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农电报道正文

武警水电二总队投身西藏经济建设造福藏胞纪实

2011-07-26 21:59来源:武警水电二总队作者:徐迎华关键词:水电官兵水电站羊湖水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雪山升起了红太阳,拉萨城内闪金光……”这首表达西藏人民获得新生后无比兴奋心情的经典老歌《逛新城》,至今仍被人们传唱,听着熟悉的旋律,再看看今天的高原城乡,在拉萨这座高原古城居住了几十年的罗布顿珠老人深有感触地说:“拉萨真是越来越漂亮,也越来越‘亮’了,这得感谢武警水电官兵啊”。

面对西藏人民深切的呼唤,水电兵前赴后继,用生命建起一座座电站,为雪域高原带来光明 

被称为“世界第三级”的西藏高原,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全区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亿多千瓦,居全国首位。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使得这块辽阔的地域,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整个自治区有三分之二的县为“无电区”,全国28个无电县西藏占了21个。一位曾到西藏考察的法国“探险者”在给世界水利组织的报告中写到:“在这里建造水电站是件不可想象的事情”。许多外国水电专家断言:中国人不可能在“世界屋脊”上建起水电站。电力能源的短缺成为制约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

为了给藏族同胞送光明,1989年,武警水电二总队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羊湖电站,造福西藏人民”的号召,从井冈山下的万安水电站启程,远征世界屋脊,参加西藏羊湖水电站的施工建设。从此,这支扎根于江西的部队官兵与西藏同胞结下了不解之缘。

武警水电二总队进藏20年多来,已在西藏四大山系、五大水系、三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建成西藏羊湖抽水蓄能电站、满拉水利枢纽工程、沃卡水电站、金河水电站、直孔水电站、雪卡电站等18项水利水电工程,完成水电装机容量43.7万千瓦,占西藏解放以来全区装机总容量的67.95%,构成了藏中、昌都、林芝、阿里等四个区域性电网骨干,为西藏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祖国的边疆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受到了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称赞。

一年又一年,广大水电官兵面对艰苦的施工条件和艰巨的施工任务,他们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克服呼吸困难、胸闷、头痛和易患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病,在海拔近5000米的冈巴拉山上打破了“在海拔4000米的高寒地区修建电站,无异于给自己修建坟墓”的神话,历时8年建起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电站——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使古城拉萨变得璀璨夺目;克服交通不便、严寒缺氧等诸多困难,历时7年建成了西藏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满拉水利枢纽工程,使“西藏粮仓”江孜县年年丰收,满拉水利枢纽工程荣获建设部颁发的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在藏文明的发祥地-山南地区,他们在机械功率下降40%、缺氧40%的情况下,建成了国家重点援藏项目沃卡水电站,使山南真正成为了“西藏的江南”。

水电官兵在“举手摘星辰、氧比饭菜香”的雪域高原创造了一项项前无古人的水利建设奇迹,攻克了一个个高原施工技术难题。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探索,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羊湖电站,解决了被奥地利水电专家扬言的“高原引水隧洞渗水无法解决”难题,成功地安装了羊湖电站4台2.25万千瓦国内首例三机同轴型机组,并实现一年内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在海拔4000米高原进行高压钢管现场焊接,特殊的环境和气候对焊接工艺、质量和焊工体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不同海拔、不同气温条件下反复进行试验,探索出了一套高原气候条件下高压钢管现场焊接的可行性工艺。

1998年9月,羊湖电站建成发电,成为世界屋脊上的又一奇观,源源不断的电力使拉萨古城的夜晚焕然一新,光明璀璨。水电官兵用汗水和智慧实现了西藏人民的百年梦想,实现了党中央“把羊湖电站作为礼物献给西藏人民”的殷切期望。

2001年8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确定的62项国家援藏工程中最大的水利工程满拉电站竣工,总装机容量2万千瓦,总库容达1.55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8.5万亩。2003年12月,满拉水利枢纽工程在安全运行了2年后,荣获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

2004年5月4日,西藏昌都地区金河水电站首台机组发电投产,一直制约着藏东经济发展的缺电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2007年9月23日,西藏直孔水电站宣告正式建成完工,为西藏经济发展和青藏铁路运营提供了可靠的供电保证,标志着西藏自治区电力工业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8年11月28日,西藏“十一五”规划中第一个国家重点工程雪卡电站四台机组比合同工期提前一个多月全部实现投产发电,每年将有1.82亿千瓦时的电量输入西藏电网……

