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人物正文

林盛先:一个农电工的30年记忆

2008-12-16 10:10来源:www.chinapower.com.cn关键词:农电工30年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本网通讯员 李英 许敏湘 报道

     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电工,每天忙碌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却与农电结下了30年的不解之缘。30年来,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乡亲们点亮一盏盏心灯,给山区的农村播撒一片片光明。透过每一次服务,他感触着每一个日积月累的变化就是一个不寻常的缩影;感动着每一段平凡生活也有那么多不平凡的见证……

    他就是福建省武平县桃溪供电所农电工林盛先。

    12月初,笔者走访了林盛先,与他一起回忆了这三十年间在他身上折射出的农电变化。

    有电的日子,笔记本与山路步行的年代

     30年前,林盛先高中刚毕业进入桃溪镇陂礤口电站担任运行工。那时候,陂礤口电站刚建成,投入发电的机组只有一台,加上送电的线路不完善,电站只能向距离最近的渠村送电,用低压线直接送到农民家。用户没有安装电表,电费就按电灯的盏数算,一盏灯一个月1.8元,由电站的管理人员直接收取。当时陂礤口电站人员少,林盛先先后做过线路维护、安装、巡线、抄表、收费等多个工作。林盛先告诉我们,那时的月工资只有30元,1988年后,工资才涨到70元。从林盛先家到上班地点要步行40华里,那时候都是山间的崎岖小路,电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

     几年后,供电区域扩大了,低压线换成了高压线,通电的村庄架设了变压器,农民家里安装了电表。那时候,家庭用电还不多,一户人家一个月的用电量也就二三千瓦时,五六元钱,那时候计算电费算电灯数量,一个家庭基本上最多只能安装2盏灯。农民为了省钱,在两个房间的隔墙挖一个洞,电灯装在洞里,一盏灯能照亮两个房间,电也只有晚上供应几个小时。灯泡瓦数普遍不高,几乎都是15瓦,如果哪户人家用上25瓦的灯泡,就算是很舍得花钱了。

      那时候林盛先抄表收费很麻烦,用的是一本笔记本,每收一户,就在笔记本相应的名字上打个勾,表示这户已经收完了钱,大多数时候,本子上打勾的并不多,因此,常常为分摊电费费口舌。因为经济条件差,一般是多家农户合用一块老掉牙、走不准的破旧机械电度表,所以就会出现农户们会为一分钱的电费分摊不均而互相埋怨,让村里的电工磨破嘴皮、引来生产队长百般调解。80年代的抄表还很混乱,不规范,经常汇帐不清,电费流失量也比较大。

     那时候林盛先的工作很辛苦,能用“脏、苦、累、险”来概括。山区里的抄表与服务先是靠两条腿奔波,后期才有自行车。进入山村,常是门口扯着嗓子大声喊话、敲门许久才进屋,经常为去室内抄一户电表跑几趟、等很久,但有了温饱、能告别煤油灯也让他与农民们一样满足。

电灯亮起来了,抄表卡与自行车的年代

       到了90年代,桃溪镇的农民收入开始逐渐提高,生活是农户形容的“芝麻开花节节高、家有鸡鸭院内飞、水车换成新电泵、耕田黄牛变铁牛”,农民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再也不愿意委屈自己在昏暗的灯光下吃饭、生活了,农户的院落从土墙变砖墙、红砖墙变高了、变大了,过去被村民视为贵重物品的电度表已从室内移到砖墙上,户均几角钱的电费突破十元。农户家中的灯火亮了,不仅5瓦那种光亮昏暗的小灯泡从老人的床边消失了、甚至25瓦的灯泡市场也难买到,他们开始放心大胆地用电,一般家庭都换上60瓦灯泡,绝大部分农户每个月的用电量达到30多千瓦时。

     村里原先的变压器容量已不能满足群众的用电需求。上世纪80年代初,一台供应100多户居民的变压器,月用电量只有200千瓦时,到90年代末,同样的变压器,用电量已经涨到4000千瓦时。于是,供电公司为村里增加了变压器数量和容量,并更换了大线径的供电线。

     1999年,电力体制改革。经过理论和操作考试,林盛先成为了桃溪供电所的一名农电工,他与所里的十个农电工负责桃溪镇43个台区变压器共5000多户的抄表、收费和低压线路的维护工作,工资也由刚工作时的30元上涨到300元。

     林盛先也收起了收电费的笔记本,因为公司统一制作了抄表卡,一个用户一张卡,串起来就是一本,一个台区一本。抄表时,林盛先最怕遇上下雨天,为了不让雨水淋湿表卡,他先用薄膜把表卡包好,再装进包里。包要挎在胸前,怕一路颠簸掉出来。自从用上了表卡林盛先觉得账目清晰,用户资料更加详细。抄完表后,把表卡交给所里的营销员开发票,然后,林盛先拿着发票上门收费。

     林盛先负责的台区变压器分布在好几个村,虽说有自行车,但是最远的一个村庄在高山顶上,一路都是上坡,也还要半个多小时。

电气化的生活,电子抄表与摩托车的时代

    一转眼,时间指针指向2000年,脚踩七成新摩托车的林盛先抄表与服务更快捷了。因为农户与他有了手机或电话交流的方便,让嗓子喊话已变为通讯搭桥。由于抄表时间缩短了,林盛先工作之余成了农户家庭用电的“电保姆”,这是因为许多盖上楼房、用上空调等名目繁多电器的农户用电需求旺盛、用电的地方更多,安全用电与节能用电都需要“电保姆”的帮忙或参谋。

    林盛先用了6年的抄表卡也终于“退休”了,换上了抄表机。和抄表卡相比,抄表机更为简便:到农户家抄表时,在抄表机里输入用户号,屏幕上马上显示出用户姓名、上月电量,输入电量,自动计算出本月用电量。解决了抄表中数据采集周期过长、单位录入密度过大、录入准确率不高等问题,每个抄表人员可短期内完成千户奔波,提高了工作效率,给“三农”用电优质服务腾出更多空间。

     如今电子电能表普及、电能表集装箱装规范,使用手持式抄表器的林盛先发现,过去,农民用电主要是为了照明,可现在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电器成了家里的耗电大户,一般农户的用电量也由上世纪90年代的30多度激增到100多度。伴随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桃溪镇许多农户已提前奔上了月均电费超百元的富裕生活,带来的是更多农户的期盼和追求。村民王金芳靠承包电站致富了,如今家里的电视、冰箱、微波炉、电磁灶等电器一应俱全。

     2006年以来,农村用电量更是突飞猛进,用电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生活用电上,不仅有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空调等,一些农民看到液化气价格居高不下,用电比用气合算,开始使用电磁炉;二是生产用电上,近年来,种烟户用上了密集式烤房,需要大量用电,另外,一些农户开始进行农副产品的粗加工,添置了切笋机、烘干机等小型机械,进行作坊式的生产。

    林盛先的工资也提高了,如今,他的月平均工资有近两千元。电费收费方式也在转变。平常,都是用户自己到供电所交费,如果有个别欠费的,林盛先只要打个电话,基本上也都会来交。个别实在太忙没空交费的,林盛先在下村时,帮他们把缴费卡和现金带到公司代交,还建议他们可以预存电费。银行代扣开通了代缴电费业务后,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开始使用这种更加便捷的缴费方式了。

    “这30年来,农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用电方便了,用电量成倍增加,用电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显示农民的生活越过越好,越过越甜。”林盛先感概地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