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核电之光映照历史 ——我见证秦山核电的发展

2018-11-30 08:54来源:嘉兴日报作者:丁 燕关键词:秦山核电核电站核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〇一八年六月二十八日上午,我的手机里跳出一条新闻: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被国务院国资委命名为首批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我先是一喜:这意味着秦山核电人“国之光荣”的历史使命中又多了一份文化自信,鱼米之乡嘉兴的文化遗产除了丝绸、古镇、粽子外,又多了一项核电站;继而一惊:秦山核电都是“遗产”了,我这个三十年跟踪报道秦山核电的退休记者,也该是“遗老”了。

据称,这次发布的十二项核工业文化遗产中包括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研制,三线建设,核能和平利用等在核工业创业过程中具有历史价值、科技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的工业文化遗产。

看着“秦山核电”“工业遗产”这样的字眼,不能不激活我的青春回忆,怀念那些充满激情的新闻岁月。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五日零点十五分,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的一刻,三十多岁的我就在主控室里,与许多采访记者一起,屏住激动的心跳,握着微抖的笔,写道:中国大陆第一度核电已在秦山汇入电网,中国核电实现“零的突破”,中国核电自主发展之路从此照亮。

这篇报道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的现场实录《秦山之光》,当年被评为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还入选参评首届中国新闻奖,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九八五年二月一日,嘉兴市委机关报《嘉兴日报》的前身《嘉兴报》创刊。同年三月二十日,中国大陆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并运行管理的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日,《嘉兴报》第一次报道秦山核电站,而且连续三期发表我采写的通讯:《漂亮的海堤》《桂林的山水》《创业的队伍》。文章自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嘉兴这样的小城市能有一个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六五”重点工程,是非常引以为傲的。

从此,我与秦山结缘;从此,一发不可收地勾勒出“我写秦山”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五年。

秦山核电一期工程三十万千瓦核电站的建设工期六年左右。沿着核电站土建、安装、调试、并网的轨迹,从普通人到核电设计大师,从建设总指挥、总工程师到核工业部的领导,我采访了近百名秦山人,了解了他们的人生观、生死观、名利观,先后写出了《这儿有秦山人》《国之光荣》《通往凯旋门》《逐日者之歌》《秦山之光》等通讯。而这些新闻背后,除了我这名采访记者外,还凝聚了数名编辑、部室主任、校对版设、报纸总编等一个团队的努力和共识。

正如秦山这座杭州湾畔并不伟岸的山峦,见证了民族核电的诞生一样,《嘉兴日报》这份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地方党报,在讴歌中国和平利用核能军转民、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中国核电在海盐秦山起步等重大改革突破中,没有缺席。

中国首个核电站成功发电后,我又应《光明日报》之约,花两年多时间,创作了十五万字的《核电之光》,全方位撰写中国第一个核电站从设计到建成,长达二十年的历程。该书一九九五年由广西科技出版社列入“国家六五期间十大重点工程建设丛书”出版发行。这也是我生平出版的第一本书。

第二个阶段:一九九五年至二〇〇六年。

记得秦山一位领导说,丁记者成“秦山通”了。中国新闻界一位专家说“时势造英雄,有个秦山,就有个丁燕”。的确,秦山的报道使我在读者和业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中国记者》《新闻实践》《新闻记者》等期刊相继发表了我采访秦山的体会文章。来自行业内的认同和鼓励,更激发出我对重大新闻跟踪报道这一命题的创作自觉和创新冲动。

一九九五年前后,秦山二期两个六十千瓦核电站和秦山三期两个九十千瓦重水堆核电站相继投入建设,同时秦山的“收官之作”——方家山核电站也在积极筹备中。方家山核电工程是秦山一期的扩建项目,工程规划容量为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国产化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两台机组分别在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和二〇一五年二月投入商业运行。项目建成后,海盐秦山将拥有九台核电机组,总容量达到六百三十万千瓦。

跨世纪前后的十年,随着中国大陆多个核电站在建和酝酿建设,褪去神秘感的秦山核电社会关注度削减,作为地方报记者的我,靠着在秦山多年积累的人脉,许多采访能自上而下,视角较为全面,立意高;许多时候能挖到“活鱼”,写出新鲜故事和独特视角。如为秦山二期采写了《壮哉,杨柳山》《国产化的抉择》;为秦山三期

写了《信息化——秦山三核建设的一场革命》《谁持彩练当空舞》等。如果说,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五日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中国已掌握核电技术,成为继美、英、法、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第七个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本国首座核电站的国家,被誉为“国之光荣”的话,那么,到了二〇一七年,秦山一期三十万机组,秦山二期一号、二号、三号机组WANO综合指数为一百分,排名已在世界第一!

