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周年祭】探访切尔诺贝利:放射污染100倍于广岛原子弹100年后能消除么?

2018-04-26 08:44来源:北京晚报作者:周晓沛关键词: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核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00年初的一个星期天,乌克兰外交部组织驻基辅外交使节参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据介绍,这是多年来首次安排这样的活动。1986年4月26日,位于第聂伯河上游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突然发生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辐射量的100多倍。这场人类悲剧,成了永远挥之不去的浓重阴影。

新华社供图

1首次进入“死亡区”

在我心中,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一直是个谜团,我特别希望能有机会亲眼去见证一下历史。我是使团中报名最早者,并最先抵达乌克兰外交部门口的集合地点。乌克兰外交部礼宾司的官员说,使团中原报名参观的有近40人,最后去参观核电站的仅有一半。

2月8日清晨,我们乘坐一辆大巴向基辅以北的方向驶去。切尔诺贝利离基辅的直线距离只有90公里,乘坐汽车的路程则为130公里。出城后,一路上很少遇到过往车辆。当我们经过一个名叫伊万科夫的城镇后,道路开始颠簸,不时可以看到被废弃的住宅、厂房和杂乱的建筑材料,给人一种莫名的凄凉之感。大约过了两小时,我们来到了一个有武装卫兵把守的检查站。陪同人员介绍,1986年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政府做出决定,以切尔诺贝利为中心,将方圆30公里的区域划为“核隔离区”,亦即所谓“死亡区”。周围筑起两米多高的铁丝网,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入内。

进入“死亡区”后的第一感觉是,这儿并不像原先听说的那样可怕,路旁的草木依然茂盛,并未发现什么畸形的动植物。据说,两年前,17匹蒙古野马找到了这块没有人烟的地带,并在这里繁衍后代。人类有时要比动物脆弱得多。据科学家实地考察研究,在经历世界最严重核事故之后,切尔诺贝利隔离区内的野生动物数量竟然意外飙升。1986年后,这片死亡区人迹罕至,如今却成了狼群、麋鹿,甚至那些濒危动物的乐园。

在远处,居然还有一些稀稀拉拉的民宅和耕地。经询问,虽然政府严令当地居民疏散外迁并予妥善安置,但一些老人不习惯异地生活,又陆续回迁,这里大约住着200来户本地居民。

新华社供图

临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时,又经过了一道岗哨的严格检查。与此前不同的是,这儿多了点人气,可以见到路上的行人和车辆。按照指定路线,我们先去参观当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作人员居住生活的普里皮亚季城。这个小城离核电站不到5公里,原有约5万居民。基辅的一位作家在书中这样写道: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普里皮亚季城生活、娱乐设施齐全,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城市”。然而,它也是世界上“最短命的城市”。如今,普里皮亚季成了一座再也不能复生的“死城”。在进入小城之前,陪同人员就交代,要把所有玻璃窗关严,任何人不得开门下车。车内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了。

当汽车缓缓地开进一片杳无人烟的街区时,我们都被满目疮痍的景象惊呆了:街道两旁的商店、旅馆空空荡荡,职工宿舍楼破烂不堪,幼儿园、文化宫一片狼藉,废品、垃圾堆积如山,被遗弃的公共汽车还敞着车门停在路边……废墟四周死一般的寂静。突然,一阵寒风刮起,从阴森森的断壁残垣内传出嘎吱嘎吱的碰撞声,令人毛骨悚然。

一改过去使团旅行时的欢声笑语,大家谁也没吱声儿,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车窗外闪过的一个个只有在电影里看到过的恐怖镜头。待汽车驶离这片生命禁区,陪同人员才继续进行介绍。这里很少有人前来参观,城里的核辐射量比以前要少多了,据专家测试,从几百微伦琴到几十伦琴不等,这种辐射量通常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当然,停留时间不能长,也不能碰摸这里的任何东西。