2011年6月17日,总投资12.88亿元、装机容量10.2万千瓦的老虎嘴水电站三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输送光明,惠泽高原,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献上了一份水电兵的厚礼。老虎嘴电站的投产发电,也标志着西藏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00万千瓦。

目前,武警水电二总队官兵又打起背包奔赴西藏最大的水利枢纽--旁多水利枢纽工程承担电站机组安装施工任务。

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挑战极限,在电力天路建设中上一线、打头阵,用忠诚卫士的情怀在青藏高原续写新的辉煌。

穿越莽莽昆仑、跨过唐古拉山的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犹如象征吉祥如意的东方哈达,把青藏高原和内地紧紧相连。被誉为“电力天路”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将成为又一条造福青海、西藏人民的幸福天路,工程全长1038公里,是目前在建的世界最高海拔直流输电工程,也是世界上穿越多年冻土里程最长的输电线路。工程建成后,一直孤立运行的西藏电网将与全国大电网联网,彻底解决西藏缺电问题。在西藏电力建设中屡建奇功的武警水电二总队又一次迎难而上,承担了工程第8、9标段,拉萨换流站施工和全线的医疗保障任务。这群可爱的水电官兵在这里挑战生命极限,架设“电力天路”,并在千里青藏线神话般地建起了一个个设备齐全、功能先进的综合医疗救治站,日夜守护着高原电网建设者的生命安康。

在这里施工的每名官兵,都要经受高原反应的考验。稀薄的空气让人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徒步行走时,两腿沉重得像灌了铅。到了晚上,由于缺氧,初来乍到者几乎无法合眼,反应严重的还会鼻子出血,脸色发紫,呕吐不止。度过高原反应期后,工程建设者面对的是极为严酷的生存考验。高原气候瞬息万变,时而碧空如洗,时而乌云密布,可谓“六月飞雪,一天四季”。这里没有春夏秋冬,有的只是被延长了的冬季。长期在高原上生活和工作,会导致人体机能下降,随时可能引发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病,如果抢救不及时,在一两个小时内就可能夺去生命。说起高原缺氧难受的滋味,水电八支队七中队上士、测量队队长徐志明对此有着深深的体会。去年7月,他到达青藏线工地后,主要承担整个线路的复测任务。他带领5名官兵,每天都要背着几十斤重的测量仪器向山上跋涉,每次返回营地时,因为体力消耗太大,都会感到头昏脑胀,吐个不停,只有躺下来吸几口氧气,才能稍稍缓解症状。为了克服温度过低对仪器准确性的影响,他经常将冷冰冰的测量设备揣在怀里,用身体温暖仪器。长时间的高原缺氧作业,使他头痛欲裂、经常脸色发白,嘴唇发紫,几次昏倒在施工现场。就这样,测量队官兵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短短4个月时间,完成了全线200余公里501座铁塔基础复测任务,为基础工程提前20天完工赢得了宝贵时间。

藏区地质非常特殊,生态环境原始、独特、敏感、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其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在工程建设中,官兵们始终坚持质量与环保并重,不仅是工程建设的参与者,而且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守护神。项目部根据青藏线的环境特点,成立环保组织机构,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跟踪检查。为使在“电力天路”建设中的绿色环保行动更具专业性,指派专人进行系统学习,并定期对所辖协作队伍进行“爱护高原一草一木”、“假如我是专职环保员”和“施工与保护绿色不能顾此失彼”等专题讲座和讨论,使绿色环保意识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名官兵的脑海中。

“青藏高原的海拔有多高,青藏联网线路工程的建设标准就有多高”。为彻底解决高原冻土施工这一世界性难题,把青藏直流输电工程建设成为精品工程、绿色工程,官兵们对沿线地质条件进行反复堪测,并针对不同地质、地形条件的基础,制定不同施工作业指导书,分层次进行技术交底,使每名负责现场管理的官兵都能够掌握相关技术标准要求,有效保证了冻土基础施工质量。在铁塔组立中,工程技术人员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输电线路技术,采用“大吨位吊车机械化组塔”、“内悬浮内拉线铁塔组立”和“多种机械配合组立”等先进作业方式,将组塔工作效能提高了35%。2011年5月28日,青藏联网工程第8、9标段,501基铁塔组立施工任务全部完成,比原里程碑计划工期提前一个月。2011年7月18日,青藏联网工程线路架线全部完成,为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在今年年底实现投运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青藏联网工程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这里极端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有的地方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30%,雷电、风沙、冰雹等恶劣天气交替出现,由此可能引起的肺水肿、脑水肿、高原性心脏病等高原病,数小时内就能夺去人的生命。“到了西大滩,两眼泪汪汪;到了昆仑山,如到鬼门关;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到了唐古拉,伸手把天抓。”这就是千里青藏线的真实写照。

