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评论正文

中国能源企业纷纷涌入金融领域亟待监管加强

2011-06-25 12:10来源:新浪网关键词:金融国家电网智能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把产融结合这一难题纳入中国“走出去”战略这一背景下重新审视,也许是突破的一个开始

在产融结合大旗召唤下,能源类央企正努力“跑马圈地”。中石油、中石化、神华集团、国家电网等多家能源巨头都已在金融领域纷纷布局,凭借自身雄厚的资金和产业背景的支持,能源央企“触角”已经延伸到了包括银行业、信托业、期货业、证券业以及金融租赁业在内的各个金融行业。而伺机进入的“后来人”,已排起了长队。

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有数十家央企共投资了上百家金融资产。在银监会和国资委批准的中石油控股昆仑银行、国电电力控股河北银行、中移动控股浦发银行之外,还有更多央企涉入商业银行以及金融信托、保险、证券和期货等金融领域。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40多家央企设立了财务公司,53家重点国企中有30多家已有财务公司,而设立财务公司被认为是产业资本进入金融资本的开端。 

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和背后的产业支持,央企成为这一波产融结合中的主力。

布局金融,抢占制高点?

能源巨头纷纷布局金融业意图何在?“产业资本参与金融资本,有的是纯粹为投资获利回报;有的是出于自身产业上的战略目的考虑,搞多元化经营;有的是为了更好地融资。不少能源企业高管认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想由大转强,就需要有两个翅膀:一个是实业,另一个就是金融,二者相互促进,产融结合不一定能保证成功转型为跨国公司,但跨国公司一定离不开成功地进行产融结合。”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分析,中海油、中石油等能源企业进军金融业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当前中国通胀的大环境下,为了将企业内部庞大的资金流进行合理调度,并通过专业理财进行适度投资,从而发挥资金最大的使用效益,能源企业有引进先进金融业态的冲动。”

在高培勇看来,近年来,中国经济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公司已不再专注于传统的主业,进军金融领域也是大势所趋。“当一个产业公司在其经营的领域达到巅峰,或者很难再有突破的情况下,要么寻找另外的产业进行投资,要么进行金融投资获利。”而且产业公司进军金融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十分普遍,世界上大型的跨国石油公司,如美孚、BP等,都有自己的金融投资公司。

中国能源企业进入金融领域也有其独特优势。中国每家能源企业个个都是巨无霸,动辄数百亿的巨额的现金周转为其打造金融平台提供了可能。“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参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内在需要。”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从世界经验来看,产融结合是实体产业和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包括石油电力在内的能源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尽管中海油、中石油、国家电网等能源巨头旗下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商业银行三位一体的金融大厦架构初成,但是,他们都认为“金融板块刚刚开始。”这个回答是审慎衡量发展现状后的客观之论。 

一旦要把自身目标定位是成为国际性能源公司,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扩张,那么他们目前现有的金融机构和其巨无霸身份并不匹配。郭田勇表示,国内能源央企如国家电网、中国石油、其固定资产达2万亿以上,金融资产不超过千亿。“产业板块和金融板块比较起来,一头是西瓜,一头是芝麻。”

中国能源企业的金融业务目前处在战略布局阶段,只算是形式上的扩张。“至于在此前的成立财务公司、进军保险业是比较低层次的金融尝试。”郭田勇表示,“目前能源行业处于资本化的扩张阶段,以前是由产而融,现在是产融结合。产业公司通过金融投资,获取更多的收益,一方面让自己闲置的资产增值,另一方面还可以弥补主业经营增长过慢带来的不足,分担和平衡企业风险。” 

在能源巨头加紧布局金融版图的时候,反对的声音并不少。

在高培勇看来,产融结合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确实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反之则会消耗企业大量宝贵的经营资源,引发企业危机,甚至对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能源企业产融结合之路并不好走,在目前更多是看到了合理运用产融结合企业具备更强竞争力和赢利优势的一面,事实上,产融结合的风险在于实体企业与金融机构谨慎的经营理念格格不入,很多实体企业入股金融机构后,激进的经营行为导致了金融业务的过度扩张,最终导致金融机构破产倒闭。

对产融结合不断深化发展的现状,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表示,未来需要研究大型央企的产融结合该走到哪一步比较合适,同时要注意防范哪些风险。 

李保民介绍,从国外的经验教训来看,日韩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阶段银企紧密结合,推动了产业经济迅速成长和海外扩张。但大型财团内部金融部门对产能扩张的过度支持,也为亚洲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美国通用汽车旗下消费性金融服务公司的不良资产差点拖累这家百年老店关门。惨烈的教训也给中国决策层留下深刻印记,在产融结合上一直非常谨慎。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能源企业并不具备金融领域的经营和管理经验,也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筹建自有金融平台可能会降低融资成本,但运作和管理金融机构也会产生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如果经营不善,金融机构增加的经营成本不仅会抵消减少的融资成本,而且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经营风险。“能源企业内部大多数人都来自实业板块,对金融业务而言都是门外汉,蒙蒙胧胧的都开始有产融结合的需求,但是怎么往下做?怎么做?什么样的方式更好?这些都是在金融领域大干一场前,公司高层必须想明白的问题。” 

“产融结合要紧紧围绕能源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李保民认为要切实做好产融结合的基础工作,有效规避产融结合的风险。从国外能源巨头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们现在基本上都专注于主业,很少涉足面向社会服务的金融业。BP、美孚、雪佛龙、壳牌等都有财务公司等下属金融机构,但只是为自身内部服务,几乎没有涉足社会金融服务领域。

但是,能源巨头们也有明确计算,不借助金融之手,很难在短期内做大,“即使摊大饼式重复投资,都要把规模先做上去。”高培勇分析。

国资委近期发布《中央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征求意见稿中显示,“ 十二五”时期,央企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没有哪家能源央企愿意看到自己被列入30-50名冲刺名单之外的,那就意味着可能会被兼并重组掉。”高培勇说。

而由大转强的过程中,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引导,这几乎成为国内能源巨头的共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金融查看更多>国家电网查看更多>智能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