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国际技术引进难产 中国谋求自主核电发展

2011-07-25 14:43来源:中国机电企业网关键词:核电核电发展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03年5月,《核电》杂志刊登了国家发改委一位人士的文章,该文标题是《中国核电要走一条新路子》。 该文说,对于国务院领导提出的“要采用世界先进技术,统一技术路线”的指示有两种理解,一是要“两步走”,一是要“一步跨越”。 “两步走”强调的是维护“自主知识产权”,利用“已有技术加改进”;“一步跨越”则指我国已拥有的核电设计技术,为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只要选择最有利的方式和合作途径,就能尽快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提高核电自主化水平。 作者认为,“即使将要建成的秦山二期2×60万千瓦核电站,也是参考大亚湾核电站‘照猫画虎’,在对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措施,以及防火设计等方面,与国际新的核安全标准还存在差距。” 文章认为,“只要冷静、客观地比较当今世界核电先进技术和国内的差距,那么选择‘采用先进技术,统一技术路线’的‘一步跨越’的主张,必将成为我国核电界的共同心声。” 另一种解释来自业界观察家。他们认为原因之一是国防科工委最终未能使中核集团和广核集团在百万级的设计方案上取得一致意见。 本来双方都同意要以建成的岭澳百万级压水堆作为参考电站,基于秦山国产60万千瓦成功的自主设计和自主建造模式和实验。惟一没有统一的是堆芯设计要不要改,更具体地说,就是“燃料棒的数量”问题。观察家认为,就是这个“技术细化问题”,最后让决策转向。 “这一问题本来完全可以交给有权威性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们来解决。”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名誉院长钱积惠说。

核电自主创新为何如此艰难 当有关部门决定中国的核电发展要以引进项目作为自主化依托项目的时候,当时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梅永红撰文提醒说:“不能让中国的核电工业重蹈汽车工业的路子。” “我现在要说的是,我们反复强调要搞自主创新,丝毫不是排斥对国外技术的引进。”梅永红说,“我们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在技术发展上,是不是已陷入到要发展只能引进技术这样一种宿命?更何况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核心技术是引不进来的,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领域不可能指望别人。” 中核集团核电部主任陈桦也承认,改革开放的环境让引进更方便,反而使国内很多时候不愿意做艰苦的创新努力。 他举了他太太的例子,她是核电站设备阀门的设计师。她所在的设计组呕心呖血反复调试了3年,才终于做出来了一个成功的阀门。但他们得到的回报非常少。

第一,不能出国,而如果是引进设备,则可以出国采购或监造;

第二,没人说好,工厂不说好,业主也不说好,有关部门也不说好,因为刚开始调试的时候总会出现很多问题;

第三,钱也没有多赚;从此这个设计小组就丧失自己研发的积极性。

“当一个国家的设计人员没有创造激情的时候,这个国家的自主创新就完了。”陈桦说,“因为创新不是靠官员,而是要靠基层的研究开发人员。如果一个孩子,一摔就说,一摔就说,那他永远也长不大。” 因此,尽管国家已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但是要真正落实还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不仅涉及到有关部门对自己设计产品的态度,而且还有待诸如政府采购政策、税收政策等多项政策的配套。而这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 现任科技部政策法规和体制改革司主管副司长的梅永红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经过了广泛的讨论,各有关部门达成了高度的共识。 “这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对我们国家一定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我们过二十年再来看。”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查看更多>核电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