充电池有较大需求,电池企业要加快占领技术制高点,让产品实现高安全性与低成本性,把握住与热销车型厂商配套的机会...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2022中国电动汽车用户充电行为白皮书》显示,当前,中国电动汽车用户平均单次充电时长为49.3分钟,日充电1.4次。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24-05-15

      当升科技表示,公司已针对电动汽车市场开发出固态电池用关键正极材料,产品已成功导入辉能、清陶、卫蓝新能源、赣锋锂电等固态电池客户,并实现批量销售。...翔丰华表示,公司储备有可用于固态电池的负极材料生产技术,具备产业化基本条件,同时也正在配合下游厂商针对固态电池开展合作。当前相关产品已经送样,但用于全固态电池的负极产品尚未批量供货。

      来源:环球零碳2024-05-13

      中匈两国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中国的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电动车巨头比亚迪,以及为数众多的配套厂商都在匈牙利动工建厂,希望打造他们进军欧盟市场的“桥头堡”。...蔚来能源欧洲工厂负责人舍赖吉·蒂博尔向媒体表示,蔚来汽车不仅给欧洲带来了电动汽车,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换电站技术。

      4月新能源车市战报:纯电车型集体回暖 小米目标年交付10万辆

      来源:电池网2024-05-07

      在购车类型方面,有51%的受访者愿意选购混合动力电动汽车,28%的受访者喜欢纯电动汽车。...乘联会分析,随着北京车展开始,各厂商开始发力,自4月中旬起,陆续有新品牌、新车型问世,消费者对车市关注度大幅升温,有望刺激前期压抑的购车需求加速释放,全国层面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呼之欲出,整体车市蓄势待发。

      来源:电池中国网2024-04-25

      事实上,随着近几年动力电池性能的不断提升,纯电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已经能够突破1000公里大关。蔚来、智己、广汽、极氪等汽车厂商纷纷推出1000公里续航车型。...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是实现电动汽车更长续航里程的关键。

      比亚迪:2023年营收6000亿+!刀片电池装机量超100GWh!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24-03-27

      发展新能源及电动汽车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比亚迪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消费类电池领域,比亚迪生产的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各类消费类电子产品及新型智能产品领域,主要客户包括三星、dell、联想等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导厂商

      来源:电池中国网2024-03-26

      当前,中国电池企业进入美国市场,一方面要尽量规避美国政策风险,但更重要的是,仍然是基于低成本、先进性的电池技术,与美国主机厂、储能系统厂商合作,通过市场化手段,深耕全球市场。...据报道,目前包括福特、通用汽车和特斯拉都暂停了在北美扩大电动汽车产能的计划。电动汽车在美国市场需求低迷,主要原因是电动汽车价格、充电基础设施价格居高不下,导致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出现下降。

      来源:电池中国网2024-03-25

      作为一家日本汽车厂商,和丰田一样,斯巴鲁的电动化步伐有些迟缓。截至目前,斯巴鲁仅推出了一款纯电动汽车,即solterra,该车使用了由宁德时代供应的方形电池。...预计年产能为10gwh,约占松下产能的20%,足够为约15万辆电动汽车供能。

      来源:《能源评论》2024-03-18

      在过去两年中,插电式混动和增程式技术均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部分汽车厂商从用户角度出发,将增程式技术和插电混动技术进行升级,使其更加符合用户的真实需求。...2023年第四季度,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的纯电车型季度销量首次超过特斯拉,这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上的实力,也意味着这家以造电池起家的汽车公司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制造商。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