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盘点美国占领对伊拉克石油业“贡献”

2008-05-09 10:29来源:石油商报关键词:伊拉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伊拉克前石油部长、现石油顾问伊萨姆•贾拉比在《中东经济观察》上发表文章,回顾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入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后5年来,对伊拉克石油工业做出的“贡献”。
  贾拉比说,美国政府否认对伊战争是为了石油,但是一些美国官员对此却“供认不讳”。美国已退休中央司令部指挥官阿比萨德几个月前还在斯坦福大学说:“(这)当然与石油有关,我们实际上不能否认。我们把阿拉伯世界看作一堆大加油站。”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自己的书中说:“让我感到悲哀的是,出于政治不便于承认的原因,但每一个人都知道:伊拉克战争在很大程度上与石油有关。”前国防部副部长沃尔弗茨也曾对美军士兵说:“伊拉克是浮在石油上的。”

  正如国际人权组织的文件所言,按照任何标准、从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来看,任何观察家都得承认,伊拉克的形势至今仍一团糟,伊拉克战争成了一场恶梦。尽管石油是入侵的真正目标,伊拉克的石油工业仍遭到沉重打击和破坏。美国政府在入侵前对美国大众说,伊拉克的石油收入不但能满足战争开支而且足够用于战后重建。那么伊拉克石油工业的现实是什么样呢?

  上游业损失巨大
  伊拉克自上世纪90年代就未再进行勘探,因此探明储量估计为1150亿桶,另外2500亿桶原始地质储量有一半可算作探明储量。迄今已发现530个地质异常、85个油田,油气储量位居世界第二。现有的探明储量可支持1000万桶/日产能,1980年的日产量水平为350万桶,当时正计划要把产量提高到600万桶。

  在美英联军入侵之前,尽管经历了13年制裁,伊拉克的日石油产量达到280万至300万桶,经过这5年,平均日产量下降到不足200万桶。战前石油日出口曾高达250万桶,现在仅120万桶。2007年最高,日出口曾达165万桶、产量达218万桶。
  伊拉克陆上和海上石油计量系统的问题至今仍未解决,军人、黑社会、盗窃分子大肆偷盗走私原油和成品油。美国、联合国的报告虽然数据有差异,但对此都予以确认。据普氏石油电讯报道,2005年损失石油6000万桶、2006年4400万桶、2007年2150万桶,损失价值约合66亿美元。据伊石油部报告,仅2005年就损失12.5亿美元。
  根据联合国的报告,在制裁期间,由于管理不善、油水井缺乏维修,油田生产条件已经很差,经过5年占领,生产更是每况愈下。舆论认为其原因在于没有安全保障。至今,外国公司仍不愿派人来伊拉克。

  下游业积重难返
  战前,伊拉克石油日炼制能力为70万桶,虽然遭到制裁,仍有3种油品出口。如今,加工能力只有50万桶,开工负荷率仅50至60。尽管炼油装置没有受到战争或军事行动的直接破坏,但缺乏维护、升级和增加新设备,而且至少在未来几年也指望不上。特别是保卫工作的失败使管道频遭破坏,影响了炼厂石油的运输。在南部巴士拉地区,打孔盗油的现象十分普遍。
  2003年6月以来,伊拉克用大量金钱进口成品油,每年几乎要花费50亿美元,足够每年建一座大炼厂。早在美军入侵之前,伊拉克就计划建3座炼厂,总炼油能力为46万桶/日,尽管反复进行过几次招投标,可至今仍停留在图纸上。
  近来,伊拉克油品供应短缺,虽然石油消费已经下降,但排队购油仍随处可见。迫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压力,伊拉克的石油价格增加了约20倍,黑市交易十分猖獗。

  石油法为谁牟利
  伊拉克的新石油法曾几易其稿,至今还没有定论,尖锐的政治、经济、技术分歧仍悬而未决。新石油法的目标,尤其美国最在意的,是要允许外国公司以产量分成合同的模式参与伊拉克石油开发。第一稿曾于2007年2月得到马利基政府和库尔德地方政府认可,后来双方发生尖锐分歧,主要涉及地区和生产管理部门与外国公司谈判和签约的权利,以及产量分成模式的地位是否被认可。另外,新石油法只管上游部门,忽视了下游业,而这对处于油品供应短缺困境中的伊拉克人是十分重要的。
  2007年8月,库尔德地区发布了自己的石油法,并在几星期内与一些公司签了15个协议。这个举动遭到伊所有政治团体和党派的反对,认为这将导致伊拉克分裂。伊石油部宣布库尔德所签的所有协议非法,那些签了约的外国公司还上了黑名单。伊石油部称,产量分成协议是一条不允许逾越的红线,最近石油部采取一个双轨政策,一是就5个在产油田的升级增产项目,与5家跨国石油公司进行技术支持协议谈判;二是拿出约10个油气田,邀请已经得到资质认可的公司投标。今年2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访问伊拉克时,曾对伊领导人施压,要求尽快实施新石油法。

  国际红十字委员会指出,以美国为首的对伊入侵已经过了5年,数以百万计的伊拉克人依然缺医少药,甚至得不到干净的饮用水,一些家庭被迫从每月150美元的微薄收入中,拿出三分之一来买饮用水,伊拉克大多数地区的人权状况依然是世界最差的。
  贾拉比说:“上世纪初,伊拉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因石油资源成为政治焦点。现在还是因为石油,伊拉克再次成为动乱中心,听由外国势力决定本国命运。”(来源:石油商报 唐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伊拉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