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访谈正文

不要水电高坝大库,也不要低坝引水

2011-11-30 09:30来源:中国能源报关键词:水电开发水电站水电建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一次见王兆印,是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联合中央电视台原《绿色空间》栏目组摄制的专题片《水电开发与地质减灾》中。一位国际泥沙学者,白衬衣、戴着草帽,皮肤晒得黝黑发红,带着他的学生,在云南一条名为吊噶河的地方,做人工阶梯——深潭消能实验。

王兆印

不久,水电学会邀请部分新闻媒体参加水电开发与地质减灾绿色论坛,他作为论坛的主讲嘉宾,一开口就先自我检讨。他说,他原以为,作为学者本不该与新闻媒体走得太近,但如今的科普工作,又有赖于媒体,所以他要纠正这个观念。

今年王兆印60岁,最近的三年时间里,他几乎每年要两次赴青藏高原进行野外勘察。最近一次是今年5月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道路险峻、途中还遭受蚂蝗啃咬,从天刚蒙蒙亮走到晚上,全程28公里。他门下的女博士生被蚂蝗咬了,又不敢换衣服,加上体力消耗过大,几近绝望,哇哇地哭。这一次野外勘测,虽然在激流处丢了两个相机,但收获不小。

“目前对生态还是喊喊口号炒炒概念,花钱不舍得。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还是会考虑的。”

记者:您关于侵蚀的研究对于在河上建坝有什么启示?

王兆印:实际上,侵蚀的根本原因是河流的下切。河流下切溯源传递,从大河向支流再从支流到沟谷一级一级传递。大坝建设特别是梯级坝群的建设,控制河流下切,还可以做到增阻消能,使得河道稳定,侵蚀变少,生态变好。

我们研究发现,全世界的36种淡水鱼类,95%以上喜欢2米/秒以下的流速,有的鱼类产卵需要高一点的流速。大多数鱼类喜欢0.3-1.5米/秒的流速,2米以上就有伤害了,超过3米/秒绝大多数鱼类不能生存,超过4米/秒鱼类基本上灭绝了。建水坝之后,流速降低了,河道变成河流湖泊相连的栖息地,适应的物种更多。

无庸置疑,大坝对生态会造成冲击。一般来讲,鱼都是在上游产卵、下游长大,要洄游,建坝会造成鱼类洄游线路隔断。再就是引起水温的变化,尤其是高坝大库,对生态冲击很大。较低的梯级坝群造成的生态压力小一些,好处多一些。

记者:对于鱼类的保护,现在我们也在做一些工作,和国外相比,我们做到什么程度了?

王兆印:美国哥伦比亚河是非常重要的生态河,河上建了7个大坝,鱼怎么过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对鱼过坝的问题,一个是产卵的亲鱼怎么过坝往上走,一个是产卵之后生成的小鱼怎么过坝往下走。我参观过蚌纳维力大坝,每年100多万亲鱼过坝,主要是鲑鱼。美国人沿着100多米高的坝体边侧山体修建鱼梯,由200多级小室构成,每个小室降低水头半米多。水从上往下经过一个个小室,水从窗子进来,流场突然开阔然后又束窄从另一个窗子流进下一个小室。这样消耗水能,控制流速,只有在经过窗子的时候速度是高的。亲鱼从下游往上过坝,进入一个小室,可以在屋子里休息一下,然后发力一下游过窗子进入上一级小室。我在欧洲还见过另外一种鱼梯,将无数塑料杆种成灌木,一丛一丛,水流过时产生高频振动,消耗能量使得流速放慢,小鱼可以从缝里过去,大鱼就从两个灌木丛之间过去。

鱼梯成功的关键是如何吸引鱼进入鱼梯。很多设计的鱼梯不成功就是由于鱼不进入,鱼梯白建了。鱼是通过水流来辨别上下游方向的,水流速度太低,它不辨识;速度太高,游不过去。这就需要生物学的研究。鱼梯曾经是水利学界的热门课题之一,现在设计比较有经验了。第二个问题是生长的小鱼怎么下去。鱼过水轮机死亡率在20%左右。哥伦比亚河有7座大坝,小鱼过7个坝绝大部分就死掉了。这就需要培训小鱼,告诉它们这是水轮机不能过,那是鱼道可以过。因此国外通过做一些水流调节,在过水轮机的前面挡住不让它过去,它只好回来,在鱼道才可以顺利通行。鱼很乖的,你教会它一部分,其它就都会了。我刚说的这个也是在美国哥伦比亚河上。现在他们在研究鱼的水力学问题,就是在鱼的身体上植入芯片,发射信号。一个东西上百美元,成本还是很高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电开发查看更多>水电站查看更多>水电建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