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河北廊坊市十三五规划:加快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余热利用工程建设 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全文)

2016-11-07 09:58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电力十三五规划热电联产廊坊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全力推进燃煤控制

进一步强化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坚持煤炭减量和散煤替代,强化煤炭清洁化利用。大力推进燃煤锅炉淘汰、改造,市建成区禁止新建各类燃煤锅炉,其他地区不得新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2017年,市建成区基本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其他地区基本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实施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替代,鼓励开发使用天然气、电力、太阳能、生物质、地热等清洁能源。加快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余热利用工程建设,鼓励余热余压利用,加强供热管网增容改造,最大限度实现城市、县城和重点镇建成区内集中供热。积极推广大型煤粉高效锅炉、“微煤雾化”锅炉及其他高效节能环保锅炉,提高燃煤锅炉能源利用效率,采取“以大带小”方式淘汰工业燃煤锅炉。加快实施洁净型煤、生物质成型燃料、地热、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替代,推广新型高效燃烧炉具,大力鼓励农村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禁止销售和使用劣质散煤,2020年散烧煤洁净煤使用率达到90%以上。

二、继续推进企业污染治理

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采取“双零控制”,对现有企业环保不达标“零容忍”,坚决采取强制措施,对新上项目环保不达标“零出生”,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新增污染。加快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强化能耗总量和强度双重控制,严格实施项目能评和环评制度,提高能耗、污染排放标准,倒逼企业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深化钢铁、水泥、电力、玻璃、石化等重点行业企业脱硫、脱硝、除尘治理设施提标改造,开展全市挥发性有机物重点排放企业深度治理。实施煤电升级改造行动计划,推行精细化管理,燃煤发电全部达到“近零排放”。

三、着力深化城乡面源污染治理

强化施工现场扬尘环境监管,积极推进绿色施工。强化城区道路扬尘治理,全面实行道路机械化清扫的低尘作业方式,杜绝道路清扫中的二次扬尘,实施洒水降尘工程。严格治理餐饮业排污,城区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全部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严禁城区露天烧烤。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推广缓释肥料,减少化肥施用过程中氨的排放。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青储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全面禁止秸秆焚烧和废弃物露天焚烧。深入实施露天矿山污染整治行动,对三河东部矿山进行生态修复。

四、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

深入实施道路车辆污染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强化渣土车管理,持续保持黄标车淘汰高压态势,加速淘汰未达到国家Ⅰ类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和未达到国家Ⅲ类排放标准的柴油车。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在公交、环卫等行业和政府机关开展新能源汽车使用试点示范,在农村地区推广电动农用车。

第五章  加强生态修复与建设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着力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提升生态质量,增强生态优势。

一、努力改善水环境

加强重点河流水环境治理。继续强化北运河、潮白河、泃河、龙河、大清河、子牙河等河流重点治理,建立重点河流河长、段长、点长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地方政府流域水污染治理主体责任,确保各条河流逐年达到国家、省考核目标要求。强化对主要河流实行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河流主要断面水质长期不达标以及完不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县(市、区)或企业集团,实行区域限批和企业限批。对造成水体污染物超标的县(市、区),全面实行生态补偿金扣缴政策,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引水调水常态化,扩大水资源总量。科学谋划实施全市域河渠水系连通工程,形成河渠相连、渠渠相通的大水网格局,着力打造北、中、南各具特色,集防洪、除涝、抗旱、景观、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三大水利风景区。

深化重点行业水污染防治。加强酿造、造纸、电镀、化工等重点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情况监控,全面实行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落实清洁生产审核激励政策,促进工业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全面推动园外工业企业入园进区,新建工业项目必须入园。集中治理各类工业园区水污染,实现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覆盖。

强化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和中水回用比例。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实施配套管网,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强化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建立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和公众举报平台,定期开展水体水质检测,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到2020年底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推进农村污染源整治。加大农村沿河垃圾、畜禽养殖场等污染源清理力度。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农村污水小型处理设施及附属小型人工湿地,深化乡村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在农业区优先种植需肥需药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在敏感区域和大中型灌区,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强化灌溉水质监测管理,严格控制不达标污水灌溉农田。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和监管。

深入实施地下水超采治理。划定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和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强化安次、广阳、永清、霸州、文安和大城等县(市、区)深层严重超采区地下漏斗监控。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新增取用地下水。对发电等高耗水产业,强制推行中水回用,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雨水储水设施建设和依托“引黄入廊”工程,补充河流干渠地表水和引水灌溉耕地。大力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发展旱作种植。大力倡导生活节水,深入开展节水型社区建设,建设海绵城市。通过“节、引、蓄、调、管”等综合措施,到2020年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二、开展绿色廊坊攻坚行动

围绕建设平原森林城市,共同打造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和绿美廊道,依托环京津生态林带、冀中平原农田防护林网、绿美廊道绿化、城市绿化、村庄绿化等国家、省、市重点造林绿化工程,以“两年大提升、创建森林城”为目标,全力打造“十城”(廊坊主城区、8个县市城区、廊坊开发区)、“二带”(环首都、天津边界生态景观带)、“三网”(河渠水系、道路、农田林网)、“三点”(园区、城镇、村庄绿化)为一体的多功能森林生态体系。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0%以上。

建设北部园林风景生态区。以“森林绿景、生态氧吧”为主题,加快推进潮白河大运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注重功能完善,档次提升,加强矿山治理和山体修复,提高绿化档次和水平。

建设中部名优林果生态区。以“田园绿海、休闲采摘”为主题,大力推进永定河流域名优特林果基地建设,打造绿廊,全面推进原有林木、果树上档升级,加快安次东张务湿地建设,提高生态功能和碳汇水平。

