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徐州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2008-04-02 10:23来源:江苏省统计局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煤炭资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化工业路子”。徐州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是省内唯一的煤炭生产基地,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也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形成了一个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即重点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原材料产业,主导产品是原煤、电解铝、铁矿石、普通原材料、普通建筑材料、化工原料等初级产品和基础原材料。这种产业定位决定了徐州在全省经济布局中特有的经济形态,即以矿产资源采掘、原材料初级加工为主的畸重型单一结构。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及延伸加工,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业态转型等,对于徐州这一资源型城市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题中之义,更是徐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资源型城市的内涵及国家的初步界定
  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这里所指的自然资源绝大部分为矿产资源,也包括森林资源。资源型城市的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根据资源开发的程度,资源型城市可以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目前,我国400多座资源型城市中,处于成长期的占20%,处于成熟期的占68%,处于衰退期的占12%,全国约有50多座资源型城市处于衰退状态。无论是处于哪个时期的资源型城市都有一个结构转型、调整、优化、升级的问题,特别是资源枯竭或将要枯竭的城市,企业经济困难,下岗职工人数较多,居民生活困难,社会矛盾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国家组织有关专家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进行了具体的认定工作,主要是根据发生学原则、动态原则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等,选取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0以上、采掘业产值规模达2亿元以上、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5以上和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万人以上等四项指标,初步界定资源型城市的范围,最终确定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共计118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而徐州作为江苏省唯一的资源型城市没有在其范围内,根据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认定标准,2007年全市采掘业产值达235.25亿元;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1;采掘业从业人员达10.05万人;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8.3,这四项指标都高于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认定标准。这种状况在我国东北和中西部地区都是少见的,应当得到国家和省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二、徐州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现状
  徐州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已有126年的煤炭开采历史,是全国基础能源供应基地之一,为江苏省乃至华东地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重要贡献。建国初期,徐州矿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高涨的劳动热情加快发展生产,支持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工业体系。从70年代初期开始,为支援江苏工业迅速发展崛起,徐州矿工认真贯彻国家“有水快流”、“老矿挖革改”的煤炭生产方针,长期超强度开采,建国50多年来,徐州累计开采原煤7.43亿吨,为全省、华东地区累计供应煤炭5.23亿吨,累计上交利税和差价近200亿元。尤其是徐矿集团累计开采原煤5.21亿吨,其中为苏南和华东地区累计供应煤炭4.14亿吨;累计上交税收70.2亿元,利税合计为76.51亿元,同时划出1.5亿吨煤炭资源,支持全省4个市县在徐州开矿,有力支撑了江苏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2004年以来,徐州所产煤炭有很大一部分供给省内骨干电厂,价格由省政府统一协调,始终比市场价低100元/吨(现达200元/吨),徐州作出了较大利益牺牲,在煤炭供应紧张时,徐州根据省政府要求优先足额兑现省内电厂供煤计划,为江苏能源安全发挥了重要的应急保障作用。
  近几年来,徐州针对煤炭资源已进入枯竭期的现状,坚持不懈地推进产业调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按照“依托资源起步、甩开资源发展”的思路,努力走好由煤炭生产到电力工业、由电力工业到原材料工业、由原材料工业到现代制造业的工业化三步曲。到2007年底,先后关闭6座大型煤矿和160多对矿井,多数采矿企业初步实现产业接续;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8万亩,新增耕地4万亩。同时还主动承担和较好解决在徐7家中央企业、12家部省属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顺利接收了中央和部省属企业主辅分离中移交地方的事业单位和社会服务职能,其中涉及学校63所,教职工5589人,妥善解决了徐州煤机厂、铁矿集团等4家部省属企业的整体下放和接收管理工作;为部属4座大型煤矿在关闭转产中剥离资产债务11.6亿元,其中核销欠税8600万元。由于徐州在推进产业调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中,着手比较早,徐州的传统产业得到了改造和提升,新兴产业有所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新的突破。2007年,徐州实现生产总值达1679.5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100亿元和2000亿元,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大中城市第43位。

