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浙江嘉兴十三五规划:推进火电风电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 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全文)

2016-07-01 08:21来源:北极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浙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节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建设高水平科技产业园区 。 整合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着力推进以嘉兴科技城、嘉兴秀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一批特色科技产业园为补充的科技创新平台集群,引导全市范围内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努力成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策源地。加快区域创新型县(市、区)、创新型镇建设,增强创新聚集区辐射能力,努力实现各县(市、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覆盖。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巩固和深化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城市地位,全面参与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带建设,积极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加大科研院所引进培育力度。 继续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来嘉兴合作办学,争取高水平研发机构、产业创新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落户嘉兴。充分发挥嘉兴高校及科研机构研发服务功能,鼓励设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研发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协同,努力打造省校合作促进科技成果本地化产业化试验区,全面提升我市创新综合能力。

大力培育众创孵化平台。 积极实施“泛孵化器”建设工程,以各类开发区、园区为依托,重点启动建设一批运行模式先进、配套设施完善、服务环境优质、影响力和带动力强的创业创新示范中心。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小企业创业基地、科研院所等机构利用存量房产等现有条件,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完备的系统集成服务,助推初创企业发展。更加重视“加速器”建设,促进市内、市外孵化企业在嘉兴实现成果转化。全力打造长三角科技企业孵化高地和高科技成果转化重要基地。

第四节 营造创业创新最佳环境

改革完善科技管理制度。 以创建省科技创新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清理废除妨碍创业创新发展的制度和规定,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重点加强对共性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类基金的支持力度,提高软性投资比例。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和管理制度,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强化稳定性和持续性支持。探索引导性支持方式,完善竞争性科研经费管理。建立突出集聚创新要素、增加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孵化中小企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创新高效为导向的考核考评机制。

完善企业创业创新政策环境。 积极贯彻国家鼓励企业主体创新投入和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完善政府对本地创新产品采购机制,加大财政对创新产品市场化的扶持。建立企业研发投入与项目申报、补助挂钩的机制,保障财政科技经费重点用于支持企业牵头实施的科技创新项目。激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科研项目经费、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外部环境。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强化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大力弘扬创业创新文化。 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着力形成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竞争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形成理解、支持、服务、参与创业创新的良好风尚,充分发挥创新文化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典型创业创新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加大对创业创新者的表彰奖励力度,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专栏4 重大创新载体、平台建设

1.两大创新主平台。嘉兴科技城(嘉兴南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嘉兴秀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一批科技创新集聚区。乌镇互联网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科技园)、海盐科技城、嘉兴港区新经济园、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嘉善上海人才创业园、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浙江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

3.一批高能级研发服务机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六研究所、长三角(嘉兴)纳米研究院、浙大国际联合学院、嘉兴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国家级)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工业网络分院等。

4.一批泛孵化器。加大创业苗圃、泛孵化器、创业园和加速器等建设,力争建立各类科技企业孵化机构50个,各类众创空间100个。

第三章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

始终坚持“制造业强市”和“服务业兴市”不动摇,全面推进“强三优二精一”,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经济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为辅助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十三五”时期在平稳发展中实现制造业加速转型、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全力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

第一节 重点培育未来发展新增长极

全面推进互联网经济发展。承办好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加快推进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积极争取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跨界融合,鼓励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不断深化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形成更为成熟的网络化生产、流通、消费环境。加紧布局云服务与大数据,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云服务企业,积极创建全国行业性云平台试点,力争建成2-3个国家级云数据中心,云计算服务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推进互联网服务企业发展,重点培育发展一批互联网运营与技术服务、信息安全技术服务的互联网服务企业。努力打造全国“互联网+”跨界融合与创新应用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建设互联网经济强市。

专栏5 推进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1.构建“一城一核多功能区”产业布局。一城:即嘉兴科技城主平台,重点打造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区、互联网研究与人才汇集区。一核:即乌镇核心区,重点打造互联网会展与体验区、互联网交流与合作区、互联网制度创新先行区。多功能区,包括桐乡经济开发区、秀洲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嘉兴国际商务区核心区、南湖基金小镇、嘉兴电子商务产业园、浙江(嘉兴)中德工业园、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慧产业创新园、西塘电子信息产业园等。

2.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争取建设嘉兴-桐乡智慧城市、中国(嘉兴)互联网产业示范园区、国家互联网(华东)数据中心、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嘉兴分院、中国(乌镇)互联网人才培训中心、中国互联网大学、世界互联网博物馆、浙报传媒互联网数据中心及大数据交易中心等服务平台。

3.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富通集团新建光纤预制棒项目、铠嘉电脑配件项目、天通控股智能移动终端应用大尺寸蓝宝石项目、阿里巴巴中国智能骨干网(嘉兴)项目等建设。

全面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实施海陆联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海陆规划布局统筹、港口腹地联动、海陆产业互动、海陆集疏运体系完善与海陆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工程”,加快形成海陆统筹发展新格局。集聚海洋科技研发资源和先进生产要素,大力发展新材料、现代港口物流业、核电关联产业、滨海旅游业为特色的海洋产业,全力打造长三角海洋产业基地。聚焦嘉兴滨海港产城统筹发展试验区建设,以全省整合海港资源及嘉兴港口岸全域开放为契机,加快整合提升全市涉海涉港资源利用水平,深化完善滨海开发管理和海域统一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岸线、港口、滩涂与海域一体化综合开发、高效利用。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开发保护并重,促进滨海产业发展与新城建设、生态建设协调共进。依托海河联运独特优势,深化港口联盟协作,推动滨海产业向陆域腹地延伸,努力建成全省海河联运引领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海重要港口城市,打造嘉兴经济发展蓝色新引擎。