为确保青藏联网工程建设大军在1038千米长的战线‘上得去、站得稳、干得好’,武警水电第二总队医院全员一起上线进行医疗保障,在工程全线建立了31个一级医疗站、10个二级医疗站,并在格尔木市和拉萨市建立了三级医疗站,320名医护人员在青藏高原上日夜守护着万余名电网建设者。

除了医疗站点的设置,武警水电部队还根据高原准入的相关规定,给每一名施工人员进行高原病、地方病、传染病预防培训,并建立康健档案,严把入口关,确保体检不合格人员不上线、未经基地习服人员不上线、未经培训人员不上线。

2010年11月28日,青藏联网工程37基高原沼泽地冻土施工攻坚战全面打响,这 37基冻土桩位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西藏自治区安多境内,全部处于高原沼泽湿地区,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温度在零下30摄氏度至零下20摄氏度,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30%,医疗卫生保障可称为“世界性医疗技术难题”,任务非常之艰巨。为了圆满完成攻坚战的医疗卫生保障任务,武警水电二总队青藏联网医疗保障总院抽调了120余名优秀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和13辆救护车投入攻坚战,他们每天坚持到对施工人员进行巡诊,量血压、测体温、听心肺,用行动保障每一位工程人员的身体健康。并组织了一批便携式氧气装置,在高原缺氧环境下,施工人员携带氧气装置作业的同时在各施工塔基点设立一名医护人员旁站,进行一对一的医疗保障,圆满攻克了高海拔医疗卫生保障世界性技术难题。

在保障青藏联网工程建设者的生命安全的同时,他们还为沿途百姓和游客提供了医疗保障。2010年8月21日,5名外地游客在攀登唐古拉山时,不慎摔伤,最严重的一位摔成了脑震荡。格尔木医疗站站长刘心波听说此事后,迅速赶到现场,对伤病员进行了简单有效的救治,并驱车将危重病人送到了格尔木人民医院,及时的医疗处理,让病人脱离的生命危险。截止目前,全线累计保障参建人员和各族群众160余万人次,诊治高原病101例,为青藏联网工程顺利开展系上了“安全带”, 实现了零死亡、零伤残、零高原病后遗症、零鼠疫传播“四零”目标。

无数次权衡、选择、舍弃……二十多年与雪山冰川相伴,水电兵心中蕴藏的火热情怀感天动地 

有人说,水电官兵对西藏这片热土情有独钟。的确,为了把光明奉献给西藏人民,水电官兵的目标无悔地指向高原永不停歇的风沙和漫无边际的寒冷,还有一望无垠的雪原,单调寂寞的生活。在内地,农贸市场的新鲜蔬菜堆积如山,菜农们发愁怎样才能卖得出去,可这里的官兵只能吃到海带粉丝和干得像木柴一样的腊肉;在内地,新落成的住宅楼鳞次栉比,而这里的官兵却住着四壁透风的帐篷;在内地,不管哪个角落都可以通过先进的通讯技术轻松地找到你,在这里,个把月若能打通一次内地电话,足以让七尺汉子乐得泪人一般。

从94年羊湖电站机电安装开始,被官兵们亲切的称为“雪域牦牛”白学斌在西藏工作已经17年,17年来,这个硬汉已记不请多少次因缺氧而一次次晕倒在工地上。在羊湖电站机组安装轮换拧螺栓时,一不小心,锤子蹭到了他大拇指上,半片指甲立即被掀掉,鲜血直流,但忙得感觉不到疼,简单用创可贴和布一缠,继续干,直到晚上疼痛难忍才下山治疗。如今,他右手大拇指的指甲还是从中间裂开来长,成为一个永久的纪念。