  三、徐州煤炭资源型城市当前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徐州和国内其他同类型城市一样,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由于资源枯竭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可持续发展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资源枯竭使传统产业面临生存危机。目前徐州煤炭资源已进入枯竭期,部分矿井采掘深度已超过-1000米,矿井服务平均年限仅仅还有20年,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步短缺,使徐州工业一定程度上也将失去支撑和依托,在缺乏较大增量的投入和较为高端的项目带动情况下,徐州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新的挑战,制约和影响着地方财力的增长。近几年来,全市煤炭关闭已减少年财政收入7亿元以上,今后一个时期还将每年减少近10亿元左右。
  (二)体制性制约矛盾突出,缺乏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目前,徐州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有些企业的体制仍然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导致企业机构臃肿,冗员负担沉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与地方管理两条线,互不隶属,企地各自为政,发展无序,社会事业重复建设问题比较严重,致使企业与地方形不成合力,不利于区域内经济资源整合,制约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三)技术落后导致资源型企业失去竞争力。徐州的资源型企业,多数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的突出问题,工人劳动强度大,企业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主导产业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严峻挑战。由于没有资金投入,在新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方面非常困难,现有生产条件和装备难以形成规模化。

  (四)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任务艰巨。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和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企业在岗、下岗和退休职工数量相对全省都是较为庞大,加上辖区内的中央和部省属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地方,社会保障任务十分艰巨,在职工养老、医疗、工伤三大保险上就有5.75亿元缺口,大中型企业在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方面都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迫在眉睫。企业破产关闭减少了就业岗位,新增企业偏少造成岗位紧缺。同时,多数下岗工人文化不高、年龄偏大、技能较少、观念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也为重新就业和转岗培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初步统计,已关闭的煤矿直接减少就业岗位达3万多个,今后几年6座矿井将相继关闭后还将减少就业岗位4万个左右,就业和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六)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全市已形成采煤塌陷地27万亩,其中21万亩尚未复垦,按平均每亩15000元的标准计算,约需复垦费用31亿元。由于过去煤炭开采中,该征未征面积较大,造成治理主体缺位,失地农民生活困难,亟待搬迁的28个村组无法搬迁,成为值得高度关注并尽快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采煤区仍以每年5000亩以上的速度塌陷,预计到2020年采煤塌陷地将达40万亩以上,复垦治理将在较长时期内面临资金投入的难题。

  四、徐州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具体方法
  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从发达国家的转型实践看,尽管他们有着巨大的财力支持,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也需进行几十年。徐州资源型城市转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升级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加快产业集聚、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之路,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将徐州建设成为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主导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及专用车辆、多晶硅及光伏”两大千亿级产业,着力打造“国际知名、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及专用车辆城”及“亚洲硅谷和国际一流的光伏产业基地”。接续替代产业方面,依托煤炭资源做强煤-电-建材产业链,实施电力、建材、机械制造、化工、物流等产业倍增计划,推动产业形态向煤基两端延伸拉长。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重点培育壮大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传统产业方面,重点运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食品、化工、建材、电力、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

  ――着力打造工程机械及专用车辆千亿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链延伸战略,促进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巩固原有产品优势,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向整机产品全门类多品种及零部件延伸扩展。充分发挥徐工集团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工程超重机械、筑路机械等优势主导产品,以及工程机械发动机、液压件、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对重型底盘、回转支承等传统优势产品实施技术升级,同时向上下游相关产品延伸。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工程机械公司来徐投资,大力扶持民营工程机械企业发展,形成竞相发展、相互配套的产业格局。在巩固发展原有整机产品的基础上,着重填补缺项,使工程机械产品所有门类及品种实现全覆盖,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中重型载重车等各类专用车,大力实施徐工集团重型卡车、工程专用车、环卫专用车等项目,形成以重型卡车和工程专用车为龙头的专用车辆制造体系,使其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依托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支持徐工集团改革改制,以徐州经济开发区和铜山经济开发区为两大产业集聚载体,加快培育“工程机械主机、专用车辆、关键零部件”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到“十一五”末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建成国内最大的工程机械及特种车辆城;徐工集团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技术和水平的世界级企业。