没过多久,我们来到了由一座办公楼和四个核电机组联为一体的乳白色建筑群前。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2参观苏联列宁核电站

主楼前屹立着一座列宁雕像,楼门上方依然保留着苏联国徽,一块铜制门匾上刻有“苏联原子能部切尔诺贝利列宁核电站”的字样。这里的一切仿佛又回到了1986年的情景:当年4月26日1时23分44秒,就是眼前这座电站综合体另一端的4号机组核反应堆发生爆炸。反应堆内的8吨多放射性物质外泄,给核电站附近的员工和居民,给国家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灾难,酿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历史上最惨痛的悲剧。

新华社供图

国际上最先报告核泄漏事故的是瑞典核电站的监控人员。苏联官方于28日21时才公布了有关消息,事故3天后,附近的居民接到通知,才匆忙撤离,5月1日还照常在基辅市举行了盛大的节日游行。据统计,欧洲地区遭受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核区域达20万平方公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遭污染土地约14.5万平方公里,受灾人数为650多万。核辐射直接导致27万人罹患癌症,其中9.3万人很快死亡。参加救灾的60万人中,有7000人在5年内相继死亡,其中包括一些核科学家和核工作者。受灾最重的要数白俄罗斯,由于当时正好向西北方向刮风,并下了一场暴雨(据说是人工降雨),大量含有核放射物质的尘埃飘落在位于切尔诺贝利北部的白俄罗斯境内。

核电站的总经理和工作人员在门口迎接我们。基辅市市长特地赶来会见使节参观团。市长先对我们来切尔诺贝利表示欢迎,然后表示某些媒体散布谣言,称核电站3号机组又出现了核泄漏,因此,使节们是冒着“风险”来参观的。市长希望西方国家尽快兑现提供财政援助的承诺,以便乌克兰政府能如期安全关闭核电站。市长说完后,总经理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有关情况。

的传闻很多,一谈起这个话题,大家都感到郁闷。现有职工5000多人,居住在距切尔诺贝利50公里的新城——斯拉乌季奇市。核电站始建于1970年,共有4座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的石墨型核反应堆,是苏联时期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1号、2号、3号、4号机组分别于1977年、1978年、1983年、1984年并网发电。没想到,最新的4号机组检修时会出事故,爆炸引发的大火浓烟整整持续了10天。当时十万火急,消防人员根本无法靠近,只能派直升机从高空向燃烧中的核反应堆抛投沙袋、水泥和钢筋,以便构筑一个厚达几米的保护罩,形成封盖反应堆的“石棺”。

乌克兰煤炭资源丰富,但严重缺乏清洁能源,在切尔诺贝利兴建这座大型核电站正是出于弥补清洁能源不足的考虑。1986年4号机组发生事故后,因乌克兰地区供电紧张,其它三个机组不得不冒着极大的危险继续运行。2号机组在1991年又发生火灾事故,此后一直处于非工作状态;1号机组运行到1996年关闭;3号机组按计划应于2000年底之前关闭,可经过几次检修后仍在运行。迄今,专家们对“石棺”内残留的核燃料状况知之甚少,估计还有100吨左右。在雨水的长期渗透侵蚀下,“石棺”已出现裂缝,其顶板有坍塌的危险。而且,核燃料也会产生某种自然反应。因此,彻底改造“石棺”成了最紧迫的难题。1997年,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要求乌克兰政府完全关闭切尔诺贝利,并承诺筹集10亿美元的资金,帮助建造一个重达1.8万吨的巨大钢棚,用以屏蔽整个“石棺”,保护周围免受放射性物质的危害。但改造“石棺”所需的大量资金远未到位,核电站位于第聂伯河上游,河水遭受能否如期关闭也成了问题。

相关阅读:揭秘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1周年祭 真相到底如何?

【周年祭】切尔诺贝利 往事并不如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切尔诺贝利查看更多>核事故查看更多>核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