中队长张佑军一毕业就分配到西藏满拉、老虎嘴电站工作,一扎根高原就是7年,至今还奋战在青藏联网工程施工现场。在探亲休假期间。亲朋好友也为他介绍了几个女孩,有几个女孩对他的印象很好,但有的听说他在西藏工作,就找各种理由推掉了,有的女孩提出了只要他调离西藏就可以进一步交往发展,面对这些,他总是很坦然地对她们说:“我热爱部队,离不开与我朝夕相处的战友,更离不开雪域高原”。青藏联网工程基础施工结束后,由于天气严寒不具备施工作业条件,部队根据任务情况转入了冬休期,大部分官兵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但还有一部分人员要留下来转运塔材。他又主动要求留下来负责部队冬休期间的管理和塔材运输工作,项目部领导想让他休假,好让他利用假期把个人老大难的问题解决一下,但他对领导说:“作为中队主官,我还是留下吧,等“电力天路”架通,工程完工了,再去牵手另一半吧”。

女医生罗秋芸从玉树灾区抗震回来后,又随医院全院调防,进驻青藏线承担青藏联网工程的医疗卫生保障任务。她已经45岁了,剧烈的头痛,局部脸神经麻痹,高血压,咳嗽,长期睡眠不良……这些高原缺氧造成的身体不适经常困饶着她。有几次,罗秋芸在海拔5000米以上医疗站巡诊时,突发高原反应,高烧不止,严重腹泻,医疗站的战友们劝她休息,可她依然强忍着身体的极度不适,对大家一笑,又接着工作,一干又是几个小时,直到把患者处理好、把工作交待好,她才靠着椅子闭着双眼自我调节起来。她说:“高原病是弹簧,你强它就软,你软它就强。”

青藏联网医疗保障那曲卫生所所长杨宇,去年6月1日他就上线参与医疗站筹建工作,而妻子6月20日不幸遭遇车祸,右腿两处骨折,出院后在家躺了2个月,原本要接送女儿上下课,却自己还要人照顾,而且车祸官司至今仍未了结。妻子多次哽咽着给他打电话,要他回去看看。可由于医疗站开始筹建,工作千头万绪,他把心思全用在了工作上,只得把对妻子、女儿的愧疚深深地埋在心里。

高原地带,人由于缺氧,嘴唇会发紫,舌头也会失去味觉。吃什么都没味道,而且吃一点就会胀气。只能吃七成饱,太饱了肚子受不了。吃得少,自然就会瘦。从高原上下来的人,个个身体都会瘦上10斤左右,多的会瘦20多斤。回到了平原以后也很难恢复到原来的重量。长期在高原工作的人,由于缺氧,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记忆力衰颓、心轴偏转等症状。好多人为了不忘事,在口袋里都会揣一个小本子。有数字显示,进藏官兵各种病症逐年增多,尤以高原性心脏病、脑水肿、肺水肿、胃肠道疾病最为突出。

但是当我们问道,身体受到损伤,你是不是后悔来到这里?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不,能够为西藏人民送来光明,我感到非常自豪,这也是我们水电军人的职责!”

一座座电站照亮了雪山草原,点亮了万家灯火,为西藏人民托起了一轮又一轮“金太阳”,使祖祖辈辈用牛羊粪火取暖、点酥油灯照明的200多万藏族同胞看上了电视、用上了冰箱,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由此焕然一新。亲眼见证这一辉煌历程的藏族女教师央金卓嘎唱着“玫瑰花的种子是太阳,幸福生活的种子是明灯”,为官兵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西藏自治区原妇联主席嘎尔玛曾动情地说:“西藏人民获得了两次解放,第一次是真珠玛米让藏区的百万农奴翻身作了主人;第二次是武警水电官兵为西藏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幸福”。 

如今,掩映在蓝天白云之间的一座座水电站犹如一位位西部歌者,诉说着水电兵一段段如歌的往事,吟唱着一首首对建设者优美的赞歌。洁白的哈达、飘香的酥油茶献给雪域高原的光明使者---武警水电兵。“两岸夹山林木动,水轮飞舞电力生”。在这美好的时刻,西藏的蓝天白云不会忘记那日夜鏖战的壮观场景,淳朴善良的藏族同胞更不会忘记这群可亲可爱的水电兵。

作者: 徐迎华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电官兵查看更多>水电站查看更多>羊湖水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