  ――着力发展多晶硅及光伏千亿产业。按照“龙头型拉动、上下游延伸、链群式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扩大多晶硅产能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加速产业集聚,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千亿优势产业。加快江苏中能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多晶硅项目建设,尽快达到万吨级生产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光伏企业来徐投资,进一步做大高纯度多晶硅产业规模,加快延伸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积极培育硅半导体产业链,着力打造“亚洲硅谷和国际一流的光伏产业基地”。以徐州经济开发区光伏科技产业园为核心,以新沂工业硅原料基地、沛县三氯氢硅原料基地、邳州光伏配套产品基地为外围,支持艾德公司、台湾强茂集团、中美矽晶公司在徐州建设光伏项目、生产光伏产品,形成相互依托、配套发展的产业格局,依托硅材料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太阳能级硅材料及下游光伏产业,并积极发展太阳能电池专用材料、配套产品和光伏系统集成相关产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徐州多晶硅年产量达到15000吨,单晶硅5000吨,切片5000吨,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超过800兆瓦,多晶硅及光伏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着力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徐州矿区围绕做强煤―电―建材产业链,实施电力、机械制造、物流、房地产倍增计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形态向煤基两端延伸拉长。一是做强电力产业。利用矿区煤矸石和低热值煤,争取国家产业优惠政策,通过自建、联合等多种形式发展综合利用电厂,将电力产业培养成为徐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彭城电厂2×1000MW、徐州发电厂2×1000MW“上大压小”工程、徐矿集团2×300MW资源综合利用机组等一批重大电源建设项目给予优先考虑,尽快上报核准;优先考虑解决阚山电厂2×600MW、垞城电厂2×135MW、华鑫电厂2×300MW等已建成投运的项目核准问题;帮助推进保利协鑫2×300MW热电、铜山新汇2×300MW热电等项目开展前期工作。二是做优煤矿机械制造。加快徐州煤矿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施工进度,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研究机构战略联合,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跟踪战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升级,着力培植名特优产品,争取“十一五”末煤矿机械制造业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的产业。三是做大煤炭物流产业。加快江苏宝通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尽快建成集仓储、配送、加工、承接物流外包业务和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区位、品牌等资源优势,抢占煤炭物流制高点,“十一五”末煤炭物流贸易达1000万吨以上,年营业收入达50亿元,成为江苏最大的煤炭供应商。四是积极发展矿区循环经济。按照“吃干榨尽”目标,统筹抓好张双楼矿重介洗煤厂配套项目、华美斯达第二条生产线、庞庄矿矿井水综合利用以及徐矿电厂水处理、粉煤灰综合利用等配套项目开发建设,确保“十一五”末张双楼、庞庄、权台三个循环经济区全面建成,煤矸石、煤泥、矿井水、低浓度瓦斯等综合利用水平超过煤炭行业标准。五是实施衰老矿区园区化开发。积极争取省市政府支持,通过招商引资,挂靠开发,利用衰老矿区土地发展新兴工业园区、功能性服务园区、休闲度假园区和现代生活街区等新型业态,力争“十一五”期间,建成2-3个新兴工业园区、1-2个休闲度假园区,实现衰老矿井向新兴园区转变。

  ――着力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化制药、纯天然植物类药物、、化学合成药物等,加快新型医药研发创新平台和生产基地建设,全力支持江苏恩华药业集团上市,重点实施恩华药业集团国际研发生产基地、万邦医药集团重组人胰岛素扩能改造和邳州银杏生物制药等医药建设项目,加快发展人胰岛素、中枢神经类药物、抗癌药物和心脑血管药物等产品,建成全国重要的“三降一中枢”药物生产基地。二是壮大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纳米材料、信息材料、抗磨材料、稀土材料、特种纤维、节能墙材等新型材料,全面提升材料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三是壮大电子信息产业。以嵌入式软件系统研发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数字影音频产品、新型光电子元器件、电子医疗器械、智能化仪器仪表、汽车电子、称重电子等产品,创造条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培育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改造提升食品、化工、建材、电力、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围绕特色食品产业集群,重点延伸发展乳品饮料、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功能食品及生物饲料产业链;围绕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煤化工、盐化工、农用化工及精细化工、生物化工产业链;围绕环保建材产业集群,不断优化延伸板材家具、环保水泥产业链。围绕节能减排,积极实施以大代小增量改造工程,以大型化、集约化为方向,加快建设100万千瓦及以上的大型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鼓励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电厂,不断优化电力产业结构。围绕有色金属深加工,整合发展铝合金、钢铁和铁合金产业,重点发展高精铝制品、优质铸造生铁、精密铸造件、大型专业铸造件。

