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核电跃进,核废物处理待解

2010-12-07 15:55来源:新华网关键词:核电站核废物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产业链上的留白

在核燃料的整个循环过程中,从反应堆中取出乏燃料一直到永久性地质深埋中间,还有若干道工序。简单来说,乏燃料由核电站业主单位取出后要交给后处理厂,切成小块,扔进酸里溶解,提取出有用的铀和钚重新作为燃料循环使用,剩下的废液交由玻璃固化厂进行固化,再装进特制的废物罐中,运送到永久性处置场封存。

在这个位于整个核电产业链末端的一截上,中国留下了许多空白。

由于没有建成永久性的处置库,乏燃料暂存在秦山核电站与大亚湾核电站的硼水池中以阻挡辐射。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战略研究”的总报告显示,秦山核电站每年产生10吨左右乏燃料,大亚湾核电站每年则有40吨左右。一台百万千瓦的反应堆每年产生的乏燃料约为22吨。而这些乏燃料一般只能暂存10年。

时间有限,空间也有限。到了2003年,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的大亚湾核电站的硼水池已经积满了乏燃料。多余的乏燃料只能通过4000公里的长途跋涉运往甘肃的中核集团404厂暂存。

名义上,404厂具有后处理资质,应承担从乏燃料中提取铀和钚的工作。但事实上核电站产生的民用乏燃料并未在那里得到任何后处理。“404厂进行后处理的军工类废物比较多,民用的都没有处理。”知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

梁俊福告诉记者,目前在后处理方面中国正在与法国谈技术合作,但是法方报价太高,谈判仍没最终定下来。

在永久处置库的建设方面,体制等各方原因也在阻碍着项目进展。

世界上各有核国家都将高放废物处置工作放在了国家层面上,通过制定国家政策、颁布法律法规、成立专门机构、筹措专门经费、建立专门的地下研究设施(地下实验室)和开展长期研究开发等方式,确保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

而在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国家级高放射性核废物地质处置专项规划。“有关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政府行为只停留在部委一级层面上,一些必须在国家级层面决策的事项难以进行;对于如此重大的高难项目,国家重大科技工程、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计划等也没有列入。”中国工程院院士、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潘自强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站查看更多>核废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