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重庆:禁止新建、扩建火电项目 加强风电、垃圾焚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及应用(全文)

2016-10-12 15:44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火电项目垃圾焚烧发电可再生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五)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

进一步强化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功能,更加突出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和特色生态经济发展。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要求,以特色园区为重点,提升绿色制造、原材料供应和资源深加工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资源深加工产业,打造武陵山特色经济发展高地。

依托草食性牲畜、生态渔业、中药材、茶叶、高山蔬菜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及中药材加工产业;配套发展绿色食品、纺织服装、文体美工用品、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

到2020年,制造业进一步向重点区域集聚,区域内工业园区投产企业产出强度提高至70亿元/平方公里,其中黔江正阳工业园区提高至100亿元/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1吨标准煤/万元以下,制造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功能更趋协调。

四、重点任务

(一)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

深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不断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

1.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准确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围绕我市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迫切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开发,充分吸纳企业参与科技计划的决策和实施,研究发布重庆市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和重庆市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支撑作用,有效整合国内外资源,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我市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

专栏4  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方向

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面向不同系统应用的半导体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和新电路,研究开发低功耗器件和电路、微机电系统、20纳米以下新器件及系统集成工艺、射频芯片等关键技术。开展氧化物技术、曲面显示技术、单层多点外嵌式触控技术等平板显示技术应用开发。开展云计算核心基础软件、软件定义的云系统管理平台、新一代虚拟化等云计算核心技术和装备的研制以及云开源社区的建设。加快研究开发大数据分析核心技术、人机物融合关键技术、物联网工业传感器、智能硬件(硬件嵌入式智能)、物联网低功耗可信泛接入等关键技术。开展自然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技术和智慧城市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及应用。

智能绿色服务制造技术。发展网络协同技术,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创新设计、基于物联网的复杂制造系统、智能工厂、智能资源集成管控、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等关键技术;发展绿色制造技术与产品,重点研究再设计、再制造与再资源化等关键技术,推动制造业生态模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发展机器人、智能感知、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引进开发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光电子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激光制造等关键装备与工艺。开展设计技术、可靠性技术、制造工艺、关键基础件、工业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基础数据库、工业试验平台等制造业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

新材料技术。发展先进结构材料技术,重点是高温合金、高品质特殊钢、先进轻合金、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特种玻璃与陶瓷等技术及应用。发展先进功能材料技术,重点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电子材料、膜分离材料、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技术及应用。发展变革性的材料研发与绿色制造新技术,重点是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短流程、近终形、高能效、低排放为特征的绿色制造技术。加大石墨烯材料、智能/仿生等前沿材料关键技术引进开发力度。

现代交通技术。研究开发电动车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技术及自动驾驶技术;研究开发新能源汽车电池与电池管理、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电控系统、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纯电动电力系统等技术。加大航空发动机先进总体设计及验证、飞行器复合材料典型主体结构设计制造与验证、高舒适直升机动力学设计与验证等技术引进开发力度。加大新材料与船体结构轻量化设计、船型优化节能、船舶推进装置设计、减振降噪与舒适性、船舶智能设计制造等技术引进开发力度。研究开发新型轨道车辆车体、高性能转向架、电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网络控制、通信信号等技术。

生物医药技术。加大基于疾病靶点网络、反向分子对接等药物新靶标发现与确证、基于个体基因信息和分子标志物的精准治疗、基于细胞和靶标的药代动力学以及药代/药效/毒性三位一体的成药性评价、化学仿制药质量和中药质量的可控性等技术引进开发力度。研究开发医疗器械及耗材可靠性保证、健康互联网技术与标准、健康大数据等技术。

清洁高效能源技术。发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加强工业过程节能、大型数据中心节能、燃煤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加强光热发电、风电、垃圾焚烧发电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开发装备智能化、可靠性、数字仿真、新型电工材料应用、标准及试验检测、高效配电变压器等技术。

现代食品制造技术。开展高效分离、质构重组、物性修饰、生物制造、节能干燥、新型杀菌等工程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开发连续化、自动化、数字化成套装备制造技术。以质量安全为基础,研究开发多重风险暴露评估、品质信息大数据挖掘及风险预警等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以保鲜物流为保障,研究开发智能冷链物流、绿色防腐保鲜、新型包装控制等产业急需技术。

生产服务业相关技术。面向“互联网+”时代的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创客经济、跨界经济、分享经济的发展需求,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加强现代服务业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网络化、个性化、虚拟化条件下服务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攻克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加快推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2.加强各类研发机构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等新型创新研发机构为核心载体,以企业研发机构为支撑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创新产学研资用合作模式,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创新引领作用,整合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积极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建设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支持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整合多方科技资源建设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促进知识、技术、产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联合开展协同技术攻关、构建产业技术联盟等工作。加速推进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完善国家―市―区县三级企业研发机构体系,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企业研发机构,开展产业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等工作。积极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法人化试点,为产业链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大海外研发团队引进力度,引进和培育实体化、资本化、国际化、基础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于一体的新型企业研发机构。

专栏5  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建设工程

聚焦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和方向,推动企业内部创新资源与外部创新资源高效整合、集成使用,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企业研发机构、创新中心,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

到2020年,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率先实现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新培育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0家以上,推动100家企业开展研发机构法人化试点,培育新型研发机构100家以上,全市各类企业研发机构数量突破2000个。全部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和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实现全社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研发人员工作在企业、90%的研发经费来源于企业、90%的发明专利产生于企业。

(1)研发机构法人化:指企业内部研发机构从企业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法人公司,既承担母企业研发任务又为其他市场主体提供新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技术咨询等创新服务,使内部研发机构从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

(2)新型研发机构:指主要从事研发及其相关活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创新创业与孵化育成相结合,基础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相结合,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独立法人组织。

3.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聚焦产业带动性强、市场份额高的战略性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交易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健全科技成果科学评估和市场定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引导产学研资用按照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加强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加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进军民技术融合发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构建产业化导向的专利组合和战略布局,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开展质押融资,推动市场主体开展知识产权协同运用。到2020年,研制生产战略性新产品100个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提高至30%。

4.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加强分类指导,建立健全股权、期权、分红权等有利于激励技术创业的收益分配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自办及参与孵化器建设,加强与国际知名孵化器合作,发展国际协同孵化模式,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设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基金,探索建立早期创投风险补偿机制,为有创业意愿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人员、企业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创客等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加大产业、创新、人才等各类市级专项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力度,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支持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掌握行业“专精特新”技术的冠军企业。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鼓励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科技资源和派遣科技人员,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的科技成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移转化,支持大型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研发设计外包等方式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协同研发和协同制造,提升协作创新效率。发挥开发区(工业园区)集聚作用,结合当地产业重点方向,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到2020年,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万家以上。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火电项目查看更多>垃圾焚烧发电查看更多>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