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市场正文

核电重启成必然 发展应趋理性

2012-06-07 08:54来源:中国科学报关键词:核电重启福岛事故核安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人类无法弃核,发展核能既是战略必争,又是百年大计。”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6月5日举行的第139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上提出这一观点后,立即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赞同。

就在前不久,《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下称“规划”)与《关于全国民用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情况的报告》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原则通过。

这对我国核电发展来说是个重大利好消息。不过,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指出,福岛核事故的教训应被深入研究和吸取,核电的安全水平应进一步提升。核电的再发展将更趋理性。

重启成必然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关于核安全的争论和质疑持续不断,德国、瑞士等国甚至宣布弃核。中国也于事故之后启动了核设施的全面检查,并暂停审批核项目。

不过,在对核电安全性进行重新评估之后,多国的调查结果皆显示,福岛事故这样的事件不可能再次发生,因而,最终确认可以继续发展核电。

“目前世界核能发展的基本格局仍是稳定的。”杜祥琬说,“裂变核电站可以保证安全,核裂变能是可驾驭、可控制的。”

杜祥琬介绍,截至2010年底,全球共有441座运行的核裂变反应堆,总装机容量3.75亿千瓦,年发电量占全球电力的15%。

而我国目前已运行的核电机组为15台,装机容量1257万千瓦,至今保持着良好的安全记录。我国核电站具备对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能力。

前些时候,杜祥琬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也曾经表示,核电在战略上具有竞争力,根本原因在于它有不可替代的优点:其一,具有高能量密度;其二,输出功率稳定高效;其三,具有清洁、低碳、环境友好的特性。

“核事故是可分析、可认识的,而且每次核事故都带来了核安全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驯服核能必然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改进的过程。”杜祥琬在该论坛上指出,“人类既然认识到核能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就不可能把它锁在抽屉里,关在笼子里。”

“福岛事故改变不了"核能是安全、环境友好能源"的基本结论。”潘自强也如是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认为,我国核电站总发电量的比例不足2%,只有以一定比例和规模发展才能满足未来能源发展和减排的需要。在加强管理和提高技术的基础上,每年装备5~6台核电机组是完全可能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重启查看更多>福岛事故查看更多>核安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