  (二)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高效规模特色农业品牌。
  徐州作为农业大市,现代农业发展关乎全省大局,也直接影响着徐州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进程。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实现徐州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力争把徐州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品牌的示范区。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瞄准国内外大市场和城市居民的“菜蓝子”,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优质林果业和特色养殖业,加快推进种养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市场国际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切实提高直接进入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农户比例,进一步壮大高效规模特色农业品牌。一是加快完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出口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加大农业标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力实施标准入户入企工程,提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规模和档次,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品牌创建工作步伐。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着力培育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农产品品牌,挖掘产品文化地理等内涵,做强大沙河、微山湖、沛公、六朝松、徐州白蒜等品牌,形成一批地理标识产品,进一步提升徐州农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壮大高效规模特色农业品牌,标准是基础,质量是关键,检测是保障。徐州地处四省交界,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要建成一个与其农业地位和地理位置相适应的,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最有影响的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进一步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完善强化惠农支农政策,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集体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力争闯出一条新时期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路子;大力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加大农业贴息和小额贷款投放,促进农田基本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
  充分发挥徐州区位、交通等比较优势,着力发展大商贸、大物流、大市场、大旅游,努力把徐州建设成为区域性具有对外辐射带动能力的商贸物流中心、金融商务中心。
  ――着力打造区域性、都市型大商贸框架体系。以建强城市商业圈为主线,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贸流通网络为方向,着力抓好一批商贸流通设施建设和集聚区建设,建成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购物最具魅力的消费高地。重点构建“双核四副六中心”的大商贸格局。城市中心商圈:建成“一场”(彭城广场)、“两带”(彭城路商业步行带、中枢街―大同街商业步行带)、“四路”(淮海路、中山路、解放路、建国路)、“十板块”的都市型商贸消费高地,重点是推进金鹰国际二期、徐州中央国际广场、苏宁综合商务广场、彭城一号步行街、彭城饭店、徐州图书大厦等大项目建设,成为“淮海经济区第一商圈”。新城区商务中心(CBD):位于大龙湖生态景观东岸,行政办公中心区北侧,是新城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型商场、星级酒店、大剧院、文化娱乐中心、高档商务写字楼、银行保险机构等综合性商务服务设施的集中地带,由此将整体带动新城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四副商贸商务中心:统筹推进西部、东部(金桥商务)、九里区、铜山新区等4个商贸商务副中心规划建设。六城市新型商贸中心:加快开发建设县(市)和贾汪区等6个主城新型商贸中心。

  ――着力加快现代化、增值型的大物流发展进程。以培育千亿级物流业为目标,加快整合、改造和提升物流资源,大力培育物流市场和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积极建设一批符合区域发展需要,能与徐州先进制造业紧密联动的现代物流发展基地和物流中心项目,成为引领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是围绕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生产性物流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以第三方、第四方为主体的生产性物流,重点加快江苏宝通物流、新长江钢材加工配送物流、粮食物流和宏康物流保税监管库等物流项目建设,使其成为徐州生产性物流发展的重要基地。二是依托淮海食品城、三环路市场带,全面提升徐州批发市场和商品配送能力,重点培育建设江苏国豪医药配送物流、淮海医药配送物流、中国汽配城及工程机械博览物流、香山物流三期工程、苏宁配送物流、苏果配送物流等大项目,全力提高徐州商品批发市场的对外辐射能力。三是积极发挥京杭运河、铁路站场和公路主枢纽的联接带动作用,构建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和临港产业发展园,整合提升京杭运河港口物流设施,以万寨港扩建改造、孟家沟港功能转型为重点,引导港口服务由传统服务向供应链服务转变,形成功能性现代物流集聚区。同时,积极利用观音机场基础设施,探索建设空港物流的新途径。

