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市场正文

碳交易试点三大难题待解 电力行业机遇挑战并存

2012-04-12 11:24来源:中国电力报关键词:碳交易节能减排电力行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要进一步开展碳排放和排污权交易试点。

上海市于3月9日出台了《上海市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规划》,广东省也积极响应号召,对碳排放下降指标有了初步方案,天津市近日也召开“天津市碳交易市场管理办法研讨会”,北京市则于3月28日举行了碳交易试点启动仪式。随着各地对碳交易体系建立的纷纷响应,碳交易试点的建设工作已在我国紧锣密鼓地开拔了。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公开信息中明确要求,2013年底在试点省市启动碳交易市场,2015年建成全国性市场。而目前我国仅有少量的自愿碳减排交易和与发达国家开展的一些CDM交易。碳交易试点的建设尚在方案研讨阶段,时间紧、底子薄,3年建成碳交易市场的难度可见一斑。电力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其行业碳排放已占全国的40%左右,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未来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对电力行业的影响意义深远。

试点先行三大难题有待解决

作为促进节能减排而实行的一种配额交易,碳交易的基本模式是低排放企业把节约下来的碳排放额度出售给高排放的企业形成利润,同时使高排放企业形成成本,从而刺激碳排放量的整体下降,实现节能减排。目前,我国着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建立碳交易试点,这一举措将碳交易推向实质性进展阶段。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可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碳交易在我国如何做,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实地研究,这需要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而目前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所以我国设定了7个碳交易试点,主要是为了摸清各个地区碳交易的基础如何,以及具体到每个省份怎样可以实现平稳过渡。”他预计,我国未来的大趋势与欧盟相一致,会逐步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

我国碳交易体系尚未成型,将来与国际碳交易市场能否一致,目前没有确切说法,在问及我国碳交易试点建设与国外差别时,国网能源研究院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马莉表示,根据各省市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试点方案是中心思想,未来可能采取国际主流的“总量控制与交易(Cap-and-Trade)”进行交易,也可能采取自愿减排交易为主、因地制宜进行形式创新为辅的运行模式。

碳交易试点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建设牵涉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大量复杂的利益主体,可能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当地的经济发展、物价水平等等。同时,试点在我国是第一次尝试,缺乏经验会把困难放大。通过研究分析,现在摆在我国碳交易试点面前有三大难题:一是如何测算并确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二是如何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指标,三是交易机制的建立。

马莉表示,如何测算排放总量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测算离不开数据,而数据牵涉各方利益,其真实性有待考量,同时交易主体如何确定也很困难。姜可隽则对马莉的说法进行了补充:“总量目标的确定离不开企业提供的排放数据。而由于排放数据影响到企业的贸易成本和交易成本,所以真实性难以保证。最难的是弄虚作假后难以核实。而测算究竟排放了多少碳则复杂得多,上报预算可能存在较大水 分,直接影响排放总量的计算。”另外,交易主体的确定也非常复杂,它包括交易主体的数量规模、行业种类、参与标准、履约责任等诸多方面。总之,确定交易总量和交易主体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经过多方努力才能实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交易查看更多>节能减排查看更多>电力行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