截至目前,我国首座三十万千瓦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已安全运行二十七年,而我感同身受地见证并报道了中国大陆核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原型堆到商用堆、从三十万千瓦到一百万千瓦的历史跨越。在报社组织“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三十周年成就报道”时,宣传核电站的任务依然落在我身上。我采写了有历史纵深感的报道《六亿三,买个乖》《国产化的代价和跨越》,带有抒情意味和趣味性的《一天感受半世纪浓情》《发电前,我进入核岛看风景》等文章,让秦山核电业绩再次成为读者精神食粮,也让读者了解秦山核电对所在地海盐县除了税收上做出重大贡献外,还在经济上拉动、人文上互动,扶持发展核电关联产业,年产值超过二百亿元。

对秦山核电来说,“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零的突破”是它的标签,“安全”“典范”“发展”是它的底色。对我个人来说,对核电站的报道贯穿了我整个新闻生涯,我在见证秦山核电发展壮大。

二〇〇六年,是我新闻从业二十二周年,我整理出版了《一个女记者与中国核电》一书。这部三十万字、图文并茂的新闻专集,于当年的中国记者节,在嘉兴举行了首发式,并入选第九届浙江省“五个一”文化工程的评选。首发式上不少领导、前辈和朋友说了许多溢美之词,其中有些话至今仍在鼓励着我:“以一个地方报记者对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中国核电事业进行长达二十年的采访,在中国新闻界尚属罕见;秦山核电站有一位忠实的记录者,用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为其作传,也属罕见。”

第三阶段:二〇〇六年至二〇一六年。

二〇〇七年秋,嘉兴日报社中层干部双向竞聘大会,我主动要求辞去专(副)刊部主任一职,让年轻同志在一线领导岗位上去拼搏、去长江后浪推前浪。很快,组织上安排我到新成立的嘉兴吴越电子音像出版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吴越电子音像出版公司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也是嘉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正规出版社。这是一个很有历史意义、极富挑战性的岗位,在那里可以尝试报纸的数字化转型,可以为报业经济拓展等一系列传统媒体发展瓶颈的破解,尽一份力量。

不当记者、编辑了,就没有机会采访和发表新闻了,也意味着我对秦山核电的连续报道画上句号了。但是,我对秦山核电依然钟情,仍在关注,这种关注是职业使然,也是个人感情所系。这么多年来,秦山政工处、宣传部的领导换了几任,职工队伍也代代更新,但人走茶没有凉,好多人成了我的朋友。是朋友就有交往,有交往就有思想“火花”产生。我们发现在秦山核电企业文化建设中,双方可以优势互补。于是,我又像当记者时那样,一趟趟跑秦山,谈创意,做策划。“山不转水转”,搞出版的我与秦山的情缘又结出新的“花蕾”,一件件有关秦山核电的影视产品、音像出版物新鲜“出笼”。二〇一一年建党九十周年之际,秦山核电组织一台大型文艺晚会《党旗飘飘》,舞台上大型LED上播放的背景,其音乐和画面就是吴越出版公司制作的。我们为秦山核电运行公司拍摄电视专题片《二〇一四秦山核电十大感动人物》《大修中的年轻人》等;出版社还为秦山核电自编自演的话剧《青春@秦山》、动漫电视短片《爸爸教我核应急》等制作成音像制品公开发行,扩大社会影响力。就这样,我和吴越公司在为秦山核电提供有偿劳务的同时,继续为这个坐落在嘉兴的品牌央企,做好企业文化的宣传服务。

二〇一六年三月,我光荣退休了。这些年,闲不住的我到上海杉达学院新闻学院当兼职教授。连续三个学期,带大一同学到海盐秦山核电站参观学习。作为新闻实训课,同学们饶有兴趣地把对核电站的观感制作PPT、美篇、H5等微信公众号推文,在批阅孩子们稚嫩的“生平第一条新闻”时,我相信秦山核电站“国之光荣”的精神,一定会在他们心中扎下深深的印记。

原标题:核电之光映照历史 ——我见证秦山核电的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秦山核电查看更多>核电站查看更多>核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