  ――着力加快提升强辐射、高集聚大市场架构。按照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功能化的要求,加快推进现有批发市场由单一批发向批发+物流转型,构建一批产业带动力强、集聚辐射力大、专业特色鲜明的批发市场集聚区或集聚带。重点培育、发展、提升八个批发市场集聚区:以宣武和区域生产资料市场为代表的市场集聚区;以红星美凯隆为代表的家具市场集聚区;以新世纪和升辉为代表的家居装潢材料市场集聚区;以汽配城、润东4S专卖店为代表的集汽车和工程机械展示集聚区,以黄淮、淮海蔬菜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市场集聚区;以港务集团为代表的沿运河煤炭、建材市场集聚区;以海云电脑城为代表的IT产品市场集聚区,以金地五金、淮海五金机电为代表的五金市场集聚区。至2012年,力争建成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市场15个,批发+物流型的市场10个。

  ――着力拓宽高品端、精品型的大旅游发展空间。积极依托京沪高铁和国内外航线,进一步缩短客源地空间距离,在深度开发徐州现有旅游文化资源的同时,加快开发国际会展、商务旅游、都市购物、文化娱乐等新兴高端旅游产品,加速将徐州打造成为区域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重点加快徐州汉文化景区二期、九里民间博物馆区、龟山汉墓二期工程、故黄河风光带、九里湖度假区、楚文化景区、吕梁山风景区、大龙湖景观带等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依托徐州―香港国际包机,着力打造以香港为中心的远程国际客源市场;通过举办汉文化旅游节、江苏旅游新三角互动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徐州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至2012年,争取接待国内外游客力争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6;旅游就业人口突破10万人。全市拥有五星级饭店7家,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10家,实现建成旅游强市和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
  ――着力加速构建多元化、地区性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拓宽金融市场,争取区域性金融机构、营运中心和外资金融机构加速落户徐州,区域性股份制银行进入徐州设立分支机构,构建多元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注重发展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和消费信贷担保机构,继续完善和发展保险经纪、证券中介、投资咨询、信托投资、融资租赁等机构,完善风险投资服务中介体系,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努力提升徐州金融市场对周边地区的服务水平。到2012年,全市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在徐金融机构总量达到20家左右。

  (四)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承载辐射功能。
  坚持经济转型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做大做强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多元化。一是扩大中心城区规模。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双心五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进行规划建设,科学定位老城区、新城区、铜山新区、徐州经济开发区、贾汪区等功能,加快建设城市组团间的公交系统、轨道线网等快速通道,形成有机互补、空间衔接的主城区五大功能板块。二是加快中小城镇建设。重点是加强小城镇和矿区的道路、通讯、给排水、供热、绿化、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建设,促进小城镇和矿区全面提挡升级。三是加强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京沪高速铁路、徐兰铁路客运专线、丰沛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稳定徐州―香港包机航线,增加新开通国内航线条数,确保年旅客吞吐量50万人次,争取一类口岸开放补入国家“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加快徐济、新宿高速公路建设,以及国道104、国道206、塔双等干线公路和服务于机场、各类经济开发区的地方干线公路建设改造,全面推进徐州都市圈1小时快速通道建设;实施京杭运河徐州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力争开工建设京杭运河湖西航道,继续建设万寨港续建、淮西客运站项目。争取到2012年,基本建成徐州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构筑起客货两大信息服务平台;尽快开行徐连城际列车,力争城市客运轨道交通线网开工建设;观音机场国内航线达到30条以上,开放国家一类口岸,开通香港、韩国、日本等地的国际地区航线3条以上,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20万人次,年货邮行李吞吐量达到1.2万吨;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60公里以上,公路主枢纽场站布局完善;初步形成以京杭运河为主通道的航道网络,建成徐州亿吨大港;围绕客、货运市场需求,培育大型客、货运物流企业集团3-5家。组织实施城市和矿区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

