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市场正文

解析县域智能电网改造的现状和未来

2012-05-02 09:26来源:通信产业网关键词:电力通信坚强智能电网电力通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县域电力通信网现状

早期的县域电力通信网基本只满足农业生产的供电,很多县乡并未实现信息化,通讯网基本没有建设。只有一少部分属于国网直属的,或经济基础较好的县乡农网,之前进行过改造,通讯网才得以敷设,因为没有统一进行全面详细的规划,也没有权威的指导意见,所以仅仅是对电力网自身生产必须的信息配置了相应通讯设备。

经过改造的县域电力通信网,基本上是地区调度中心一般覆盖所属县调、集控站、供电所以及110kV(66kV)、35kV变电站等,主要有数字(或模拟)远动、调度电话、OA和视频会议(或监控)等,在建设之初,因业务容量较低,加之当时的通讯技术,其网络建设主要思想是以110kV及以上站点为主站点,通过SDH传输形成环网,然后再以环上各点为一个大型汇聚点,通过链状网、星状光纤网络结构延伸,接入其临近的35kV变电站和10供电所等。

这样逐步形成了目前大多数地调网络的结构,这种建设思想在网络建设之初是很有效率的,但是随着业务发展、35kV站点的不断新建,尤其是逐步纳入县域电力通信网的站点时,其弊端亦逐步暴漏出来。

一是管理没有分层。早期,传输设备(SDH或MSTP)主要应用在核心、汇聚层面,节点数量不多,管理起来也比较方便,且这些节点重要级别也很高,网络节点少,也便于维护。但如果将县域电力通信网中大量的35kV站点甚或10kV站所,也采用传输设备纳入到汇聚层网管平台中来,势必会对网络管理的效率带来冲击。

二是设备种类太多。一个站点上的设备包括传输、PCM、协转等等,多厂家设备自然得依靠多厂家网管来管理,即便采用第三方综合网管,也只能起到监视,很少能做到控制。

三是管理有盲区。当资金受限,为了降低成本,采用PDH的传输方式时,该站点的网管信息是无法送到网管中心的,这就带来了网管盲区。

四是不利于业务扩展。SDH传输线路的业务通道总是刚性的,即使不用,也要占用线路资源,而目前业务逐渐向大颗粒、分组IP化发展,依靠现有模式建立承载网,无疑会制约新业务的反正。

这也就是当前对网络进行改造接入模式的驱动力。

县域电力通信网建设方案

县域电力通信网改造工作应将目光放长远,将资金用到实处。应重视信息化建设,提高农网管理水平;可以适当尝试一些新的农网形式。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县域电力通信网设备的应用模型:

TDM业务流与IP数据业务流通过一台通讯设备的双核心,进行分流后,分别接入上层网络。这样,大颗粒的数据业务就不会对承载TDM业务的MSTP网络造成线路资源大量占用。同时,一小部分TDM业务可以通过例如线路仿真(PWE3)的方式,使用一部分IP数据的资源。

这样的通讯方式,既可以保证网络的兼容性以及未来业务IP化的发展,同时对于现有投资、新网络的敷设,都可以起到完美的支撑作用。再通过这种双核心设备上的光传输的环网保护功能,形成未来县域电力通信网的一种“综合业务接入环网”的应用模式蓝图,这种应用既可以满足电力现有业务的接入,又可以为用电信息采集、配网自动化或三网融合的EPON设备提供足够的上行通道。

同时这种综合接入环网,应该可以与现有MSTP网络以及未来的PTN,甚至是OTN网络实现无缝对接,同时,组成的接入环网,可以为下游业务起到完善的保护功能。TDM业务可以通过STM-N接口传送至MSTP四级骨干网上,OA、视频、配网自动化以及多网融合的大颗粒数据业务,可以传送至PTN网络。如果OTN设备的产业链得到发展,成本允许的话,可以将OTN设备下沉至四级骨干、汇聚层面,这样可以更为有效地支撑IP业务的承载。

这种低成本的、双核心通讯产品构成“综合接入环网”的建设思路,落实了县域电力通信网的投资需求、业务需求、网络扩展需求、管理需求,既保护现有设备投资,又满足未来业务、网络的发展,势必能够有效支撑县域电力通信网的信息通信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通信查看更多>坚强智能电网查看更多>电力通讯查看更多>