建设南部森林湿地生态区。以“增林扩绿、产业发展”为主题,实施大清河、子牙河流域森林湿地建设工程,全力推进霸州、文安、大城连片打造森林湿地,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果品基地和农田林网、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建成东联天津、西接白洋淀,绵延一体的森林湿地生态走廊。

三、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制定和实施全市土壤污染防治方案,以城市污染场地、污灌区、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重污染行业聚集地、受污染农用地、废弃物堆存场地等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工作,建立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数据库及样品库。综合考虑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污染类型和程度等因素,科学施治、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强化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划定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明确保护范围和面积,严控化肥和农药使用,严格执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标准规范。使用土壤钝化剂、调节剂、降解剂钝化或分解土壤中污染物,采取深翻、客土等措施,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修复农业污染土壤。

第六章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完善配套政策,规范和约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行为,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严格资源环境生态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设定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快对水流、森林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明晰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机制。实施能效和排污强度“领跑者”制度。落实用能权、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分配和交易制度。全面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离任审计,建立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保障自然资本保值增值。健全防治机制,完善环保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联动机制,推进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源统一监管,开展环境联合执法,统一区域环保执法尺度。到2020年,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二、提高环保监管能力

构建和完善全市域、全要素、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络,推进环保、水利、林业、国土、建设等部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扩大监测范围,统一规划设置监测断面或点位。推进涵盖大气、水、土壤、林业资源等全域一体化的管理基础信息系统、污染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环境立体监测系统建设。加强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配备与环境综合信息数据库联网的实时监控执法装备,实现网格化、智能化、实时化、精准化监测和管理,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作用,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市的生态资源和污染物环境监测信息及响应系统,全市环境监管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

三、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提高全民生态文化意识,将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培训体系,推行继续教育、干部培训和企业培训计划,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活动。广泛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率先垂范、厉行勤俭节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环境保护法庭,设立人民环保员制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鼓励有关组织和个人提起公益诉讼。积极倡导“135”绿色出行方式(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倡导“每周少开一天车”、“低碳出行”等活动,鼓励共乘交通和低碳旅游。发展公共自行车交通,制订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建设规划,合理配置公共自行车,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加强城市绿道绿廊建设,推进外环路生态景观廊道工程,逐步打造廊坊“慢行城市”。

专栏: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大气污染治理:煤炭压减及清洁使用,重点行业企业专项治理,烟尘、机动车大气污染治理,重点节能工程,清洁能源替代等。

水污染治理:北运河、潮白河、泃河、龙河、大清河、子牙河等河流治理,铁路北污水处理厂、万庄新城再生水厂等污水处理厂工程。

土壤污染治理:城乡土壤专项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农药、化肥精准控制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工程等。

廊坊绿色攻坚行动:城镇农村绿化工程,生态功能区植树造林工程等。

“智慧环保”工程:全市一体化的生态资源环保监测监管设施网络工程。

第三篇   坚持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实施科技领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以产业创新为关键,以协同创新为路径,以企业创新为主体,建设双创载体,优化双创环境,汇聚双创人才,强力推进石保廊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努力打造创新型廊坊。

第七章  全面增强创新能力

坚持“京津研发、廊坊孵化”主攻方向,全面贯彻“全区域、全产业、全要素”的创新发展理念,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培养聚集创新人才,完善提升创新平台,打造创新高地。

一、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和扶持政策,引导创新资源向行业优势企业、龙头企业聚集,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积极培育行业旗舰式创新领军企业。支持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立足京津,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招揽创新资源,布局创新格局,创建省级乃至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并购重组、强强联合,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20年,全市行业旗舰式创新领军企业力争达到100家。

加快培育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苗圃、雏鹰、科技小巨人和新三板挂牌四大工程,搭建“个转企、小升高、高改股、股上市”成长阶梯,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裂变式增长。支持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创办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争取每年有一批项目获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持,每年有一批企业列入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每年申报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到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达到7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30家以上。

二、推进关键技术创新

聚焦全市产业升级重大需求,抓住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整合创新资源,加大创新投入,多点起步、重点推进、全面铺开,探索“科技创新—产品或服务—新企业、新业态—新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模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在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县域特色经济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破解资源环境矛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基础。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围绕能源清洁利用,发展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推动能源供给与消费革命。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建设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围绕县域经济提升,支持特色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协同研发,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创新。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广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创新服务业态。围绕破解资源环境矛盾,加强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资源综合利用和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等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围绕城镇化、人口健康、公共服务及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探索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促进民生改善。

三、引进培养创新人才

实施创新人才工程,积极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引智计划”,建立京津高端人才“智力库”,用人才引项目,用项目引人才,把“揽才”目标锁定在拥有重大科技项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内外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快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基本原则,引进两院院士等高端智力资源为全市科技创新服务。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加强中青年专家的培养和选拔工作,注重培养具有新概念、新模式、新技术的青年人才,着力培养国家级和省级技术能手、青年拔尖人才,大力培育创业创新型团队。着眼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引进培育万名高素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实施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推进京津廊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联合培养,建立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孵化基地,健全跨区域人才流动机制,逐步建立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互认机制,加强档案管理、社会保障等人才制度衔接,吸引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到廊离岗创业。支持域内高校瞄准廊坊实际需要相应设立学科专业,发展多层次、多类型专业教育,培养急需人才。到2020年,新建院士工作站10家,新引进合作院士10名以上,引进100名科技型创新英才;引进和培养2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打造20个创新创业团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廊坊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