  (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
  一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境外能源、原材料和生产制造基地,壮大企业规模。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抢抓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创新招商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面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三是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快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建设出口加工区,设立保税仓和内陆港口规划建设,加大南北共建力度,把观音机场建设成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和国际空港。四是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启动淮海经济合作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和徐连两市经济一体化建设。积极探索合作共赢新模式,突出培育引导,坚持功能和载体建设并重,加快发展核心城市,积极培育市域城市群,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六)注重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广开就业门路。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要载体,以服务业为主要领域,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切实搞好劳务输出,拓展就业空间。搞好就业再就业培训,发展和培育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信息平台。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推进社会保障并轨工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做实基本养老保险帐户,实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并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综合救助,帮助贫困职工和农民,自主就业和致富,实现自我解困。四是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突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打造教育高地,重点建设以徐州技师学院为龙头的区域职业教育基地和30所骨干职业学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重点扶持柳琴剧团等特色文化品牌,重点实施舞台艺术、影视艺术、文学艺术、书法美术、图书报刊、文化旅游等六大精品工程;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深度发掘两汉文化、彭祖文化、古运河文化、故黄河风情文化等历史文化,扶持发展柳琴剧、睢宁儿童画、邳州农民画等特色文化。切实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发挥徐州卫生医疗技术优势,打造区域卫生医疗高地,认真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全面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

  五、徐州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及建议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同时也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徐州资源型城市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徐州来说,还没有享受到《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和省里的相关政策,产业转型刚刚起步,既需要徐州全市上下加倍努力争取,也需要省里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和推动,继续深入地推进徐州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针对徐州的特殊情况,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及建议。
  (一)支持徐州申报资源型城市并享受国家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着手进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试点,将从一般性支付、专项转移支付、资源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接续资源勘探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面对这一难得机遇,建议省委、省政府帮助徐州列入国家首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蠃得国家政策支持。

  (二)对资源型城市应进行产业布局规划。鉴于目前由地方政府和企业自下而上的主导经济转型,缺乏系统考虑,难以对产业发展有统筹规划,建议国家、省注重自上而下地推动转型。对资源型城市的扶持不仅在于政策和资金,还应从国家和省层面上对这些城市重新进行产业布局规划,特别是要指导试点城市做好经济转型实施方案和规划。
  (三)建议加大税收政策扶持力度。对属于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且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生产的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增即退政策;对新办企业和改制企业实行减免所得税政策,所减少的地方税收比例部分由中央或省财政转移支付;对原有矿山企业到异地开采建设新矿区形成的税收实行按比例分享,以弥补原居住地矿山企业迁出后给地方财力造成的影响。

  (四)建议国家和省增加债务化解政策。加大对政府性债务的化解力度,对到期的政府主权外债及国债直接用于公益性的,转为国家或省直接投资;直接用于生产的建设性债务,适当延长还款期限,或由中央和省财政给予贴息。对"九五"以前形成的债务,建议国家给予豁免;对"十五"时期形成的债务,建议国家停息、免息或贴息。建议国家、省加大对金融不良贷款的化解力度,最大限度拨离不良资产;结合国有企业改革,让更多的国有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核销部分不良贷款。
  (五)建议加大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支持。国家、省在重大项目规划和布局上,对资源型城市给予重点倾斜。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对经济转型试点城市的重大建设项目,优先审批核准,优先安排补助资金,优先提供贷款支持。设立国债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经济转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设立经济转型专项贷款资金,专门用于经济转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需要。

  (六)下大力气解决就业和贫困等社会问题。目前,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就业压力大,维稳任务重"的现状,扩大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对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可考虑从以下途径着手:一是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转变观念,提供免费教育和培训;二是在进行项目建设时,优先考虑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三是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四是健全就业服务,提供就业信息;五是政府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鼓励自主创业。对于贫困问题,长远要立足于发展经济,近期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保证按时足额支付。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贫困人群按规定及时给予救助。要体恤民情,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努力防止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事件。认真处理群体上访事件,及时发现不稳定苗头,维护社会稳定。
  (七)重视城市建设及生态环境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转型的前提和保障。资源型城市要积极争取成为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加速产业集聚,强化产业支撑作用,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功能,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争取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改造棚户区解决塌陷区改造欠账问题,改善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加强环境保护,搞好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吸引外来投资,解决产业转型资金不足,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可持续发展查看更多>煤炭资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