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风能产业:何去何从?

2009-06-11 09:57来源:互联网关键词:风力发电能源新闻核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如果没有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多米诺骨牌式的倒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进程恐怕还在化石能源掌控方和新能源推动者之间的拉锯中徘徊。

  世界经济“跳水”后,可再生能源即刻被扶植成救命稻草。

  宏伟的绿色能源战略不仅帮助奥巴马入主白宫,更成为美国新政府兑现恢复经济、提升就业承诺的指靠。在GDP增长保8%的压力下,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也被赋予了战略意义之外的现实重担。

  产能过剩

  在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中,风电是除水电外成本最接近商业利用的能源,因此在过去若干年里一直是资本市场的宠儿。

  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在公布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其中风电的发展目标是2010年达到500万千瓦装机容量。但这个规划其实在2007年当年就已经实现。时隔仅半年,2008年3月发改委发布《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将风电2010年装机容量目标调整到1000万千瓦,比《中长期发展规划》翻了一番。

  但即便这个扩容了一倍的千万级目标,仍然比计划提前两年完成,并“使中国超过印度,成为第四个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的大国——当年新增装机占全球新增装机的23%。”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鉴衡认证中心副主任陈雪松在2009年5月22日的“中国风能产业对话资本论坛”上列出了这个数据。

  没有资本的助推,很难想象一个成本在市场价之上的产业能在政策框架外发展得如此迅猛。

  布局2010~2020年能源棋盘的《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虽然尚未正式出台,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周凤起预测,2020年中国的风电规模将达到1亿千瓦装机容量。

  这一预测也得到了陈雪松等业内人士的认可。可是,面对接近9000万千瓦的发展空间,商业资本机构却一改往日的热情,表现出格外的克制和谨慎。

  2008年全球在可再生能源上的投资达到1200亿美元,其中42%(超过500亿美元)进入了风电领域。不仅民营企业蜂拥而入,国有大中型企业也把它作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以致目前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大概已经超过了70家。仅仅前四家的产能就已经达到了1200万千瓦,但2009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只有大概800万千瓦到900万千瓦。

  “产能大过需求,已经开始展露苗头。”面对一干手握巨资的风险投资人,周凤起给出了善意的警示,“现在风电发展很快,风电整机的制造门槛也不是很高。虽然国家在电价方面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激励政策,现在看起来赔本可能还不能说,但是暴利也达不到。”

  国进民退

  投资的追捧,让风电产业着实风光了好一阵。但没有节制的资金推涨,毫无疑问会使金豆子在最后的接棒者手中变成烫手的山芋。

  深圳的一家风险投资机构松禾资本的合伙人王勇直言,从风能投资项目的现状看,“经济效益和经济指标的落实和达成,很多不令人满意。这样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投资机构的投资行为,会延缓(投资)步骤”。

  出于风能投资前景的不明朗,王勇向金风科技首席财务官余丹柯抛出了一个非常直接的问题:“无论是风电生产企业还是风电营运机构,如果减少投资,你们风电企业还有没有利益,有没有机会(自己生存下去)?”

  这也是许多投资人所担心的。毕竟,即使如金风科技这样在风能领域已经专注多年、产业链条完整的企业,也必须借助国家对新能源的补助及碳减排交易收益补贴运行费用。

  出于突破赢利模式的压力,金风开始向风电服务和风电场投资运营渗透。“从整个能源行业的升级换代来说,终归有一天服务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赢利支撑点。”余丹柯说,“如火电、核电,或者像大型的装备制造行业,真正的利润并不来自于整机制造,整机的制造商都是通过设备去卖长期的服务合同。”

  风电场往往位于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风机的运行维护,从长期来看会是一个突出的利润点。此外,金风科技2008年的业绩中有10%来自风电场的销售和转让。作为上市企业,只有实现赢利才能对股东有所交代,所有能并入企业收益的资产都会物尽其用。不过此类收入虽然能一时美化财务报表,但风力资源条件好、电网接入方便的风场资源毕竟有限。

  政策助推下的跑马圈地虽然能暂时推高风电场的转让价格,可是如果高价转出的风电场不能实现持续赢利,必然影响买方接纳意愿和出价,一旦风场储备资源卖尽或者购入卖出价差不足以抵消资金及维护成本,这笔收入来源自然干竭。

  事实上,由于设备运转时间短,导致风电机组发出的电单位成本高企,加上风电并入电网销售的瓶颈,实际上中国的大多数风电场都在亏损中运转。但糟糕的赢利状况并不影响当下风场成为被高价追逐的目标。

  也许正是基于国家层面的新能源战略规划,在这一轮风场圈地中,竞相角逐的都是些“国”字号的电力公司——政府对国有电力公司的发电量给出了新能源的配额要求,为了达到配额数据,国资背景的电力公司不得不盘下亏损的风电场,而精明的商业投资机构早已撤资上岸。

  危险信号

  2008年,全球的能源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美国和欧盟这两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发达经济体中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超过了新增的传统能源电力(传统能源电力包括煤电、油电、气电、核电)。

  各方政府纷纷宣布要大大增加可再生能源、低碳或清洁技术的公共财政投入,这样做是为了有个更美好的未来吗?是的。但更重要的是希望借新能源的带动激励经济,增加几百万的就业岗位——宏大美好的愿景下,隐藏着短期的急功近利之心。

  智基创投的合伙人林霆坦言,包括风能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本质上更像一个大泡泡:“因为目前似乎找不到比新能源更加有故事的这么一个产业,所以当经济危机出现的时候,就是要把新能源当做挽救经济的一剂强心针,当做全球经济下一轮发展的驱动力和未来的希望。”

  中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已经在甘肃酒泉启动,紧随其后,苏、蒙、新、冀也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陆续提上日程。但目前已经形成的千万装机容量尚且在风能不稳、并网的瓶颈中依靠政策的支持艰难挣扎。如此多家大型风电厂,如果建好了发不了电或者送不走电,政策能支持到哪一天?

  上海已经有做大风机的企业开始关门了,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深圳风发科技董事长周庆余警告说:“目前一千多万千瓦的生产能力和六百多万千瓦的发电能力,按照这个比例来说就应该预测洗牌的时间了,风电设备企业一定会有一批要被淘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力发电查看更多>能源新闻查看更多>核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