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锂离子技术”相关结果4149

      来源:电池中国网2024-06-26

      技术成熟度方面,据电池中国了解,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具备(动力电池热扩散时)“不起火、不爆炸”技术储备。...在电动自行车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起草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gb 43854-2024,“国强标”)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24年4月25日发布,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平高储能/阳光电源/比亚迪/宁德时代等获奖!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24-06-25

      今年的奖项分布和获奖特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分别授予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一等奖包括“四川大学,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基于聚烯烃凝聚态结构调控制备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隔膜

      政策观察:动力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低于165Wh/kg扩产或将受限

      来源:电池中国网2024-06-24

      ;(6)主要产品具有技术发明专利;(7)申报时上一年度实际产量不低于同年实际产能的50%。...(3)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3%,鼓励企业取得省级以上独立研发机构、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或高新技术企业资质;(4)鼓励企业创建绿色工厂;(5)鼓励企业自建或参与联合建设中试平台

      含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技术!福建组织申报2024年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

      来源:福建省科学技术厅2024-06-21

      在新能源与节能中,包括柔性薄膜、异质结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兆瓦级大型机组等风电关键部件设计制造技术,核安全与先进核能应用技术,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技术,锂离子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制造应用等关键技术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24-06-20

      新型储能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技术路线“百花齐放”。目前,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主导地位,广泛应用在新能源电站、变电站和工业厂区内。...6月20日,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李创军司长称,新型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技术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24-06-18

      公司是专注于新型消费类电池电芯研发生产的创新型企业,致力于将各类原创技术应用到消费类电池领域,推动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综合性能改进。...本次投产的高密度固态锂离子电池中试线,是国内先进的固态锂电池生产线,关键设备由耀石锂电与供应商共同研发,产品研发路线延续国内权威科研机构在电池基础研究及产业化实践中所形成的路径,实现了锂离子电芯体系从液态到固态的突破

      第三届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圆满召开

      来源: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2024-06-14

      、长寿命且能量密度可观,未来可以替代铅酸电池,并填补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性能空间。...何鹏林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院士报告 高瞻远瞩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景虹在《钠离子混合电容器》主旨报告中介绍了锂离子混合电容器和钠离子混合电容器的研究进展,李景虹指出,钠离子混合电容器具有高功率密度

      汉星能源:安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企业 电化学储能系统产品供应商

      来源:汉星能源2024-06-13

      优势产品、技术矿企智慧保安电源矿企综合能源 2mw/3mwh一体机(可定制)一体机式工商业储能液冷100kw/233kwh一体机一体机式工商业储能风冷100kw/215kwh一体机集装箱式储能5mwh风冷集装箱集装箱式储能

      来源:中车株洲所2024-06-11

      巴里坤地区冬季环境最低温度可达-33℃,5.x液冷储能系统沿用高铁低温设计技术,并进行跨界创新设计,实现储能系统的耐寒性技术突破,大大提升了环境适应能力,即使在极端低温情况下,也能保障可靠供电,支撑电网稳定运行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24-06-07

      同时,除了锂离子电化学储能外,公司正在跟踪开展钠离子、液流、压缩空气、重力等新型储能技术研究,并将在相关技术路线较为成熟时,选择合适的场景开展新技术应用示范。

      布局电池新能源赛道态度生变 多家公司按下终止键

      来源:我的电池网2024-06-07

      同时,电池新能源领域头部效应凸显,作为技术驱动型行业,优胜劣汰下促使企业重点聚焦产品与技术竞争力提升,一定程度上推动优质产能产出。...早在2021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对《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2024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来特斯拉展台解锁低碳“秘密”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24-06-05

      答案就在此次碳博会上揭晓: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技术、不断优化电芯的结构设计、独特的冷却技术、高效精准的电池管理系统等,使得特斯拉电动车拥有行业领先的能耗表现。...秘密武器”——电机系统】此次碳博会特斯拉展台上,首次展出了电机系统的深度拆解件,揭开其“神秘面纱”:率先使用碳化硅mosfet功率元件,提升电机控制精度,实现电驱更低能耗;独特的工艺技术,创新应用银烧结技术

      来源:南方电网报2024-06-03

      近年来,储能和电动汽车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存在关键材料进口依赖度较高、资源短缺等问题,难以支撑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可持续快速发展,产业急需能与锂离子电池储能形成互补和有效替代的新材料。...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530万千瓦/7768万千瓦时,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长超过210%;我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超过

      来源:电池中国2024-05-31

      并且硅基具有较低的脱锂电位,且由于其电压平台与石墨相比较高,在充电时更难引起表面锂离子析出,电池综合安全性能更为出色。...行业分析认为,随着硅基负极材料在技术、成本方面的进一步突破,硅基负极在动力电池领域将进入产业化导入快速阶段。

      精彩纷呈!中国能建举办2024年电化学储能产业发展论坛暨储能新产品发布会

      来源:中储科技2024-05-31

      袁国辉教授发表了题为《电化学电源产业的发展及未来》的主题报告,回顾了化学电源的发展历史,介绍了铅酸、镍氢、燃料电池、超级电容、锂离子等作为动力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实践,分析了电力储能给锂离子电池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电化学储能产业研讨环节,参会嘉宾结合中国能建电化学储能装备技术和业务发展现状,交流工作经验,研讨电化学储能技术及核心装备的发展趋势,针对电化学储能装备领域的技术路径、产业发展思路和相关举措提出了前瞻性的观点

      来源:人民日报2024-05-23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何肇介绍,虽然当前我国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占比超过95%,但各类新技术路线的工程化应用正在加快。...5小时;江苏如东,国内首个100兆瓦时重力储能项目加紧建设,一栋高148米的储能塔将通过提升和下放重力块,进行储放电……今年以来,新型储能的不同技术路线持续落地。

      布局海外电池回收市场!华友循环牵手日本大野成立合资公司

      来源:华友钴业2024-05-21

      华友循环拥有完善的废旧电池回收利用闭环体系,在回收渠道、研发技术、合作模式等方面拥有核心优势,致力于打造国内国外双循环闭环产业链。...华友循环总经理鲍伟与大野开发集团社长山下签署合资协议锂离子电池可以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和储能设备的储能电池,预计在日本国内有着广泛的需求,是新能源行业践行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但锂离子电池能量会随时间逐渐衰减

      新型储能 “新新”向荣

      来源:三峡小微2024-05-21

      兆瓦时级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三峡科研院供图)目前,三峡集团在储能领域入选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共计4项。...丰富技术路线,探索多元落地场景数据表明,“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0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来源:中国电力网2024-05-21

      美国能源部(doe)电力办公室(oe)本周三宣布了三个示范项目,这些项目已被选中,以获得1500万美元的资金来展示新的长时储能(ldes)技术。...美国政府打算通过使用ldes技术整合可再生能源,以满足对清洁、可靠和具有成本效益的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这次机会选择的三个创新示范项目将有助于推进储能技术的商业化,并验证其在该领域的成本和性能。

      你关心的电动车电池问题,一文专业解答→

      来源:中国消防2024-05-20

      新国标对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安全质量监管提供技术依据,其中,高镍体系三元锂电池很难通过测试,今后将难以应用在电动自行车领域。...-高镍体系三元锂电池--今后将难以应用在电动自行车领域-近日颁布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这一强制性新国标,将于今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