专栏6 推进嘉兴滨海港产城统筹发展试验区建设

1.优化“一心一带两翼”的总体布局。一心,即以乍浦镇及乍浦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构建综合服务中心。一带,即以试验区北部生态农田、生态绿地为基础打造生态绿带。两翼,即以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和平湖独山港镇区为主体打造东部产城融合发展区,以海盐经济开发区和海盐西塘桥街道为主体打造西部产城融合发展区。

2.推进“三区”建设。即以完善海河联运集疏运体系建设为核心打造全省海河联运引领区;以构建“千亿产业带、百亿企业群”为目标打造临港先进制造业示范区;以构建完善综合服务体系为导向打造滨海新城建设先行区。

3.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推进嘉兴内河集装箱航道达标工程、嘉兴港港口码头项目、嘉兴港内河港池及航道项目、疏港公路、嘉兴港LNG储备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嘉兴港生产性泊位数超过100个,码头年设计吞吐能力超过1亿吨,成为“海河一体、成百上亿”沿海综合性大港。

重点培育八大千亿级产业。把准产业发展趋势,立足自身特点,以提升产业集聚度,推动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市场链的高端攀升为导向,全力打造信息、文化、旅游、时尚、金融、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八大千亿级中高端产业集群,推进产业智能化、服务化、高端化发展,形成一二三产跨界融合、协同发展。进一步细化千亿级产业主攻方向,引导各类要素资源有效集聚。推进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创新作用突出的重大产业项目,力争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专栏7 八大千亿级产业

1.信息经济。以培育智能终端等产业链为抓手,积极发展装备电子、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材料、集成电路、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到2020年总产值力争实现比2015年翻番,达到1800亿元。

2.文化产业。重点培育文化休闲旅游、设计服务、文化影视、现代传媒、工艺美术等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到2020年总产值力争达到1100亿元。

3.旅游产业。以“大旅游”发展理念为导向,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生态、城乡建设融合发展,构建形成以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健康养老服务为重点的新型旅游产品体系,全力打造运河国际旅游休闲城市,成为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区域重要旅游集散中心。到2020年总收入力争达到1100亿元。

4.时尚产业。以培育精品纺织、品牌女装、皮革制品等产业链为抓手,将服装服饰、皮革制品、家居用品等产业提升到时尚产业高度,构建形成以设计、营销为核心,以制造业为基础,以自主品牌为标志的时尚产业体系。到2020年总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

5.金融业。加快培育地方法人金融组织,推进私募金融、民间金融、草根金融等金融新业态稳步健康发展,创新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和绿色金融,保持全市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到2020年总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

6.环保产业。以培育智能照明和光伏新能源等产业链为抓手,重点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技术装备、环保装备、环保材料、核电关联产业及节能环保服务等重点领域。到2020年总产值力争达到1300亿元。

7.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培育智能制造装备、农林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链为抓手,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临港装备、农林机械、特种设备、电力电器通信设备及关键基础部件等。到2020年总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

8.新材料产业。以培育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链为抓手,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特种纤维材料等。到2020年总产值力争达到3500亿元。

第二节 积极推进“制造业强市”

和“服务业兴市”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嘉兴行动纲要》,深入推进制造业提质“百千万工程”、“四换三名”、“四化千项”工程,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的引领带动效应,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培育和打造一批智能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和融合示范企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智能化水平。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装备更新、绿色化改造。推动传统块状经济整治提升,切实消除环境污染以及安全生产隐患。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积极开展增材制造、柔性制造、互联定制、云制造等现代制造模式应用试点和推广,全面推进产业技术工艺创新、信息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推进制造业国际化,推动重点产业国际化布局,引导外资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高端制造领域,转变加工贸易方式,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保持建筑业持续稳定增长,积极开拓境外市场,到2020年力争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境外建筑业产值达到5亿美元。

专栏8 “制造业强市”系列行动

1.制造业提质“百千万工程”。推进制造业转型提升,积极培育境内外上市公司100家,千亿产业4个(电子信息产业、时尚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2.“四换三名”提升行动。推进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整治“低小散”行业和僵尸企业,实现产业提档升级;扩大“机器换人”覆盖面,推进汽配、包装、电子信息、食品、纺织、五金机械等行业“机器换人”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空间换地,提倡“零增地”技改,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动电商换市,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及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落实一批重大电商项目。推进“三名”工程,培育总部型、品牌型、产业联盟主导型、绿色与安全制造型、高新技术上市型“五型”企业取得实质性成效。

3.“四化千项”创新转型行动。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国际化发展,每个领域各安排1000个试点、示范、改造和推广项目,实现制造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由外延式发展 向内涵式增长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实施以“一五五”为主要内容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与信息服务、金融、文化旅游、健康服务五大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实现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积极推进服务业强县(市、区)培育工程建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有序扩大服务业领域开放,促进公平竞争,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以上海迪士尼开园及我市引进启动一批百亿级重大旅游项目为契机,坚持市场化导向,着力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促进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融合。努力实现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浙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